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沈爱明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腘绳肌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膝关节过伸的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康复组除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外,还采用“早期腘绳肌加强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八周。观察患者在站立和运动过程中有无膝过伸和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和膝关节过伸次数来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八周后进行效果评定,治疗后,FMA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膝关节过伸次数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康复组效果更明显(均P<0.05)。结论:早期腘绳肌加强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膝过伸和患者步行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膝关节过伸;腘绳肌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054-02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南通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订诊断标准[1];②第一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梗死;③发病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④无严重心脏疾病,能正确执行指令。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血管病治疗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药物治疗,在病情平稳48小时后开始。康复组和对照组均由专业的同年资、技术水平相当的女性康复治疗师来担任治疗工作。均采用如下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法:①通过关节压缩、牵张,促进膝关节深感觉的恢复;②股四头肌在抗阻的情况下做0~15°的屈伸,同时完成股四头肌、半膜肌、半腱肌的交替节律性等长抗阻收缩;持续时间12s/次[2]③20°斜板站立训练10min,接着做提踵-放下训练,每组做5次,休息1min,共做5组;④半蹲训练,患者在治疗师保护下站在配有肋木的姿势矫正镜前,自行或者在辅助下完成半蹲动作,要求半蹲时患肢充分负重,从髋关节屈曲0°开始,到45°结束,半蹲时间30s/次,每日6次;⑤重心转移时膝关节控制训练,站立位,患肢在后,充分转移重心在患肢,在练习重心转移的过程中膝关节从屈曲到自然伸展,练习重心前后转移时膝关节控制,避免发生膝过伸。[3]康复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15分钟/次/天的腘绳肌加强训练。具体方法为:①肌力较差的恢复早期,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手依次托住患者的髋、膝关节,让患者在解除重力的情况下完成髋关节的伸展和膝关节的屈曲,治疗师根据病情决定是够提供助力。②患者恢复中期,采取俯卧位,在抗重力的情况下完成患侧的伸髋、屈膝动作。必要时治疗师在患者患侧大腿上捆绑沙袋,施加一定的阻力。③恢复后期,患者采取站立位,在治疗师保护下以健腿为支撑,完成换腿的向后踢腿(伸髋、屈膝动作),必要时在小腿捆绑沙袋以提供必要的阻力。对照组不增加。
1.3评定方法
①膝关节过伸:患者穿短裤露出膝关节,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平视前方直走50m,治疗师于患者两旁与其一起行走,目测膝过伸次数,比较两人计数,如不符则重新测试直至相符。正常行走为膝关节主动屈曲步行,膝过伸的诊断依据为Loudon诊断方法:患者站立相负重时,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身体重心向后移,有向后倾倒的征象,只能膝关节主动屈曲步行,而膝过伸的使用定义为膝关节过度伸展角度>5°,经治疗后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5°视为有效。[4]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共17项,总分34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由两位专业治疗师评定。[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下肢FMA评分和膝过伸次数评定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下肢FMA评分2组均明显提高;膝过伸次数明显减少,2组间比较,康复组表现更明显(P<0.05)(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膝过伸次数比较x-±s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较容易发生膝过伸,多为代偿性改变,常发生于支撑相中晚期。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侧膝关节股四头肌松软且功能恢复延迟,不能在0°~15°的范围内控制膝关节的屈伸,患膝学会一种代偿方法,将患膝置于被动完全伸展位,发生锁膝现象,并一直保持至站立期的末期,使摆动期开始的屈膝受阻,所以出现膝关节的过伸现象。另外腘绳肌肌力减退,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痉挛,本体感觉较弱也是导致膝过伸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后膝过伸的治疗方法很多,分别针对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膝关节的活动度,本体感觉的减弱和消失等[6]。但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因素还包括屈伸肌的协调、韧带的松紧、肌力的大小、协调以及半月板的影响等等。部分关节的牵拉,肌张力的治疗并不定能产生较好的效果[7]。
本文康复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腘绳肌的肌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状态选择合适的体位,提供适当的助力或者阻力,可让患者知道患侧肢体的存在,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腘绳肌的运动可整体提高下肢的臀大肌、股四头肌等步行相关肌肉的肌力,综合训练下肢的关节、韧带、骨骼及感觉功能,最终促进髋、膝、踝关节的稳定和控制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防止脑卒中后患侧肢体的错误代偿运动。本文康复组在采用腘绳肌的肌力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下肢的Fugl-meyer评分明显提高,膝关节过伸次数明显减少。这说明腘绳肌肌力早期加强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但在具体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戒急戒躁,要使肌力的训练同关节的牵拉、肌张力的协调、本体感觉的提高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379-380.
[2]赵军.脑卒中膝关节反张康复治疗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319-319.
[3]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7
[4]南登崑.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4.
[5]王玉龙,张秀花,周菊芝.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71.
[6]章稼,王晓臣,曹立新.运动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3-88.
[7]王艳,唐强,亢连茹.早期加强膝关节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影响.中国康复,2006,21(4):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