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藻类论文-张小玲,殷高方,赵南京,杨瑞芳,覃志松

活体藻类论文-张小玲,殷高方,赵南京,杨瑞芳,覃志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体藻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谱学,叁维荧光光谱,活体荧光,加权平均法

活体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玲,殷高方,赵南京,杨瑞芳,覃志松[1](2018)在《基于加权平均法的活体藻类叁维荧光标准光谱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活体荧光光谱不稳定引起的蓝藻门活体藻类定量误差问题,以实验室培养的4种类6个生长期的48个蓝藻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样品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的含量,结合藻类活体叁维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藻种种类、生长期和生长环境下蓝藻细胞色素组成和色素荧光效率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条件对藻类活体荧光光谱不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光谱不稳定性权重谱;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加权平均方法的蓝藻门活体藻类加权荧光光谱;比较了加权荧光光谱与不同条件下归一化荧光光谱对样品集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加权荧光光谱能有效降低荧光测量法对藻种种类、生长期、生长环境的依赖性,提高蓝藻门叶绿素浓度的测量准确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1%~30.4%,平均相对误差为12.8%,相对误差最大可降低104.1%。(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熊丽黎,刘爱玲,李梅,刘霞[2](2013)在《DF活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在鄱阳湖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匈牙利科学家发明的DF活体浮游植物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在线监测藻类的延迟荧光自动记录活的浮游植物光合的生物量和组成。经研究发现,该仪器的出厂校准参数并不适用于鄱阳湖。本研究从鄱阳湖藻类现状出发,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藻类优势种进行纯培养,通过分析DF监测数据中的荧光值与人工监测的生物量,建立纯种藻中生物量与荧光值的校准公式,再进一步分析混合藻之间的荧光配比,建立了混合藻中生物量与荧光值的校准公式,通过监测结果中的荧光,可以应用该公式计算出各种藻的生物量,简化了该仪器的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监测准确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期刊2013-11-26)

李靖[3](2009)在《非活体藻类生物吸附及海带生物吸附剂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海带、马尾藻和螺旋藻为原料,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后得到相应的藻粉,采用叁种藻粉分别吸附Cu2+、Cd2+和Pb2+叁种重金属离子溶液,探讨了叁种非活体藻类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海带生物吸附剂的初步研究以及多糖对海带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等方面。本文首先对藻类生物吸附进行了综述,包括藻类生物吸附的概念、吸附特性、吸附机理、影响吸附的因子;还对国内外藻类生物吸附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主要集中在吸附能力、非活体藻类生物吸附的优越性、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藻类生物吸附剂的预处理、固定化及再生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叁种非活体藻类吸附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以得出在pH为4-6范围内,温度在室温(25℃左右),金属离子起始浓度达到100 mg/L时,藻粉用量选择在0.5-1.0 g范围内,叁种藻粉对Cu2+、Cd2+和Pb2+叁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进而确定了pH、温度、离子起始浓度和藻粉用量对藻类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情况。分析了叁种藻类吸附热力学平衡数据,并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下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叁种藻类对Cu2+、Cd2+和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进一步得到了叁种藻类对各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吸附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叁种藻类对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这使得我们推测出藻类生物吸附过程的速度特征,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将海带经初步制备得到海带生物吸附剂,采用叁元二次通用旋转法,确定海带对Cd2+吸附的最优条件为pH值5.0,吸附温度29.9℃,振荡时间32 min。在此条件下,海带对Cd2+的吸附率95.37%,实际得率为95.37%±0.03%,RSD=1.07%(n=5)。从海带中提取粗多糖,对海带多糖吸附Cu2+、Cd2+、Pb2+前后化学基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在吸附不同金属离子时不同的化学基团在发挥作用,多糖与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它的化学基团与金属离子进行络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1)

苏荣国,胡序朋,张传松,王修林[4](2008)在《基于活体荧光的藻类识别测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制使用单色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浮游植物荧光自动监测仪为目标,针对12种我国近海常见浮游植物种,选取12个激发波长点(400、430、450、460、470、480、490、510、525、550、570、590nm)的浮游植物活体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作为特征谱,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加以解析,实现了各门类浮游植物的识别测定,特别是硅藻和甲藻的识别测定。所测样品中,单门类浮游植物样品共有79个,识别正确率为96%,回收率≥68%,其中85%的浮游植物样品回收率≥80%;多门类浮游植物的混合样品共有17个,识别正确率为76%,回收率≥74%。(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吴生才,陈伟民,高光[5](2003)在《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冬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柱状底泥,取叁段进行直接镜检和用MA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镜检发现表层(0-3cm)底泥中有多种藻类细胞,中层(10-13cm)底泥的藻类细胞种类明显减少,下层(20-23cm)底泥中没有发现藻类细胞. 底泥培养的结果与之有相似的趋势,但得到的活体藻类细胞的种类相应减少. 培养3个月后得到在外观和群落结构上与夏季水华相似的群落. 结果表明底泥中的微囊藻和小环藻在太湖底泥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底泥可以作为水华蓝藻的越冬场所和来年水华的种源.(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李建之,姚南瑜[6](1980)在《用改进的乳白玻璃法测定藻类植物的活体吸收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体通过叶绿素及胡萝卜素、藻色素等辅助色素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不同种类的色素,其物理化学性质各异(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等)。由于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研究这些色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色素吸收光谱的研究更为重要。为了探明叶绿素及辅助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80年01期)

李建之,姚南瑜[7](1979)在《用改进的乳白玻璃法(薄层悬浮液法)测定藻类植物的活体吸收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乳白玻璃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定吸收光谱的“薄层悬浮液法”。本法可在没有双光束分光光度计的条件下,用普通的分光光度计来测定厚的、不透明的、无定形的海藻活体吸收光谱。方法很简单,将藻磨碎制成匀浆,夹在两片玻璃片之间(其中之一为乳白玻璃或毛玻璃),用橡皮圈固定好,即可用来测定其吸收光谱。我们曾比较了膜状藻类和其悬浮液的吸收光谱,在所用的叁类海藻(红藻、绿藻、褐藻)中,对同一海藻用活体和薄层悬浮液所测之吸收光谱完全一致。这一结果证明:采用这一改进的乳白玻璃法——薄层悬浮液法,来测定不透明的,厚的,无定形的海藻活体吸收光谱是可行的,而这种藻类是无法用普通分光光度计通过乳白玻璃法来进行测定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79年04期)

活体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匈牙利科学家发明的DF活体浮游植物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在线监测藻类的延迟荧光自动记录活的浮游植物光合的生物量和组成。经研究发现,该仪器的出厂校准参数并不适用于鄱阳湖。本研究从鄱阳湖藻类现状出发,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藻类优势种进行纯培养,通过分析DF监测数据中的荧光值与人工监测的生物量,建立纯种藻中生物量与荧光值的校准公式,再进一步分析混合藻之间的荧光配比,建立了混合藻中生物量与荧光值的校准公式,通过监测结果中的荧光,可以应用该公式计算出各种藻的生物量,简化了该仪器的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监测准确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体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玲,殷高方,赵南京,杨瑞芳,覃志松.基于加权平均法的活体藻类叁维荧光标准光谱构建[J].光学学报.2018

[2].熊丽黎,刘爱玲,李梅,刘霞.DF活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在鄱阳湖的应用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2013

[3].李靖.非活体藻类生物吸附及海带生物吸附剂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4].苏荣国,胡序朋,张传松,王修林.基于活体荧光的藻类识别测定技术[J].热带海洋学报.2008

[5].吴生才,陈伟民,高光.太湖冬季底泥中活体藻类的检测[J].湖泊科学.2003

[6].李建之,姚南瑜.用改进的乳白玻璃法测定藻类植物的活体吸收光谱[J].海洋科学.1980

[7].李建之,姚南瑜.用改进的乳白玻璃法(薄层悬浮液法)测定藻类植物的活体吸收光谱[J].辽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

标签:;  ;  ;  ;  

活体藻类论文-张小玲,殷高方,赵南京,杨瑞芳,覃志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