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

张文华(威远县龙会镇中心学校威远64246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要注意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从而真正体现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在此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意向。

例如:在三年级“方向”的教学中,以童话故事为引子,弓出小象迷路的情境,小象在路口间徘徊,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家一起来想方法,由于小象的家在东南方,我们只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南方”在哪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方向的意向。最终既给小象找到了回家的路,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掌握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新知识,学生在享受乐于助人的快乐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知识,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冲动与兴趣。

二、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实践活动进行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如在学生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学校资源室的实地观察,发现资源室的地面是长方形的,并是铺满了瓷砖,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他们求资源室面积,让学生数出瓷砖的块数,或数出长所用的块数,宽所用的块数,通过讨论,比较启发学生寻找知识中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找出求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与主动参与实践,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三、知识迁移意识的培养——构建认知结构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应用广泛的特点,为迁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知识的铺垫,抓住知识结构的脉络,不仅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而且培养他们迁移意识,这样,会加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从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小学除法的一个子系列,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窗户纸一捅就破”,像16&pide;8、27&pide;8、168&pide;8、1680&pide;8,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就破”,仅仅被除数的位数变了,而计算方法并没改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已有的认知,通过知识迁移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本领就更大了。

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这个过程,学习才变得有意义。

四、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营造协作氛围

用师生合作的思想,用学生之间协作的学习方法,代替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是否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试金石。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有些问题让学生协作解决,有时也可把某某知识分解成若干问题,作为小组学习、讨论的提纲。先让学生自学,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也可自由发言。

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中,教师可出示如下提纲:1、怎样抓住题中的标准量;2、怎样知道比较量的对应分率。3、标准量与比较量的数量关系怎样叙述;4、根据什么条件,采用哪种计算方法,学生根据题纲,在自我学习中,同学之间积极的争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五、自控自评意识的培养——引导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行为,是一种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后由学生自我对照“目标”检查学习情况;学生的作业可等级评分,或语言评价,学生可根据“评分”、“评价”,自我检查错误原因;在小组讨论中,同学发言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评议;有的知识特别是规则性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自我命题,相互命题,进行检测,例如在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如男生给女生出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女生给男生出带分数,整数化假分数。男、女生在相互出题,比较的过程中,增强的竞争,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相互鼓励,竞争、争论的过程中牢固的掌握了已学知识,纠正了学习中的一些失误。也可在单元测试后,组织学生对照试题及解题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目标,等等。这种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在班集体中,也可以在小组中,甚至同桌之间进行。

六、运用数学意识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积极、自主地观察和认识周围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观念、态度去观察、解释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数据信息,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强化主体意识,使数学抽象,数学符号转换和数学应用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处于过程循环之中,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自我提高与发展。

学习了应用题后,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活动,如“捐款统计、课本收集、绿化植树、街头宜传、参观展览。将这些活动作为题材,编成应用题、实践题、操作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面积,体积知识后,学生实践测量,分工合作,计算周长,用料面积、空间大小、物体重量等,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培养、促进学生意识的培养,形成自学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心要求。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转变、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时间、空间、余地,努力敞开学生的“内因”大门,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会到会学,使外部因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因素,从而逐步做好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

标签:;  ;  ;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