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互补翻译标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辩证,立体思维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黄鸿运[1](2018)在《论辜正坤先生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作为文学下一门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由独立学科逐步过渡到既独立又自主的阶段。在中国,自有翻译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翻译的讨论。但知道20世纪80年代,当西方翻译理论如潮水般涌进中国的时候,"信达雅"的金科玉律才开始真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西方各类学派、翻译家争相提出自己的翻译观念和翻译理论研究之时,我国译界的专家学者也不予余力为建造中国翻译研究大厦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丁园园[2](2017)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视角下2015世界500强品牌名称的汉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焦点。自翻译学出现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在焦灼地寻找或探讨一种可以一统翻译江湖、指导一切翻译实践的翻译标准,也竞相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从国外引进的较成熟的“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国内近现代有影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叁字标准,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和许渊冲的“叁美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是翻译学发展的表现,但很多理论实际的应用性很难说,难在其翻译标准定义的过分抽象和模糊,译学界类似于“对等”、“信、达、雅”、“神似”、“化境”、“美”等理论标准已有很多,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时功能性和指导性并不明确,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理论之外总有翻译。辜正坤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绝对标准是原文本身,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翻译的绝对标准和最高标准是一元的,具体标准则是多元的。这一立体的翻译理论极大地延伸了翻译领域的研究空间,也拓宽了学者们翻译研究领域的视野,相比国内现存的其他翻译理论更具前瞻性。然而,现在国内的翻译学研究多停留在介绍和阐释国外的译学理论,探讨国外译学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忽略了本土翻译学理论的研究、阐释和应用,在套用理论阐释具体翻译实践上泛泛而谈,而鲜在理论高度上有所建树。这正是本篇论文选择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进行翻译文本探讨的原因。选择品牌名称的汉译英研究是由于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洪流势不可挡,品牌效应更是商业运作中的精彩环节,中西方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使得大量的国外品牌涌入中国人的视野,外文品牌名的汉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这一品牌在中国的生长力。本篇论文将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视角出发,探讨品牌名称的英译汉策略。此外,本篇论文所涉及的品牌名称例证都来自于2015世界品牌500强排行,着重探讨其中英文品牌名称的汉译,力求在探讨品牌名称翻译策略的同时,例证的数量和多样性能够给多元翻译互补论带来实证性的效果。本论文在引言后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关于本研究的文献综述。第叁部分阐述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研究现状、理论来源、理论本身及相关评论,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多元翻译互补论在具体品牌名称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总结出了多元翻译互补论视角下品牌名称翻译的一般策略。论文第五部分为结论。(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武娟娟[3](2014)在《略谈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翻译标准研究着手,分析了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理论,目的是要使"多元"思想能在翻译领域及其他领域更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辜正坤[4](2014)在《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发展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序姜莉博士《〈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对庄子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对老子的兴趣。在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背诵完老子《道德经》之后,我转向庄子的书。我感到《庄子》比《老子》难懂,不是它所表述的思想,而是它的陈述方式。《老子》像是用大量水晶珠式的警语格言缀成的晶光闪烁的佛珠链,珠珠衔接而自成一个往复无端的哲理圆环。(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4年01期)
于晓燕[5](2014)在《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视角下浅析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理论互补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辜正坤先生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论点特征及实践意义。并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浅析母语迁移理论中多元理论的互补现象及其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剑[6](2013)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构建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当代西方理论不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背后贯穿着一多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并由此形成其鲜明的中国理论特色。其致思、运思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这正是该理论的精髓妙谛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马靖[7](2012)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视角下《红楼梦》叁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案本”、“信”、“神似说”、“化境说”不一而足,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辜正坤教授1988年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判翻译的优劣,而是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翻译,这种评价方法对诗歌翻译尤其具有指导意义。辜正坤教授指出,从翻译多元互补的角度看翻译是多元的,具体的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对多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持宽容的态度,并认识到这些翻译标准组成了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这个标准系统分为叁个层次,首先是翻译的绝对标准—原作本身,这个标准是无法达到的,因为达到则意味着一字不译;其次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最佳近似度,是具体标准的抽象化表达:再次是从翻译实践中建立的多元具体标准群。《红楼梦》综合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历来是学者和译者研究的重点对象.对它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流派—红学,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京师竹枝词“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可见一斑。它是一部“文备众体”的中国古典小说,诗、词、歌、赋、灯谜、对联、酒令等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都是这本白话文为主体的小说不可分割的组成体。目前《红楼梦》主要的英文全译本有叁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克思翁婿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2004年才重见天日的邦索尔神父译The Red Chamber Dream。金陵判词是《红楼梦》的“文眼”,出现在小说开篇不久的它以“诗谶”的形式隐晦地揭示了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同时伏线千里的预示了故事的结局。《金陵判词》的诗歌形式及其中所用的典故、字谜、双关等中国古典文化特色为小说增色的同时,给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来了特殊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当前金陵判词翻译研究的回顾,发现从多元互补视角对金陵判词进行分析的学术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对杨宪益夫妇、霍克斯译本的探讨,目前对邦索尔译本的研究极为缺乏,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只关注金陵判词中信息的翻译,较少关注其诗歌形式在译文中的再现。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中语言学角度的具体标准为理论框架,本文从语音、语义、句法叁个层面对杨宪益夫妇、霍克斯及邦索尔译本中金陵判词的韵律、典故、双关、字谜、对仗、省略等进行实例分析,旨在探寻金陵判词的翻译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中英文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加之中国诗歌中的韵律、典故、双关、字谜、对仗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在西方并不被广泛了解,在翻译中金陵判词的诗歌形式及其在《红楼梦》中的暗示作用很难完全再现。叁个译本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来的诗歌形式转化为英语的诗歌,或是直接解释出来,而韵律、典故、双关、字谜等暗示手法在翻译过程中或是被略过不译,或是被解释明示出来。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很难使译文的读者体会到原文所体现的乐趣。作者认为在翻译金陵判词这类在小说中主要起到暗示作用的诗歌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体现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然后考虑其诗歌的韵律和形式的再现。作者相信随着由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国际化,现在翻译中所遇到的由诗歌不可译因素所造成的困难将日渐减少译文读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原文读者所享受的乐趣。(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吴术驰[8](2012)在《基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的主体性一直存在于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但由于过去译者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虽有大量关于主体性的描述,却没有被高度地重视过。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写理论与操纵观为译者的出场开辟了空间,译者的主体性也被提上了研究的日程。至今为止,虽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虽得以确立,但其研究成果与其重要地位仍不成正比。且由于译者主体性本身涉及到很多方面,导致过去的研究成果破碎,零散。因此本文以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基础,通过对译本生成过程的描述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翻译目的,策略和伦理叁个方面,分别以实例进行描述,发现由于目的,策略,伦理的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的译本,但这些译本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他们是共存的,互补的,互构的。原文就好像一个花瓶,不同的译本就好似被打碎的花瓶的碎片。被多数人广为接受的文本就是大碎片,被少数人接受的就是小碎片,但终究都是反映原文的一个方面。至于我们应该选择如何翻译,则要看我们的翻译目的和针对的读者。如果是普通读者,仍然要以流畅,忠实,自然为标准,但如果针对精英读者和特殊研究的需要,可以更大胆地进行操纵和改写,以实现特殊人群或特殊研究的需要。通过研究,本文解释了译者实施主体性的过程和不同译本的关系。研究发现,每个不同的译本(伪译与拟译除外)都传达了原文的部分特征,都能在某个方面称之为成功的翻译。不同译本的综合体才能完美阐释原文本。最终译者的话语权得以建立,权威译本的地位被消解。同时,本文研究了译者主体性中常被忽略的两个问题——翻译中的直觉、情感等非科学因素与度的把握。这两个问题防止了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陷入无标准的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2-04-12)
吴术驰[9](2012)在《翻译研究从“标准”到“度”的转变——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基础,着重于对翻译标准互补性的讨论,深入对翻译实践中"度"的研究,以推动多元互补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1期)
任芝芹[10](2011)在《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广告文体翻译中的实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文体是各种文体中最灵活多变的一种文体,同时具有语言风格独特、商业承载功能、文化负载功能,广告文体的翻译必须兼顾广告的这几大特点,因此,广告文体翻译的适用理论也最具代表性。本文以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指导对广告文体的翻译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广告文体所适用的翻译理论分析证明了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对广告文体的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标准问题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焦点。自翻译学出现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在焦灼地寻找或探讨一种可以一统翻译江湖、指导一切翻译实践的翻译标准,也竞相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从国外引进的较成熟的“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国内近现代有影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叁字标准,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和许渊冲的“叁美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是翻译学发展的表现,但很多理论实际的应用性很难说,难在其翻译标准定义的过分抽象和模糊,译学界类似于“对等”、“信、达、雅”、“神似”、“化境”、“美”等理论标准已有很多,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时功能性和指导性并不明确,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理论之外总有翻译。辜正坤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绝对标准是原文本身,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翻译的绝对标准和最高标准是一元的,具体标准则是多元的。这一立体的翻译理论极大地延伸了翻译领域的研究空间,也拓宽了学者们翻译研究领域的视野,相比国内现存的其他翻译理论更具前瞻性。然而,现在国内的翻译学研究多停留在介绍和阐释国外的译学理论,探讨国外译学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忽略了本土翻译学理论的研究、阐释和应用,在套用理论阐释具体翻译实践上泛泛而谈,而鲜在理论高度上有所建树。这正是本篇论文选择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进行翻译文本探讨的原因。选择品牌名称的汉译英研究是由于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洪流势不可挡,品牌效应更是商业运作中的精彩环节,中西方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使得大量的国外品牌涌入中国人的视野,外文品牌名的汉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这一品牌在中国的生长力。本篇论文将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视角出发,探讨品牌名称的英译汉策略。此外,本篇论文所涉及的品牌名称例证都来自于2015世界品牌500强排行,着重探讨其中英文品牌名称的汉译,力求在探讨品牌名称翻译策略的同时,例证的数量和多样性能够给多元翻译互补论带来实证性的效果。本论文在引言后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关于本研究的文献综述。第叁部分阐述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研究现状、理论来源、理论本身及相关评论,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多元翻译互补论在具体品牌名称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总结出了多元翻译互补论视角下品牌名称翻译的一般策略。论文第五部分为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1].黄鸿运.论辜正坤先生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2].丁园园.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视角下2015世界500强品牌名称的汉译策略[D].西华大学.2017
[3].武娟娟.略谈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及其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辜正坤.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发展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序姜莉博士《〈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J].中国翻译.2014
[5].于晓燕.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视角下浅析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理论互补现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6].王剑.“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马靖.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视角下《红楼梦》叁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8].吴术驰.基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
[9].吴术驰.翻译研究从“标准”到“度”的转变——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继承与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10].任芝芹.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广告文体翻译中的实证性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