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1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0800)

(2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0900)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来医院就诊的腹部手术患者90例,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MUNSH评分、KPS评分、QOL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术后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233-02

粘连性肠梗阻在腹部手术后比较多发常见,是因手术影响肠胃功能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腹腔内肠粘连,表现为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停止,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1]。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几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本文针对90例腹部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从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来就诊的腹部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42.0±1.5)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10例,肝脾破裂手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胆道手术10例。观察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9~75岁,平均年龄为(42.3±1.6)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9例,肝脾破裂手术10例,胃大部切除术14例,胆道手术1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分析。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讲解腹部手术后需注意的问题,积极实施术后禁食、抗感染、胃肠减压、改善酸碱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症状体征等变化。

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手术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给患者造成疼痛。充分与患者交流,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向患者讲解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和及时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放下心理负担,缓解负面情绪,进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2)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内气体和胃内容物,减轻伤口疼痛及腹胀,减缓缝线张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保证引流顺畅。(3)早期活动: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采用鼻孔用力吸气,缩唇尽力呼气的方式进行腹式呼吸;帮助患者进行上肢的曲、拉及下肢的屈、伸运动,根据身体恢复状况逐渐增加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对于不能完成指导动作要求的患者,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勤翻身,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效增加患者肠道排气与蠕动功能,降低肠道黏连的风险。(4)腹部按摩: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或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按摩时间20分钟,连续按摩七天,按摩时注意保护手术切口,按摩力道循序渐进。(5)饮食护理:注意观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通气或大便后,开始进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先少量饮水或米汤,次日进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6)健康指导:腹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1.3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实施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根据情感平衡理论(MUNSH评分,计分范围0~48分,评分大于24分,表明积极情绪处于优势,小于24分,表明负面情绪处于优势)、功能评分标准(KPS标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分范围0~2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2]对患者的幸福指数、活动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整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

护理实施后,对照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6例(15.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6.5±1.4)h,观察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2.0%),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30±1.22)h,观察组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活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对照组的MUNSH评分、KPS评分、QOLS评分分别为(18.5±2.0)分、(70.0±2.0)分、(13.0±2.0)分,观察组组的MUNSH评分、KPS评分、QOLS评分分别为(25.7±3.2)分、(86.5±2.9)分、(26.0±3.0)分,观察组的MUNSH评分、KPS评分、QOL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腹部外科术后约90%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腹内粘连,约40%腹内粘连会导致肠梗阻[3]。腹部手术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手术破坏腹部脏器解剖结构,导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腹部术后出现腹膜、浆膜不能修复性损伤,释放大量炎性介质,肠系膜或肠管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单纯肠梗阻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常规护理模式通过改善水电解质失衡,补液及药物治疗,但用于治疗粘连性梗阻效果不佳。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发展,在满足疾病治疗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新型护理模式倡导的理念。综合护理模式为一种现代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给予心理护理、胃肠减压、早期活动、腹部按摩、饮食护理等护理干预,使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MUNSH评分、KPS评分、QO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后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维铭.胃肠手术后肠梗阻的防范与处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4):376-378.

[2]颜伟笔.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包头医学,2017,41(1):14-15.

[3]冀红英.健康教育在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4):513-514.

标签:;  ;  ;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