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黄宝歆,王军华,张林,刘宜华,梅良模

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黄宝歆,王军华,张林,刘宜华,梅良模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膜,颗粒自旋结团,磁电阻效应

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文献综述

黄宝歆,王军华,张林,刘宜华,梅良模[1](2007)在《金属/半导体颗粒膜中的特殊磁电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射频溅射法制备了Fe0.35/(In2O3)0.65颗粒膜。通过磁化率的测量得到铁磁-顺磁态的截止温度为50 K。在10 K冻结温度附近,材料由铁磁态转变为颗粒自旋结团态。在金属-半导体相变温度2.2 K附近得到最大为506%的磁电阻效应,与室温自旋相关隧穿磁电阻效应完全不同,这主要源自于载流子与局域磁无序间的相互作用。外加磁场使颗粒自旋结团取向一致,增加了电子在团簇间跳跃时的迁移率,可产生显着的磁电阻效应。(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07年06期)

黄宝歆[2](2007)在《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金属/半导体颗粒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金属/半导体Fex(In2O3)1-x颗粒膜,研究了该系列颗粒膜的微结构和磁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尺度的Fe颗粒均匀地分散在非晶态In2O3中.室温下样品具有超顺磁性,符合朗之万方程.(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07年09期)

吴雪梅[3](2002)在《金属和半导体颗粒复合硅基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子信息材料是本世纪最受关注的材料之一,光电子集成器件在信息时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硅的平面集成工艺已相当成熟,所以从工艺兼容性考虑,用硅基材料作为发光器件将是最佳的选择,而其获得应用的关键是提高发光效率。我们利用双离子束共溅射和射频磁控共溅射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含有半导体Si、Ge颗粒及金属颗粒Al的薄膜,即Si-SiO_2薄膜、Ge-SiO_2薄膜和Al-Si-SiO_2薄膜,分别对它们的结构、光吸收以及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一.利用双离子束溅射沉积技术,通过共溅射方法制备了Si-SiO_2薄膜,研究了沉积时间、工作气压P_(Ar)、基片温度等对沉积速率的影响,用TEM和XRD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当温度较低时(沉积时的基片温度Ts<450℃,后处理退火温度Ta<800℃时,制备的样品均为非晶结构,当温度较高时(Ts≥450℃,Ta≥800℃)薄膜样品中才出现Si的结晶颗粒。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Ge-SiO_2样品,当退火温度T_a<600℃时,样品无明显晶态衍射峰;随着退火温度从600℃升高至800℃、1000℃时,样品中开始有晶粒出现,样品中Ge纳米晶粒平均尺寸从3.9nm增大到4.7nm、6.1nm。XPS结果表明:经低温退火的薄膜中含有较多的GeO_2和较少的Ge、Ge_2O_3与GeO,提高退火温度,样品中GeO_2、Ge_2O_3减少而单质Ge增加,而GeO含量和SiO含量,则为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利用双离子束共溅射法所制备的Al-Si-SiO_2薄膜样品中,掺入的Al和Si主要是以单质Al和SiO_2的形式存在。二.光吸收特性研究表明,因量子限域效应,对于Ge-SiO_2薄膜观察到较强的光吸收和光吸收边随Ge颗粒尺寸变小而蓝移的现象。对于Si-SiO_2薄膜和Al-Si-SiO_2复合薄膜,其吸收边与块状Si晶体的吸收边相比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移,蓝移量与样品制备参量有关。通过与Ge-SiO_2薄膜的吸收曲线及光学带隙的对比,可估计其能隙在1.5-2.8eV之间,这可能是由于样品内存在大量的缺陷余属和半导体颗粒复合硅基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的研究‘一户文摘要或杂质,以及极少量的Si颗粒团簇,而它们的载流子受到限域效应的作用,从而造成了样品能隙的展宽和吸收边的蓝移。 叁根据Pl谱,分析了Si一510:薄膜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现象,样品有一320,翻,一410nm,一56Onm和一630nm四个PL峰,它们的PL峰是相互分离的。样品的32Onm和41OIml的PL发光峰来源于材料中的中性氧空位缺陷;560nln的光来自于Si一510:膜中大量siox(x<2)相的存在所产生的大量缺陷;63Onm的发光可能与样品中的NBOHC(非桥氧空位缺陷)有关,作为一个富氧的缺陷中心它必定是弱而不稳定的。 对于Ge一510:薄膜在室温下能观测到394nm的紫光发射,经退火处理后能观测到58Onln的黄光发射。测试分析表明,紫光由GeO缺陷引起,黄光和Ge纳米晶粒的出现相联系,可能来源于Gc纳米晶粒与510:基质界面处的缺陷,吕e一510:薄膜样品的PL峰位只与发光中心相关。 通过研究发现,Al一Si一510:薄膜存在叁个相互分立的发光中心,分别位于37Onm,4lonm,slonm。这叁个PL峰中除410nm与51一510:薄膜的PL峰相同外,又多出了37Onnl和slonm两个PL峰,并且510nm峰是主要的发光峰。PLE结果表明,37Onm和410nm的Pl,峰与样品中的氧空位缺陷有关,而510nm的PL峰则是由于铝的掺入改变了样品中的缺陷状态所致,是Al、si、O共同而复杂的作用结果。 四.用不同的方法制备的51一5102薄膜、Ge一510:薄膜和Al一51一5102薄膜,在较低的电压万均观察到了室温可见电致发光现象,峰位都在510nm左右,其峰位不因薄膜样品内所含颗粒的种类、薄膜的制备方法、偏压及后处理的影响,表明电致发光主要来源于电子和空穴在510、基质中的发光中心的辐射复合发光。讨论了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存在差异的原因。实验发现,当薄膜中掺入金属颗粒铝时,薄膜的发光效率得以提高,并且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发光效率亦相应增强。表明A1的掺入尽管未改变发光中心的结构但却有助于改善薄膜的导电状态,增加了发光中心,从而提高了薄膜的发光效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2-10-01)

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金属/半导体Fex(In2O3)1-x颗粒膜,研究了该系列颗粒膜的微结构和磁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尺度的Fe颗粒均匀地分散在非晶态In2O3中.室温下样品具有超顺磁性,符合朗之万方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参考文献

[1].黄宝歆,王军华,张林,刘宜华,梅良模.金属/半导体颗粒膜中的特殊磁电阻效应[J].压电与声光.2007

[2].黄宝歆.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金属/半导体颗粒膜[J].大学物理.2007

[3].吴雪梅.金属和半导体颗粒复合硅基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

标签:;  ;  ;  

金属半导体颗粒膜论文-黄宝歆,王军华,张林,刘宜华,梅良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