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麦洁英,廖敏华,刘晓玲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麦洁英,廖敏华,刘晓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患病率,眼压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文献综述

麦洁英,廖敏华,刘晓玲[1](2018)在《某医院体检中心老年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的患病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海南省第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老年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的患病状况。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5 025例,进行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筛查,记录受检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患病情况及眼压。结果共5 025例老年人接受检,患原发性前房角关闭98例,患病率为1.95%,患者表现为视力模糊、眼压升高、疼痛、虹视等,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明光下前房角关闭23例,暗光下前房角关闭75例,双眼视力≥0.3的41例,眼压为(14.73±3.02)mm Hg。男性患病率为0.90%,女性患病率为2.78%;50~59岁患病率为0.62%,60~69岁患病率为2.57%,≥70岁患病率为3.74%;农村地区患病率为2.53%,城市地区患病率为1.49%;文盲患病率为3.40%,非文盲患病率为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地区、文化程度受检人群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受检人群的眼压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老年人群的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患病率较高,且受性别、年龄、生活地区、文化程度等多因素影响,临床上应加大筛查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朱兴平,林学俊,任艳[2](2016)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38例40眼。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月至12月,平均8.3月。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3月38例4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前眼压(28.4±3.2)mm Hg,术后3月眼压(12.6±2.9)mm 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1.85±0.32)mm,术后前房深度(3.10±0.25)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房角镜检查30例32眼房角开放,6例6眼粘连范围<90°,2例2眼粘连范围为90°~180°,术后随访期间无再次粘连及关闭者。术后有28例30眼视野较术前好转,10例10眼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有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和开放房角等作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实用防盲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秦柏,石海红,朱蓉嵘,张俊芳,杨梅[3](2016)在《CRL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前房角关闭人群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like receptor,CRL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nism,SNP)与汉族原发性前房角关闭人群的关联性。方法:以流行病学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收集江苏省阜宁县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患者232例,正常对照306例。血样经DNA提取后采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CRLR基因的rs1157699(C/T)位点SNP基因型,比较两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病例组的基因型分布(CC 67.4%,CT 30.0%,TT2.6%),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CC 71.3%,CT 27.0%,TT1.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的CRLR rs1157699位点SNP与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吴杨杨[4](2014)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行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UBM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PAC并行LPI的患者28例(48眼)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 UBM),分别观察LPI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各个时间点颞上、正上、正下、颞侧、鼻侧共5个位点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iris angle, 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ris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ICPD)、虹膜晶体夹角(iris lens angle, ILA)、虹膜晶体接触距离(iris lens processdistance, ILCD)、虹膜厚度1(iris thickness, IT1)、虹膜厚度2(iristhickness, IT2)、虹膜厚度3(iris thickness, IT3)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的变化。结果:1.AOD500、TIA:术后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1周大于术后其余时间点(P>0.05)。2.TCPD:除在术后1天、术后3个月的正下方位点较术前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以及相应的位点较术前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大于术后其余时间点(P>0.05)。3.ICPD: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A:术后较术前均减小(P<0.05);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逐渐增大(P>0.05)。5.ILCD:术后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逐渐减小,其中术后3个月较术后1天的颞侧、鼻侧及正下方,较1周的鼻侧、正下方,较1个月的鼻侧ILCD减小(P<0.05)。6.IT1、IT2、IT3:除术后3个月时平均IT1、IT2值与术前比较减小(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减小(P<0.05);在术后的各个时间点之间的比较中,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逐渐增大,其中平均IT1值的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增大(P<0.05)、平均IT2、IT3值的术后3个月较术后1天增大(P<0.05)。7.ACD: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LPI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平均ILA与平均ILCD的相关性显示二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 PAC患者行LPI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虹膜膨隆和瞳孔阻力减轻,但术后3个月内眼前节形态并不稳定,个别参考值有不同程度的回退,LPI术后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吴杨杨,宋胜仿,刘世纯,李春华,张永烨[5](2014)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行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UBM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PAC并行LPI的患者28例(48眼)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LPI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各时间点颞上、正上、正下、颞侧、鼻侧共5个位点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rabecular-iris angle,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ris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ICPD)、虹膜晶体夹角(iris lens angle,ILA)、虹膜晶体接触距离(iris lens process distance,ILCD)、虹膜厚度1(iris thickness,ITl)、IT2、IT3以及中央前房深度(cental depth distance,ACD)的变化。结果:AOD500、TIA:术后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1周大于术后其余时间点(P>0.05)。TCPD:除个别位点较术前增加(P>0.05),其余时间点相应位点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周大于术后其余时间点(P>0.05)。ILA:术后较术前均减小(P<0.05);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逐渐增大(P>0.05)。ILCD:术后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1天至术后3个月逐渐减小(P>0.05);IT1、IT2、IT3:术后较术前均减小(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P>0.05)。ACD:术后较术前增加(P>0.05)。LPI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平均ILA与平均ILCD的相关性显示二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PAC患者行LPI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虹膜膨隆和瞳孔阻力减轻,但术后3个月内眼前节形态并不稳定,个别参考值有不同程度的回退,LPI术后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江兵,叶雷,田祥,张英,潘乐[6](2013)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眼(PAC)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治疗前后的改变,探讨PAC的房角关闭机制。方法:应用前瞻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对48只ANA眼,经暗光下UMB检查为PAC者,分为叁组,A组:单纯性瞳孔阻滞组;B组:多种机制混合组;C组:单纯性非瞳孔阻滞组。对每组PAC眼进行LPI治疗,两周后暗光下行UMB检查,观察指标:AOD、TIA、IT1、TCPD、ILA、ILCD、SS-IR。结果:1、PAC的构成:单纯瞳孔阻滞9眼(18.75%),多种机制混合组39眼(81.25%),单纯非瞳孔阻滞组0眼。其中,81.25%的多种机制混合组中,瞳孔阻滞+睫状体前位7眼(14.6%),瞳孔阻滞+虹膜肥厚6眼(12.5%),瞳孔阻滞+睫状体前位+虹膜肥厚26眼(54.2%)。2、LPI后房角开放率:A组LPI后房角开放率为100%(9/9),比B组41.0%(16/39)高(P=0.001)。3、A、B两组有关参数比较:B组LPI前周边虹膜厚度为0.4029±0.0466mm,比A组0.3248±0.0520mm厚(P<0.05);A组LPI后房角开放程度(AOD500、TIA)增加比B组明显(P<0.05);A组LPI后虹膜膨隆程度(ILCD、ILA)与B组相似(P>0.05);LPI后房角关闭点位的SS-IR比房角开放点位的短(P<0.05)。结论:PAC患眼多由混合机制引起(81.25%);PAC眼LPI后的前房角关闭率高,睫状体前位及周边虹膜肥厚是导致PAC眼LPI后房角关闭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四届西南眼科年会暨贵州省医学会第五届六次眼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8-22)

张英[7](2011)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激光治疗前后前房角的UBM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筛查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AC),进行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或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比较前房角形态变化情况,探索房角关闭机制及阻止PAC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进展的方法,以减少PACG的发生率。方法1、应用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30例(51眼)就诊于遵义医学院眼科门诊的解剖窄房角(ANA)患者,进行明、暗光线下UBM检查,每眼检查8个位点,检查位点中明、暗光线任一情况下有1个位点以上虹膜小梁网暂时性接触者,判断为PAC,记录PAC的眼数。UBM观察前房角及睫状体图像,测量指标包括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周边虹膜厚度(IT1)、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晶体夹角(ILA)、虹膜晶体接触距离(ILCD)以及每眼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对筛出的PAC进行LPI治疗,术后2周复查UBM,复查后对仍然存在虹膜小梁网暂时性接触者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术后2周再次复查UBM,每次UBM检查的照明条件及测量参数均同术前。2、应用自身对照配对设计:(1)ANA眼明、暗光线下的PAC发生率采用自身配对,检验;(2)行LPI的PAC眼术前与术后PAC发生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其他UBM计量指标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3)LPI后仍为PAC者联合应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术前与术后UBM检查参数的变化,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所有比较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AC的筛选:ANA患者经UBM检查,暗光线下PAC发生率为78.43%(40/51),明光线下PAC发生率为50.98%(26/51),暗光线下PAC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χ2值=23.588)。2、PAC眼LPI治疗前后的UBM改变(28眼):暗光线下LPI前PAC发生率为96.43%(27/28),LPI后PAC发生率为32.14%(9/28),LPI后PAC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明光线下LPI前PAC发生率为67.86%(19/28),LPI后PAC发生率为7.143%(2/28),LPI术后PAC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UBM参数变化情况:明、暗光线下AOD5o0、TIA术后较术前均增大(P<0.05),LPI后房角宽度增加;明、暗光线下ILCD术后较术前增大、ILA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LPI后瞳孔阻滞力降低;明、暗光线下ACD、ICPD、TCPD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LPI对中央前房深度及睫状体位置无明显影响;暗光线下比较IT1术后以上方点位变薄明显,明光线下比较则以下方点位变薄明显(P<0.05),LPI后激光孔附近点位虹膜变薄。3、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前后PAC变化情况(10眼):术后在明、暗光线下房角均完全开放,房角关闭率为0;部分点位AOD500、TIA术后较术前增大(P<0.05),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能使LPI后的PAC房角增宽,而对其他UBM检查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4、初步探索房角关闭机制:根据PAC患者LPI前后的UBM图像特征进行初步分类:单纯瞳孔阻滞占64.28%(18/28),单纯非瞳孔阻滞型占7.14%(2/28),混合机制型占28.57%(8/28)。结论暗光线下UBM筛查ANA眼能较早发现PAC;PAC房角关闭的机制以瞳孔阻滞、混合机制为主,周边虹膜肥厚或/和睫状体前移是PAC眼LPI后仍然存在房角关闭的主要因素;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能使LPI后的PAC房角宽度增加,使得房角完全开放。(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1-04-29)

杨渊筌[8](2008)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眼在施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前房角关闭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眼在施行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前房角关闭的发生率,并通过比较PAC眼施行LPI后前房角关闭较轻者与较重者之间、PAC眼与正常前房深度眼之间的一些前房和前房角结构的参数,探讨PAC眼施行LPI后前房角关闭的可能机制。对象和方法:(1)应用前瞻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对39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PAC患者施行LPI,并比较术前和术后两周的暗室下超声活体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图像中获得的前房和前房角参数,包括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附着性前房角关闭(iridotrabecularcontact,ITC)的范围,前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周边部虹膜厚度(irisdistance,ID),虹膜-睫状突接触(iris-ciliary process contact,ICPC)的发生率,巩膜突-睫状突距离(sclera spu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SSCPD),小梁网-睫状突角(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angle,TCPA)。(2)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将上述39只PAC眼,按LPI后前房角关闭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前房角关闭钟点数>3钟点位,23眼)和轻度组(前房角关闭钟点数≤3钟点位,16眼)。比较PAC眼LPI后前房角关闭轻度组、重度组和正常前房深度组(20眼)叁组之间的UBM前房及前房角参数,包括ACD、ID、TCPD、TCPA和SSCPD。结果:(1)79.49%(31/39)的PAC眼在LPI后前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增宽。87.18%(34/39)的PAC眼在LPI后暗室下UBM检查仍有≥1个钟点位的附着性前房角关闭。(2)在正常前房深度组、PAC眼LPI后前房角关闭轻度组和重度组之间的比较中,TCPD和TCPA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ACD在正常前房深度组明显大于两组PAC眼(P<0.0001),但是PAC眼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0);ID和SSCPD在叁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眼LPI后前房角关闭钟点位数与TCPD和TCP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2(P=0.0069)和-0.3958(P=0.0126)。结论:PAC眼LPI后的前房角关闭发生率极高。睫状突前位是导致PAC眼LPI后的前房角关闭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38例40眼。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月至12月,平均8.3月。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3月38例4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前眼压(28.4±3.2)mm Hg,术后3月眼压(12.6±2.9)mm 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1.85±0.32)mm,术后前房深度(3.10±0.25)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房角镜检查30例32眼房角开放,6例6眼粘连范围<90°,2例2眼粘连范围为90°~180°,术后随访期间无再次粘连及关闭者。术后有28例30眼视野较术前好转,10例10眼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有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和开放房角等作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参考文献

[1].麦洁英,廖敏华,刘晓玲.某医院体检中心老年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的患病率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2].朱兴平,林学俊,任艳.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急性前房角关闭合并白内障术中的应用[J].实用防盲技术.2016

[3].秦柏,石海红,朱蓉嵘,张俊芳,杨梅.CRL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前房角关闭人群的关联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6

[4].吴杨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行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UBM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4

[5].吴杨杨,宋胜仿,刘世纯,李春华,张永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行LPI后眼前节形态学的UBM观察[J].激光杂志.2014

[6].江兵,叶雷,田祥,张英,潘乐.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C].第四届西南眼科年会暨贵州省医学会第五届六次眼科年会论文汇编.2013

[7].张英.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激光治疗前后前房角的UBM改变[D].遵义医学院.2011

[8].杨渊筌.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眼在施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前房角关闭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论文-麦洁英,廖敏华,刘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