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肠动力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道菌群,胃肠动力,神经退行性疾病,肠道菌群-肠-脑轴
胃肠动力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纯,石海莲,吴晓俊[1](2019)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多发性硬化症(MS)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伴随胃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已被证明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被确诊前就存在胃肠道功能失调,而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异常关系密切,提示肠道菌群也可能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互作参与介导胃肠道动力异常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常宗宏,邓尚新,杨娟,康生朝,刘鑫[2](2019)在《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较为常见,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道慢波运动的起搏细胞、调控者和感受器,其病理性改变可导致DGIM的发生。ICC的重要生理功能使其有望成为DGIM的治疗新靶点。本文就ICC的研究认识及其在DGIM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肖棋匀,方秀才[3](2019)在《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可见于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中,因症状无特异性,诊断困难,缺乏有效治疗,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大量医疗资源。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炎症性肠神经病变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广泛存在,循环内自身抗体的发现使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受到关注和研究。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相关性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华岳,马昕宇[4](2017)在《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2月选择诊治的94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为85.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都比较轻,治疗前后的血、尿、肝肾功能、便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应用安全性比较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7年23期)
卫晓婷[5](2017)在《胃肠动力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及典型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胃肠动力性疾病系指因胃肠动力紊乱引起的主要以各种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此外一些器质性消化道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术后、全身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系统型硬化症、肿瘤术后等,可同时伴有胃肠动力异常。近年来,胃肠动力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化,常伴随多器官、系统受累,诊断难、易误诊、治疗方案个体化程度高,一些复杂疑难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很难由单一学科顺利完成,常常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商、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快速有效诊治疾病的目标。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目前已在各个国家的癌症诊治中得到广泛推广,并在一些其他疾病领域,如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耐药菌控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疗效显着。但除"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在国内外得到推广与发展,系统的在胃肠动力性疾病中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较少,在文献及报道中鲜被提及。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在胃肠动力性疾病中应用的主要形式、主体构成、诊疗效果、相关制度,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参加胃肠动力性疾病多学科诊疗的807例患者,根据参与会诊的学科数及多学科会诊方式,分为MDT Green Circle组(3个学科及以下参与,n=786)与MDTMeeting组(4个学科及以上参与,n=21)。采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多学科诊疗基本情况(主要症状、会诊模式、参与学科、会诊目的、最终诊断、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患者满意度调查等以观察胃肠动力性疾病两种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病例特点及诊疗效果。此外,通过典型病例报告具体阐明胃肠动力性疾病多学科诊疗的流程、效果等。采集的数据均输入SPSS22.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表示,两两对比采用t检验,均以检验结果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参加MDT Green Circle诊疗模式的会诊病例数远多于参加MDT Meeting诊疗模式的病例数。2.MDT Green Circle组病例特点分析(1)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会诊病例数为494例,约占63%;以下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会诊病例数为175例,约占22%;上、下消化道症状重迭的会诊病例数为117例,约占15%。(2)以上消化道疾病为主的会诊病例中,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于40-59岁(49%);以下消化道疾病为主的会诊病例中,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于60-79岁(45%),上、下消化道症状重迭的会诊病例中,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于40-59岁(41%)。(3)MDT Green Circle模式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候科、心身医学科。(4)最终确诊疾病主要有: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食管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迭等。3.MDT Meeting组病例特点分析(1)患者年龄多集中分布于40-59岁,约占会诊病例总数66%。(2)MDT Meeting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心身医学科、中医科。(3)会诊目的主要有:排便困难、胸骨后烧灼感、肿瘤及术后。最终诊断前叁位疾病:功能性便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恶性肿瘤。(4)主要诊治方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指导、内镜下治疗或介入治疗、手术治疗。4.纳入研究的会诊病例中,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所占比例较高,且MDT Green Circle 组高于 MDTMeeting 组(P<0.05)。5.两种会诊模式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诊疗效果:MDT Green Circle组总有效率达79%,MDT Meeting组总有效率达62%。6.病例报告中,患者通过多学科协作诊治,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规律的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排便习惯,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结论1.多学科协作诊疗在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治中起着积极作用。2.MDT Green Circle模式是患者更易接受、应用更为广泛的多学科会诊方式。3.典型病例的分析报告提示MDT诊疗模式可有效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提高了诊疗效果及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宁海恩,凌江红,张智,纪云西,王煜姣[6](2016)在《基于精神心理角度的疏肝理气法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疏肝理气法是中医对于肝气郁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的根本治法,具有促胃动力的功效,可作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GIM)的治疗方法。精神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突出,已成作为人类DGIM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其对于人体的作用与影响首先体现在心理应激。由心理应激产生的情志活动对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与中医"情志致病""肝气郁结"经典理论高度关联,本文即从精神心理角度探讨疏肝理气法治疗DGIM,并认为该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之肝"主疏泄",继而能够调畅情志,调理脾胃的经典含义。(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08期)
杨燕,杜丽娜[7](2016)在《运用汪受传运脾法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医案3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汪受传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行医40余载,擅长治疗小儿脾胃病。笔者对导师运脾法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脾运失健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运用于临床。现举医案3则报告如下。1病案举例1.1贲门失迟缓症患儿,男,4岁,因"反复呕吐、腹痛2年半,加重1个月"于2006年8月15日入院。临床表现为呕吐,进食即吐,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张路[8](2016)在《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和胃肠动力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可见于儿童或成人,是临床医师(尤其是消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虽然"神经胃肠病学"(Neurogastroenterology)一词能够较好的涵盖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范畴,但《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性疾病》一书的编者们并未采用该词来命名本书,而是采用了目(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6年03期)
刘宜峰,杨华,冯超[9](2015)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用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遣方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名老中医杨华教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910张处方,按中医诊断、辩证分型、治法、方药分类分别记录频次,统计各类别所占百分比。结果 910张处方中涉及6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分别为胃食管反流病198例、胃轻瘫9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8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90例、习惯性便秘150例、肠易激综合征90例;涉及10种中医诊断,分别为噎隔22例、胃脘痛190例、反酸116例、呃逆30例、嘈杂32例、呕吐50例、腹痛80例、痞满180例、泄泻60例、便秘150例;涉及12种中医辨证,分别为肝郁气滞占13.0%、肝郁脾虚占7.0%、胃热炽盛占3.2%、脾胃虚寒占17.8%、胃阴亏虚占7.1%、肝胃郁热占11.0%、瘀血阻滞占2.9%、肝胃不和占10.8%、脾胃虚弱占17.6%、痰气郁阻占2.3%、湿困脾胃占4.2%、饮食停滞占3.1%;涉及治法12种,分别为疏肝理气、疏肝健脾、清胃泻热、温补脾胃、滋阴益胃、疏肝泄热和胃、活血化瘀、疏肝和胃、健脾益胃、理气化痰、健脾利湿、消食化滞;遣方用药根据涉及经方、时方及自拟方分别计数,统计分析显示910张处方中,涉及经方366次,占37.2%;涉及时方454次,占46.2%;涉及自拟方163次,占16.6%。结论根据分析,杨华教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以脾胃为本,重视肝胃调和,治疗分虚实两端,擅用经方,重视时方,同时总结经验方,形成了一套值得推广应用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诊疗技术。(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22期)
刘世萍,陈玉华,刘万福[10](2015)在《数字化音乐电胃肠起搏治疗仪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数字化音乐电胃肠起搏治疗仪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0)和对照组(n=150).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数字化音乐电胃肠起搏治疗仪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7.23±2.01)较治疗前(22.85±2.34)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4.34±1.32)较治疗前(23.13±2.27)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总有效率(94.7%)较对照组(76.7%)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表数字化音乐电胃肠起搏治疗仪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转化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胃肠动力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较为常见,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道慢波运动的起搏细胞、调控者和感受器,其病理性改变可导致DGIM的发生。ICC的重要生理功能使其有望成为DGIM的治疗新靶点。本文就ICC的研究认识及其在DGIM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肠动力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杨纯,石海莲,吴晓俊.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2].常宗宏,邓尚新,杨娟,康生朝,刘鑫.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3].肖棋匀,方秀才.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4].李华岳,马昕宇.针灸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
[5].卫晓婷.胃肠动力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及典型病例报告[D].大连医科大学.2017
[6].宁海恩,凌江红,张智,纪云西,王煜姣.基于精神心理角度的疏肝理气法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
[7].杨燕,杜丽娜.运用汪受传运脾法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医案3则[J].北京中医药.2016
[8].张路.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性疾病[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
[9].刘宜峰,杨华,冯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用药分析[J].海南医学.2015
[10].刘世萍,陈玉华,刘万福.数字化音乐电胃肠起搏治疗仪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