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沙坠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昌郡
流沙坠简论文文献综述
王素[1](2018)在《唐长孺读《流沙坠简》笔记校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长孺师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撰七律忆旧,其颔联云:"平生不负雕虫手,垂老犹诠发冢书。"~(1)"发冢书"指《吐鲁番出土文书》。可知唐师是将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视为自己"垂老"最重要的事业的。唐师为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唐师故宅保存的尚待整理的众多遗稿中,仅读《吐鲁番出土文书》笔记就有叁册,近四百页。此外,还有不少读散见吐鲁番文书卡片,读《吐鲁番出土文书》出版物批(本文来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期刊2018年01期)
康丽真[2](2016)在《罗振玉与《流沙坠简》》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振玉在长期治史和档案编纂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系统、独特的档案观,其精髓集中体现在《流沙坠简》一书中。(本文来源于《云南档案》期刊2016年04期)
康丽真[3](2016)在《浅论罗振玉在《流沙坠简》的档案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罗振玉博学多闻,通农学、语言文字学,更是着名的教育家、收藏家、编辑出版家,位列"甲(本文来源于《档案天地》期刊2016年02期)
刘玉环[4](2015)在《《流沙坠简》释文商酌》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出版的《流沙坠简》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该书收录英籍探险家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时获得的汉文文书。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二十二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简牍资料。比如屯戍丛残六第18号简:"亭隧□远",其中的未释字当为"第"字,整句当释为:"亭隧第远"。(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唐全明[5](2015)在《论《流沙坠简》与《爨宝子碑》对沈曾植书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字寐叟,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庵、巽斋、乙公等,晚号寐叟。他生于诗书之家,学识广博,为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沈曾植学识渊博,精音律史地,诗文书画。其书法早年师从包世臣、张裕钊,并参以二爨及北魏碑刻,后工章草。曾熙评其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沈曾植早年精于帖学,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其晚年创造性地将碑帖进行了融合,他的书法创作实践与书学思想影响了那个时代。纵观沈曾植的学书路径,他得益最深的无疑是《爨宝子碑》和《流沙坠简》,二者共同构成了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沈曾植是以《爨宝子碑》筑基,进而遍习诸帖,最后在见到《流沙坠简》之后对于书法和草书的认识与视野大大拓展,也最终形成了自己面貌独具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我们研究沈曾植以及民国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论文通过对沈曾植书法作品、书学思想的梳理,阐述沈曾植书法的价值及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5年06期)
魏德胜[6](2014)在《初读浙江古籍版《流沙坠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简帛文献一批批从地下出土,学界一次次掀起研究的热潮,一百年前初版的《流沙坠简》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这部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现代简帛学专着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是书由当时旅居日本的罗振玉、王国维编撰,1914年在日本出版,以后又不断修订,于1934年出版修订本。中华书局1993年据修订本影印出版,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本子。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王国维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其第4卷收録了《流沙坠简》中王国维所作的《序》、《屯戍丛(本文来源于《简帛》期刊2014年00期)
刘玉环[7](2013)在《浅析《流沙坠简》的文字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沙坠简》收录英籍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第二次中亚考察时(1906~1907年)获得的汉文文书。按简牍的内容和性质分为叁大类:第一大类是小学术数方技书,包括《苍颉》《急就》《力牧》《历谱》《算术》《阴阳》《占术》《相马经》《兽医方》等多种典籍;第二大类是屯戍丛残,其下又按内容分为薄书、烽燧、戍役、廪给、器物、杂事等六项;第叁类是简牍遗文,汇集各式书信;王国维还作《补遗》,考释斯坦因于尼雅河下游所获晋初文书。(1)这(本文来源于《西南学刊》期刊2013年02期)
王昌宇[8](2013)在《《流沙坠简》与民国时期草书的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今草书家辈出,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等都对草书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书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狂放的草书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加之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大多书家工于篆隶,草法尽失,草书几成绝响。到了清代中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书体迅速衰落了,这一时期几乎找不到以草书名世的书家,更没有出现可以与前代媲美的草书作品,力倡碑学的康有为认识到这一现象:"近世(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3年07期)
侯开嘉,刘志超[9](2011)在《《流沙坠简》对二十世纪前期书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在《最近二叁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里提到了四大发现,简牍文献居其一。在过去的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简牍出土的记载,但因未能存留,也未对其进行研究,因而不能称之为发现。至一九○七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 Aurel Stein)在新疆、甘肃等地发掘到大批简牍,依赖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编(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1年11期)
何立民[10](2010)在《简帛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读《流沙坠简》并论王国维先生简帛文书研究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发现大量简牍文书之后,中国本土的简牍帛书的出土,此起彼伏,蔚为大观;7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开展,简帛实物出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贵、形制之丰,更是震惊世界。简帛研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综合、从草创到成熟的过程。纵观一百多年的简帛研究史,不仅涌现王国维、劳干、陈直、陈梦家、裘锡圭、森鹿叁、大庭修、池田知久、何四维等多位影响深远的学者,产生出像《流沙坠简》、《汉简缀述》、《居延汉简研究》、《汉简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等大批经典着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甲骨学、敦煌学等显学比肩的重要学科——简帛学。同时,显学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学人投入其中,逐渐成为简帛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文字考释、简帛整理等工作的坚实展开、各学科参与研究的深入进行,全面认真梳理近百年来简帛整理与研究的得失,从方法论角度予以概括总结,为未来简帛学研究指明方向,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从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名着,从前辈研究中汲取营养、借鉴思路、提炼方法,是拓展未来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鉴于此,本刊关注这一重要课题,拟连续刊载"经典重读——简帛部分"的文章,为初学者提供学术回顾,指点治学门径;为学术界简帛研究,提炼方法,增砖添瓦。(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0年03期)
流沙坠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振玉在长期治史和档案编纂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系统、独特的档案观,其精髓集中体现在《流沙坠简》一书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沙坠简论文参考文献
[1].王素.唐长孺读《流沙坠简》笔记校证[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8
[2].康丽真.罗振玉与《流沙坠简》[J].云南档案.2016
[3].康丽真.浅论罗振玉在《流沙坠简》的档案观[J].档案天地.2016
[4].刘玉环.《流沙坠简》释文商酌[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唐全明.论《流沙坠简》与《爨宝子碑》对沈曾植书法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5
[6].魏德胜.初读浙江古籍版《流沙坠简》[J].简帛.2014
[7].刘玉环.浅析《流沙坠简》的文字学价值[J].西南学刊.2013
[8].王昌宇.《流沙坠简》与民国时期草书的复兴[J].书法.2013
[9].侯开嘉,刘志超.《流沙坠简》对二十世纪前期书法的影响[J].书法.2011
[10].何立民.简帛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读《流沙坠简》并论王国维先生简帛文书研究的贡献[J].南方文物.2010
标签:高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