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学习论文-朱子平

动作技能学习论文-朱子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作技能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本动作技能,学龄前儿童,跳跃,学习效果

动作技能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朱子平[1](2019)在《学龄前儿童跳跃动作学习的年龄特征分析——基于基本动作技能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跳跃属于基本动作技能中的移动技能,在人类动作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不同年龄学习者跳跃技能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避免儿童因教学内容偏差而失去学习兴趣或错过动作发展敏感期。为了探析学龄前儿童在跳跃动作技能学习中年龄、动作学习和动作发展序列之间的关系,总结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跳跃动作的特点,为不同年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学习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运用实验法对100名3-6岁儿童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实验根据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编制的基本动作技能训练教学用书《基本动作技能:学习、教学和评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3个月的跳跃基本动作教学干预,并根据书中跳跃的评价方法,对实验组、对照组儿童的跳跃准备阶段、腾空阶段、落地阶段进行双盲评价。具体实验步骤如下:教师培训:以《基本动作技能:学习、教学和评估》一书为指导对6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专业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干预:对实验组儿童每周进行2次跳跃课程的教学,每个班人数保持在8-10人,每班配置2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每次教学时间为60分钟,所有班级教学活动都在3个月内完成。每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热身(8min)、核心教学(25min)、素质练习(10min)、放松拉伸(5min),核心内容是跳跃的基本动作技能教学,学习的过程主要使用情景化教学方式。测试对比: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进行跳跃动作测试评分。实验组、对照组组内比较儿童年龄、性别对跳跃动作的影响,实验前后比较跳跃动作表现;组间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儿童跳跃动作表现。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跳跃动作表现有所提高,从4岁开始,跳跃准备阶段会有显着性提高,从5岁开始,跳跃腾空阶段会有显着性提高;2)实验组跳跃动作表现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主要是由手臂动作引起的;3)实验组不同年龄儿童组间比较,跳跃动作表现没有显着性差异;4)对照组和实验组同龄男、女儿童跳跃表现没有显着性差异。提出以下建议:1.儿童应在基本动作技能学习黄金期尽早的学习跳跃动作3-6岁是儿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的黄金时期,美国动作发展学家Clark(2002)的"动作发展之山"理论认为,在这个期间,儿童应该建立充分多样的运动技能库,以便以后学习复杂的专项运动,为他们以后灵活地适应不同和具体的运动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表明3岁的儿童在学习跳跃动作时与6岁的儿童是一样的,建议幼儿园在教学时根据教学资源、教学人数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从儿童3岁时即可以教授正确的跳跃动作,让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在学习黄金期得以发展,为他们将来学习复杂运动技能及专项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2.跳跃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儿童正确的动作模式本研究表明,对照组儿童随着年龄的改变儿童跳跃表现虽有提高,但是儿童的跳跃手臂动作并没有改善,上下肢协调发力的跳跃模式也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形成,这是因为基本动作技看似简单,但它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发习得,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需要关注正确的动作,而且学习任何一项熟练的基本动作技能都需要至少10小时的高质量教学。所以建议教师在进行跳跃动作教学时应给与儿童足够多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观察儿童正确的动作模式,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模式,在将来进行纠正时将事倍功半。3.学龄前儿童跳跃动作教学中要着重关注手臂动作本研究表明,实验组儿童跳跃动作显着好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实验组儿童跳跃的准备及腾空阶段要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手臂动作的改善是关键,对照组3岁的儿童手臂的在跳跃准备阶段的后摆及腾空阶段的向前上方摆动就显着好于对照组了。在研究的年龄跨度中,跳跃协调是跳跃表现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手臂动作不仅可以提高儿童上下肢的协调性,还能提高儿童的跳跃成绩,这种发展特征在3岁时即可进行干预,所以建议3-6岁儿童在学习跳跃时,应从手臂动作开始,重点关注跳跃过程准备阶段的手臂后摆及腾空阶段前上方摆动。4.学龄前儿童在跳跃动作教学中不应有性别差异儿童的运动感知能力好坏受到外界环境的期望高低的影响,尤其女孩容易受到外界期望的消极影响,本研究表明3-6岁儿童跳跃动作的表现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在幼儿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在对待男女儿童应以相同的标准去要求他们,避免使用男女儿童相比较的话语及教学方式。当男女儿童在跳跃距离出现差别时,我们可以用跳跃动作、学习态度、腿部力量等原因进行解释,既进一步引导儿童正确的归因,也有助于儿童习得正确的跳跃动作,端正上课学习态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余方亮[2](2019)在《练习分配效应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实验研究——以足球脚内侧踢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1实验验证在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是否优于分散练习.1.2探讨练习与休息的时间如何分配,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分立动作技能学习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主要研究方法。2.1实验法2.1.1实验任务的选择实验任务选取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这一分立动作技能。2.1.2研究假设以练习分配效应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2.1.3实验变量及其测量或控制方法:自变量是练习和休息时间的分配形式;因变量是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采用研究参与者实验后测的达标和技评成绩予以评价;系统无关变量中外部环境采用恒定法控制,练习场地固定;研究参与者采用平衡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不进行分组同质性检验,对实验结果运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前测的成绩作为协变量,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试是若干名足球专修课教师组成的小组;实验程序控制采用练习与测试均按照相同的程序进行。2.1.4研究参与者(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分组在某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非足球专项的男生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从每个专项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选取60名学生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参与者。再运用随机数表,分成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每组20人。60名学生均未曾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是初学者。2.1.5实验的组织实施本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练习20分钟,共练习120分钟。每次练习无间歇。主试针对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反馈。实验前进行实验前测、分组及练习距离、次数和持续时间的确定,6次实验结束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对照组:采用集中练习,每天练习20分钟,连续练习6天。实验1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天练习,每周一、叁、五练习,每次20分钟,持续练习两周。实验2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周练习,仅在每周一练习20分钟,持续练习6周。2.1.6实验前测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和学校足球普修课程大纲,脚内侧踢定位球实验前测的评价标准是定距离射门的达标和技评成绩。将标准球门平均分为15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赋予不同的分值。测试者在距离球门11米处的点球点位置用脚内侧射门,射进球门的不同位置得到相应的分数,每人连续射门5次。要求将球踢进紧贴球门线的最下面一行的5个区域,其分值分别为10、6、3、6、10,方为有效得分,踢到其它区域、门柱或球门外则得0分。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达标得分即测试者5次射门得分之和。技评是专家根据踢球技术的动作结构: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摆动、脚触球、踢球后的随前动作这5个环节,对测试者每一次脚内侧踢球的标准性、规范性、协调性和连贯性以及踢出球的运行轨迹、力量、速度和准确性等进行的现场主观评分。技评分以10分为满分,将5名专家的评分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在此期间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反馈,将达标分和技评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为实验前测的依据。2.1.7实验检验评分者信度是评分者对同一研究参与者评分时的一致程度,为了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对评分结果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5名专家的评分信度。结果显示:显着性水平P=0.000<0.05,W值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5名专家评分的一致性很高。2.1.8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实验后测的时间是每组最后一次练习结束一周后进行,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形式仍然是教考分离,测试之前,所有研究参与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踢球练习。测试共进行5轮,取各人最好一次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2.0,将3组间的实验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对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1实验后测达标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5<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13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实验后测技评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4<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79>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4.1实验结果未能验证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并不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4.2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隔天练习的学习效果最佳,每天练习的学习效果略好于隔周练习,但是两组之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陆菊萍[3](2019)在《浅析动作技能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出发,分析了动作技能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揭示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如何推动学生在体育学科上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7期)

于素梅[4](2019)在《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基于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的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体发育规律、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等,提出了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的概念;建构了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理论框架,包含存在形式、本质特征、内部规律叁层结构体系,其中,存在形式是年龄段即窗口期,本质特征包含稳定性、递进性和迭加性,内部规律包含稳定性是按发展匹配度确立,递进性是据动作难易度排列,迭加性是依功能重合度定位。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为破解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难题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提供理论保障。(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杜更,陶焘,廖婷,卜凡俊,邢正[5](2019)在《闭锁性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系统文献综述——以游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游泳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学习效率的反思,发现游泳动作技能习得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学习现象,从而吸引研究者开展游泳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动作技能内隐学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系统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外显与内隐两种学习类型对游泳动作技能学习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当处于疲劳、高压或者双重任务的情境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能够使游泳动作技能具有更强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说明内隐学习是促进游泳动作技能形成与提升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余方亮,温阳[6](2019)在《足球踢球动作技能学习中背景干扰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初学者在足球踢球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背景干扰效应,并分析原因。方法:以足球脚背内侧踢定位球动作技能作为学习任务,选取某大学足球专修班的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进行10周的体育教学现场实验,对一周后保持测试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叁组保持测试的达标和技评成绩均值,在0.05水平上差异不具有显着性。结论:实验结果未能出现背景干扰效应,未能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和背景干扰效应假说的最主要原因是,足球脚背内侧踢定位球的复杂性任务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强[7](2018)在《浅析动作技能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习得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现阶段的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习得的动作技能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作者针对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当代教研论丛》期刊2018年12期)

孙立新[8](2018)在《足球训练中动作技能学习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项目中,球员与球员的差距除了体现在体能素质上,还体现在球员的动作技能熟练度上。在踢球的过程中,球员需要有目的的将球送达预定的目的地,将所有的目的地串联在一起就是所谓的足球战术。踢球中的动作、技能、技术都是足球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足球训练中必须以此为基础,重视动作技能的迁移。本文将简要解析足球训练的动作技能练习方法和内容,分析应如何提高足球技能。(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22期)

张帆[9](2018)在《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旨在探讨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在反馈于动作技能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在于追加反馈的安排方式是否能够引发动作技能学习者通过内在反馈的信息进行错误侦查。因此,本研究分别就反馈提供的频率、时机、错误估计等面向探讨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上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8年30期)

郑金寿,曾藩秋,陈键中,张秀云[10](2018)在《表象训练对儿童学习短式网球动作技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访谈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表象训练对儿童学习短式网球动作技能的关系。实验表明,表象训练对儿童初步学习短式网球基本动作技能有很大的帮助:1.有利于儿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短式网球动作技能;2.促进儿童对网球反手击球和发球这两项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儿童学习正手击球动作技能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动作技能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1.1实验验证在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是否优于分散练习.1.2探讨练习与休息的时间如何分配,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分立动作技能学习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其中实验法是主要研究方法。2.1实验法2.1.1实验任务的选择实验任务选取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这一分立动作技能。2.1.2研究假设以练习分配效应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2.1.3实验变量及其测量或控制方法:自变量是练习和休息时间的分配形式;因变量是足球脚内侧踢定位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采用研究参与者实验后测的达标和技评成绩予以评价;系统无关变量中外部环境采用恒定法控制,练习场地固定;研究参与者采用平衡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不进行分组同质性检验,对实验结果运用协方差分析,将实验前测的成绩作为协变量,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主试是若干名足球专修课教师组成的小组;实验程序控制采用练习与测试均按照相同的程序进行。2.1.4研究参与者(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分组在某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非足球专项的男生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从每个专项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选取60名学生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参与者。再运用随机数表,分成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每组20人。60名学生均未曾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是初学者。2.1.5实验的组织实施本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练习20分钟,共练习120分钟。每次练习无间歇。主试针对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反馈。实验前进行实验前测、分组及练习距离、次数和持续时间的确定,6次实验结束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对照组:采用集中练习,每天练习20分钟,连续练习6天。实验1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天练习,每周一、叁、五练习,每次20分钟,持续练习两周。实验2组:采用分散练习,隔周练习,仅在每周一练习20分钟,持续练习6周。2.1.6实验前测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和学校足球普修课程大纲,脚内侧踢定位球实验前测的评价标准是定距离射门的达标和技评成绩。将标准球门平均分为15个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赋予不同的分值。测试者在距离球门11米处的点球点位置用脚内侧射门,射进球门的不同位置得到相应的分数,每人连续射门5次。要求将球踢进紧贴球门线的最下面一行的5个区域,其分值分别为10、6、3、6、10,方为有效得分,踢到其它区域、门柱或球门外则得0分。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达标得分即测试者5次射门得分之和。技评是专家根据踢球技术的动作结构: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摆动、脚触球、踢球后的随前动作这5个环节,对测试者每一次脚内侧踢球的标准性、规范性、协调性和连贯性以及踢出球的运行轨迹、力量、速度和准确性等进行的现场主观评分。技评分以10分为满分,将5名专家的评分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在此期间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反馈,将达标分和技评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为实验前测的依据。2.1.7实验检验评分者信度是评分者对同一研究参与者评分时的一致程度,为了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对评分结果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5名专家的评分信度。结果显示:显着性水平P=0.000<0.05,W值达到极显着水平,说明5名专家评分的一致性很高。2.1.8实验后测(保持测试)实验后测的时间是每组最后一次练习结束一周后进行,内容和要求同实验前测,形式仍然是教考分离,测试之前,所有研究参与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踢球练习。测试共进行5轮,取各人最好一次的达标和技评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2.0,将3组间的实验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对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1实验后测达标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5<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13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实验后测技评成绩: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0<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04<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2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着性水平P=0.079>0.05,认为两组差异在0.05水平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4.1实验结果未能验证本研究假设,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并不优于分散练习的学习效果。4.2分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隔天练习的学习效果最佳,每天练习的学习效果略好于隔周练习,但是两组之间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作技能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朱子平.学龄前儿童跳跃动作学习的年龄特征分析——基于基本动作技能理论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余方亮.练习分配效应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实验研究——以足球脚内侧踢球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陆菊萍.浅析动作技能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19

[4].于素梅.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基于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论[J].体育学刊.2019

[5].杜更,陶焘,廖婷,卜凡俊,邢正.闭锁性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系统文献综述——以游泳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6].余方亮,温阳.足球踢球动作技能学习中背景干扰效应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

[7].吴强.浅析动作技能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

[8].孙立新.足球训练中动作技能学习问题的探讨[J].明日风尚.2018

[9].张帆.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之研究[J].学周刊.2018

[10].郑金寿,曾藩秋,陈键中,张秀云.表象训练对儿童学习短式网球动作技能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

标签:;  ;  ;  ;  

动作技能学习论文-朱子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