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覆冰厚度计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值覆冰厚度,单一档,悬垂串偏斜,档距变化量
覆冰厚度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刘闯,卢银均,陈磊,陈思凡,南添[1](2018)在《考虑悬垂串偏斜单一档等值覆冰厚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气象条件下,耐张段内某一档发生严重覆冰会引起悬垂串偏斜并导致实际档距发生变化。根据覆冰后观测弧垂计算导线等值覆冰厚度时,如不考虑档距变化则会引起一定的计算误差。根据导线力学方程,研究单一档在考虑悬垂串偏斜时导线等值覆冰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悬垂串偏斜时的几何关系,设计出一种档距变化量的测量方法,并利用C#语言编写等值覆冰厚度计算程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导线等值覆冰厚度精度较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观测弧垂计算等值覆冰时应该考虑悬垂串偏斜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曹双和,陈百炼,赵立进,李昊[2](2018)在《导线覆冰厚度线径订正系数的理论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设计冰厚可在保障电网抵御覆冰灾害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电网工程的整体造价,因此输电线路冰厚线径订正系数的正确计算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量纲分析提出了一个导线覆冰碰撞率的简化计算公式,并结合雨雾凇导线覆冰理论模型导出了冰厚线径订正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其结果与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相符并优于最新行业标准(DL/T 5158-2012)推荐的方法。进一步利用该方法从理论上计算分析了不同覆冰类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雾凇覆冰情况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随导线直径增大而减小,雨凇覆冰情况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随导线直径增大而增大,而模拟雨雾凇混合覆冰情况下的线径订正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由于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考虑不同的覆冰类型和气象条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普适性,对电力线路防冰设计具有较大的应用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大数据》期刊2018年09期)
黄绪勇,徐珺,齐立强[3](2018)在《基于输电线路力学模型的覆冰厚度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力学模型建立1种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架空输电线路悬点处导线的受力情况,利用导线悬点处的倾斜角、风偏角与拉力,联立架空线路状态方程计算,得到导线覆冰等效厚度的理论值。经实例对比验证,存在较小误差,能较好地反映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4期)
菅瑞琴,王玲桃,王伟[4](2018)在《基于图像处理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冬季覆冰是电力系统的自然灾害之一,科研工作人员研发了许多覆冰在线监测装置。针对利用摄像机与传感器监测覆冰线路这种监测技术,将采集到的覆冰线路图像传到液晶屏进行图像处理与计算,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温湿度传到手机显示,对采集与计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有覆冰的线路进行覆冰厚度的计算。试验数据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8年03期)
李桂铭[5](2018)在《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厚度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导线覆冰厚度及导线弧垂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800 k V复奉线湖南区域导线覆冰厚度,与现场测试结果相比,计算误差为9.02%,可为提前预测导线覆冰厚度提供参考,还可为导线覆冰防护提供预警。(本文来源于《华电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胡琴,于洪杰,徐勋建,舒立春,蒋兴良[6](2016)在《分裂导线覆冰扭转特性分析及等值覆冰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覆冰在线监测对输电线路防、融冰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分裂导线和单导线覆冰特性的差异使得两者覆冰厚度计算方法不同。由于导线扭转特性的不同,同一档距内分裂导线和单导线覆冰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偏心覆冰单导线和分裂导线档距中部的扭转角度可知,相同覆冰厚度时后者是前者的10.2%。为实现分裂导线等值覆冰厚度的实时监测,提出将分裂子导线的覆冰等效为单根导线的覆冰。根据力矩平衡关系,建立以悬挂绝缘子轴向拉力、倾角为输入参量的力学计算模型,并在雪峰山试验基地开展了耐张塔3分裂导线覆冰测量。结果表明:利用计算模型得到的综合荷载等值覆冰厚度和基于称重法得到的人工测量结果吻合较好,两者相对误差为7.8%,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6年11期)
鲍长庚,樊汝森,邱从明[7](2016)在《大高差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力学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温度和应力对导线长度的影响,建立了大高差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的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加快覆冰厚度计算收敛速度,通过γ/σ0值来计算线路参数可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王身丽,俆天勇,韩昊,翁永春,孟遂民[8](2015)在《基于弧垂的导地线等值覆冰厚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线路覆冰时期获得导地线的覆冰厚度,本文根据导地线的力学基本方程,研究了基于弧垂的导地线覆冰厚度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单一档、连续档条件下准确的计算导地线等值覆冰厚度的方法,并编制了计算机软件。验证计算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得导地线的等值覆冰厚度。(本文来源于《湖北电力》期刊2015年06期)
张厚荣,李文荣,王昕,苏国磊[9](2013)在《基于称重法的覆冰厚度计算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覆冰预警系统可以使防冰人员实时掌握现场的覆冰情况,可以有效的指导防冰工作的展开,在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覆冰厚度计算模型是覆冰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在于根据监测终端测量数据实时计算覆冰厚度。然而,系统中现有的两种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同人工观冰厚度偏差较大,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为了能够准确的计算覆冰厚度,文章分析了现有两种计算模型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基于称重法的覆冰厚度计算新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01)
兰箭,鲁周勋,杨健,吴杰,刘勇[10](2012)在《人工神经网络在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能够发现样本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把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引入到输电线路覆冰厚度的计算中,构建了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的人工神经网络,利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智能的学习推理,实现了覆冰厚度计算过程中覆冰类型的判断和计算模型中影响因子权重的优化。(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2年05期)
覆冰厚度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理的设计冰厚可在保障电网抵御覆冰灾害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电网工程的整体造价,因此输电线路冰厚线径订正系数的正确计算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量纲分析提出了一个导线覆冰碰撞率的简化计算公式,并结合雨雾凇导线覆冰理论模型导出了冰厚线径订正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其结果与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相符并优于最新行业标准(DL/T 5158-2012)推荐的方法。进一步利用该方法从理论上计算分析了不同覆冰类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雾凇覆冰情况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随导线直径增大而减小,雨凇覆冰情况下冰厚线径订正系数随导线直径增大而增大,而模拟雨雾凇混合覆冰情况下的线径订正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由于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考虑不同的覆冰类型和气象条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普适性,对电力线路防冰设计具有较大的应用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覆冰厚度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1].刘闯,卢银均,陈磊,陈思凡,南添.考虑悬垂串偏斜单一档等值覆冰厚度计算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18
[2].曹双和,陈百炼,赵立进,李昊.导线覆冰厚度线径订正系数的理论计算分析[J].电力大数据.2018
[3].黄绪勇,徐珺,齐立强.基于输电线路力学模型的覆冰厚度计算方法[J].能源与环境.2018
[4].菅瑞琴,王玲桃,王伟.基于图像处理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方法[J].电气自动化.2018
[5].李桂铭.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厚度计算[J].华电技术.2018
[6].胡琴,于洪杰,徐勋建,舒立春,蒋兴良.分裂导线覆冰扭转特性分析及等值覆冰厚度计算[J].电网技术.2016
[7].鲍长庚,樊汝森,邱从明.大高差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力学计算模型[J].中国设备工程.2016
[8].王身丽,俆天勇,韩昊,翁永春,孟遂民.基于弧垂的导地线等值覆冰厚度计算研究[J].湖北电力.2015
[9].张厚荣,李文荣,王昕,苏国磊.基于称重法的覆冰厚度计算新模型研究[C].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
[10].兰箭,鲁周勋,杨健,吴杰,刘勇.人工神经网络在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计算中的研究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