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底部大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防屈曲耗能支撑,底部大空间,刚度,周期
底部大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邓敦毅,侯建林,李鹏,王鼎,陈道政[1](2018)在《支撑布置形式在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抗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大空间结构在形式上能够提供灵活方便的布置空间,但由于上层布置填充墙而下层不布或少布,产生"上刚下柔"的特点,导致这种建筑形式容易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在合理支撑布置形式下,防屈曲耗能支撑(BRB)将对这种结构产生良好的抗震效果。本文以一栋6层底部大空间框架结构为例,在软弱层布置不同支撑形式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并对不同支撑布置形式的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支撑布置方案对于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刚度贡献和屈服机制影响有所不同,人字型和单斜偏心支撑布置形式具有更好的抗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6-20)
张思成,孔麟[2](2011)在《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大空间建筑在形式上可以提供灵活的布置空间,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上刚下柔"是这种结构形式的一个弱点。本文通过对底部大空间结构安装阻尼器后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原结构对比得出阻尼器可以减小底部大空间结构的位移,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使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应用范围更广。本文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供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1年05期)
龙婷[3](2010)在《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房屋使用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底部大空间结构在建筑形式上可以提供灵活的布置空间,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在使用功能上的优越性,在临街建筑中得到了普遍采用。然而,“上刚下柔,头重脚轻”是底部大空间结构的一个较明显的弱点,本文通过对安装软钢阻尼器的底部大空间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考察软钢阻尼器在这种结构中的减震效果,得出结论,供设计参考。本文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建立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ID ARC对所建立的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探讨结构整体作用的抗震性能。2.对结构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出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位移和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减震率,分析软钢阻尼器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阻尼器安装方案的优化配置。3.通过对结构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得出结构模型的四种侧向力分布曲线、层间推覆曲线、塑性铰的分布等,进一步探讨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影响。4.通过改进能力谱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与动力时程分析的误差进行比较。5.研究底部大空间结构在加入软钢阻尼器后的滞回特征与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王振雄[4](2008)在《SMA阻尼器在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工程结构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为研究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因此,研究SMA阻尼器及其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底部大空间结构是一种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由于其底部具有大空间,使用功能灵活方便,故在商住或商办等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类结构的底层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变形较大,若不采取特殊处理方法如抗震控制技术等,则极易发生严重的地震破坏,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震害调查所证实。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地震反应特点为基础,结合SMA材料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SMA阻尼器及其在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抗震控制原理和方法。文中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底层大空间结构的受力与震害特点,分析了产生震害的原因及抗震对策,阐述了对这类结构进行抗震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探讨了应用SMA材料进行结构振动控制的主要特点,简述了一种NiTi奥氏体超弹性SMA丝的材料性能试验过程和结果,考察了这种SMA丝的超弹性耗能能力,同时分析了应变幅值、加载频率、循环次数以及工作温度等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结果并从SMA材料的本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种拉压式SMA被动消能阻尼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了这种SMA阻尼器的滞回特性,探讨了其工作原理和消能能力;最后,针对底部大空间结构地震反应和SMA阻尼器的主要特点,将本文设计的SMA阻尼器应用于底部大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被动抗震控制分析,检验了文中所提SMA阻尼器和抗震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SMA阻尼器以及所提的被动抗震控制方法,能够明显地减小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地震反应,因此在底部大空间结构的抗震控制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于澈,李振宝,闫维波[5](2007)在《带RC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个带 RC 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的振动台试验情况。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为3层(模拟5层)一跨一开间的小尺寸结构,几何尺寸大致为实际结构的1/4。试验结构经历了弹性阶段、开裂直至破坏全过程,研究了结构在各个阶段的动力特性变化和动力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耗能器有效地吸收了一部分地震能量,并增加了结构的水平抗力;限位斜撑则大幅提高了结构的后期承载能力。充分体现了该体系的优越性——既保证了先期耗能器有足够的大位移空间来消耗地震能量,又保证了后期结构的安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于澈,李振宝,闫维波[6](2007)在《带RC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个带 RC 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的振动台试验情况。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为3层(模拟5层)一跨一开间的小尺寸结构,几何尺寸大致为实际结构的1/4。试验结构经历了弹性阶段、开裂直至破坏全过程,研究了结构在各个阶段的动力特性变化和动力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耗能器有效地吸收了一部分地震能量,并增加了结构的水平抗力;限位斜撑则大幅提高了结构的后期承载能力。充分体现了该体系的优越性——既保证了先期耗能器有足够的大位移空间来消耗地震能量,又保证了后期结构的安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3-01)
崔喜涛,宁洪涛[7](2000)在《关于底部大空间结构中墙梁的计算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根据设计经验详细论述了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墙梁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对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00年02期)
底部大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底部大空间建筑在形式上可以提供灵活的布置空间,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上刚下柔"是这种结构形式的一个弱点。本文通过对底部大空间结构安装阻尼器后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原结构对比得出阻尼器可以减小底部大空间结构的位移,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使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应用范围更广。本文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供设计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部大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邓敦毅,侯建林,李鹏,王鼎,陈道政.支撑布置形式在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抗震分析[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8
[2].张思成,孔麟.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J].特种结构.2011
[3].龙婷.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
[4].王振雄.SMA阻尼器在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5].于澈,李振宝,闫维波.带RC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C].第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6].于澈,李振宝,闫维波.带RC耗能器-限位斜撑底部大空间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C].第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7].崔喜涛,宁洪涛.关于底部大空间结构中墙梁的计算方法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