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题材雕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雕塑,主题性,历史,造型
历史题材雕塑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刚[1](2017)在《“拿捏”在恢弘与精赡之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雕塑作品蠡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26件史诗性雕塑作品,在立意、选材、造型、空间、体量、肌理、色彩等创作本体诸方面,均有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这批技法精湛、内蕴丰富、品致端雅、气格正大的历史主题性作品,不仅为严肃的雕塑艺术创作设立了"门槛"与"底线",而且对当下雕塑界孳生的局部荒悖现象,或亦有匡谬矫枉、激浊扬清之良效。此外,其对完善中国"本土雕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标本价值,同样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南腔北调》期刊2017年06期)
陈超[2](2016)在《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重点从人物塑造、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艺术语言及主题内容等层面进行阐述,说明特定时代的文艺观念、创作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的诉求对于这一题材创作的深刻影响。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向,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历程做出阶段性的特征划分,梳理这一题材雕塑在新时期叁十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亟待面对的课题,瞻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和整体走向。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回归与调整”,主要以1980年代几届全国性美展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和这一题材的公共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例,论述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1980年代的先期实践;第二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探索与突破”,重点分析了“七一”美展和“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潜在价值和影响,并从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空间环境等层面论述了19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第叁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深化与创新”,主要从人物塑造、艺术语言、核心价值叁个方面对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进行重点阐述。在此部分,文章重点关注了当代雕塑发展的几个热点话题,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创作,阐述这一题材雕塑在民族化、时代性与人文性、民族悲剧精神表达叁个方面发展与演化的历程;第四部分为“回顾与反思”,分析总结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题材雕塑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开拓的新的疆域做出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思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06-01)
郭维阳[3](2015)在《解放初期传统雕塑表现语言在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对传统雕塑语言的运用不仅体现出雕塑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也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语言是现代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资源宝藏。现以影响革命历史题材雕塑选择传统雕塑语言的主客观因素的讨论来揭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学习传统的历史必然性。(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5年18期)
王文娟[4](2014)在《英雄情怀与玫瑰梦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的分量及意义不仅仅在于当时发生,更在于后世的阐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人文学界几乎无人不晓的克罗齐名言,这是阐释的作用。比克罗齐更进一步的是阐释学大师迦达默尔所特别提到的,“经典”是“一种无时间性的当下存在,这种当下存在对于每一个当代都意味着(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4-09-05)
郭维阳[5](2014)在《影响建国初期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题材雕塑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创作素材并包含一定主题思想或精神内涵的雕塑作品。革命历史题材雕塑是对历史重要结点的纪念,它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区和时代受意识形态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孙相勇[6](2012)在《浅谈30年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出现了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表现角度、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本文即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不同时期背景下产生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8期)
梁婷[7](2011)在《《大营救》:红色题材 现代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些年,在一些重要时刻总会看到深圳雕塑家张树国的身影。无论是2006年送给法国维埃纳省的《万象》,还是为北京奥运创作的《运动的记忆》,都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积极介入。这次,他又代表深圳艺术家发出了嘹亮的歌声:在“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1-06-30)
李岩[8](2010)在《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历史事实与艺术想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正是考验创作者能不能正确的利用历史事实捕捉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瞬间。通过主观的、创造性的表现,把丰富的思想感情寄寓在作品之中。塑造出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更传神,明辨出历史人物在特定空间中的情感世界,丰富历史细节使观众得以共鸣。(本文来源于《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期刊2010年03期)
胡春良[9](2010)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青铜雕塑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计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由山西宇达集团(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0年01期)
晨星[10](2009)在《艺术书写历史——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雕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汇集了国内最具实力的艺术家,集中创作出了一批表现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些精彩的力作不仅代表了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工作,也渗透着其他参与者殚精竭虑的努力,特别是负责部分雕塑承制工作的山西宇达集团,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尽善尽美地完成了这项国家重大的政治性任务,既使雕塑作品高水平的艺术水准得以实现,又协同艺术家一起为国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传世财富。(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09年06期)
历史题材雕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课题以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重点从人物塑造、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艺术语言及主题内容等层面进行阐述,说明特定时代的文艺观念、创作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的诉求对于这一题材创作的深刻影响。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向,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历程做出阶段性的特征划分,梳理这一题材雕塑在新时期叁十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亟待面对的课题,瞻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和整体走向。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回归与调整”,主要以1980年代几届全国性美展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和这一题材的公共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例,论述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1980年代的先期实践;第二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探索与突破”,重点分析了“七一”美展和“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潜在价值和影响,并从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空间环境等层面论述了19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第叁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深化与创新”,主要从人物塑造、艺术语言、核心价值叁个方面对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进行重点阐述。在此部分,文章重点关注了当代雕塑发展的几个热点话题,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创作,阐述这一题材雕塑在民族化、时代性与人文性、民族悲剧精神表达叁个方面发展与演化的历程;第四部分为“回顾与反思”,分析总结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题材雕塑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开拓的新的疆域做出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题材雕塑论文参考文献
[1].郑志刚.“拿捏”在恢弘与精赡之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雕塑作品蠡探[J].南腔北调.2017
[2].陈超.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6
[3].郭维阳.解放初期传统雕塑表现语言在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中的运用[J].芒种.2015
[4].王文娟.英雄情怀与玫瑰梦境[N].中国艺术报.2014
[5].郭维阳.影响建国初期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J].艺术科技.2014
[6].孙相勇.浅谈30年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2
[7].梁婷.《大营救》:红色题材现代手法[N].深圳特区报.2011
[8].李岩.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历史事实与艺术想象的关系[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
[9].胡春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青铜雕塑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0
[10].晨星.艺术书写历史——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雕塑[J].雕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