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贺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课堂多样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创新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下面笔者就“多样探究”教学方法谈几点的看法和体会。
一、知识回顾——实践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为此,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如果一篇好的文章如果开头就引人入胜,就会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求知欲。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开始就牵动学生们的心呢?“新课引入”环节之前的“知识回顾”是教师了解学生对上一节内容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环节如果都是老师单纯的提问,就会给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为此,在教学中可尝试“角色互换”的知识回顾方式,即鼓励学生主动到讲台前向其他同学进行提问、答疑、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一个“小老师”了。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来互相提问,互相学习,这样既使教师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1)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等等,甚至有部分同学还会向教师提问题,这样,不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
这样不仅使他们对上一节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还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实践探究的能力。这种方式的好处还在于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比如提问得不好或回答得不恰当,教师要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怎样发问好,怎样探究,正所谓“点在当点时,点在当点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的设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使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师生互动探究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情境探究
有人把新课的导入比喻为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可见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探究学习。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数学而言,就要不断设置问题,让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当然,“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新旧知识跨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可以采用教师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创境。
例如,在讲“弧度制”这一节时,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2.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呢?
3.我们学过的角是采用什么单位度量的?
4.度量一个角的大小,除了用角度制之外,还有其他的度量方法吗?
从而引入弧度制的概念,这样学生在一种问题情境的探究中明白弧度制是用来度量角的另外一种方法。要不然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不知道弧度制是干什么的,那样可真“糊涂”了。
三、例题分析——协作探究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且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协作学习”恰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共动的鲜明体现。协作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式是平等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猜想,把自己随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一种合作式的探究,即协作探究。
过去,我们总是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就在于不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所以,教师真正的角色是一个导航人,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讲分类讨论的思想时,可尝试设置这样一个练习题:
一座山,上山有m条路,下山有n条路,则甲乙二人上下山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可先让同学们分组协作探究:可以同上同下有mn种,同上不同下有mn(n-1)种;同下不同上有nm(m-1)种;不同上也不同下有m(m-1)n(n-1)种。这样学生们通过大量的计算才得出了结论。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可继续质疑:“大家再想一想,若是变成甲乙丙三人呢?”学生们又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如果没什么结果,教师便继续引导:“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刚才的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呢?”学生们立刻沉静下来,教师看到他们茫然的样子便可因势利导地设置以下几个小问题:
1.若甲单独上下山有几种走法?
学生会立刻回答有mn种;
2.若乙呢?
学生又会快速地回答也有mn种;
3.那么我们这道题呢?
于是口算就能得出结论,学生们都乐了。看得出学生品味到了获取知识之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别说三个人,多少人都能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又可质疑:“那么这个题目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呢?”学生们又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把甲乙分别上下山看作一个整体,用整体的思想去研究,使问题简单化了。当然这种整体的思想也只有极少数同学才能总结的,但这正是协作探究的好处之所在:既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又能提高个别学生的能力。
四、变式练习——开放探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很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而应在努力发现其闪光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之所在,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猜想、互相讨论、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多方面能力。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与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清晰地展现在教师的面前,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五、知识建构——主动探究
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的“学生独立思考”贯彻到底,让学生“独立总结”,形成对本课知识的整体认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在课堂小结时也应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如教师可以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你补充不足,最后教师再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今天所学的知识吗?”让学生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次做精练概括,让他们在这些短暂的主动探究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所不可多得的一种方式,怎样利用此种方式充分发挥个人本学科教学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潜能,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永刚.高中数学教学样式[C].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其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3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