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学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学中心区,空间,行为模式,历史文脉
教学中心区论文文献综述
朱若男[1](2015)在《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成为国家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深化改革与完善,校园的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种种因素表明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速度过快,使高校校园的建设跟不上其发展步伐,这就出现了我国的大量校园进行改造与扩建的现象。在校园建设快速更新发展的前提下,我国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设计正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哈尔滨市高校校园由于受到特殊的地域气候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其教学中心区空间的设计也具有特定的模式要求。即要以哈尔滨市的地域特征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出发,充分结合高校校园的不同专业性质与历史文脉,才能使校园的教学中心区空间真正促进校园教育意义与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播,进而带动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使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理论层面上能够为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从而推动哈尔滨市高校校园的空间环境建设;现实层面上能够为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气候适寒性、历史人文性等细节提供可实施的具体措施,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的室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舒适的平台与空间,进而增强校园的活力。论文第一章阐述了高校校园的教育发展背景与校园景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讲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分析,概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最后确定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首先对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系统解析,其次概述了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出哈尔滨市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设计原则与特征,以期对后续论文的研究做理论铺垫,最后阐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第叁章根据目前哈尔滨市高校校园现状提出其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校园的地域、专业性质、学生行为模式以及历史文脉几个角度进行剖析。第四章是对我国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次、形态与人文内涵层次进行从内到外的深刻研究。第五章是以上一章为理论基础,结合第叁章所提出的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现存问题所总结出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方法。根据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对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设计构思,并从哈尔滨市的地域特征、校园历史文化与学科类型、行为主体等几方面进行思考,并基于分析的结果从理论与现实层面为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设计提供可行的方法策略,最后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的原则与特征,期望能够为日后的哈尔滨市高校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赵志祥[2](2015)在《集约化理念下的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对中学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营造出更多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空间场所,教学中心区的改扩建和新建的需求不断增强。在集约化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相比传统的设计模式,将会有更多的挑战需要被解决。其中,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高效整合教学中心区的功能和空间,实现建筑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环境,成为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国内中学教学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分析国外新型教学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部分中学教学中心区建设现状的调研,总结出目前我国中学教学中心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贵州省瓮安二中的设计实践,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中如何应对‘空间和功能需求较高且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归纳出集约化理念下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策略。最终进一步地探讨集约化理念下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策略如何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学教学中心区的功能和空间进行认知,同时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我国教学中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叁章主要是集约化设计理念的引入,以及该理念对教学中心区设计的理论指导;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手段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强空间的使用效率、创造多样化的空间环境。最终提出了集约化理念下的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的策略:集约化的规划设计、功能的整合迭加、多样化空间的营造;第五章结合瓮安二中教学中心区项目的设计实践,探索如何运用具体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得出结论:通过对集约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进行综合运用,来解决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文,朱若男[3](2014)在《高校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不足、人文因素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给出了教学中心区整体性与人文性的设计思路,以创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30期)
牛毅[4](2008)在《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园的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是其设计中的重点,集中反映了校园的整体意向。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校园功能需求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促使校园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先进的教育与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设计中。然而,有些校园的设计和施工周期很短,对于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设计缺乏长远和全面的思考。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力求寻找一套系统的策略与方法来论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设计。本篇论文以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研究其形成与发展,剖析群体形态与空间,寻求一种在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校园设计理念,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校园空间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中首先介绍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并对教学中心区进行简要论述,提出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形态,对发展趋向进行展望。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宏观建构策略,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与整体校园的功能布局关系、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整体架构、建筑群体自身的统一协调以及建筑群体与环境的关系。最后,论述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设计方法,主要从建筑群体的功能布局、群体形态、群体空间叁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具体项目论述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12-01)
黄佳,庹潇文[5](2005)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心区的环境设计问题及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讨了目前高校教学中心区环境设计一些问题并讨论了其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05年02期)
王蓉,吕昀[6](2003)在《高校教学中心区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的设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义性非功能空间是计划空间 ,是对功能空间效能的补充和完善。高校教学中心区多义性非功能空间 ,是大学生活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现多样化个性特征的重要元素。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适宜的空间形态 ,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03年06期)
严勐[7](2003)在《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圣殿,是开拓探索知识新领域、传播知识的场所。大学校园的教学中心区是大学校园的核心区域,也是大学精神的主要承载体。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得到来,高教理念的更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校园规模的扩张,校园空间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保持其应有的特性呢?本文提出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就是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校园空间设计方法,适应新的理念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建构更灵活有机的校园空间发展模式,塑造新时代的统一整体化的大学校园空间,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生活的理想精神家园。本文首先清晰界定了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概念,以大学校园及其教学中心区空间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为对其认知的开始,并分析了其构成及类型,进而通过对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的阐述,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充分的认识。在展开对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是城市系统组成中的一部分,大学设计也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校园中的主体是大学生,其特有的心理行为特征,决定了大学间与城市中的空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本文认为对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研究,应借鉴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理论,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和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把握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文章最后是对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设计方法的探索,主要以具体的物质空间形态、抽象的人文空间形态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从教学中心区的空间构架、空间的肌理和层次、空间的界面的之间的整体关系的形成,以及空间的人文氛围的塑造四个部分展开研究,并结合优秀的典型实例来深入具体的探讨整体设计的方法。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整体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多层次的交流、活动的空间场所,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心理行为要求和对大学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是从宏观到具体分层展开,从理论探讨到实例分析相结合的逻辑顺序建构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11-01)
夏东[8](2001)在《因地制宜地改造旧城中心区的校园建筑与环境——无锡市大桥民办中学高层教学综合楼的设计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叙述了在旧城中心的校园改造中的一些设计尝试和探索(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01年S1期)
[9](1959)在《华南工学院教学中心区建筑规划上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原状与新建 基地特点:院址为原石牌中山大学,中心区位于院总平面之南,以南北轴贯通中心广场为整个教学中心区主轴。全部地形系丘陵与平地相错杂;东楼(原文学楼),西楼(原法学院)所在地的小山岗,前者高出岗前干道13.3m,后者17m。中心区从校门至滨湖岗脚南北长495m,东西宽220m,全部面积108,900m~2(见图1~2)。 绿化环境:远于建校前即行着手布置,故绿化基础良好,常年绿草如茵,林木葱郁,树龄多逾30年以上,品种多样;主要为大叶、千层及柠檬桉、南洋松、木麻黄、马尾松、木棉、台湾相思、红花楹、洋紫荆等。(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1959年08期)
教学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对中学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营造出更多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空间场所,教学中心区的改扩建和新建的需求不断增强。在集约化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相比传统的设计模式,将会有更多的挑战需要被解决。其中,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高效整合教学中心区的功能和空间,实现建筑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环境,成为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国内中学教学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分析国外新型教学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部分中学教学中心区建设现状的调研,总结出目前我国中学教学中心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贵州省瓮安二中的设计实践,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中如何应对‘空间和功能需求较高且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归纳出集约化理念下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策略。最终进一步地探讨集约化理念下中学教学中心区的设计策略如何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学教学中心区的功能和空间进行认知,同时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我国教学中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叁章主要是集约化设计理念的引入,以及该理念对教学中心区设计的理论指导;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手段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强空间的使用效率、创造多样化的空间环境。最终提出了集约化理念下的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的策略:集约化的规划设计、功能的整合迭加、多样化空间的营造;第五章结合瓮安二中教学中心区项目的设计实践,探索如何运用具体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得出结论:通过对集约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进行综合运用,来解决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学中心区论文参考文献
[1].朱若男.哈尔滨市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赵志祥.集约化理念下的中学教学中心区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
[3].李文,朱若男.高校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4
[4].牛毅.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群体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黄佳,庹潇文.现代高校教学中心区的环境设计问题及趋势[J].南方建筑.2005
[6].王蓉,吕昀.高校教学中心区多义性非功能空间的设计思考[J].四川建筑.2003
[7].严勐.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形态的整体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3
[8].夏东.因地制宜地改造旧城中心区的校园建筑与环境——无锡市大桥民办中学高层教学综合楼的设计尝试[J].江苏建筑.2001
[9]..华南工学院教学中心区建筑规划上的处理[J].建筑学报.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