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化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力式基础,液化效应,失稳破坏机理,数值计算
液化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武科,张前进,赵嘉辉,张政,崔帅帅[1](2019)在《基于地基液化效应的深海吸力式基础失稳破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陆地建筑物相比,海洋工程中构筑物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对深水海洋结构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考虑地基液化效应,采用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开展海洋吸力式基础失稳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荷载导致地基液化地层土体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从而降低了地基承载力性能;②随着地震荷载作用时间的增加,海床砂土液化地层孔压逐渐消散,土层承载性能降低,致使吸力式基础结构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易造成吸力式基础结构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11期)
汪发武[2](2019)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的液化机理。通过排水和不排水环剪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地震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滑坡实例的现场调查,考察了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产生的滑动带液化的不同机理。土结构破坏引起的液化在滑坡发生时即可产生,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液化需要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动带向滑体内的扩展模型,并分析了两种液化机理引起的滑坡体形态的差异。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揭示了土粒子破碎对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在滑坡灾害预测研究中必须同等重视滑坡体结构和土粒子易破碎性的调查分析。(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翟希梅,赵新宇[3](2018)在《液化天然气储罐混凝土穹顶的冲击破坏模式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大型全容式LNG储罐混凝土穹顶结构在圆柱形刚体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失效模式以及失效机理,基于160 000 m~3的LNG储罐,应用ANSYS/LS-DYNA建立LNG储罐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通过对弹丸冲击混凝土靶板实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有限元模拟方法及材料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分析圆柱体冲击物撞击下LNG储罐的动力响应,提出储罐穹顶结构的3种失效模式即局部凹陷、混凝土剥落、击穿破坏,并根据冲击过程中能量的传递特征揭示了每类失效模式对应的失效机理。最后通过大量参数分析获得不同冲击物直径、冲击位置、冲击角度对LNG储罐结构的最大冲击响应及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击角度、冲击物直径对LNG储罐混凝土外罐穹顶的失效模式影响较大,冲击位置对储罐穹顶失效模式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8年05期)
何影,刘小丽,刘翰青[4](2017)在《波致砂土海床剪切与液化破坏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作用下海床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海洋构筑物的安全。目前在波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虽然较多地涉及到对海床液化或剪切破坏的分析,但缺乏不同海床计算厚度和饱和度等条件下二者破坏特征的对比研究。本文基于波浪作用下海床应力的解析解,对砂土海床的剪切破坏和瞬态液化破坏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对于波浪作用下不同饱和度的砂土海床,其剪切破坏深度随海床计算厚度的增加表现为3种变化模式,而其液化深度随海床计算厚度的增加则只表现为1种变化模式。相比非饱和砂土海床,饱和砂土海床计算厚度较小时才可能发生液化,且其液化深度最小,但相同条件下对应的剪切破坏深度却最大。波浪作用下砂土海床存在一个最不稳定厚度,其数值约为(0.2~0.3)倍波长,此时海床最易发生破坏,且破坏深度较大。波浪作用下砂土海床的剪切破坏在波峰和波谷处均可能发生,而瞬态液化只发生在波谷位置,且其液化深度位于剪切破坏深度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7期)
安军海,陶连金,王焕杰,李积栋[5](2017)在《可液化场地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机制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近远场水平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地层中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地基土层的侧向变形、孔压比、加速度、宏观现象和动土压力以及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物理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液化模型地基在激振时经历先震密而后上浮的物理过程,震后有明显的喷砂冒水现象;地基土层侧向发生的是剪切型变形,其左摆与右摆过程中的峰值位移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小震时,模型地基中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从下部到表层逐渐增大,中震及大震时,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地震波沿模型地基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高频滤波、低频放大的现象;可液化地基的孔压在地震作用下经历"急增长、慢消散"的变化过程;地下结构的存在对其周围地基孔隙水压力的增长(砂土液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土压力明显增大,地下结构上、下方的土压力差值是结构发生液化上浮的内因,结构本身在强震过程中逐渐从弹性状态向弹塑性转化;液化场地条件下的结构侧方动土压力有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可液化场地条件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机制是:中柱率先发生剪压破坏,而后是隧道开口部位与拱肩破坏,随后是侧墙与顶板的连接部位受拉破坏,最终形成机构而发生倒塌。(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李兆焱,袁晓铭[6](2016)在《2016年台湾高雄地震场地效应及砂土液化破坏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2月6日高雄发生了里氏6.7级地震,造成了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重大损失,本文对现有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虽然地震发生在高雄市,但台南地区震害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场地效应和砂土液化的影响;台南地区所处的嘉南平原土层偏软、偏厚,地震后场址放大效应影响显着,增加了震度等级;嘉南平原是台湾最大的冲积平原,此次地震液化区域就集中在这一地区;液化不仅会造成显着震陷引起房屋破坏,而且可能引起长周期地震波放大效应加重结构振动破坏;此次地震震出了全台湾土壤液化危机,台湾地区不得不紧急出台液化潜势区划图,这对我国大陆地区液化区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台南地区晃动时间由高雄震中1.74 s显着变长到8.16 s,专家分析认为是由于软土场地和土壤液化共同作用导致的,其具体现象和机理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6年03期)
肖银科[7](2016)在《静力液化型流态性滑坡破坏及运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静态液化型滑坡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阐述了常见的松散堆积体、黄土和粘性土的液化破坏,选取汶川震后的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后缘汇水水槽试验,揭示静力液化型流态性滑坡的启动机理和滑坡体破坏后的运移机理。首先,对松散体堆积体进行叁轴试验、渗透率测定试验和孔隙率测定试验,了解其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然后,进行室内的后缘汇水水槽试验,安置微型震动传感器,孔隙水压力和内部位移计等多种传感器,并通过LabVIEW程序把这些传感器的时间进行同步采集,得到一个点位精确的时刻点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资料,深度认识静力液化型流态性滑坡的启动机理和滑坡体破坏后的运移机理。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本次试验结果,分析静力液化型流态性滑坡的启动机理和滑坡体破坏后的运移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流态性滑坡的启动机制为“静力液化”现象。试验开始,水流直接渗入土体,在渗透的过程中,带走大量的粘粒含量。由于水流中含有大量的粘粒,在渗透到坡脚位置,粘粒堵塞堆积体前缘的排水通道,使得堆积体内含水量不断增高,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体有效应力降低,产生滑坡时,滑体像流体一样发生运动。其破坏机理可以表述为:水流流入—砂土压缩变形—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和土体弹塑性变形—坡体失稳—突然剪切液化—后期流滑。(2)内部位移开始时间先于表面位移,表明底部的整体液化破坏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坡体表面的逐步剥蚀。(3)试验过程中,通过水槽侧壁发现水在向前和向下渗透的过程中,大量的粘粒被带走到堆积体前缘,堵塞了前缘的排水,使得堆积体内的含水率很高,通过计算得到?%2.92rS,除去误差可以认为基本达到饱和。在滑坡发生前没有任何征兆,破坏具有突然性,同时滑坡滑动速度快,滑动距离远,破坏力大。(4)通过对坡体内部水位线的描绘,发现在坡体破坏前存在一个稳态水位面;坡体破坏后水位面似波浪式向前推进。对同一水平位置不同层的孔压值的分析,得到液化没有到达第叁层,说明液化破坏有一定的区域。(5)试验利用叁维激光扫描仪高速度、高精度、高密度的特点,对试验前后水槽内堆积体形态进行扫描,把扫描结果导入Surfer,得出滑动的叁维图,通过对比扫描前后点云,得出滑动前后等值线图,算出滑坡的滑动距离为:1.08米,滑动影响范围:0.90㎡,下滑体积为:0.365m3,下滑百分比占28.34%。(6)对0#(坡体底部)震动信号和1#(运移区域)震动信号的对比析,发现坡体的运移区域的震动的能量远远大于坡体底部的震动能量,而且能量上升的速率也大于破体底部。(7)运移过程中,引入y值判定流出体能否继续运动,y>1时,流出体继续运动;y<1时,流出体停止。(8)不同细粒含量试验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上升,滑移距离、滑移方量和震动能量值增加,说明细粒含量是影响流态性滑坡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韩小凯,曹雪健,唐小微,张西文,付培帅[8](2015)在《遮帘式板桩码头地基地震液化破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遮帘式板桩码头作为一种新型的板桩结构型式,其抗震性能研究是设计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FEM-FDM水土耦合计算的平台上引入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借助FORTRAN编程软件形成饱和砂土动力液化分析的数值方法,可有效模拟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及大变形特性,同时也可模拟砂土液化流动对遮帘桩和前墙的动土压力。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比增长并发生较大的水平流动变形,对前墙的水平破坏大于竖向破坏;前墙剪力最大值位于海床与前墙交界处;遮帘桩剪力最大值位移与前墙底平行的位置;后拉杆拉力逐渐变大,前拉杆拉力逐渐变小。通过对板桩码头地震液化灾害的分析,可为抗震和抗液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董金玉,杨继红,黄志全,马述江,耿运生[9](2015)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砂土地震液化和变形破坏动力数值分析——以漳河河漫滩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土液化问题一直是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漳河河漫滩段工程,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获取岩土体的动力学参数,利用岩土数值分析FLAC3D软件,砂土本构模型选为Finn模型,输入近场地邯郸台记录的实际地震波,对渠基砂土地震液化和渠道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动力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值位于渠堤底部砂土层中,但渠堤底部砂土层由于初始应力较大,其孔压比不高,不会发生液化;在渠道底部以及渠堤外侧坡面平台至坡脚局部区域土体虽然超孔隙水压力较小,但有效应力小,超孔压比反而大,砂土层发生了液化;在地震作用下变形主要发生在渠堤和浅层地基土里,具有对称性;渠堤边坡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在渠堤顶面发生震陷和拉裂破坏,在坡脚处发生水平侧向流动和挤压隆起变形.计算过程中,在渠堤及地基的不同位置设置监测点,得到了地震作用过程中不同位置处超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和位移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剪应变增量判断,在地震力作用下渠堤及地基中形成了贯通的剪切滑动面,易发生整体滑动破坏.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砂土液化特性的认识和防治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洪江,刘红军,王虎,张冬冬[10](2014)在《饱和海床土渗流-应力耦合损伤及液化破坏规律(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章规律(Ⅰ)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海床软弱结构面断裂损伤对液化贯通带形成的影响,建立了海床土体在损伤及孔隙水压联合作用下的Mohr-Columb破坏准则。并在微元体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前提下,通过将损伤因子与液化带贯通临界概率相结合,揭示了液化突变的必然性和可确定性。提出了土体临界液化孔压比uw/uf概念,进而引入uw/uf对液化规律进行分析,找到了不同土质海床的临界液化判别准则及其影响因素,准则对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液化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的液化机理。通过排水和不排水环剪的对比试验,以及对地震诱发的不同类型的滑坡实例的现场调查,考察了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产生的滑动带液化的不同机理。土结构破坏引起的液化在滑坡发生时即可产生,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液化需要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动带向滑体内的扩展模型,并分析了两种液化机理引起的滑坡体形态的差异。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揭示了土粒子破碎对高速远程滑坡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在滑坡灾害预测研究中必须同等重视滑坡体结构和土粒子易破碎性的调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化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武科,张前进,赵嘉辉,张政,崔帅帅.基于地基液化效应的深海吸力式基础失稳破坏机理研究[J].四川建材.2019
[2].汪发武.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9
[3].翟希梅,赵新宇.液化天然气储罐混凝土穹顶的冲击破坏模式与机理[J].爆炸与冲击.2018
[4].何影,刘小丽,刘翰青.波致砂土海床剪切与液化破坏特征对比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安军海,陶连金,王焕杰,李积栋.可液化场地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机制振动台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6].李兆焱,袁晓铭.2016年台湾高雄地震场地效应及砂土液化破坏概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
[7].肖银科.静力液化型流态性滑坡破坏及运移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8].韩小凯,曹雪健,唐小微,张西文,付培帅.遮帘式板桩码头地基地震液化破坏机理[J].地震工程学报.2015
[9].董金玉,杨继红,黄志全,马述江,耿运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砂土地震液化和变形破坏动力数值分析——以漳河河漫滩段为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10].李洪江,刘红军,王虎,张冬冬.饱和海床土渗流-应力耦合损伤及液化破坏规律(Ⅱ)[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