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限定性副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限定性范围副词,比较
限定性副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秀[1](2018)在《《醒世姻缘传》与《聊斋俚曲集》限定性范围副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醒世姻缘传》作为明清之际着名的长篇小说,作者不明,但是文中有山东不同地区的方言词汇;《聊斋俚曲集》是明末清初着名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淄川方言。前人多"以同求同",即以相同的方言词汇论证两部作品为同一作者,本文从具有山东方言特色的限定性范围副词入手,"以异证异",即以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差异,来佐证两部文献并非同一作者。(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云晚,孙宏茂[2](2018)在《英语国家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偏误研究——以“单”“光”“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母语留学生习得限定性范围副词"单""光""仅"时,出现了错序、遗漏、误加、误代、杂糅五类偏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过度泛化、回避策略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不足、教材编排不当是偏误产生不可忽视的缘由。要有效规避偏误、提高学习效度,需要理性、科学的教研工作:构拟"构式—语块"模型,建构"单""光""仅"的语言类推机制;构拟语言心理,降低语言难度;编排教材,完善得当;着意对比,强化复现;理论少讲、操练多行。(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齐增燕[3](2018)在《限定性范围副词“只、光、仅、仅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定性范围副词作为范围副词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其意义抽象、复杂,也成了留学生学习的难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最先学到“只”作为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用法,到了中高级阶段,逐渐接触到更多表示限定意义的范围副词,如“光、就、仅、仅仅、才、唯一”等。教师对词汇意义的讲解不够详细透彻、教材词典的释义简略类似,使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近义范围副词混淆的情况,从而导致偏误的出现。“只、光、仅、仅仅”四个词语都有各自的使用条件,什么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互相替换,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暨南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和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语料,选择《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常用且偏误率较高的“只、光、仅、仅仅”四个限定性范围副词,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留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只、光、仅、仅仅”的用法。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偏误类型”,在鲁健骥先生和周小兵先生对偏误类型一般分类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归纳留学生在使用限定性范围副词“只、光、仅、仅仅”时出现的偏误。“只、光、仅、仅仅”的偏误类型分别有六种、叁种、五种、四种。第二章是“偏误原因分析”,针对留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从语言之间的差异、学习语境的影响、学习策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叁章是“教学建议”,针对“只、光、仅、仅仅”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出现偏误的原因,本章从词典释义、教材练习、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四章是“教学设计”,从词典释义、例句列举、词语辨析、巩固练习等方面,分别对“只、光、仅、仅仅”这四个限定性范围副词进行教学设计。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本研究中还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4)
李孟函[4](2017)在《表主观量的限定性范围副词“仅/仅仅/只”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限定性范围副词"仅/仅仅/只"表主观量的情况,前人做过丰富的研究,但在叁者表主观量的对比性研究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所以,本文主要对叁者表主观量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入手,主要从句法、语用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2期)
何潇[5](2016)在《试论限定性范围副词兼转折连词的历时演变——以“但是”、“不过”、“只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定性范围副词和转折连词的演变关系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但这一规律的演变路径和背后的动因尚未被深入挖掘。本文以"但是"、"只是"、"不过"为例,分析其由跨层结构演变为转折连词的过程,并重点对转折连词不同阶段表义强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梳理,同时运用不过量准则、语境吸收、仪式化等理论分析和解释转折语义强度变化的动因和规律。(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6年06期)
于爱静[6](2016)在《限定性范围副词“单、光、仅”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限定性范围副词是范围副词中的一个重要词类,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单、光、仅”作为限定性范围副词当中的一组近义词,更是留学生在学习范围副词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关,因此本文重点选取了这叁个词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简要的概括了这叁个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第二部分,对这叁个限定性范围副词进行了本体研究,在句法分布、语用、连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叁部分,参考了鲁健骥和周小兵对偏误的分类,本文将偏误分为了五类,通过对语料库语料的搜素和调查问卷的补充,对留学生习得这叁个限定性范围副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了细致的归类考察。第四部分,在本体研究、教材、教师和学生这四方面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从教材、教师、学生叁方面对限定性范围副词“单、光、仅”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其中对教师的建议着重提出了公式归纳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路阳[7](2016)在《魏晋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围副词是汉语副词中一个重要的次类,学术界对其划分标准少有争议。学术界对于范围副词已经做出不少研究,但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于表统括性范围副词的研究,或者对于限定性范围副词进行个案历时考察或专书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选取魏晋特定时期,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对该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做较为系统与全面的考察,以期填补中观视野的空白。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定量统计、语义分析、语法特征、语用功能、结语。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所选定魏晋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整体使用情况进行概述,定量统计这一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总体用次、内部成员使用情况。第叁章为语义分析,从语义特征分类、语义指向两个方面研究魏晋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语义方面的特性。该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可表唯一性,可限定动作、性状、数量、范围等;语义指向多为后指单项,但具体所指内容不尽相同。第四章为语法特征探究,从句法功能、修饰成分、副词连用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可充当饰谓副词与饰句副词,可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可与限定性范围副词连用,也可与否定副词、疑问词语连用。第五章为语用功能探究,从强调功能、连接功能、隐性否定功能、语体分布四个层面进行探讨。该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可强调数量与范围的大化、小化,具有并列、转折、递进、条件连接功能,具有隐性否定功能,语体分布不尽相同。第六章为结语部分,依据本文前五章论述内容,对魏晋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30)
詹万丹[8](2015)在《限定性副词“只、光、单、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定性副词,即“语法意义是限定所修饰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的一小类副词”(刘立成2008),是副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次类。本论文主要以限定性副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相似的“只、光、单、仅”为例,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探讨相关问题。论文第一部分试图探析有关“只、光、单、仅”的更合理的本体解释,研究方法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调查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本体研究内容包括语义、句法两个方面。其中语义分析从四词具有[±限定范围]、[±限定数量/时间/年龄]、[±限定动作本身/方式/地点/结果]、[±限定状态/特征/程度]这四个区别义项进行探讨,并进行语义指向分析。句法分析对四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详细地说明、列举,并比较四词的句法分布异同。论文第二部分是对留学生习得“只、光、单、仅”的情况调查。调查材料来源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和相关问卷,本论文通过对这两部分的语料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从而给教学提供参考建议。第叁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重点提出具体并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建议,这些教学建议以具体实用为基本原则,试图给以后对外汉语教科书的编排及教师的备课提供参考。建议包括:教学顺序、基本词义解释、各项用法展示、举例释义、重难点提示、易混淆词语辨析、练习题的设计等。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广大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意见,并给其他限定性副词或易混淆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同时也能对留学生习得限定性副词带来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琨,许嘉璐[9](2014)在《限定性范围副词“就”“才”“光”的历时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答辩日期:2013年6月限定性范围副词指的是范围副词中表示限定的一个次类,其内部成员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才""光"叁词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而且其语义、句法、语用功能都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取这叁个词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综合考察。除绪论、结论和附录外,(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4年04期)
方龙凤[10](2013)在《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了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各个限定性范围副词单用偏误类型、连用偏误类型以及习得情况,并考察了限定性范围副词在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设置情况,分析了偏误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从使用情况上看,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使用过多的情况较多,甲级限定性范围副词使用过多的倾向要比乙级限定性范围副词更明显,使用不足与基本一致的现象出现在乙级限定性范围副词中。3个甲级限定性范围副词单用时,虽然都存在使用过多的现象,但其严重度也不一样。留学生单独使用甲级限定性范围副词的频率要高于乙级限定性范围副词。限定性范围副词连用时,留学生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汉语母语者的使用频率则较低。连用类型多为内部连用,连用频率过高现象在各连用类型中也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从偏误类型上看,在498例单用时的偏误中,对绝大多数限定性范围副词而言,偏误数量较多的是误代和遗漏这两类。限定性范围副词单用时,遗漏偏误主要是遗漏了限定性范围副词,误代偏误主要是内部误代;而限定性范围副词连用时的偏误主要是冗余和遗漏,且冗余偏误大多出现在表递进关系的复句中,而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数量相对较少。在现代汉语中,限定性范围副词与其他范围副词配合连用时,具有较强的后连用能力。“只”与其他范围副词配合连用时大多是后连用,但各连用类型的语义指向不尽相同;“才”的语义指向是单一的,而且它只能后指,“才”与“都”以外的其他范围副词连用时语义指向基本一致,“仅仅”、“光”的连用用例较少。从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习得情况来看,限定性范围副词单用时,甲级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偏误率相对较低,2|3的甲级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偏误率均低于30%,而乙级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偏误率相对较高。限定性范围副词连用时,总体情况较好,连用过多、偏误率较低与连用过多、偏误率较高这两种情况并存,各连用类型的偏误率也并不均衡。对于限定性范围副词的教学,我们可采取对比法、固定搭配法、删除法、分阶段教学与系统复习巩固等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0)
限定性副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语母语留学生习得限定性范围副词"单""光""仅"时,出现了错序、遗漏、误加、误代、杂糅五类偏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过度泛化、回避策略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不足、教材编排不当是偏误产生不可忽视的缘由。要有效规避偏误、提高学习效度,需要理性、科学的教研工作:构拟"构式—语块"模型,建构"单""光""仅"的语言类推机制;构拟语言心理,降低语言难度;编排教材,完善得当;着意对比,强化复现;理论少讲、操练多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限定性副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洪秀.《醒世姻缘传》与《聊斋俚曲集》限定性范围副词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2].胡云晚,孙宏茂.英语国家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偏误研究——以“单”“光”“仅”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8
[3].齐增燕.限定性范围副词“只、光、仅、仅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4].李孟函.表主观量的限定性范围副词“仅/仅仅/只”的对比研究[J].山西青年.2017
[5].何潇.试论限定性范围副词兼转折连词的历时演变——以“但是”、“不过”、“只是”为例[J].汉语学习.2016
[6].于爱静.限定性范围副词“单、光、仅”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吉林大学.2016
[7].王路阳.魏晋时期单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6
[8].詹万丹.限定性副词“只、光、单、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9].张琨,许嘉璐.限定性范围副词“就”“才”“光”的历时演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4
[10].方龙凤.留学生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