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阳市出台新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华[1](2021)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农村“三变”改革让乡村巨变。2014年,盘州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下辖的县级市)积极探索并创造性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过实践总结,从2015年至2020年的几年间,起源于盘州市农村的“三变”改革被多次写入中央文件。农村“三变”改革是广大农村推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革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主要抓手和“助推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其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对农村“三变”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在查阅各类书籍、资料、报刊、网络资料后,选取六盘水市盘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而对辖区内的部分乡镇进行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农户,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以“三变”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统计资料分析法,对“三变”改革的实践、成效及困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让人们深入了解“三变”改革的现状及政策,多角度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其他地区实施“三变”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文章最后提出:推进“三变”改革,要进一步梳理好国家、市场和社会在改革中的关系。国家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市场遵循规律,在政府强化监管的同时被鼓励与激活;职业农民也在国家转变方式增加路径的培养中应运而生;社会广泛参与,多方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对多条路径进行系统优化,从根本上突破“三变”改革的发展阻力,协同共治,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侯文博[2](2019)在《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我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局面以及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在参保、医疗投入和建设环节中出现了许多重复浪费的问题,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和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对城乡居民一体化发展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对于城乡居民权益的公平性造成了削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医疗保障制度依然仍在探索完善阶段,许多由农村医疗制度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未得到合理的解决。医疗保障是每个农民非常关注的话题,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公平性的缺失也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愤懑。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社会巨大的发展差距,在医疗公共服务领域凸显为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严重脱节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落后于农民的医疗服务需要、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的新时代下,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农民可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确保农民医疗保障是必须要做出的制度性措施。根据2017年的卫生方面数据显示,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10.79人,而农村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仅有1.42人,(1)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差距悬殊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和立法体系残缺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总结学术界的探讨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为背景,以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的政府干预为理论基础,从农民的医疗保障权益为逻辑起点,分析二元结构下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巨大的理论原因和现实约束,为促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进行,使政府在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上有据可循,本文选择了河南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县区最多的南阳市作为案例研究,收集南阳市从2003年试点至今的医保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历程与现状,总结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管理学和法学相融合的视角探究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议,期冀为实现城乡同质化医疗卫生服务做出一些贡献。
杨洋[3](2019)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办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南召县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发展是改善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如火如荼的急速扩张,而农村则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的萎缩不振,不仅如此,城市化也对农村小学的办学产生了冲击。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每位公民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办学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育经费投入不均、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被拉大,这些问题也随之被不断放大,时刻都在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本论文正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小学办学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小学办学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为后期的研究分析做好铺垫和准备。第二章:以介绍当前我国和河南的城市化发展状况为背景,说明了现阶段农村小学办学的现状及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办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三章:作为本论文的次重点,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详细而深入的实地调研南召县农村小学办学的基本状况,发现其在办学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办学师资的结构与质量、办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率与升学率、办学规模的结构与数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客观因素之学校的位置与分布,关键因素之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根本因素之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直接原因之家校的配合与协作。第四章:作为本论文的重点内容,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例、研究相关政策、查阅资料等手段,从政府、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层面为解决南召县农村小学办学面临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然后通过对南召县农村小学办学问题的解决建议上升到国家层面,针对改善我国农村小学办学问题提出三条建议与设想:一是关注并解决撤点并校带来的衍生问题,二是推广并落实家校合作机制,三是完善农村教育网络建设,以期促进农村小学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于璇[4](2019)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衔接纽带。然而,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难以破解的现实困境,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研究从“经验、问题和对策”三个层面及“供需、经费、均衡、质量”四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湖北、陕西、贵州、河南、甘肃、四川、云南7省14个贫困地区30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政策变迁历程、取得的经验成就、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总体经历了重点发展、调整稳定、着力扩大规模以及迈入普及发展新阶段的发展脉络,并取得了显着成就,具体表现在普及水平持续提升、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免费教育逐步推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继续扩大。第二,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在资源供给、经费保障、均衡发展以及内涵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现实困境。在资源供给方面,教育规模供给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在经费投入和保障方面,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均衡,普通高中举债办学,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在均衡发展方面,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在内涵发展方面,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以及辍学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贫困文化的桎梏和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以及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等。基于以上发现并结合现代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和策略:一是加强普通高中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二是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三是构建长效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四是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五是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达逸龙[5](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户籍回流研究 ——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户籍制度由来已久,从建立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社会发展情况影响,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具有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的二元特色,从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建立的开始,农村户籍人群便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身份成为城市人口。实现城镇化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现在农民不想再把户口迁往城市了,而拥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却千方百计想把户口迁回农村,这与户籍制度改革中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意见截然相反。从意见中可以看出,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率。在政府政策的制定中,并不是禁止居民自由迁移户口,而是要阻止农村户籍回流增长的态势,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杜绝为谋求个人利益诉求的农村户口回迁,通过对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解决,为推动城镇一体化健康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沧州市城镇居民选择将户口回迁至农村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回迁人群、回迁地域、与“逆城市化”的表现不同、背后的原因和引起的问题来分析农村户籍回流,并基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为探索回流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应对办法。本文认为解决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关键在于“平等”和“统一”。“平等”指的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消除原有的户籍福利制度的影响,让户籍发挥应有的作用;“统一”就是逐步放开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户籍制度,实现城镇居民自由迁移。
聂娇[6](2019)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桐柏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其核心价值追求是教育公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措施和组织保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的是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束缚,将城乡义务教育置于积极的同等地位,统筹规划设计、统筹配置资源,在保持和发挥二者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达成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与状态。它是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边远山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城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十分突出的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要先放在县域内施行。研究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桐柏县为例,采用实证调研的方式,梳理了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践探索和成就,并以教育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为基础深刻剖析了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通过分析,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经费短缺;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失衡;城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未形成合力;城乡教育质量存在差距。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束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政府统筹协调能力弱;利益相关主体理念不科学。针对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成因,笔者从政府履行职能、学校内涵建设、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推进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周禹彤[7](2017)在《教育扶贫的价值贡献》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文明的传承以及经济的发展进步构成威胁。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对扶贫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助力度,改善贫困现状,使贫困率逐年降低,为世界扶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后续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处在生活资料匮乏、文化素质低下、谋生能力欠缺的状态下,无法满足自身生活发展需要,同时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亦时有发生;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长此以往将违背社会主义初衷、激化矛盾,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同时,面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供给侧改革等挑战,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如何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素质,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繁荣稳定,是新时期的工作重点。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工具,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决定成效可持续性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从解决人力资本提升问题入手,对国内外扶贫,尤其是教育扶贫相关研究进行发掘整合,结合发展与人力资本理论对贫困进行综合分析,针对贫困的发生、发展、抑制与消除进行论证,结合我国与世界扶贫工作进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将教育扶贫收益最大化的设想。本研究涉及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人均GDP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及人力资本的培养途径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教育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的逆相关性,以及女童教育对一地贫困抑制程度正相关性的结论,认为针对特定群体的教育投入可以对扶贫成果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对教育扶贫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依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脱贫的设想,并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实践、教育扶贫法律制度的出台与规范、贫困人口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协调、非政府力量的运用与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出将全国教育水平统一测试引入教育扶贫系统,在扶贫领域引进并规范私立教育,对现有公立教育进行有力补充;提议监管并放开捐赠基金的使用及投资范围,增加教育的资金来源;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能力,改善社会的整体环境与未来布局。消除贫困与普及教育作为联合国8个千年发展目标排名第一与第二位的目标,已侧面说明二者的潜在联系与重要程度。解决贫困与教育所面对的问题,协调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保障人类福祉、推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黄丽萍[8](2017)在《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缺乏、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压力,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三支一扶”计划。时至2017年,“三支一扶”计划已经历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湖北省已经招募了十一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志愿者前往基层农村进行服务支援。在这十二年中,“三支一扶”计划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补充基层人力资源、提高基层机构服务水平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实施效果如何,都引人关心。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为背景,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对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现状和政策监督做了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资料。资料表明,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内容制定日益完善,实施规模日益扩大,人员素质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政策预期目标冲突、内容模糊且不完善、宣传不足、地方落实差异大、考核与监督不严格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农村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政策的摸索性,政策内外部协调不足,经费争议大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所导致。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方重视;调整政策目标,统一中央与地方认识和多方面完善制度设计的具体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政策官员和学者提供一定的资料和参考借鉴。
曲小远[9](2016)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从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扩大“大学生村官”的聘用规模,2010年,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状况,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出路选择,其中将“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选择,并鼓励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积极带动村民创业致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中再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使创业成为面向“全民”的行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兴群体。鼓励大学生村官带动村民创业,从而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去向选择、创业影响因素等,发现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诸如:“自身创业素质有待提高”、“政府政策失灵”、“高校创业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足”、“民间企业与社会组织帮扶力度不足”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等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社会舆论四个社会支持体系的主体出发,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培训”、“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高校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建设”、“加强与民间企业的联系与项目支持”、“推进社会舆论支持力度”等建议,旨在为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借鉴。
赵聪[10](2014)在《特岗计划政策分析及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文中指出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师资,农村师资力量的短缺是长久以来困扰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未及时转变,从而造成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短缺”与“过剩”的社会矛盾,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该计划实施7年来,全国已有约30万名特岗教师奔赴22个省的2万余所小学,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然而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广,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出来。特岗教师的不断流失威胁到农村师资队伍的稳定,也暴露出该政策存在的诸多弊端。为了使特岗计划政策真正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可以依赖的根本性政策,有必要利用专业的政策分析理论为工具对该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借助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根据对特岗计划政策的控制程度将其行动者分为四个层次,国家层面政策相关部门,省级和地方相关部门,受援学校和特岗教师。并引入行动舞台的概念,以此为政策分析平台来解释和预测特岗教师和相关部门的偏好和行为,考察行动者如何在制度的限制和约束下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寻求阻碍该政策实施和发展的症结之所在。在政策理论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农村学校进行实践调查。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从效率,公平,问责,适用性和长效性等方面对特岗计划进行深入剖析,在肯定其正面的政策效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其政策潜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要落实地方投入,提高政策的效率性;完善分配机制,提高政策的公平性;设置问责机制,提高政策的透明性;落实安置问题,提高政策的适应性;贯彻以人为本,提高政策的长效性。
二、南阳市出台新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阳市出台新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改革 |
二、农村“三变”改革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四、乡村社会治理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贫困成因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全面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
一、充分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
二、深刻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
三、系统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
一、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方向目标一致 |
二、农村“三变”改革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 |
三、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依赖相同 |
第三节 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
一、农村“三变”改革是产业兴旺发展的实践创新 |
二、农村“三变”改革是乡风文明进步的实践创新 |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实践创新 |
四、农村“三变”改革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创新 |
第三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 |
第一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 |
一、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开路先锋 |
二、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先行试点 |
三、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保障 |
第二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几个阶段 |
一、探索试点阶段(2014 年初——2015年2 月) |
二、整市推进阶段(2015 年 3 月——2015 年 11 月) |
三、全省推进阶段(2015 年 12 月——2017 年 8 月) |
四、国家试验阶段(2017年9 月至今) |
第三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基本做法 |
一、强领导优格局 |
二、抓顶层重设计 |
三、广宣传强培训 |
四、推改革夯基础 |
五、推示范促带动 |
第四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 |
一、变了方式优了结构 |
二、激活动力丰富业态 |
三、促进增收助推脱贫 |
四、党建引领拉动增长 |
五、提升素质优化治理 |
六、促进发展振兴乡村 |
第五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模式创新 |
一、伙伴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
二、国有平台公司兜底发展模式 |
三、区位优势促进发展模式 |
四、资源催生带动发展模式 |
五、金融扶持发展模式 |
第六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
一、“一村一社”搭建改革平台 |
二、“5+8”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
四、创新实施“三变+” |
第四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新困境 |
第一节 “资源变资产”面临的新困境 |
一、农村分散的集体土地资源确权困难 |
二、交织的土地资源政策给确权带来困难 |
三、“资源变资产”的评估及法律界定模糊 |
四、“资源变资产”后的资产管理主体不明 |
第二节 “资金变股金”面临的新困境 |
一、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
二、农民贷款入股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
三、资金的股权和收益量化困难影响权益分配 |
四、“资金变股金”无盈利的苦恼 |
五、“资金变股金”盈利后的烦恼 |
第三节 “农民变股东”面临的新困境 |
一、“农民变股东”后股东履职及管理的忧愁 |
二、“农民变股东”股东稳定性的无奈 |
第四节 农村“三变”改革面临的其他新困境 |
一、“三变”改革进入阵痛期,产业分割取舍难 |
二、“三变”改革进入缓冲期,市场主体意识弱 |
三、“三变”改革进入风险期,市场占有率低 |
四、“三变”改革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有困难 |
五、“三变”改革助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不容易 |
六、“三变”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简单 |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变”改革的路径优化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 |
一、完善法定流转方式 |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
三、严格依法明确农村土地权归属 |
四、依据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二节 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 |
第三节 遵循规律激活市场强化企业监管 |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风险防范 |
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以强化管理 |
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市场 |
第四节 转变方式增加路径培养职业农民 |
一、组织培训提高当下农民整体素质 |
二、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
第五节 统筹协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
一、提供多元渠道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 |
二、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
三、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推进“三变”改革 |
第六节 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一、坚定不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深化和完善农村“三变”改革 |
三、以“三变”改革为出突破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四、重点规范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点“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我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优先发展 |
2.1.2 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 |
2.1.3 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2.2.2 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的政府干预理论 |
3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
3.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 |
3.1.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3.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3.1.3 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探索过程 |
3.1.4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
3.1.5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革的意义 |
3.2 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为例 |
3.2.1 南阳市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情况 |
3.2.2 南阳市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主要成就和推广 |
4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主要问题 |
4.1.1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
4.1.2 立法体系缺失、位阶较低 |
4.2 原因分析 |
4.2.1 城乡二元结构限制 |
4.2.2 政府职责分担不明 |
4.2.3 农民参保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4 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缺少有效地监管 |
4.2.5 医疗产品过于市场化 |
4.2.6 “定点医疗”限制农民选择权 |
5 我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议 |
5.1 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法律体系 |
5.1.1 遵循全覆盖、保障一体化的立法原则 |
5.1.2 明确农民医保在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中的具体地位 |
5.1.3 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立法 |
5.1.4 强化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责任 |
5.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5.2.1 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资金投入 |
5.2.2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
5.2.3 创新农村医疗工作者的引进制度 |
5.2.4 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
5.3 完善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
5.3.1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平权障碍 |
5.3.2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督体系 |
5.3.3 拓宽农民自由选择医疗的路径 |
5.3.4 普及农民社会医疗保障法律意识 |
5.4 完善医疗机构组织监管制度 |
5.4.1 创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
5.4.2 科学管理医保基金 |
5.4.3 建立相应医疗基金考核及奖惩制度 |
5.4.4 建立刺激约束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办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南召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2.国内研究及国外发展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发展现状 |
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3.1 本文研究思路 |
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城市化与农村小学办学的发展状况 |
1.城市化的发展状况 |
1.1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概述 |
1.2 河南省城市化现状 |
2.农村小学办学的发展状况 |
2.1 农村小学办学发展的相关政策概述 |
2.2 河南省农村小学办学现状 |
3.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办学的影响 |
3.1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办学的积极影响 |
3.2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办学的不利影响 |
第三章 河南省南召县小学办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1.河南省南召县小学办学基本现状 |
1.1 南召县基本情况介绍 |
1.2 南召县小学办学的现行政策 |
1.3 南召县小学办学的现实状况 |
2.河南省南召县小学办学存在的问题 |
2.1 办学生源:数量与质量 |
2.2 办学师资:结构与质量 |
2.3 办学质量:人才培养与升学率 |
2.4 办学规模:结构与数量 |
3.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客观因素——学校的位置与分布 |
3.2 关键因素——资源的投入与分配 |
3.3 根本因素——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
3.4 直接因素——家校的配合与协作 |
第四章 农村小学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
1.南召县小学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建议 |
1.1 政府层面 |
1.2 学校层面 |
1.3 社会层面 |
2.改善我国农村小学办学问题的建议 |
2.1 关注并解决撤点并校带来的衍生问题 |
2.2 推广并落实家校合作机制 |
2.3 完善农村教育网络建设 |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部分调研照片 |
(4)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地区 |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 |
三、普通高中教育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第五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
一、结构安排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性 |
第一节 从人力资本理论透视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 |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脉络及理论贡献 |
二、人力资本视域中的贫困研究 |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和应然选择.. |
第二节 教育公平理论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弱势补偿 |
一、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 |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补偿的路径 |
第三节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治理的实践趋势 |
二、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审视 |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三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及发展成就 |
第一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 |
一、重点导向时期(1949-1980) |
二、普职调整时期(1980-1998) |
三、规模扩张时期(1998-2005) |
四、普及攻坚时期(2005 至今) |
第二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成就 |
一、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
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
三、办学条件显着改善 |
四、免费教育逐步推行 |
五、升学通道继续拓宽 |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供需矛盾困境 |
一、规模上的供不应求加剧入口困难 |
二、办学资源紧缺导致“大班额”现象突出 |
三、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办学需求 |
四、社会对优质资源的渴求激化资源短缺矛盾 |
第二节 经费保障困境 |
一、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
二、经费投入占比偏低,面临学段“倒挂”现象 |
三、经费投入不均衡,贫困地区内部差异显着 |
四、举债办学现象普遍,学校债务问题突出 |
五、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 |
第三节 均衡发展困境 |
一、城乡之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失衡 |
二、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发展失衡 |
第四节 内涵发展困境 |
一、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
三、辍学现象尚未改善 |
第五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普通高中发展先天不足 |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灾害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影响 |
二、薄弱的社会基础条件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制约 |
第二节 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滞后,普通高中发展缺乏经济基础 |
一、贫困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
二、贫弱的经济状况影响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的支付能力 |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重心过低,普通高中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
一、低重心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使县级政府成为普通高中的领导者 |
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承担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任 |
第四节 法律规制不健全,普通高中发展缺乏法制规范和保障 |
一、法制供给不足导致多元主体的行为失范和利益受损 |
二、政策执行偏差:普职结构政策的地方博弈 |
第五节 贫困文化桎梏,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普通高中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贫困文化制约机制 |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影响 |
第六节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功效有待加强 |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 |
二、教育精准扶贫推进中的粗放式 |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的缺失 |
第六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 |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新时代背景 |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和重点内容 |
三、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 |
一、扩充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资源 |
二、合理规划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 |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创新作用 |
第三节 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 |
一、建立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
二、明确各级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主体责任,构建政府间分担机制 |
第四节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
一、师资素质转型: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
二、组织机制转型: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 |
三、战略思路转型: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
第五节 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
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
二、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 |
三、建全贫困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合法权利 |
四、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西部贫困县(区)教育局调查表 |
附录二 校长、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校领导卷) |
附录四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五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户籍回流研究 ——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户籍制度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城镇化与人口关系的研究 |
1.3.3 关于“逆城市化”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现有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第2章 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基本分析 |
2.1 农村户籍回流的含义 |
2.2 农村户籍回流的背景 |
2.2.1 惠农和强农力度增加 |
2.2.2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 |
2.2.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2.3 农村户籍回流的主体 |
2.3.1 实现“进城生活”的农民群体 |
2.3.2 农村籍青年大学生群体 |
2.3.3 谋求个人利益的回迁农村的市民群体 |
第3章 河北省沧州市农村户籍回流案例分析 |
3.1 沧州市农村户籍回流背景 |
3.1.1 沧州市农村户籍的政策变化 |
3.1.2 沧州市农村户籍附着的福利变化 |
3.2 沧州市农村户籍回流现状 |
3.2.1 高校毕业生直接回迁农村比例升高 |
3.2.2 办理从城镇迁往农村业务人数在逐年上升 |
3.2.3 有利益补偿的乡村回迁人数短时间内激增 |
3.3 沧州市农村户籍回流人员的人口特征分析 |
3.3.1 农村户籍回流人群类别 |
3.3.2 农村户籍回流人群来源地 |
3.4 沧州市农村户籍回流不等同于“逆城市化” |
3.4.1 农村户籍回流人群的主观想法 |
3.4.2 农村户籍回流人群的客观诉求 |
3.4.3 制度改革对农村户籍回流人员的影响 |
3.5 户籍回流的原因分析 |
3.5.1 农村土地价值日益增长 |
3.5.2 村民集体福利不断增加 |
3.5.3 自身乐意回农村生活 |
3.5.4 其他人员回迁农村的原因 |
3.6 户籍回流现象容易引发的问题 |
3.6.1 阻碍城镇一体化进程 |
3.6.2 限制经济发展 |
3.6.3 导致“人户分离”现象突出 |
3.6.4 出现流动人口漏管的现象 |
第4章 国内其它地区经验借鉴 |
4.1 国内其它地区解决农村户籍回流问题采取的措施 |
4.1.1 重庆市对推动农民进城落户采取的措施 |
4.1.2 浙江省台州市应对大学毕业生户口回迁农村采取的措施 |
4.1.3 河南省郑州市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尝试 |
4.2 各地改革对解决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经验启示 |
第5章 解决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通过有效疏导减少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发生 |
5.1.1 针对农民群体做好土地确权保障落户生活 |
5.1.2 针对大学生群体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
5.1.3 明确回迁实施细则合理甄别诉求 |
5.2 基于城镇一体发展解决农村户籍回流问题的建议 |
5.2.1 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 |
5.2.2 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建设 |
5.2.3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桐柏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一) 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均衡发展的价值 |
(二)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
(三) 国内改革实践经验的奠基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
(四) 亲身感触和研究兴趣使然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 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 城乡 |
(二) 城乡一体化 |
(三)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
二、理论基础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 |
第三章 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成就 |
一、桐柏县的县情和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
(一) 桐柏县的县情 |
(二) 桐柏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
二、实践探索和成就 |
(一) 改善办学条件方面 |
(二) 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
(三) 城乡师资配置方面 |
(四) 教育质量方面 |
(五) 教育保障方面 |
第四章 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经费短缺 |
(二) 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失衡 |
(三)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留守儿童教育未形成合力 |
(五) 城乡教育质量存在差距 |
二、原因分析 |
(一) 县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
(二) 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束缚 |
(三) 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结果 |
(四) 教育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
(五) 政府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弱 |
(六) 利益相关主体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理念不科学 |
第五章 桐柏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
一、政府要认真履行义务教育城乡统筹职责 |
(一) 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念 |
(二) 建立和创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 |
(三) 同步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
(四) 加强对农村教学点的管理 |
(五) 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
二、学校要坚持内涵特色发展 |
三、重点是推进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
(一) 充分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吸引优秀教师留乡从教 |
(二) 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
(三) 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岗位培训,教师幸福三大工程 |
(四) 培养高素质的校长 |
四、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
(一) 依托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教育 |
(二) 挖掘和创造农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
五、全方位多举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教育扶贫的价值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扶贫工作研究 |
1.2.2 教育扶贫相关研究 |
1.2.3 我国扶贫工作现状 |
1.2.4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框架 |
1.4 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教育扶贫 |
2.1.1 概念界定 |
2.1.2 贫困的衡量方法 |
2.2 价值贡献 |
2.3 基础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筛选理论 |
2.3.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理论 |
2.3.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贫困现状分析及贫富转化 |
3.1 贫困的典型成因 |
3.1.1 历史原因 |
3.1.2 社会、制度原因 |
3.1.3 个体、文化原因 |
3.2 贫困带来的影响 |
3.2.1 对个体的影响 |
3.2.2 对环境的影响 |
3.2.3 对发展前景及社会的影响 |
3.3 我国贫困现状 |
3.4 富裕的典型成因 |
3.4.1 富裕人口的产生 |
3.4.2 富裕区域的形成 |
3.5 贫富状态转化 |
3.5.1 教育在贫富转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育与贫困辩证关系研究 |
4.1 教育的价值 |
4.1.1 成本与收益 |
4.1.2 教育与个体收入的转化 |
4.1.3 教育的政治经济价值 |
4.1.4 教育的社会价值 |
4.1.5 教育扶贫的特殊地位 |
4.2 教育与贫困的相互作用分析 |
4.2.1 我国地区教育程度与贫困关系现状 |
4.2.2 教育与贫困的互动方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教育对贫困抑制作用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和变量说明 |
5.2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1 回归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研究结论 |
第6章 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分析 |
6.1 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现状及政策分析 |
6.1.1 我国教育投入现状 |
6.1.2 学前教育政策 |
6.1.3 义务教育政策 |
6.1.4 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政策 |
6.1.5 高等教育 |
6.1.6 成人教育 |
6.1.7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 国际教育发展及教育扶贫工作现状 |
6.2.1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 |
6.2.2 日本的教育扶贫政策 |
6.2.3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扶贫 |
6.2.4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6.3 教育扶贫政策的局限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影响教育扶贫成效的因素分析 |
7.1 跨越式脱贫整体思路 |
7.1.1 扶贫工作中的新手段 |
7.1.2“互联网+”对教育扶贫策略的影响 |
7.2 提升教育扶贫成效的政策建议 |
7.2.1 教育的根基 |
7.2.2 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体系的建立 |
7.2.3 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
7.2.4 政府组织搬迁支持的保证 |
7.2.5 非政府力量的作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与局限 |
8.2.1 研究的创新 |
8.2.2 研究的局限 |
8.3 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优秀人才 |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与不足 |
1. 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二、概念界定与政策演变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三支一扶”计划 |
2. 公共政策 |
3. 公共政策过程 |
(二) 政策演变历程 |
三、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现状 |
(一) 政策制定现状 |
1. 招募对象 |
2. 招募程序及时间安排 |
3. 岗位信息与专业限制 |
4. 服务期间生活待遇 |
5. 管理方面 |
6. 监督方面 |
7. 考核与奖惩 |
8. 后续优惠政策 |
(二) 政策执行现状 |
1. 招募人员数量现状 |
2. 招募人员到岗现状 |
3. 招募人员地区分布现状 |
4. 政策招募人员结构现状 |
四、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 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1. 政策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冲突 |
2. 政策内容模糊且不完善,缺乏操作性 |
3. 岗位特殊性与政策统一性没有兼顾 |
(二) 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1. 政策宣传不足,动员力度不够 |
2. 政策落实不到位,各地差异大 |
(三) 政策考核和监管存在的问题 |
1. 管理不严格,考核结果差别小 |
2. 监督渠道少且不畅通 |
(四) 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
1. 农村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政策的摸索性 |
2. 政策内外部协调存在问题 |
3. “三支一扶”经费问题 |
4.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性 |
五、“三支一扶”计划的政策优化建议 |
(一)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方重视 |
1. 做好“三支一扶”计划在政府部门、服务单位的宣传工作 |
2. 做好“三支一扶”计划在高校、老师及学生的宣传工作 |
3. 做好社会宣传工作 |
(二) 适当调整政策目标,找准政策定位 |
1. 理清政策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找准目标定位 |
2. 加强地方与中央的沟通,统一政策认识 |
(三) 完善制度设计,保障政策落实 |
1. 完善岗位信息 |
2. 规范笔试 |
3. 增加协议约束机制,完善补录程序 |
4. 规范培训体系 |
5. 严格考核,并加大奖惩力度 |
6. 疏通并完善监督渠道 |
7. 特别岗位要予以特殊的规定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概述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理论基础 |
(一)大学生村官概念界定 |
(二)创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三)社会支持体系界定 |
三、基于温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活动调查分析 |
(一)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素质普遍较低 |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保障政策不够完善 |
(三)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足 |
(四)企业和社会舆论复杂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活动的影响 |
四、基于温州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社会支持资源分析 |
(一)民营企业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实践基地 |
(二)多元化政府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坚实保障 |
(三)高校创业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理论指导 |
(四)社会媒介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宣传 |
五、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与措施 |
(一)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素质的培训 |
(二)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创设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
(三)大学要承担起培养创业创新型村官的使命 |
(四)构建企业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支持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特岗计划政策分析及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图示 |
1.3.2 研究方法设计 |
1.3.2.1 政策分析法 |
1.3.2.2 调查法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和职业发展 |
2.2.2 特岗计划政策研究 |
2.2.2.1 政策效率相关研究 |
2.2.2.2 政策公平性相关研究 |
2.2.2.3 政策的适应性相关研究 |
2.2.2.4 政策相关对比研究 |
2.2.3 特岗计划实践层面研究 |
第三章 特岗计划政策分析:理性选择主义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理性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
3.1.1 理性主义 |
3.1.2 新制度主义 |
3.2 政策分析框架: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和发展框架 |
3.2.1 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理论 |
3.2.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
3.2.3 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四章 特岗计划政策实施的调查研究 |
4.1 特岗计划政策实施背景 |
4.1.1 政策出台阶段 |
4.1.2 政策完善阶段 |
4.1.3 政策发展阶段 |
4.1.4 政策稳定阶段 |
4.2 制度描述与偏好解释:特岗计划政策的行动舞台 |
4.2.1 行动情景描述:特岗计划参与者的政策控制层次 |
4.2.2 行动者的描述:特岗计划政策参与者的偏好 |
4.2.3 行为解释:特岗政策中行动者的策略选择 |
4.3 特岗计划的制度绩效与政策评价 |
4.3.1 政策效率问题 |
4.3.2 政策公平问题 |
4.3.3 政策问责 |
4.3.4 政策的适应性 |
4.3.5 政策的长效性 |
第五章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5.1 落实地方投入,提高政策的效率性 |
5.2 完善分配机制,提高政策的公平性 |
5.3 设置问责机制,提高政策的透明性 |
5.4 落实安置问题,提高政策的适应性 |
5.5 贯彻以人为本,提高政策的长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特岗计划政策调查问卷 |
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
四、南阳市出台新举措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D]. 周金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下我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 侯文博.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办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南召县为例[D]. 杨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4]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 于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户籍回流研究 ——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D]. 达逸龙.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桐柏县为例[D]. 聂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教育扶贫的价值贡献[D]. 周禹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2)
- [8]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D]. 黄丽萍. 湖北大学, 2017(06)
- [9]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D]. 曲小远. 温州大学, 2016(05)
- [10]特岗计划政策分析及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D]. 赵聪.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