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泥农用,酞酸酯类,黑麦草,生长发育
污泥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马晶晶[1](2019)在《污泥中有机污染物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结合已经有的研究和该项目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通过室内盆钵试验研究了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中酞酸酯类的对黑麦草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污泥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了在施用了污泥后,有机污染物对黑麦草的发芽率,芽长,株高,叶面积,根长,蒸腾速率,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地下、地上干物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污染防治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艳,买文宁,唐启[2](2019)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行好氧颗粒污泥(AGS)培养,比较仅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培养(R1)与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及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培养(R2)下污泥颗粒化进程、污泥特性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逐渐缩短SBR沉淀时间、提高有机负荷,R1、R2分别在17、23d时出现乳白色颗粒,颗粒粒径较小(0.1~0.5mm),颗粒污泥成熟时由白色转变为黄色,污泥容积指数(SVI)均保持在40mL/g左右;培养60d时,R1、R2内污泥基本实现颗粒化,颗粒化程度分别为90.0%、84.4%;R1、R2中胞外聚合物(EPS)质量浓度均在56d时分别为84.75、64.05mg/g(以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中的质量计,下同),其中R1、R2中多糖(PS)在EPS中占主要比重;R1、R2中培养的AGS均具有密实的结构和良好的沉降性能,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培养后期R1、R2对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4%,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56%,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61%。R2中接种的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可能对EPS的分泌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污泥的颗粒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邵芃泠,陈莹,陈晓欣,叶炜翌,左金龙[3](2019)在《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污染物同步去除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能耗,节约污水处理的成本,同时达到同步去除碳、氮、磷的效能,采用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SBR工艺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污泥微膨胀SBR工艺过程使水样处于低溶解氧状态,MLSS在2 000~3 000 mg/L之间.同时,测定控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水样中的氨氮质量浓度、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以及COD值.结果表明,在低溶解氧SBR工艺过程中,COD去除率达到90%,正磷酸盐去除率达到58%,氨氮去除率达到83%.由此可见,采用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法处理污水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同步去除碳、氮、磷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宁欣强,郭宇,刘太鑫,周敏,杨莹[4](2019)在《AOMBR-ASSR工艺污泥原位减量及污染物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为参照,在AOMBR工艺污泥回流段增加厌氧反应单元(ASSR),组建AOMBR-ASSR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AOMBR工艺及AOMBR-ASSR工艺运行120 d,对2个工艺污泥减量以及污染物去除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相比参照工艺,减量工艺污泥减量率为19.5%。2个工艺的COD以及氨氮去除效果无显着差异,减量工艺的TN以及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较参照工艺提高了5.63%、29.86%。(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马海茼,吴明,郭晨艳,王志伟,冯启明[5](2019)在《厌氧颗粒污泥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述厌氧颗粒污泥基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颗粒污泥直接法和改性法的优缺点;突出了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的优良性能。指出了目前厌氧颗粒污泥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涉及的吸附机理、动力学参数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展望了厌氧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在废水综合治理方面的研发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郦春蓉[6](2019)在《市政污泥间壁式干燥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力干燥是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处理手段,本文采用间壁式干燥机对市政污泥进行热力干燥,研究了污泥干燥过程中的气体污染物排放特性,以及冷凝液的化学需氧量(COD),分析了干燥温度对气体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冷凝液CO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干燥冷凝液COD值随干燥温度升高(160℃至220℃)而增大,表明温度升高促进了污泥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此外,污泥干化气体中同时监测到了CH_4、C_3H_3N、CH_4N、C_6H_(14)、C6H_(12)和C_6H_6等有机气体组分,以及SO_2、NO、NO_2、NH_3、HCl、HF和HCN等无机气体组分,两种类型的气体组分浓度均随着干化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研究结果对污泥热力干燥过程污染物控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2期)
毛梦梅,刘嘉南[7](2019)在《薄层干化机污泥干化过程能耗及污染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上海某建成的2×100 t/d薄层干化机污泥干化工程实例,分析了市政脱水污泥粒径分布规律,污泥粒径对干化过程的影响,干化过程中干污泥含水率与能耗的关系,以及废水、废气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污泥干化至含水率约为30%,有利于干化系统的节能、稳定运行及干污泥的协同处置,恶臭气体的厂界浓度满足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而干化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需经过相应的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刘鹏鹏[8](2019)在《改良A~2/O去除污染物耦合污泥减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和经济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呈现空前繁荣的面貌,而人口爆炸以及工业迅猛发展为污水处理提出新的要求。污泥作为污水的重要构成,内含大量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泥极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拖缓构建绿色环保经济的步伐,如何开发和探索污泥减量技术一直吸引着业内人士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聚焦改良A~2+OSA工艺污泥减量耦合污染物去除,通过调整水力停留时间HRT、污泥厌氧停留池的污泥停留时间ASRT等运行参数,分析各运行参数对A~2+OSA工艺污泥减量及除污效果影响。其次,通过对比改良A~2/O工艺与污泥段增设污泥厌氧池的改良A~2+OSA工艺,及其污染物去除效能及污泥减量效果。所得研究结论如下:(1)在各HRT下对比两种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及脱氮除磷可以得出:HRT=8h时,改良A~2+OSA对COD的去除率为96.81%,对TN的去除率为76.10%,对NH_3-N的去除率为99.14%,对TP的去除率为86.16%。确定最佳的HRT为8h。在既定区间范畴之内,污泥厌氧池停留时间长度与污泥产生数量之间呈现为反比例关系。污泥停留时间是6h的情况下,污泥产率是0.161gMLSS/gCOD;停留时间是7h情况下,污泥产率是0.147gMLSS/gCOD;停留时间是8h情况下,污泥产率是0.109gMLSS/gCOD。(2)经过改良A~2+OSA与改良A~2/O工艺对比,改良A~2+OSA具备良好的减量效果,在持续运行30天之后,累积减少的污泥排放数量达到156.67g。其中,改良A~2+OSA与改良A~2/O工艺各自的污泥产率系数是0.07gMLSS/gCOD与0.126gMLSS/gCOD。污泥减量率提高至49.3%。(3)在使用污泥厌氧池的情况下并未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系统持续运行之后,进水COD平均浓度是447.93mg/L,进水TN平均浓度是53.71mg/L,进水NH_3-N的平均浓度是40.29mg/L,进水TP平均浓度是5.48 mg/L。改良A~2+OSA工艺对应的出水COD平均浓度是19.67mg/L,出水TN平均浓度是11.66mg/L,出水NH_3-N平均浓度是0.33mg/L,出水TP平均浓度是0.22mg/L,改良A~2/O工艺对应的出水COD平均浓度是23.6 mg/L,出水TN平均浓度是13.73mg/L,出水NH_3-N的平均浓度是0.29mg/L,出水TP平均浓度是0.27mg/L。(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6-01)
郝晓地,陈奇,李季,江瀚[9](2019)在《污泥焚烧无须顾虑尾气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目前在我国似乎已成为比污水处理本身更为棘手的问题。为此,有关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选择近年来成为热点话题。"扔"与"烧"两种极端处置方式因投资悬殊争议最大,但在"扔"已几近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污泥干化后焚烧不论是在能量平衡、基建投资还是运行费用等方面较其他选项已被确认为是一种终极选择。然而,国人"谈烧色变",普遍认为除投资外,焚烧过程产生的二口恶英、重金属以及NO_x等尾气污染物可能危及环境与健康。对此,从二口恶英等污染物在污泥焚烧过程产生原理出发,阐述它们的生成过程及其含量,论述对它们的控制与处理技术,并结合国内外排放标准审视国内污泥焚烧实例中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最后,得出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口恶英等尾气污染物含量本来就不高,若辅以成熟的控制与处理技术,完全可以消除尾气泄漏以及健康威胁问题,并以发达国家相应技术报告作为佐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0期)
付少闯[10](2019)在《干化污泥焚烧及其污染物排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水的产量越来越大,导致经过处理后产生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大,污泥焚烧处理具有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优点,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NOx、SO2、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对污泥焚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干化城市污泥在流化床内燃烧和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模拟分析,并对在燃烧过程中NO氧化还原机理分析研究。首先,对炉膛进行了几何建模,介绍了所要运用的数学模型。对炉膛模型划分网格并考核网格,得到286900网格数量的计算结果满足无关性的要求。将计算的结果和实际的参数比较,得到了炉膛出口温度的误差为3.98%,出口NO浓度误差为8.27%,验证了所选模型比较合理。对流化床锅炉进行了燃烧模拟,对比了设计燃料和城市污泥工况,两种工况的浓度场分布情况相似,设计燃料的炉膛沿程温度要高于城市污泥,城市污泥的出口NO排放量比设计燃料出口NO排放量高17.3%。然后,分析了不同一次风速、不同污泥颗粒平均直径、不同燃烧氛围和混煤掺烧因素对城市污泥在流化床锅炉内的燃烧特性和氮氧化物排放规律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因素下炉膛内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工况下不同参数对NO排放含量的影响。一起比较了不同计算工况下的结果,分析得到了锅炉在燃烧时的最优的运行参数。最后,运用密度泛函(DFT)理论,在分子层面上研究了污泥燃烧过程中焦炭氮生成NO的迁移转化机理。分别研究了armchair型含氮焦炭模型热解产生HCN的反应机理,armchair型含氮焦炭模型异相氧化产生NO的反应机理,NO在armchair焦炭的边缘发生异相还原机理。并且计算得到了每个反应过程的活化能,通过比较活化能的大小,解释了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污泥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行好氧颗粒污泥(AGS)培养,比较仅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培养(R1)与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及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培养(R2)下污泥颗粒化进程、污泥特性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逐渐缩短SBR沉淀时间、提高有机负荷,R1、R2分别在17、23d时出现乳白色颗粒,颗粒粒径较小(0.1~0.5mm),颗粒污泥成熟时由白色转变为黄色,污泥容积指数(SVI)均保持在40mL/g左右;培养60d时,R1、R2内污泥基本实现颗粒化,颗粒化程度分别为90.0%、84.4%;R1、R2中胞外聚合物(EPS)质量浓度均在56d时分别为84.75、64.05mg/g(以单位质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中的质量计,下同),其中R1、R2中多糖(PS)在EPS中占主要比重;R1、R2中培养的AGS均具有密实的结构和良好的沉降性能,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培养后期R1、R2对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4%,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56%,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61%。R2中接种的部分厌氧颗粒污泥可能对EPS的分泌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污泥的颗粒化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晶晶.污泥中有机污染物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9
[2].王晓艳,买文宁,唐启.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3].邵芃泠,陈莹,陈晓欣,叶炜翌,左金龙.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污染物同步去除效能[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宁欣强,郭宇,刘太鑫,周敏,杨莹.AOMBR-ASSR工艺污泥原位减量及污染物去除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5].马海茼,吴明,郭晨艳,王志伟,冯启明.厌氧颗粒污泥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6].郦春蓉.市政污泥间壁式干燥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J].广东化工.2019
[7].毛梦梅,刘嘉南.薄层干化机污泥干化过程能耗及污染物特性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9
[8].刘鹏鹏.改良A~2/O去除污染物耦合污泥减量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9].郝晓地,陈奇,李季,江瀚.污泥焚烧无须顾虑尾气污染物[J].中国给水排水.2019
[10].付少闯.干化污泥焚烧及其污染物排放规律研究[D].郑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