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杨官寨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帝,都邑,杨官寨遗址,祈雨池
杨官寨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胡义成[1](2019)在《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蓄水池解读——兼议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为黄帝族“副都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黄帝都邑",庙底沟时期的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出土了一个较大的蓄水池,庙底沟时期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心部位则出土了3个蓄水池。把这类蓄水池视为"水利工程"不妥,应为"黄帝祈雨池"。《史记》说"黄帝郊雍上帝",实际记载的就是黄帝在西安杨官寨遗址祈雨池边曾举行祈雨仪式祭祀上帝。《山海经·大荒经》和汉代《纬书》,实际都记载着涿鹿大战前夕,黄帝在西安杨官寨遗址祈雨池旁以郊仪誓师北伐蚩尤的场景。在杨官寨遗址环壕初建早于西坡遗址且两者同时废弃的前提下,两地有祈雨池也证明了西坡即黄帝族的"副都邑"。由此可以推想,从杨官寨遗址环壕初建时间算起,整个黄帝时期长达约1 654年,黄帝应接近百位之多;推进庙底沟文化实施宗教改革的黄帝,与领导涿鹿大战的黄帝应当不是一人;在荆山铸鼎成功的黄帝,死后"归葬"于黄陵,他应是领导修建杨官寨遗址环壕且推进实施宗教改革的第一任黄帝,距今至少5 727年。(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炜林,杨利平,叶娃,安珂,殷宇鹏[2](2018)在《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发掘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8年06期)
胡义成[3](2018)在《“‘十二支’陶盘”:“黄帝考定‘星历’”的物证——“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出土器物试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十二支’陶盘",是一个画着紧靠的12个小半圆的大圆盘,它可能是"黄帝考定‘星历’"包括实施"‘干支’纪时法"的物证。其中,"十二支"实际是对木星12年围绕太阳转一圈的表示,这与地球1年绕太阳转一圈形成了一种比较,故可以被转化成纪时方式。"十‘天干’"排列,最早是先民对自己一双手上十个手指头的直观表达。把"十‘天干’"和"十二支"加以排列匹配,就形成"‘干支’纪时法"。"黄帝考定‘星历’"实际是其宗教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二支’陶盘"也可能是其传递"‘干支’纪年法"的教学用具。(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胡义成[4](2018)在《黄帝铸鼎之“荆山”考——关于“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的神话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西安杨官寨遗址为首个"黄帝都邑"的文献依据,首先是"黄帝铸鼎荆山成功而飞升"神话。这些神话大同小异,发生地的地名为"荆山"则相同。而神话"地名"是史前历史的"化石",如果我们能把"荆山"地望弄清楚,则黄帝相关史事地域轮廓自然会显露。古注"北条""荆山"一直在关中,即紧靠杨官寨遗址的这个荆山。史念海先生对此已加确认。"荆山"深处还存在着一个"史前城市群",可能是《史记》所说"黄帝五城"的考古对应物。唐皇室把作为道教创始者的老子李聃奉为祖先,官员们追随皇室,对函谷关所在地的河南灵宝北阳平一带系"黄帝铸鼎原"也特别突现,于是,就出现了给灵宝北阳平一带人为设置荆山之事,所设置荆山是假,未足为凭。(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王炜林,杨利平,胡珂,殷宇鹏,张伟[5](2018)在《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外东北部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1处年代与环壕聚落相同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发现属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墓地,填补了相关考古发现的空白,为杨官寨遗址聚落整体布局、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类型、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8年04期)
杨利平[6](2018)在《试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对于庙底沟文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8年04期)
胡义成[7](2018)在《“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少玉”对应的黄帝宗教改革——论史前庙底沟文化发展扩张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杨址"少玉"现象,并根据着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关于中国史前文明诞生存在"两个模式"的论断、杨址相关考古及文献资料,提出黄帝在杨址时期即已进行原始巫教教义改革,把改善民生放在社会治理的首位,使庙底沟文化迅速崛起,且促其彩陶上的花图腾广泛传播,为"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后来,颛顼和帝喾持续推进从黄帝开始的民本化改革,为中国文明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温斌[8](2018)在《“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结果出炉——我省"高陵杨官寨遗址、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双双入选。本期介绍被誉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我省西安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葬遗址——杨官寨遗址坐落于西安市高陵区泾河北岸,是史前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发现至今一直广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从2015年冬开始,杨官寨考古队在该区域开展了持续两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专家们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建造有大型防御体系的庙底沟文化聚落、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尽管发掘的墓葬随葬陶器数量有限,但墓葬内出土的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本文来源于《陕西画报》期刊2018年03期)
陕西省政府参事室课题组[9](2018)在《关于杨官寨遗址保护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官寨遗址(以下简称"杨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南距泾河约1公里,其东南部约4公里处是着名的泾渭交汇。2004年以来,随着西安市泾渭工业园区的开发,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高陵区政府的支持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址"进行了持续12年多的考古工作。现已确认,遗址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是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罕见的"中心"聚落。(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期刊2018年05期)
胡义成[10](2018)在《庙底沟类型陶器花瓣纹源自关中——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的一个旁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庙底沟花瓣纹是"早期中国"框架最主要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标识。它首先表达着当年黄帝族群力求挣脱原始萨满教"神高于人"的传统教义,追求"足食"的社会理想;作为此花瓣纹"转世灵童"的"华"字,则凝聚和标识着中华民族辈辈代代追求人人丰衣足食、审美人生和世界"大同"的核心价值观。苏秉琦先生类型学分析得出庙底沟文化花瓣纹源自关中,张忠培、严文明、李伯谦、王巍、王仁湘等先生,对苏先生所论庙底沟文化的强势传播且形成"最早中国"之论,均有称许、认同或探讨之论;近年石兴邦、王仁湘两先生"美术考古"结论再申花瓣纹源自关中,都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是花瓣纹源头,从而为史前黄帝都邑所在,提供了考古旁证。这也为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提供了一个旁证。(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官寨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官寨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胡义成.西安杨官寨遗址中心广场蓄水池解读——兼议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为黄帝族“副都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2].王炜林,杨利平,叶娃,安珂,殷宇鹏.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H85发掘报告[J].考古与文物.2018
[3].胡义成.“‘十二支’陶盘”:“黄帝考定‘星历’”的物证——“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出土器物试解[J].武陵学刊.2018
[4].胡义成.黄帝铸鼎之“荆山”考——关于“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的神话研究之一[J].地方文化研究.2018
[5].王炜林,杨利平,胡珂,殷宇鹏,张伟.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8
[6].杨利平.试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J].考古与文物.2018
[7].胡义成.“黄帝都邑”西安杨官寨遗址“少玉”对应的黄帝宗教改革——论史前庙底沟文化发展扩张的根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
[8].温斌.“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J].陕西画报.2018
[9].陕西省政府参事室课题组.关于杨官寨遗址保护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8
[10].胡义成.庙底沟类型陶器花瓣纹源自关中——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的一个旁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