天河区博物馆??510500
摘要:梅州客家居住的围龙屋属于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造形式之一。本文从空间风水文化、实用审美文化和装饰文化三个层面,具体呈现了梅州客家先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赋予给围龙屋这种建筑形态的特有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元素使得围龙屋成为我国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关键词:围龙屋空间风水文化实用审美文化装饰文化
围龙屋是位于我国五岭之南的地区的一类具有浓厚客家风格的人民居住建筑样式,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争自然条件等因素,先人迁居到如今的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建筑而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隐藏着内容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围龙屋作为该地区所拥有的的独具特色的建筑,与北方的“四合房”、陕西的“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一同被世界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公认为中国五大传统居住建筑样式。属于我国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主要聚集地——梅州是该地区含有该建筑数量最多的、资源最充足、样式最多的区域。目前梅州区域让然保留着的各种风格的古围屋类型的房屋多达两万余座,他们之中有很多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围龙屋的建筑形式的出现在我国的古代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壮大发展。客家人使用华夏汉族普遍使用的优良的建造形式中最领先的“抬梁式”和“穿斗式”进行融合的方式建造围龙屋,往往是修建在枕山臂江的山丘上,外形是方形与圆形相互融合,连绵起伏,就像一条巨龙盘卧在其中,故民间称之为“围龙屋”。
一、围龙屋建筑的空间风水文化
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现今的实际角度,所谓的风水文化本身的追求内容,都被人们视为有着极其浓重的迷信与伪科学的色彩。但是如果是换一个从人类居住对自然环境要求的层面来看,他就包含了人文地理、美学、建筑学、心理学、医学等出多方面的科学内容,愈来愈被大家认可。根据相关对领域的研究发现,风水讲究在公元900年唐朝末年时期也被迁居的原始客家人随着南下的进行而带入了江西南部地区。之后,伴随着先民的不断迁居运动,在宋元之际风水学在广东的东北地区逐渐的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因为长时间风水学的发展以及先民在该地区居住经验的慢慢累积,风水学在广东东北地区逐渐的实现了融合,同时在时间应用上更为深入、广泛,变得更为精细和实用。一方面,由于粤东北客家地区多山而盆地小,地貌因素复杂,风水文化融入了客家人民持续耕耘土地、扩展新地、扩大生活范围、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在迁居进行时遇到千辛万苦,梅州客家先人对人生、环境抱有一定的期盼与恐惧,因而也借助风水元素来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确定性把握,因而风水文化在广东东北客家区域逐渐日益兴盛。风水文化体现在民居建筑上,体现为对普遍注重房屋的朝向、与山水的位置关系等,尤其是注重“风水学说”中的元素在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使居有良田广宇,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古人所描绘心中理想的宅园在围龙屋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1、依山而择福地
“宅也,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世昌吉”。中国注重居住的环境的场所,认为“家”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保障,是人与社会的物质产生联系关系根本,同时也是辅助人类社会关系建设的根本。地基选址是建宅的首要问题,客家人称之为“看屋场”,指的是对选择建造的可观环境的勘查,就是“宅穴”。根据风水学中所提及的说法来看,“宅穴”能否达到风水学的相关标准,直接影响着“家”的总体质量。一个好的“宅穴”的周围一定要有山毗邻,但是又不能只是一个山,就是所说的“孤山不可”,必须要是群山,连绵起伏,纵横交错。“宅穴”的最理想的位置就是出于群山之中,高山交错,错落有致,蜿蜒如画,位置独特,穴位突出,群山环绕,有山有水,多层保护这样的位置就被视为是可以带来福运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才可以躲避风险安享太平。简单的从外形来看,总结以上的特点就是,这一类的优秀环境应该是三面环山,临近水源,中央位置有一点凹,山水为邻很周全的地理位置。
由于特殊的生存背景,客家人民长期的处于在山间劳作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的发展逐渐的上升为对山间文化的一种热爱和尊重,这种文化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对人民的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围龙屋建筑正是客家人独特的对山的热在之情风水学进行融合以后的结合产物。因此,面对山地丘陵广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风景,围龙屋建筑地点的选择一般也是依上傍水、阳光充足不潮湿的相对比较平稳的缓坡上,达到造“势”、避“凶邪”的作用。这里“势”属于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指心理优越于虽人的精神层面的安慰;而避“凶邪”主要就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要躲避战争的伤害和自然条件的极端问题,例如干旱、洪涝、饥荒、虫灾等诸多影响生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龙屋的建造一般选择在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尽量少占用耕地,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多所造成的;建造在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为山下塅田、坑田、山上梯田等耕作和治理也提供了便利。也由此可见围龙屋文化生态的科学性。
2、傍水而谋财气
在对建造位置进行选择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就是“水”。“山之气运,随水而行”,水能集“气”,有利于家族走向繁荣昌盛、事业顺风顺水、财源广进,这体现着遭受了无数艰辛与苦难的人们魂牵梦系的期盼。水能聚气,气为何物?当中所提到的“云”和“雨”都是谁的两种形式。水资源是地球生物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该地区的客家人确定建造位置对“水”的研究颇为多样,他们认为在风水中,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认为建筑的前面应该有流水经过,这样才能财源广进,所以梅州围龙屋前面半月形建筑早已是一种定式。围龙屋的建造对水的要求甚高的本质是,希望人们的生活能平稳无忧,使客家文化渊源流传,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资源。这种美好期盼与建筑相融合,就形成了围龙屋建筑的文化和特点。
水为何与“聚气”相连?从对环境以及生活的展开层面考虑,其实是对安逸和便利的要求。水本身被人们视为一个具有灵气的和生机的环境,它能够满足居民对生活的积极发展和渊源生活在精神层面的欣赏追求;同时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水是有着极强的调节作用的事物,在炎热的夏天,谁的蒸发,气化可以吸收热量,降低周围温度,同时提高环境的湿度,给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强的对环境进行调节的作用。同时如果遇到干旱的年景,外部的水源可以维持生活水得到补充;同时,对于可以自由流动的水来讲,也可以带走人民的生活废物,更新环境。水,对人们的生活、种植、耕作、养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定势而聚灵气
定势包括建筑的朝向和态势。受地层岩结构的影响,该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纵横交错,山谷相接,山地丘陵居多,谷地较小,盆地质量不高。在此地质环境之下,围龙屋“屋场”方位的确定,是依据“屋场”方位的确定,不管是怎样的方位,都是围绕着风水理论中说崇拜的吉利追求而设计建筑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据地区地质条件确定座北朝南的“屋场”方位。一般来讲,建筑的西侧要有几座山,其目的就是凭借它来抵御由西面吹来的强风。西北面也要有山,以阻挡北面吹来的西北风,为对人不利的风;北面也要有山,以阻挡由北方吹来的大刚风;东北面同样要有山,以阻挡由东北方向吹来的凶悍不良的风气,从而营造出一个优良居住氛围,实现躲避歪风邪气,聚集福气灵气的追求。
梅州地区把这些需要阻挡的不良风气统称之为“邪气”。实际上,这些的“邪气”说的就是实际生活当中那些因为气候变化或者季节特点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和影响。梅州从所处的地理环境角度来看属于是中南亚温带与热带的过度地区,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特点就是:冬天会受西伯利亚冷高压作用,吹西北风、东北风,风力极大,并且寒冷;夏天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作用,盛行西、南、东南风。因此,除个案以外,该地区的围龙屋的建造方位普遍是朝向南方。比如德馨堂、叶氏千倾堂、丰良围等。
建筑的高度、态势也一定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围龙屋的修建在该方面就别具心思。在避免对之前建筑的局所或祠堂的阻挡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房后所邻的山高度,如果山体不是很高,那么建筑就最好不要建造太高同时可以与山体更近一点建造;相反,如果山体太高,建筑可以建造的高一点,但是最好不要距离山体太近。如果说,防止遮挡神圣景观如祠堂是精神维度的扩展和先人的尊敬,则对自然景观进行规避则是对自然的艺术磨合,对安逸的生活、族群的发展和团结、后代的繁衍,也同样有助于“聚气”。
4、布局而构谐和
汉唐时期,天、地、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中原的发展势如破竹。梅州客家先人多世居中原地区,从该地区南迁至此的梅州客家人同样拥有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历经多带的发展仍然保留着中原祖先的文化并以此为傲,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具有历史味道的中原特色的文化传统,而人民仅是其中之一。该地区围龙屋族人外形可以说是对三合一的宇宙观的现实化,把它绘制成平面的椭圆和太极,便可知两者如同一辙。从这些方面可以发现,梅州围龙屋族人的外形与三合一宇宙形式符合,圆心重合,天井核心思想是太极阴阳思想观念的模仿。
围龙屋前部分为一半月形池塘,后部分半环状的围龙屋,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组成前后的太极圆形,与中间部分由“堂”、“横”构成的合院式建筑核心组成了圆包方的同心圆形式。在这种思想方式与住宅建筑形式的重合中,“三合一”中的人通过建造这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了天地、阴阳的沟通。梅州围龙屋建造谋天地人“三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实质上与现今构建尊重环境、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人居环境异曲同工。
二、围龙屋建筑的实用美学文化
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它不仅是人们日常栖居的物质空间,也是人们心灵的栖园,具有物质实用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审美活动必须以具有某种审美主体为对象,建筑审美活动亦然,必须以具有符合审美要求的建筑作为对象。因此,建筑要作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特点。这种审美并不是仅存在脑海里的无根产物,是当建筑的自然特点与人发生关系时转变出现的。而建筑之所以有审美特点,是因为它拥有了一定的审美意义,所以,建筑的审美特点是一种价值特点。由此而得,客家围龙屋的审美属性主要有三点:宜居、安居与乐居。
1、宜居
梅州围龙屋类型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是适应当地地形条件与状况的结果,其造型设计、空间布局及环境模式,既考虑对自然气候特征的适应,又有效地节约和保护居住地的地理状况和生活资源,是适宜居住的场所。主要有几个方面:
通风防潮。梅州围龙屋在通风防潮方面是更加讲究的,擅长使用宽阔的大堂、天井、庭院、廊道以及清透的门窗,来形成穿堂风,达到透风除湿的效果。除此之外,客家人还善于运用抬高地基法、石构柱础、砖块和石砌墙脚以及修建排水沟等方法来达到防潮的目的。天井、巷道以及房屋外围均设有排水系统,雨水可连通前面的池塘,有效的缓解了春季潮湿或下雨时房屋积水等琐事。
遮阳隔热。围龙屋南北朝向的布局特点不仅有利于通风防潮,也有利于遮阳,因为南北朝向恰好与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错开,避免了阳光直射到室内。此外,为了更好的遮阳效果,建筑东西两面一般不设窗,即使有也都要在窗户上方增设遮阳板或雨篷,或将门窗凹进墙内,也起到良好的遮阳效果。有的建筑设计走马廊,也是为了达到遮阳的效果。在隔热方面,客家建筑的墙壁厚重且结实,导热性质较差,夏季可以阻止热量进入屋子,冬天也有利于防止屋子里的热量流向外界,所以,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此外,客家人还擅长建造人工环境实现降温的需求,如房前挖风水池,屋后种植风水林等。
抵御台风。为减少风雨的破坏,围龙屋建筑利用多进式布格局。根据调查可知,4或5进的建筑,到达最后一进,对极强风的衰减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一旦刮台风,常产生回风,破坏力也相当强,因此,建筑前后是防风的重点,于是,围龙屋前面一般建影壁,屋后植防护林,屋前方山墙造得大且高,可有效地阻挡台风。在建筑的排列上也颇为讲究,一般呈纵向排列,横屋门朝厅堂,可避免台风正面吹袭。但厅堂一般朝南,正好面向台风,不过,客家先民非常聪慧,厅堂一般设计成敞厅,可顺利疏导台风。围龙屋其前后建筑一般呈一个缓慢上升的自然斜度,愈往后愈高,有的甚至建到山坡上,也有效地舒缓了台风。从建筑形制上看,围屋的方楼过渡到圆楼堪称是一个相当智慧的飞跃,因为圆楼四周无棱角,平面爽滑,对风的阻力相对于方楼要小得多。
2、安居
居住建筑作为寻常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栖息地,它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味道特别显著,被视为可以展现普通人民生活的“多棱境”。围龙屋直观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平时状态与社会一实。客家先民南迁后,本以为能够逃避战乱,过上安逸的生活,然而命运给他们开了个玩笑,他们不但面对更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还经常糟受异族或匪盗的侵袭,生活环境异常险恶,不得不注重建筑的防御性,因为安居才能乐业。
主动防卫。客家先民被适南迁,在恶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面前,不得不加强主动防卫。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可变被动防卫为主动防卫,有效地击退敌人。主动防卫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外墙抵挡方式、内部组成构造和生活供体系。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应的防卫功能。外墙抵挡方式的关键在于建筑物大门的预防能力、墙壁的结构、火力的组成与合作和屋檐设置等;内部组织结构有两个内容:房屋利用功能的布置及临时交通枢纽的运转。比如,大埔张弼士故宅光禄第客家围屋,占地面积达到4000平方里以上,在其最外面的墙体上,至今还均匀并且规律的遍布着几处枪眼,室内还摆设有生锈的老款武器,据说这些防御设施在历史上曾多次保卫宅居族人的安全。
防暴防灾。这是客家围龙屋安居的又一表现。防暴主要指防止人为的暴力行为,如炮轰、火攻、入室推动等;防灾则主要指对灾害的防御。围龙屋体量庞大、外墙坚固,离水源近、土木结构,能有效地抵御社会冲突的侵害,对有毒虫蚁大型动物、泥石流和火灾等灾害也具有很好的抵挡表现。总之客家围龙屋在防御上天衣无缝,非常完备,堪称准军事建筑。这是当是恶劣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状况决定的,也是客家人挑战自我、追求安居的直观反映。
群体防御。客家祖先自中原南迁,很多都是全家迁徙、全家同行,并非单独行动、狼狈逃窜,展现了中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围龙屋“聚族而居”的传统,面对侵略和骚扰可充分调动家族共同体的力量,做到群防群治,最终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乐居
客家祖先来自中原,曾是汉唐文化中心,儒家思相为其核心文化。客家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为核心,视三纲五常为处世标准,认为家国同构,群体利益既源于又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礼乐相济和人伦教化,极力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文化氛围和礼制传统的乐居环境。
家国同构。大多数围龙屋不是一院一组的单元组合,普遍由主体与围合体两大结构构成。其中核心体指祠堂等供奉区域,围合体居民生活组成。核心体以祠堂为主,供奉着列祖列宗,代表着至尊与永恒,是家族团结的核心。围合体是由很多家庭的居住有房构成,展现对祖先尊重与崇拜臣服与敬畏。客家人的这种建造结构,拥有很强的向心性、统一性和秩序性,象征着家族血缘关系。一个国家要兴旺发展,没有强烈的向心性、整体性和秩序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客家这种建筑布局也象征着“国”的最基本架构。
礼乐相济。礼乐相辅相成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样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礼要求大家遵守老幼尊卑的守则和规律;乐则勉励人们进取有为,和谐与共。两者相辅相承。首先祠堂神龛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灵位或遗象,是对现任进行祭拜的场合,为礼的表现;其次除祭祀外,祠堂也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的场所,如婚姻、生老病死、节日庆祝等的重要场合,同时也是家族向功、养老、教学和选士等活动的地点,拥有改善人和睦交往、勤奋努力、一致兴旺的“乐和同”的作用,具有乐的因子。另一些结构包括横屋、围屋和杂间以祠堂为核心,并与祠堂相互连通,寓意“上下调和,血脉相连”。天井和通廊也具有乐的属性,这是客家男女老少平时休憩娱乐活动的空间,可谓长幼同欢,其乐融融,所以围龙屋内部空间鲜明地体现了客家礼乐相济,乐和同的审美属性。
伦理教化。客家人非常重视伦理与教化,善于通过营造浓郁的人文环境,特别是通过题对和题名,对孙孙后代加以熏陶,使后代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才。一般内容积极上进,催人奋发。第一是宣扬耕读传家的思想,以便营造一种自然教化的文化氛围。第二是具有规诫自勉的功效。在围龙屋内部侧门或窗户上,经常可看到各种各样的题名。比如孝友传家、公忠报国,行仁循理等。
总之,围龙屋的建筑不仅仅是客家人遮风挡雨的安身这所,拥有抵御暴力伤害的防护作用,在此基础上,也展现了我国传统制度和等级理念,是“善”的物质载体,不仅“为世用”,又符合道德礼制要求,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属性。
三、围龙屋建筑的装饰艺术文化
我国的传统建筑,从设计构思到平面策划、外观构造、外观修饰,方方面面都闪耀着象征主义的奇幻色彩,展现着象征主义的独特味道。从宫廷豪宅,到寺院古刹,以致分布宽阔山河的乡间民舍,都包含在内。象征主义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关键的组成内容,同样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关键的组成内容。象征的思考模式和表述模式体现于人民的语言、风俗、信仰、文学与艺术等很多角度,建筑文化同样如此,在围龙屋的装饰艺术中自然也不例外。
1、与宇宙和谐合一的象征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追求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相融。围龙屋在建筑的象、数、理诸方面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太极、八卦做为修饰随处可见,日、月神象征日月,阴阳的体现在建筑物中也是普遍存在。比如在围屋内通常设36根大厅支柱,称为“通天柱”,通天地,表示一年中有12月,一天中有12时辰,同时有12生肖,进而形成天地人合的寓意。又如天井常用鹅卵石累成圆形,以五等分格,每一个小格用不同的图案修饰,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
2、向往仙境佛国世界的象征表达
围龙屋的建筑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愿望的期待,神仙潇洒永生与西方天国的极乐长久是客家人始终追求的境界。比如梅州联辉楼共有108个房间,108是道教中36天罡星和72地煞星的总数,可知高阁代表北辰,蕴含着建筑者的思想内涵,北辰在宇宙当中,长久不衰,这展现了该设计者希望能像北斗一样永存于世长久不衰的追求。他的北边高阁命名“摘星阁”,在顶端具有大鹏展翅的雕刻,象征事业兴旺,前程无量,也表达了建造者雄心与向往。
3、宣传儒家文化礼制的象征表达
围龙屋的建筑艺术随处可以看到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展现。“礼”的精神就是秩序和融洽,“礼”是属于政治伦理,倡导的是忠君爱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为人有信的社会秩序。客家围龙屋对儒家礼制的表达往往出现在屋匾、堂匾、对联、槅扇装饰等。比如,梅州继善楼槅扇上方刻录的做人做事的格言:“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家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这正是儒家忠君报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展现。
4、祈求幸福平安吉祥的象征表达
祈求幸福平安吉祥如意乃中华民族的普遍愿望与期盼,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围龙屋建造装饰艺术中涉此甚多。以福、禄、寿三星象征福、禄、寿,或取谐音,以蝙蝠象征福,以鹿象征禄,并以仙鹤、寿桃象征长寿,以石榴、葫芦比喻多子,以牡丹花象征富贵,以莲、鱼表示连年有余,在宝瓶上加如意头象征平安如意等。在客家围龙屋的构建中,多用在屋顶脊饰、外墙彩塑、地面柱础、门窗槅心、壁画图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