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咬行为论文-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

自咬行为论文-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咬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貂,自咬症,行为呆板症,自咬频率

自咬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1](2011)在《水貂自咬行为特点及其对管理应激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明确捕捉和转群等管理应激措施对水貂自咬频率和行为呆板症发生率的影响,为水貂自咬症和行为呆板症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当年断奶的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各60只,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只,公母各半,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通过转群以及连续3d的模拟捕捉和注射试验,观察管理应激对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自咬频率及行为呆板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水貂自咬行为呈间歇性发作,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和投喂食物前后,每年的7月和9月是自咬症的高发期,自咬频率在该时段也较高。水貂自咬主要发生在尾部。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的行为呆板症发生率分别为19.44%和11.67%,差异极显着(P<0.01)。转群及连续3d的捕捉和注射会刺激自咬症水貂,使水貂自咬频率显着升高,但在随后的第6天和第9天呈线性下降趋势,水貂行为呆板症的发生规律与之类似。【结论】水貂自咬行为是一种呈间歇性发作的神经行为疾病,行为呆板症在健康水貂和自咬症水貂群体中都有发生,转群及捕捉、注射等管理应激会刺激水貂自咬行为和行为呆板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林宁,白秀娟[2](2008)在《美洲黑貂5-HT_(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洲黑貂(Mustela vison)5-羟色胺1A(5-HT1A)受体基因作为影响其自咬行为的可能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美洲黑貂群体中5-HT1A受体基因136位点发生碱基突变(T-G)的SNPs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性状无影响(χ2=1.3936,P>0.2),在287位点发生(C-G)突变对美洲黑貂的自咬行为有一定的影响(χ2=3.7694,P<0.2)。(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林宁,宁方勇,王光圣,白秀娟[3](2008)在《水貂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及与自咬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巴胺受体D1基因(DRD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首次从美洲黑貂脚部肌肉组织扩增出多巴胺受体D1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并测序,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得到序列号为EU249297。通过序列比较,在179位点处发生了(T→C)转换,但并没有导致氨基酸的变化。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在不同个体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RD1多态性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在该群体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B等位基因,AA型的基因型频率均高于BB型的基因型频率;自咬行为组AA基因型的频率远低于健康组,BB和AB基因型个体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08年06期)

林宁[4](2008)在《水貂自咬行为及其与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貂是我国部分地区饲养的主要特种经济动物,其经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毛皮是制造高档裘皮的原料。水貂自咬症是危害笼养水貂的一种疾病,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给水貂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咬行为的发育和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水貂自咬行为发生的环境因素研究的比较全面,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较少。本试验探索遗传因素对自咬行为影响的可能性。自咬行为作为受多基因座位和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异常行为,不仅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也可能受一个或几个主基因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多巴胺D1受体基因(DRD1)、多巴胺D2受体基因(DRD2)和5-羟色胺1A受体基因(5-HT_(1A)R)作为影响水貂自咬行为性状可能的候选基因,通过行为观察试验和分子标记手段(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计算和推断有自咬行为表现的水貂的行为特点,及DRD1、DRD2和5-HT_(1A)R基因部分片段多态性对自咬行为表现的影响,探讨DRD1、DRD2和5-HT_(1A)R基因与自咬行为表现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如下:1.自咬组水貂与对照组相比较,状态性行为均有差异,且自咬组水貂在观察期平均小室内行为和玩耍行为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平均走动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事件性行为中眺望行为发生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极显着。2.获得了水貂的DRD1基因外显子部分序列,片段长度为931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Accession No. EU249297)。在此外显子部分发现1个突变位点,即T179C,该突变位点导致的AA、AB、BB叁种基因型与水貂自咬行为有相关性(P<0.05)。3.克隆了水貂的DRD2基因外显子2、内含子2与外显子3的部分序列和外显子4、内含子4与外显子5的部分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1267bp和1048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EU249299和EU085471)。4.在水貂的DRD2基因部分序列片段中共发现6个突变位点。其中在第二外显子、第叁外显子和第五外显子的突变位点未检测到SSCP多态性。第2内含子1024位点处(ACACACACAC)插入与自咬行为相关(P<0.05),且碱基插入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自咬行为。第叁外显子A95G突变和第4内含子A602G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性对自咬行为的影响有显着的趋势(P<0.2)。5.获得了水貂的5-HT1A受体基因外显子部分序列,序列长度为904bp,并已发布到基因库中(EU249298)。在该段序列片段上共发现3个突变位点,其中仅C287G位点处的SNPs对水貂的自咬行为的影响有显着的趋势(P<0.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4-10)

自咬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美洲黑貂(Mustela vison)5-羟色胺1A(5-HT1A)受体基因作为影响其自咬行为的可能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美洲黑貂群体中5-HT1A受体基因136位点发生碱基突变(T-G)的SNPs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性状无影响(χ2=1.3936,P>0.2),在287位点发生(C-G)突变对美洲黑貂的自咬行为有一定的影响(χ2=3.7694,P<0.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咬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水貂自咬行为特点及其对管理应激的反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林宁,白秀娟.美洲黑貂5-HT_(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相关性[J].动物学杂志.2008

[3].林宁,宁方勇,王光圣,白秀娟.水貂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及与自咬行为的关系[J].中国畜牧兽医.2008

[4].林宁.水貂自咬行为及其与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  

自咬行为论文-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