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油蒿论文-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

荒漠油蒿论文-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油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能利用效率,光合有效辐射,涡度协方差

荒漠油蒿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1](2019)在《油蒿灌木荒漠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光能利用效率(LUE)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也是估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为了提高油蒿灌木荒漠生产力的估算和预测精度,本文研究了油蒿灌木荒漠LUE的季节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5—10月通过涡度协方差法观测了宁夏盐池典型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净碳交换、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水分等因子,分析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LU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及与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日尺度上,LUE在14:00时达到最低值(0.000 8~0.002 4μmol/μmol)。LUE的日变化主要受到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LUE从5月份开始迅速升高,9月份达到最大值(0.002 5 g/MJ),而后逐渐降低。LUE月平均值介于0.000 9~0.002 5 g/MJ之间。LUE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氮含量(Nsoil)、冠层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季节尺度上,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从而增大油蒿灌木荒漠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半干旱区油蒿灌木荒漠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文彬,贺学礼,赵丽莉[2](2019)在《西北荒漠地带油蒿丛枝菌根真菌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7月,沿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天然分布地带,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选取4个典型样地,采集油蒿根围0-30cm土层土样和根样,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aze,AM)真菌地理分布以及土壤因子的生态功能。共分离鉴定6属30种AM真菌,凹坑球囊霉(G.multiforum)、双网无梗囊霉(A.bireticulata)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4个样地共有种,从东到西AM真菌多样性呈渐增趋势,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与脲酶、总球囊霉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从东到西随海拔增加,AM真菌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总定殖率、定殖强度呈渐增趋势;阿拉善样地速效磷、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与其他样地有显着性差异(P<0.05),民勤样地有机碳与其他样地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样地间湿度、氨氮、pH无显着性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湿度、碱性磷酸酶、脲酶是影响AM真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杨利贞,杨贵森,冯丽,黄磊[3](2019)在《荒漠人工植被区柠条和油蒿枝干液流的时滞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5-9月利用Dynamax茎流仪观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内柠条和油蒿的茎干液流速率,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将柠条和油蒿液流速率与对应的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风速、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数据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柠条和油蒿的液流速率与各个环境因子具有较一致的日变化趋势,但均提前于饱和水汽压差、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而滞后于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5-9月生长季,柠条液流速率提前于饱和水气压差15-45min,风速90-180min,土壤温度30-60min,空气温度120-180min,而滞后于太阳辐射0-60min,相对湿度60-120min;油蒿液流速率提前于饱和水气压差0-30min,风速0-30min,土壤温度0-30min,空气温度0-30min,而滞后于太阳辐射0-30min,相对湿度120-180min。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的综合气象影响因子与柠条和油蒿液流速率进行回归分析,包含时滞效应的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提高了7.19%和38.32%,从而提高了液流速率数值模拟的精度。(本文来源于《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人才·科技·绿色·共享论文集》期刊2019-06-17)

刘学东,陈林,杨新国,赵伟,李学斌[4](2016)在《荒漠草原2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土壤养分“肥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肥岛"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灌丛植被富集养分、维持自身生存的普遍现象,其对灌丛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2种不同植被类型灌丛的3种生境(冠下、冠缘和灌丛间地)的土壤进行采样、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和油蒿灌丛均存在"肥岛"现象,主要在表层土壤(0~20cm)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土壤养分指标与灌丛间土壤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从"肥岛"的空间尺度来看,油蒿"肥岛"的水平范围超出了本身冠幅覆盖区,而柠条"肥岛"相对小于本身冠幅覆盖区,其作用深度亦小于油蒿,体现了灌丛对土壤养分富集的物种效应;3)同一物种灌丛对土壤不同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有差异性。总体来说,研究区灌丛"肥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物种效应,相对柠条而言,油蒿灌丛土壤养分聚集效应更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油蒿灌丛低矮和茂密的冠层空间结构更利于凋落物的捕获与保存,较多凋落物的输入与土壤结构和养分间的正反馈机制加速了油蒿冠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其"肥岛"效应能达到更广、更深的空间范围。(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继伟,赵昕,陈国雄,李新荣[5](2016)在《盐胁迫下荒漠植物柠条和油蒿的离子吸收及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生长在荒漠地区的两种典型的固沙先锋植物。本试验以生长叁个月的柠条和油蒿幼苗为研究材料,经0-400 mmol·L-1NaCl溶液胁迫处理7d,检测其含水量变化、主要矿质离子含量变化及其在根茎叶的分布、积累和运输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柠条和油蒿的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柠条的变化尤为显着;二者在离子吸收与分配上显着不同,柠条体内Na~+的含量是油蒿的2-3倍,表现为"吸钠排钾"的特征,而油蒿体内K~+的含量是柠条的2倍左右,具有"吸钾拒钠"的耐盐特征。此外,随着NaCl浓度增大,柠条体内Cl~-含量升高,K~+、Ca~(2+)、Si~(4+)含量降低,而油蒿体内只有C~l-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他离子则相对稳定。说明二者耐盐机制显着不同,在离子吸收与分配上存在互补互利的效应,而且这种互补性提高了他们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3期)

黄磊,张志山[6](2011)在《荒漠人工植被区柠条和油蒿茎干液流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8年5—10月利用Dynamax茎流仪观测了沙坡头人工植被区18龄柠条和8龄油蒿的茎干液流速率,并利用涡动相关系统同步监测了环境因子,分析了柠条和油蒿液流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作物参考蒸散量(ET0)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柠条和油蒿液流速率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柠条液流一般在06:00左右启动,12:00左右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夜间存在液流现象;油蒿液流一般在08:00左右启动,14:00—16:00达到高峰,在夜间没有观测到液流的发生;柠条和油蒿的液流速率和ET0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环境因子对柠条液流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风速;而对油蒿液流量影响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风速。(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1年03期)

钱伟华[7](2010)在《荒漠油蒿AM真菌生长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是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生物量最大、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能与80%以上陆生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对植物生长有诸多有益的生理和生态学效应。尤其在半干旱内陆沙化生境里,荒漠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和土壤贫瘠,通过与AM真菌共生是其适应水分短缺、蒸散剧烈环境的重要对策之一。但到目前为止,AM真菌仍不能突破纯培养,不能像外生菌根真菌那样通过工业发酵进行工厂化生产。AM真菌生物菌剂的研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离体培养是关键。孢子萌发是影响AM真菌离体培养的首要因素。菌丝生长是形成侵染的先决条件。离体条件下,AM真菌孢子在琼脂中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受多因素影响,除了受种属特性、孢子年龄和自身抑制物等内在因素影响外,还受外界因素影响,如水琼脂浓度、pH、培养温度、土壤和宿主植物抽提物、后熟条件和培养周期。其中,环境因子对菌根共生体的平衡关系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AM真菌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于2007年8月从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选取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研究站)、陕西榆林沙生植物园(榆林)、宁夏盐池县沙生灌木园(盐池)和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沙坡头)4个样地油蒿根围采集土样,系统研究了油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并对优势菌种进行了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条件优化的离体培养试验,以期为沙化环境AM真菌种质资源开发及菌根生物技术在荒漠油蒿生长和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共分离AM真菌4属2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e)4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1种。4个样地均以Glomus和Acaulospora为共同优势属,Scutellospore为榆林、盐池和研究站的共同常见属,在研究站还分离到1种Diversispora。(2) 4样地AM真菌优势种相似性较高,均为摩西球囊霉(G. mosseae)。网状球囊霉(G. reticulatum)和双网无梗囊霉(A. bireticulata)是4样地共同常见种,各样地间无显着差异;沙荒球囊霉(G. deserticola)是毛乌素沙地3样地共同常见种;集球囊霉(G. fasciculatumm)是榆林和盐池共同常见种;凹坑无梗囊霉(A. excauata)是盐池和研究站共同常见种;沙坡头多梗球囊霉(G. multicaule)是常见种。(3)采用L_(16)(4~5)多因子正交试验对影响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环境因素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pH为8,水琼脂浓度10 g/L,培养周期10 d,后熟条件20 d,培养温度28℃为最佳组合。(4)叁叶草和黑麦草根系分泌物对菌丝生长有明显影响,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未加入根系分泌物时几乎每个培养基的孢子萌发都能达到40%。加入根系分泌物后孢子萌发没有明显增加。(5)在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的刺激下,100 mgL~(-1)的培养基明显抑制了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当根系分泌物为10 mgL~(-1)时,显着促进了菌丝生长和菌丝分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6-01)

陈颖,贺学礼,山宝琴,赵丽莉[8](2009)在《荒漠油蒿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于陕西省榆林市北部沙地的油蒿(Artemisia.ordosica)根围分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油蒿根围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简称AM)真菌和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蒿根围AM真菌总定殖率为89.54%、泡囊定殖率为26.24%,丛枝定殖率为21.08%,孢子密度为2.91~6.17个/g土,说明油蒿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从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4属21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为优势种。油蒿根围AM真菌和球囊霉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并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菌丝定殖率随季节变换逐渐增加,泡囊定殖率和丛枝定殖率在夏季最低,春秋相对较高,与孢子密度季相变化相反。油蒿根围总球囊霉素在0~20cm土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波动较大。球囊霉素春季含量最高,夏秋含量降低。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AM真菌孢子密度均有极显着相关性,二者能综合反应土壤AM真菌群落、有机C动态和养分循环进程,应作为土壤质量及功能评价的新指标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钱伟华,贺学礼[9](2009)在《荒漠生境油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荒漠生境主要植被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AM真菌多样性,2007年8月从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选取榆林、盐池、研究站和沙坡头4个样地,按0–10、10–20、20–30、30–40、40–50cm5个土层采集油蒿根围土壤样品,研究了油蒿根围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分布。在分离的4属28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16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4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 spora)1种。4个样地的共同优势种为摩西球囊霉(G.mosseae),共同常见种为双网无梗囊霉(A.bireticulata)和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共同稀有种为缩球囊霉(G.constrictum)。地球囊霉(G.geosporum)仅出现在盐池,蜜色无梗囊霉(A.mellea)、帚状球囊霉(G.coremioides)、浅窝无梗囊霉(A.lacunosa)和宽柄球囊霉(G.magnicaule)仅出现在研究站,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仅出现在榆林。盐池与研究站样地AM真菌种类最多,榆林样地孢子密度最大,沙坡头样地种类和孢子密度显着偏低。总体上,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依Glomus>Acaulospora>Scutello spora>Diversispora呈现显着减小趋势。结果表明,油蒿与AM真菌之间有良好共生性,这对进一步利用菌根生物技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9年05期)

山宝琴,贺学礼,白春明,赵丽莉[10](2009)在《荒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AM真菌分布与土壤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7年10月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集中分布区选取4个典型样地,分别从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采集根围土样,分离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并测定了3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各样地0~50cm土层中油蒿根系AM真菌菌丝定殖率均很高,有典型的泡囊与丛枝结构。菌丝定殖率与泡囊定殖率呈显着正相关,但菌丝、泡囊和丛枝定殖率与AM真菌孢子密度和土壤酶活性之间都无相关性;孢子密度在不同样地及采样深度间差异明显,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都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受到土壤pH的显着影响。孢子密度的峰值出现在0~10cm表层土,并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垂直剖面显示与孢子密度同样的规律。不同样地间AM真菌分布及油蒿根系定殖率的差异表明,油蒿与AM真菌之间有良好共生性,对维护荒漠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荒漠油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7月,沿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天然分布地带,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选取4个典型样地,采集油蒿根围0-30cm土层土样和根样,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aze,AM)真菌地理分布以及土壤因子的生态功能。共分离鉴定6属30种AM真菌,凹坑球囊霉(G.multiforum)、双网无梗囊霉(A.bireticulata)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4个样地共有种,从东到西AM真菌多样性呈渐增趋势,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与脲酶、总球囊霉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从东到西随海拔增加,AM真菌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总定殖率、定殖强度呈渐增趋势;阿拉善样地速效磷、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与其他样地有显着性差异(P<0.05),民勤样地有机碳与其他样地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样地间湿度、氨氮、pH无显着性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湿度、碱性磷酸酶、脲酶是影响AM真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油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油蒿灌木荒漠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2].王文彬,贺学礼,赵丽莉.西北荒漠地带油蒿丛枝菌根真菌地理分布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杨利贞,杨贵森,冯丽,黄磊.荒漠人工植被区柠条和油蒿枝干液流的时滞特征分析[C].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人才·科技·绿色·共享论文集.2019

[4].刘学东,陈林,杨新国,赵伟,李学斌.荒漠草原2种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ordosica)灌丛土壤养分“肥岛”效应[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

[5].张继伟,赵昕,陈国雄,李新荣.盐胁迫下荒漠植物柠条和油蒿的离子吸收及分配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6].黄磊,张志山.荒漠人工植被区柠条和油蒿茎干液流动态研究[J].中国沙漠.2011

[7].钱伟华.荒漠油蒿AM真菌生长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0

[8].陈颖,贺学礼,山宝琴,赵丽莉.荒漠油蒿根围AM真菌与球囊霉素的时空分布[J].生态学报.2009

[9].钱伟华,贺学礼.荒漠生境油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9

[10].山宝琴,贺学礼,白春明,赵丽莉.荒漠油蒿(Artemisiaordosica)根围AM真菌分布与土壤酶活性[J].生态学报.2009

标签:;  ;  ;  

荒漠油蒿论文-李成,马景永,张财,王奔,查天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