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梁端削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框架,削弱,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
梁端削弱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荣,祁萍[1](2019)在《轴压力对梁端削弱的钢框架的滞回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不同梁端削弱形式的钢框架的滞回性能,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首先对试验试件进行了实体建模分析,验证了本文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之后,对梁端形式分别为RBS型、腹板开圆孔型及楔形削弱型的钢框架进行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钢框架的初始刚度和承载能力基本不受梁端削弱方式不同的影响;当柱顶施加轴压比为0.45的轴压力时,不同梁端削弱方式的钢框架的破坏均为柱翼缘的屈曲破坏;当不施加柱轴压力时,各削弱形式的钢框架均实现了梁上塑性铰外移,延缓了下部柱翼缘的屈曲破坏,且承载能力有大幅提高;钢柱的轴压力对钢框架的破坏形态有显着影响,在试验和工程设计中均应考虑。(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燕,李庆刚,董建莉,庄鹏[2](2016)在《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空间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设计钢框架试验加载装置,进行1∶3缩尺比例的2榀2层1跨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空间钢框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其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对模型框架结构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承载力退化、塑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空间钢框架的8个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塑性铰均外移至圆弧削弱区域,所有节点的梁柱连接焊缝均未出现裂缝,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破坏时结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05~3.82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34~0.41之间,弹塑性极限位移层间转角介于0.035 5~0.044 5 rad之间。钢框架梁柱连接采用圆弧削弱型节点可使梁端应力平缓过渡,避免梁柱连接焊缝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钢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对圆弧削弱型节点的耗能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圆弧削弱型节点在钢框架中表现出较好的延性性能,提高了钢框架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塑性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徐莹璐,卢林枫,马蓬渤[3](2016)在《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梁端加强与削弱并用节点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的梁端加强与削弱并用的节点形式,对应用该新型节点形式的工字形柱钢框架和箱形柱采用梁端加强与削弱并用节点的钢框架的整体力学性能、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两种节点的力学性能、转动能力、延性等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8度抗震区的6层钢框架,采用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的钢框架在整体力学性能和经济性方面完全优于箱形柱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的滞回性能、承载力等均与箱形柱连接相当,塑性转角均大于0.03rad,延性系数都大于4.0,均满足规范要求,能完全实现"强节点弱构件"和"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并具有强节点域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余非[4](2015)在《梁端腹板削弱型钢框架滞回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框架结构以其显着的优势在土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后,大量钢结构节点未发生预料中的延性破坏,而是出现了大量的脆性破坏。震后梁柱的连接形式及其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削弱式节点是震后人们研究较多的一类新型节点,常见的有翼缘削弱式和腹板开洞式两类,其目的是通过对梁进行合理削弱,在不显着降低节点的承载能力前提下,使得塑性铰外移,从而保护相对脆弱的节点区域,达到延性设计的目的。梁端腹板削弱型节点不但可使梁端塑性铰外移,而且便于一些管道的穿越,不但能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同时可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要求,因此本文重点开展梁端腹板削弱型节点和框架的仿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点:(1)采用大型有限元ABAQUS软件,开展梁端腹板削弱型T型刚性节点受力性能分析,基于已有的试验数据,选取材料的本构模型,构建T型刚性节点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2)以削弱半径、削弱中心距柱端的距离和削弱形式为考察参数开展削弱型T型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掌握试件的破坏形态,重点考察不同的梁端削弱方式、位置及形状对该类节点性能的影响及塑性铰的变化规律;(3)以轴压比、削弱半径和削弱中心到柱端的距离为参数,建立梁端腹板削弱型双层钢框架的有限元叁维实体模型,开展其静力仿真分析,获得钢框架单调荷载-位移曲线、变形及应力分布,考察其塑性铰出现的规律及位置;(4)开展梁端腹板削弱型双层钢框架滞回性能分析,获得该类钢框架的滞回、耗能、骨架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查看钢框架的应力云图,给出其塑性铰的分布规律及出现的顺序;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梁端腹板削弱型钢框架具有可操作性的抗震措施和设计建议,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2)
郝进锋,余非,李璐璐,陈雪昆[5](2015)在《梁端削弱型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框架T字型削弱节点构件的滞回性能,以削弱形式、削弱直径及削弱中心到柱端距离为参数,设计18组钢框架削弱节点和1组普通节点;基于简化的力学模型和材料的本构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节点试件的滞回性能;通过与已有的削弱节点试验结果对比,两者吻合较好,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开展梁腹板削弱节点仿真分析,提取节点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包络图、骨架曲线和应力云图,获得削弱形式、削弱直径及削弱中心到柱端距离对该类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削弱形式、削弱直径及削弱中心到柱端距离提出设计建议。为采用该类节点的结构体系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陈飞,董锦坤,张延年,邢婕思[6](2014)在《节点域厚度对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承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节点域厚度对梁端翼缘削弱型节承载力的影响,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作为工具,对梁削弱型节点进行低周往复加载下的模拟试验。通过对加载现象、应力云图的对比分析,研究讨论了节点域厚度对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承载力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节点域越厚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越大;柱的局部屈曲能导致节点丧失15%~25%的承载力,梁的整体侧移能导致节点丧失50%的承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张树军,戴素娟,王冲[7](2014)在《钢框架梁端弧形削弱型抗震节点承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震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抗震节点的不断研究,许多新型抗震节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弧形削弱节点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使梁柱塑性铰外移,因而在震区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各种新型抗震节点类型和设计原理,研究了弧形削弱节点削弱截面承载力,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截面承载力弯矩值与削弱深度的关系,可为抗震节点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4年03期)
[8](2014)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梁端削弱刚性连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更好的框架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试验。美国北岭和日本阪神灾难性地震发生后,引入了梁端削弱(RBS)刚性连接,揭示出在钢框架连接响应方面的欠缺。如今,这类连接是用于框架抗震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美国规范和试验对RBS连接的延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基于欧洲规范的研究很少。欧洲规范8第3部分给出了钢框架中RBS连接的设计建议,但由于现有数据有限,这些建议的可靠性尚待验证。对由HEA型材(在欧洲广泛用于梁构件)制成的RBS刚性连接,进行循环荷载试验,并给出试验结果。对两个延伸端板梁-柱螺栓连接(欧洲常用作刚性连接)试件进行了足尺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4年03期)
宿专青,殷福新[9](2013)在《冲击荷载下梁端削弱型钢框架的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1994年北岭地震和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一种钢框架新型削弱型延性节点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证明能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铰发生位置由原来的梁柱连接处转移到距离柱截面一定距离处,大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本文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未经削弱和削弱之后的钢框架在冲击荷载下的响应进行分析和校核,得到冲击荷载作用下能量在梁柱间的分配情况、结构的刚度变化情况和相应应力分布,并研究了削弱深度对钢框架的影响,同时针对数值分析结果提出几点改造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盖磊[10](2009)在《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节点已有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采用新型梁端翼缘削弱型钢梁形式,以杭州瑞丰国际商务大厦(西楼)为基本模型,分别对5层、24层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进行了动力特性及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地震响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模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以考察该结构体系的动力性能。本文综述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工作机理以及该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状况,之后系统的阐述了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由于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在处理曲线上的局限性,笔者采用课题组提出的等效刚度梁端翼缘削弱形式,对梁端翼缘削弱区以直线代替曲线,以此形式应用于后续整体框架模型的建立。应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别对5层、24层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通过对比各框架模型的周期、频率以及振型等指标得出结构的自振特征;在结构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框架模型在不同类型场地土和地震波作用下的七度、八度地震响应情况。首先,分析比较梁端削弱作用和考虑混凝土楼板的组合效应对结构整体抗侧刚度的影响情况,其次,从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地震响应时程曲线等多方面对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发现,考虑梁端翼缘削弱作用的型钢梁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有一定影响,并且使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达到了“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杆件”的目的;同时考虑梁端削弱作用后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增大结构的柔度,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考虑梁端削弱作用后不改变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且模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研究还发现,考虑混凝土楼板的组合效应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但不考虑混凝土楼板的组合效应时,梁端削弱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要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5-20)
梁端削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设计钢框架试验加载装置,进行1∶3缩尺比例的2榀2层1跨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空间钢框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其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对模型框架结构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承载力退化、塑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空间钢框架的8个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塑性铰均外移至圆弧削弱区域,所有节点的梁柱连接焊缝均未出现裂缝,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破坏时结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05~3.82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34~0.41之间,弹塑性极限位移层间转角介于0.035 5~0.044 5 rad之间。钢框架梁柱连接采用圆弧削弱型节点可使梁端应力平缓过渡,避免梁柱连接焊缝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钢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对圆弧削弱型节点的耗能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圆弧削弱型节点在钢框架中表现出较好的延性性能,提高了钢框架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塑性耗能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端削弱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荣,祁萍.轴压力对梁端削弱的钢框架的滞回性能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2].王燕,李庆刚,董建莉,庄鹏.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空间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
[3].徐莹璐,卢林枫,马蓬渤.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梁端加强与削弱并用节点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6
[4].余非.梁端腹板削弱型钢框架滞回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5].郝进锋,余非,李璐璐,陈雪昆.梁端削弱型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15
[6].陈飞,董锦坤,张延年,邢婕思.节点域厚度对梁端翼缘削弱型节点承载力影响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张树军,戴素娟,王冲.钢框架梁端弧形削弱型抗震节点承载力分析[J].安徽建筑.2014
[8]..循环荷载作用下梁端削弱刚性连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钢结构.2014
[9].宿专青,殷福新.冲击荷载下梁端削弱型钢框架的动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10].盖磊.削弱梁端—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