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三角整合路线图(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雨[1](2021)在《泛珠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张珉雪[2](2021)在《基于合作意愿邻近性视角的泛珠三角区域府际合作网络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刘彦伯[3](2021)在《区域创新能力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陆霓,殷朝武[4](2021)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创新及其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以广东清远市为例》文中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广东清远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清远市通过推动经济和社会体制向现代化转变、优化发展布局、重视政府和市场的配合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当地各方面要素的资源配置和能动作用。清远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只有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要素各司其职、功能到位,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协调发展,达到部分和整体的有机统一,才能最终收获可喜的成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米雪[5](2021)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国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城市轨道交通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TOD模式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TOD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限制了TOD模式应用效果。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目前面临着市郊轨道严重滞后于城市地铁和城际轨道,如何利用TOD模式来改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提升湾区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是目前湾区政府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将着眼于TOD模式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的TOD应用案例,提出粤港湾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开发策略。首先本文对国内城市化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核心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TOD模式、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理论进行梳理,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用TOD模式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出TOD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识别出TOD模式应用问题的原因;其次,重点对日本、新加坡、香港、深圳和成都的TOD开发模式、TOD投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TOD应用的经验;最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概况进行简介的基础上,结合龙洞站开发案例从整体的运作思路、TOD开发方式、投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研究结论如下:TOD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轨道交通路线规划较少、快速公交系统有待发展、站点换乘便捷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类型有待拓展、土地用地指标亟需加强以及用地布局合理性水平较低等,原因包括TOD开发模式不明确、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系统、协调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TOD规划设计不科学。结合日本、新加坡、香港、深圳和成都五大区域TOD模式的应用经验,本文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开发要坚持“轨道交通+综合开发”TOD模式,提出“湾区政府+TOD项目公司+地产商”的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提出完善湾区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湾区九区协调管理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等保障措施,试图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杨建勋[6](2021)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文中提出在人类生态发展过程中,建筑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人类对建筑所投入的生态资源目前已经进入到负荷阶段。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建筑活动对资源能源与自然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如雾霾污染、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国情中又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建筑绿色化发展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更新迭代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首先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赋权,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结合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了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并基于上述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剩余动态配权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与综合分析;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中,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其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最低,仅为0.637。各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数中,京津冀地区社会禀赋高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而资源禀赋与环境禀赋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参照该结果选取了下文中京津冀区域目标案例的适宜值。(2)在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实证分析中,得到了综合评价指数EF=0.535,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该指标的隶属度,得到评价结果为一般绿色化水平。并且得到了各项指标单因子距离Di,据此得到对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的较差项(绿地率)以及一般项(总结归纳分为水资源节约与智能化设备服务),并提出了针对该案例改善措施。实例中,该项目也未取得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标识。所以,本文研究体系的设立与实际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周敏强[7](2021)在《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特征和交通优势度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经济带最初于1985年提出,是国家长远发展“T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沿海经济带成为了中国五大战略的交汇之地,同时也是城市群最为发达和集中的区域。探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的时空特征将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重要的应用价值。夜光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交通路网数据是获取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和构建交通水平指标的重要数据来源,且因其兼具易于获取、时空跨度大、时效性高、可比性强等特性,应用于社会经济参数模拟和交通水平量化评估有显着的优势。本文以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2012-2018年中国沿海经济带进行分产业GDP空间化,然后使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了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水平时空演变格局。然后以OSM路网数据和年鉴数据为基础,构建交通优势度指标体系并测算出2018年沿海经济带的交通优势度。最后利用聚类算法和交通耦合度模型,对城市的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指数进行综合分类与量化协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经济水平时空演变结果:分产业而言,第一产业的高经济密度区域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密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分布模式以城市为核心向外辐射。在空间格局分布上,沪苏杭、珠三角、京津为主要的高值聚集区域,有零星高值聚类区域分布在沿海城市。在时间演变上,整体研究区域经济重心向南迁移,南方经济增长优于北方。(2)交通优势度测度与空间格局:沿海经济带城市交通优势度整体良好,从优到劣分别为泛长三角区域、泛环渤海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空间分布上,省会直辖市以及沿海城市的交通优势度较高,以圈层形式向外交通优势度递减。(3)经济发展与交通优势度耦合协调度:研究区域内城市的交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泛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最高,泛环渤海区域次之,泛珠三角区域的各城市协调度差异较大,北部湾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边缘以及辽宁省北部的部分城市处于濒临失调水平。
卢维聪[8](2021)在《HW医药代理产品的珠三角市场开发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阮柱[9](2021)在《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前人研究表明:植被是地表系统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地球系统中的水循环、碳循环、气候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它还能反映地表上的人类活动。简言之,植被可反映极其丰富的信息,非常适用于环境演变研究。而在遥感数据中,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其中一种较常用的数据,用于表征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众所周知,广东省是中国,常住人口最多,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GDP)最大的省份,加之其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日益减少,人地关系愈发紧张。故,研究广东省的气温、降水、人口和GDP等因素与NDVI的相互影响,研究NDVI在时空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探讨广东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NDVI的变化分析及驱动因素分析,又受到NDVI数据质量以及NDVI变化检测方法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广东省的NDVI变化及对其驱动因素分析,本文提出了:(1)“加权迭代的光滑样条”(ISSPW)和“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加权迭代滤波法”(IWSd)组合的NDVI滤波重构法,对广东省范围内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DVI数据进行高质量重构;(2)综合残差趋势法(Integrated-RESTREND,In-RESTREND)和一种简单的NDVI变化类型划分方法,它们可以更好地检测广东省NDVI的长期变化。此外,分别计算重构NDVI与气温、降水和人口的相关系数,并以它们的最大相关系数划分了春夏秋冬四季NDVI主导因素两级分类;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了2000~2018年的气温、降水和人口对重构NDVI的长时间序列影响力和相互作用;量化了气温、降水、人口、交通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人口和GDP空间化数据等数据,对广东省重构NDVI变化的影响力。最终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与加权迭代Savitzky-Golay滤波,ISSPW,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迭代滤波法(ISd),IWSd,迭代Whittaker滤波(IWhittaker),优化参数后的IWhittaker以及IWSd+ISSPW组合法相比,ISSPW+IWSd的组合法重构的图像噪声最少;它重构的样点曲线更贴合原始NDVI和描述更多曲线细节;而且此法去除的模拟噪声和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大,均方根误差最小,去噪效果较好且比较稳定;综合前三条结果。可知ISSPW+IWSd适合用于广东省域的NDVI重构。第二,与RESTREND相比,In-RESTREND和时间序列分段残差趋势法(Time Series Segmentation and Residual Trend,TSS-RESTREND)都能检测到更多的NDVI减少像元,RESTREND低估了2000~2018年的NDVI减少情况。其中In-RESTREND检测到的显着减少像元则是RESTREND的4.8倍。In-RESTREND可用于探测广东省域NDVI变化情况。而根据In-RESTREND的探测,2000~2018年期间,广东省域的NDVI以增长为主,主要增长时段是2006~2018年,NDVI增长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地区及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城市;NDVI减少的情况主要发生于2000~2005年,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从变化类型看,广东省域NDVI变化类型以单调上升型为主,占据了广东省域面积的50.06%,其次是先降后升型,占27.35%;第三是中间下降型,占9.39%;其余类型占比较少。第三,在四季中,主导因素像元主要都是以人口主导像元为主。在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中,则主要是以人口主导负相关像元为主。人口主导负相关像元在全省皆有分布,而人口主导正相关像元主要分布于深圳市、惠州市、广州市、佛山市和河源市。而在主导因素像元中,气温主导像元的面积排在第二。气温主导像元主要分布于夏季的粤北和粤东地区。降水主导像元面积最小,它主要分布于秋季的粤北地区。而从情景假设的角度,去理解最大相关系数的像元分布,可以给研究者和政策者启示:1,对NDVI高值区域,要减少不利的人为影响。2,人口高密度区域,NDVI与人口呈现正相关,说明人口因素对NDVI也有正面影响;更深的启发是: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在人口适度高密度地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的。第四,在省域而言,在2000~2018年期间的四季中,人口的影响力强于气温或降水的影响力,且人口的影响力呈现线性增长趋势,而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力呈现线性减弱趋势。在相互作用中,气温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强于降水和气温以及降水和人口的相互作用。而在地级市尺度,人口仍然是主导因素,其次是气温,气温主要在春夏两季,影响的地级市较多;人口在秋冬两季影响的地级市数量要比春夏两季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春夏两季,珠三角地区NDVI既受人口影响,也受气温的影响;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粤北、粤西、粤东的大部分地级市的NDVI都主要受人口影响。而地级市尺度的气温和人口的影响力曲线,有明显的线性特点;其中气温影响力曲线主要呈现为线性减弱趋势,地级市的人口影响力主要呈现为线性增强趋势。而地级市尺度的降水影响力曲线,波动起伏比较大,线性趋势较弱。而根据NDVI变化的多因素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在省域尺度,第二、三产业GDP(GDP23)对NDVI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在地级市尺度,主要是土地利用布局,GDP23和气候因素组合(气温+降水)影响了NDVI的变化。其中,土地利用布局中的建设用地的布局对NDVI变化的影响较大。而结合NDVI变化结果,又发现,在2000~2005年,人口影响力(主要是土地利用布局变化)主要是起到破坏植被,减少NDVI的作用,主要其负作用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到了2006~2018年,人口影响力主要起到促进NDVI增长的作用,且在全省范围内,NDVI都有增长。
赵琳琳[10](2021)在《网络视角下的珠三角地区港口群竞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港口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群成为港口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形成五大港口群,在长期发展下港口群出现了港口吞吐能力过剩、港口岸线设施资源浪费以及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交通部以及政府部门也在尝试推进港口的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内港口间的相互合作。本文主要研究港口群的竞合问题,并以珠三角港口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网络作为基本视角,通过对港口群竞合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研究,探寻核心港口在该港口群中的竞合机制决策问题。希望为港口群的发展以及核心港口个体决策提供方向性的支持。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以及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港口群的竞合关系网络以及核心港口的竞合机制决策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的构建。首先分析了港口群竞合的影响要素,接着分别构建了港口-腹地竞合关系网络以及港口-货源结构竞合关系网络,最后利用信息量权重法建立了较为客观的珠三角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得到港口之间的竞合系数,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网络基础。(2)进行了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的结构特性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系统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的港口节点特性、整体结构特性以及层次特征,研究了该港口群具有较大的竞合潜力。(3)网络视角下的核心港口竞合机制决策分析。基于前两项研究内容,应用前文研究中的竞合系数以及港口分层结果,从港口群中的核心港口个体角度出发,通过竞合伙伴选择、竞合机制决策模型建立以及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核心港口算例求解,为该核心港口在珠三角港口群中的可行竞合机制策略给出建议。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应用在港口群竞合机制的研究中,为港口群网络构建与分析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对核心港口竞合机制决策有借鉴意义。
二、珠三角整合路线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三角整合路线图(论文提纲范文)
(4)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创新及其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以广东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框架 |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二)社会结构转型理论 |
三、清远市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特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
四、清远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
(一)充分利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深入开展“入珠融湾”探索 |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入开展农村改革探索 |
(三)加强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深入开展绿色发展探索 |
(四)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深入开展示范片区探索 |
(五)高瞻远瞩,协调联动,深入开展政策体制探索 |
(六)发挥“头雁”作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探索 |
五、清远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创新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 |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TOD基本理论 |
2.1.1 TOD基本概念 |
2.1.2 TOD模式与功能结构 |
2.1.3 TOD的主要功能 |
2.1.4 TOD模式的适用范围 |
2.2 轨道交通基本理论 |
2.2.1 轨道交通概念界定 |
2.2.2 轨道交通经济属性 |
2.3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理论 |
2.3.1 基本概念与类型 |
2.3.2 运营特征 |
2.3.3 投融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TOD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TOD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背景 |
3.1.1 相关政策 |
3.1.2 实施规划 |
3.2 TOD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范围 |
3.2.1 城市群范围的应用 |
3.2.2 区域范围的应用 |
3.2.3 卫星城镇的应用 |
3.3 TOD模式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存在的问题 |
3.3.1 轨道交通路线规划较少 |
3.3.2 快速公交系统有待发展 |
3.3.3 站点换乘便捷水平较低 |
3.3.4 土地利用类型有待拓展 |
3.3.5 土地用地指标亟需加强 |
3.3.6 用地布局合理性水平较低 |
3.4 TOD模式应用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TOD开发模式不明确 |
3.4.2 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
3.4.3 法律法规体系不系统 |
3.4.4 协调管理体制不健全 |
3.4.5 TOD规划设计不科学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TOD模式的应用研究 |
4.1 国外TOD模式开发案例 |
4.1.1 日本TOD开发 |
4.1.2 新加坡TOD开发 |
4.2 国内TOD模式开发案例 |
4.2.1 香港TOD开发 |
4.2.2 深圳TOD开发 |
4.2.3 成都TOD开发 |
4.3 经验总结 |
4.3.1 构建符合城市发展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方式 |
4.3.2 明确科学的收益分配制度 |
4.3.3 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是基本形式 |
4.3.4 重视法律和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4.3.5 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协调统一 |
4.4 本章小结 |
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开发对策 |
5.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
5.1.1 城市发展分析 |
5.1.2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分析 |
5.2 粤港澳大湾区TOD开发方式整体思路 |
5.2.1 粤港澳大湾区TOD开发环境分析 |
5.2.2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综合开发”TOD模式 |
5.3 粤港澳大湾区龙洞站TOD模式开发案例 |
5.3.1 粤港澳大湾区龙洞站概况 |
5.3.2 粤港澳大湾区龙洞站周边土地TOD综合开发 |
5.3.3 粤港澳大湾区龙洞站场站综合体开发设计 |
5.3.4 粤港澳大湾区龙洞站场站综合体TOD开发效益分析 |
5.4 保障措施 |
5.4.1 完善湾区相关法律法规 |
5.4.2 加强湾区九区协调管理工作 |
5.4.3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ython文本分析代码示意图 |
致谢 |
(6)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2.1 绿色建筑概念与特征 |
2.2 绿色建筑设计 |
2.2.1 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
2.3 绿色化水平评价 |
2.4 资源环境约束理论 |
2.5 剩余动态配权法 |
2.5.1 基本原理 |
2.5.2 权重计算分析过程 |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
3.1 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概况介绍 |
3.1.1 水资源状况 |
3.1.2 国土资源状况 |
3.1.3 大气污染状况 |
3.2 资源环境约束性综合评价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3.2.3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与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和准则层介绍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介绍 |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 |
5.1 案例介绍 |
5.1.1 项目建设地点 |
5.1.2 项目建设规模 |
5.2 案例分析 |
5.2.1 数据整理 |
5.2.2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综合评价 |
5.2.3 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特征和交通优势度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经济带概念起源与城市群研究进展 |
1.2.2 夜光遥感数据在社会经济的研究进展 |
1.2.3 区域交通优势度研究进展 |
1.2.4 耦合协调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数据集 |
2.2.1 夜光遥感数据 |
2.2.2 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 |
2.2.3 土地利用数据 |
2.2.4 开源街道地图数据 |
2.2.5 其他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4 夜光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
2.4.1 掩膜法 |
2.4.2 BFAST分解法 |
2.5 夜光遥感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2.5.1 掩膜区域分析 |
2.5.2 数值统计分析 |
3 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动态研究 |
3.1 GDP产业结构的空间化研究 |
3.1.1 基于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的第一产业GDP空间化方法 |
3.1.2 基于夜光遥感的第二/三产业GDP空间化方法 |
3.2 GDP空间化模拟结果的精度评估 |
3.2.1 第一产业GDP模拟结果精度评估 |
3.2.2 第二/三产业GDP模拟结果精度评估 |
3.3 中国沿海经济带GDP空间化结果分析 |
3.3.1 第一产业GDP空间化结果 |
3.3.2 第二/三产业GDP空间化结果 |
3.4 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时空聚集特征分析 |
3.4.1 GDP时空聚集分析方法 |
3.4.2 GDP时空聚集特征 |
3.5 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重心迁移分析 |
3.5.1 经济重心分析方法 |
3.5.2 经济重心分析结果 |
4 中国沿海经济带城市交通优势度研究 |
4.1 交通优势度构建方法 |
4.1.1 加权交通网络密度 |
4.1.2 交通干线影响力 |
4.1.3 交通可达性 |
4.1.4 区位优势度 |
4.1.5 交通优势度集成 |
4.2 中国沿海经济带交通优势度分项指标结果 |
4.2.1 沿海经济带加权交通网络密度 |
4.2.2 沿海经济带交通干线影响力 |
4.2.3 沿海经济带交通可达性 |
4.2.4 沿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度 |
4.3 中国沿海经济带交通优势度结果 |
5 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协调研究 |
5.1 经济发展指数 |
5.1.1 指标构建方法 |
5.1.2 指标结果分析 |
5.2 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
5.2.1 聚类分析方法 |
5.2.2 沿海经济带聚类分析结果 |
5.3 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分析 |
5.3.1 耦合协调分析方法 |
5.3.2 沿海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夜光遥感数据处理 |
6.1.2 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特征 |
6.1.3 沿海经济带交通优势度 |
6.1.4 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协调度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NDVI滤波重构研究进展 |
1.2.2 NDVI变化研究进展 |
1.2.3 NDVI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
1.2.4 当前NDVI研究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据和方法 |
2.1 研究区简介 |
2.2 数据及其来源 |
2.3 数据的预处理 |
2.4 方法 |
2.4.1 NDVI滤波重构法 |
2.4.2 NDVI变化分析方法 |
2.4.3 NDVI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
2.4.4 GDP网格化方法 |
第3章 不同NDVI滤波重构方法的效果对比 |
3.1 基于不同方法重构后的图像对比 |
3.2 基于不同方法重构前后曲线对比 |
3.3 不同重构法模拟噪声去除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广东省NDVI变化的检测与分析 |
4.1 基于不同NDVI趋势算法的不同时段NDVI变化 |
4.1.1 两种趋势算法的差异 |
4.1.2 2000~2005年NDVI变化 |
4.1.3 2006~2011年NDVI变化 |
4.1.4 2012~2018年NDVI变化 |
4.2 基于残差趋势法的NDVI变化分析 |
4.2.1 基于不同趋势法计算的RESTREND结果分析 |
4.2.2 基于RESTREND的2000~2005的NDVI变化分析 |
4.2.3 基于RESTREND的2006~2011的NDVI变化分析 |
4.2.4 基于RESTREND的2012~2018的NDVI变化分析 |
4.2.5 RESTREND检测2000~2018年NDVI变化的不合理性分析 |
4.2.6 不同残差趋势法的2000~2018年NDVI变化的整体比较 |
4.2.7 基于不同残差趋势法检测的长期NDVI变化结果的局部比较 |
4.2.8 基于地级市的不同残差趋势法检测到的NDVI长期变化结果比较 |
4.3 广东省2000~2018年NDVI变化类型 |
4.3.1 广东省2000~2018年NDVI的变化类型整体分布 |
4.3.2 广东省地级市尺度的NDVI变化类型分布 |
4.4 本章讨论 |
4.4.1 残差趋势法之间的异同 |
4.4.2 广东省NDVI变化类型与残差趋势法的对应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NDVI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春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
5.1.1 广东省春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
5.1.2 广东省地级市中春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
5.1.3 广东省地级市中春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
5.2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夏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
5.2.1 广东省夏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
5.2.2 广东省地级市夏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
5.2.3 广东省地级市夏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
5.3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秋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
5.3.1 广东省秋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
5.3.2 广东省地级市秋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
5.3.3 广东省地级市秋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
5.4 基于相关系数的广东省冬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分布 |
5.4.1 广东省冬季NDVI主导因素像元的整体分布 |
5.4.2 广东省地级市冬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像元的分布 |
5.4.3 广东省地级市冬季NDVI变化主导因素正负相关像元的分布 |
5.5 本章讨论 |
5.5.1 基于相关系数的NDVI驱动因素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异同 |
5.5.2 相关系数主导因素像元与NDVI变化的脱钩 |
5.5.3 对基于相关系数的主导因素像元的解释以及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广东省NDVI影响因素研究 |
6.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
6.1.1 省域尺度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
6.1.2 省域尺度春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探测器结果 |
6.1.3 地市级尺度春季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
6.1.4 地市级尺度春季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
6.1.5 春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
6.1.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地市级尺度春季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 |
6.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夏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
6.2.1 省域尺度夏季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
6.2.2 夏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
6.2.3 夏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
6.2.4 夏季地市级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
6.2.5 夏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
6.2.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夏季地市级尺度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秋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的时空影响研究 |
6.3.1 秋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
6.3.2 秋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
6.3.3 秋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
6.3.4 秋季地级市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
6.3.5 秋季地级市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
6.3.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秋季市级尺度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6.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冬季气候和人口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研究 |
6.4.1 冬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分析结果 |
6.4.2 冬季省域尺度气候和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
6.4.3 冬季地市级尺度降水影响力变化特点 |
6.4.4 冬季地市级尺度气温影响力变化特点 |
6.4.5 冬季地市级尺度人口影响力变化特点 |
6.4.6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冬季地级市尺度NDVI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5 基于地理探测器对NDVI变化的多因素影响研究 |
6.5.1 省域尺度的NDVI变化多因素影响力分析结果 |
6.5.2 地级市尺度的NDVI变化多因子影响力分析结果 |
6.6 本章讨论 |
6.6.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NDVI驱动因素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异同 |
6.6.2 地理探测器驱动影响力结果解析 |
6.6.3 广东省NDVI变化机制探讨 |
6.7 本章小结 |
6.8 本章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作者简历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研究项目情况 |
(10)网络视角下的珠三角地区港口群竞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港口群行业背景 |
1.1.2 广州港竞合发展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1.3.1 港口群网络研究现状 |
1.3.2 港口群竞合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竞合理论 |
2.1.1 竞合的含义 |
2.1.2 竞合关系分类 |
2.2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 |
2.2.1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与特征指标 |
2.2.2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步骤 |
2.2.3 UCINET介绍 |
2.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相关理论 |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2.3.2 粒子群算法 |
2.3.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模型构建 |
3.1 珠三角港口群现状及竞合要素分析 |
3.1.1 珠三角港口群现状及竞合特点 |
3.1.2 竞合要素——经济腹地要素 |
3.1.3 竞合要素——货源结构因素 |
3.2 珠三角港口群港口-经济腹地竞合模型构建 |
3.2.1 港口-腹地关联指标集分析 |
3.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3.2.3 港口-经济腹地竞合关系网络模型构建 |
3.3 珠三角港口群港口-货源结构竞合模型构建 |
3.3.1 港口货源结构分析 |
3.3.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3.3.3 港口-货源结构竞合模型构建 |
3.4 珠三角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模型构建 |
3.4.1 港口群竞合参数标准化 |
3.4.2 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港口群网络结构分析 |
4.1 珠三角地区港口群聚类分析 |
4.1.1 聚类方法选择 |
4.1.2 聚类参数及数据处理 |
4.1.3 聚类结果分析 |
4.2 港口群竞合关系网络的社会网络关系分析 |
4.2.1 关系矩阵数据处理 |
4.2.2 竞合关系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
4.2.3 竞合关系网络节点特性分析 |
4.3 聚类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比较分析 |
4.3.1 珠三角港口群核心港口分析 |
4.3.2 珠三角港口群竞合潜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网络视角下核心港口竞合机制决策分析 |
5.1 核心港口竞合伙伴选择分析 |
5.1.1 核心港口竞合伙伴定义 |
5.1.2 核心港口竞合伙伴选择模型设计 |
5.2 港口群网络竞合机制决策模型与算法设计 |
5.2.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5.2.2 港口群网络竞合模型构建 |
5.2.3 模型算法设计 |
5.3 以广州港为核心港口的竞合机制决策分析 |
5.3.1 以广州港为核心港口的竞合伙伴选择 |
5.3.2 以广州港为核心港口的竞合机制决策分析 |
5.3.3 竞合机制具体策略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珠三角整合路线图(论文参考文献)
- [1]泛珠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 李欢雨. 海南大学, 2021
- [2]基于合作意愿邻近性视角的泛珠三角区域府际合作网络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 张珉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区域创新能力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影响研究[D]. 刘彦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创新及其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以广东清远市为例[J]. 陆霓,殷朝武. 改革与战略, 2021
-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应用研究[D]. 米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D]. 杨建勋.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7]中国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时空特征和交通优势度协调研究[D]. 周敏强. 浙江大学, 2021(09)
- [8]HW医药代理产品的珠三角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 卢维聪.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9]基于NDVI重构的广东省NDVI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D]. 阮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10]网络视角下的珠三角地区港口群竞合机制研究[D]. 赵琳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