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徐迪,林强,袁冰,吴建伟,张中保

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徐迪,林强,袁冰,吴建伟,张中保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髋关节成形术,康复临床路径,抗凝,静脉血栓栓塞

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迪,林强,袁冰,吴建伟,张中保[1](2018)在《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在防治老年病人髋部骨折全髋关节成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康复临床路径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老年病人髋部骨折全髋关节成形术(tato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应用价值。方法髋部骨折行THA术的老年病人139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康复临床路径组。常规组75例,接受常规预防下肢血栓的运动治疗[康复临床路径组64例,入院当天即开始进行为期1个月的康复临床路径。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D-二聚体水平和全血黏度,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r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情况、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康复临床路径组病人D-二聚体水平、全血黏度分别为(300. 25±90. 28)μg/L和(3. 33±0. 45)m Pa·s,常规组分别为(326. 11±93. 05)μg/L和(4. 42±0. 65) m P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康复临床路径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DVT发生率为10. 9%,常规组为25. 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P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能够有效预防老年病人髋部骨折THA术后1个月内VTE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常江,卢日红,盛艳华[2](2018)在《全髋关节成形术的健康教育与康复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前术后通过完善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患者在接受程度、康复计划完成量所取得疗效方面的效果。方法:48例全髋关节成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术前进行康复宣教、术后分阶段完成康复锻炼教育内容。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未进行宣教及系统的训练。结果:术后8及12周,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我国髋关节置换效果评定标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康复接受程度及康复计划完成量上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成形术实施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及系统康复锻炼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8年02期)

Rutz,E,Vavken,P,Camathias,C,胡孔足[3](2015)在《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分析了121例(168髋)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平均随访7.3年。发现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显着下降,术前股骨头形状对结果无显着影响,术前股骨头移位程度对结果有最大影响,年龄对结果也无显着影响。总并发症发生率10.5%。因此可以认为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良好。(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王长勇,李芳[4](2014)在《带蒂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加微创介入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僵直患者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采用带蒂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加微创介入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髋关节僵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管城中医院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9例18~22岁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髋关节僵直患者,均行带蒂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加微创介入治疗,总结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0~13个月,9例患者关节活动度达70°~110°。术后1 d、4周、3个月、5个月X线片见关节间隙明显,随时间推移头臼接触面日渐光滑,并出现硬化面,股骨头稍有吸收变小。患者起床、蹲坐、行走动作及步态明显改善。结论:带蒂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加微创介入治疗可看作人工关节置换前的一种姑息性手术,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林文萍,孙晓莉,朱叶慧,张乾坤[5](2012)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髋关节成形术前两种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1],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临床常采用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关节致残性病变时,均需行关节手术,其中部分患者接受髋关节成形术[2]。(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2年11期)

芦北极,孙俊英,施勤,魏东[6](2012)在《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偏心距测量对临床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测量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61例单侧关节病患者,对其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测量股骨偏心距,采用叁维CT扫描重建技术及X线影像技术分别为61例患者测量。通过手术前后股骨偏心距的变化及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临床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股骨偏心距较术前显着增加(P<0.001);观察组的标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比术前Harris分明显提高。[结论]相对于X线影像技术,3D CT扫描重构技术的术前规划可较容易地获得测量值,且由于框架建立在股骨轴上,其获得不依赖测试时的条件,并不受位置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4期)

李永成,王世松,仲崇柱,崔永忠[7](2012)在《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与髋关节后部结构不重建在全髋关节成形术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与髋关节后部结构不重建在全髋关节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需行全髋关节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重建组(36例),重建组患者在术中实施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另外一组为不重建组(32例),不重建组患者在术中不实施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脱位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不重建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②在不重建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术后关节脱位现象,其发生率为6.2%;重建组患者未发生术后关节脱位现象。结论:在全髋关节成形术中实施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全髋关节成形术操作方法。(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6期)

梁昌详,郑秋坚,林欣鹏[8](2011)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6期)

钟广贤,张坚颖,赵国庆[9](2011)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成形术在小于60岁国人中应用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成形术(THA)在小于60岁国人中应用的长期结果。方法从1998年到2001年,一项前瞻性调查58例初次THA在小于60岁患者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1.1年(3.3~13.3年)。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前的Harris评分平均为36.9(6~62)分,在最后评估的Harris评分平均为88.3(35~100)分。采用无菌性松动为失败标准,这种非骨水泥型THA在13.3年的假体生存率为97.9%。结论非骨水泥型THA在小于60岁患者有优良的长期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5期)

傅廷友,苏孟华,张春明,修先伦,刘军汉[10](2010)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一种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改进方法。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采用Gibson人路,保留髋关节囊和旋后肌群,对26例新鲜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5~65分钟,平均53分钟。术中最多出血量为230ml,平均出血量为120ml。所有患者经11个月~24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术后均未发生远近期髋关节脱位、切口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12个月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7分和95.1分。测量双下肢长度患肢比健肢平均长0.4cm。结论:后外侧切口保留关节囊和旋后肌群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保留了髋关节的外旋力量和关节囊后外侧软组织,重建了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增加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伤残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成形术术前术后通过完善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患者在接受程度、康复计划完成量所取得疗效方面的效果。方法:48例全髋关节成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术前进行康复宣教、术后分阶段完成康复锻炼教育内容。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未进行宣教及系统的训练。结果:术后8及12周,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我国髋关节置换效果评定标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康复接受程度及康复计划完成量上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成形术实施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及系统康复锻炼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1].徐迪,林强,袁冰,吴建伟,张中保.围手术期康复临床路径在防治老年病人髋部骨折全髋关节成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作用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8

[2].常江,卢日红,盛艳华.全髋关节成形术的健康教育与康复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8

[3].Rutz,E,Vavken,P,Camathias,C,胡孔足.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5

[4].王长勇,李芳.带蒂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加微创介入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僵直患者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

[5].林文萍,孙晓莉,朱叶慧,张乾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髋关节成形术前两种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

[6].芦北极,孙俊英,施勤,魏东.全髋关节成形术后的偏心距测量对临床功能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7].李永成,王世松,仲崇柱,崔永忠.髋关节后部结构重建与髋关节后部结构不重建在全髋关节成形术中的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8].梁昌详,郑秋坚,林欣鹏.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9].钟广贤,张坚颖,赵国庆.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成形术在小于60岁国人中应用的研究(英文)[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10].傅廷友,苏孟华,张春明,修先伦,刘军汉.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伤残医学.2010

标签:;  ;  ;  ;  

全髋关节成形术论文-徐迪,林强,袁冰,吴建伟,张中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