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企业宣传工作的新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曹丽艳[1](2021)在《整合打造企业宣传新平台的构想》文中提出新媒体、融媒体平台对企业宣传工作产生了多层次影响,现代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宣传工作方式,探索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创新路径。本文立足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宣传信息资源现实情况,探讨目前企业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倡导顺应趋势、转变观念,就如何整合打造企业宣传新平台进行论证和提出构想。本文立足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碱业)的宣传工作和信息管理现实情况,就如何打造整合新的宣传平台提出初步构想。
容哲[2](2021)在《企业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下的顾客跨平台行为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商平台销售额呈爆发式增长,为企业应对激烈的线上竞争提供了新机遇。企业纷纷在已有平台渠道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并形成多个平台渠道,本文将这一渠道扩张战略称为“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区别于以往同质有摩擦特征的线下渠道扩张,以及异质有摩擦特征的线上线下渠道扩张,企业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具有同质无摩擦特征。渠道间同质或异质是指渠道的相似度高或低,渠道间摩擦是指顾客渠道转换时所付出的时间及经济成本。同质无摩擦即多平台渠道相似度高,顾客在线上多平台渠道间转换成本可忽略不计。然而,由于企业实践步伐超过理论研究,现有研究仍未对同质无摩擦的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全新情境展开探讨。随着电子商务快速普及,网络红利持续下降,企业愈发重视对已有顾客的维护,保留已有顾客和提升顾客价值已成为企业顾客管理的重要目标。然而,相比于单一平台渠道情境,企业已有顾客在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下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和归属特征:在企业无摩擦的平台渠道间,顾客的跨平台流动愈发普遍,更容易受多平台的其它企业吸引。而且在平台渠道情境下,顾客既属于平台也属于企业,具有双重归属特征。顾客跨平台行为和顾客归属的转变使企业面临新的顾客管理问题,企业仍不清楚顾客跨平台采纳企业其它渠道的原因,尚未明晰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对已有顾客购买行为所造成的影响,缺乏对顾客跨平台过程中形成渠道使用习惯的了解,未能把握顾客在跨平台流动时是否流失。以上困惑使企业难以设计针对性的策略提高顾客价值,严重阻碍了企业线上平台渠道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同质无摩擦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情境,以及顾客跨平台行为的快速变化,现有研究理论能否合理解释顾客跨平台行为机理及对顾客价值的影响,亟需进一步研究探讨。针对此,本研究基于顾客资产理论中的顾客管理框架,从顾客获取、顾客发展以及顾客保留三个方面,对顾客跨平台行为及价值展开系统研究。以国内某线上服装企业持续四年的顾客消费数据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生存分析、准自然实验、多项Logit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等计量研究方法,对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及结论如下。本文对跨平台渠道顾客获取的研究基于渠道采纳视角展开,认为单一渠道顾客跨平台采纳企业其它渠道后,即成为跨平台渠道顾客,企业实现跨平台渠道顾客获取。研究发现顾客跨平台渠道采纳受企业与平台二元性影响。首先,顾客在企业的购买频率以及交叉购买数量对顾客跨平台渠道采纳有显着正向影响;其次,顾客所在原有平台渠道规模或声誉的提高对其跨平台渠道采纳有负向影响,具有阻力作用。除顾客原有平台渠道外的其它平台渠道吸引力提高,对顾客跨平台渠道采纳有显着正向影响,具有拉力作用。本文对跨平台渠道顾客的发展包括两个具体研究。首先,考虑到已有顾客对企业价值最大且受渠道扩张影响最直接显着,因此第一个研究探讨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对已有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后,已有顾客的总购买频次得到显着提高,并且不会改变在原有平台渠道的购买频次,体现了多平台渠道的互补关系。然而,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的积极影响在短期内显着,长期将逐渐回归至原有水平。其次,第二个研究进一步探讨顾客形成的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考察跨平台渠道顾客与企业关系的持续发展。研究发现,顾客形成返回原平台渠道,转移新平台渠道以及维持跨平台渠道三种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顾客使用原有平台渠道时长对顾客维持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有负向影响,而顾客在原有渠道的消费频次以及在新渠道的交叉购买有利于维持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形成。进一步,维持跨平台渠道习惯的顾客具有最高顾客价值,然而这部分顾客当前时期跨平台跳转次数越多,下一时期顾客价值越低。本文对跨平台渠道顾客保留的研究,主要从顾客跨平台购买是促进顾客保留还是加速顾客流失的疑问出发,考察顾客跨平台购买和顾客保留的关系。研究发现顾客跨平台购买对总体顾客保留有正向影响,同时不会引起顾客从原有平台渠道流失,表明企业的多平台渠道构成了企业线上顾客保留的“包围圈”。并且,跨平台顾客保留后顾客价值得到提高。最后,轻度顾客跨平台购买后保留率提高更多,但重度顾客保留可为企业带来更大价值。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主要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创新:(1)基于线上多平台渠道情境中的顾客双归属特征——顾客同时归属于企业和平台,提出企业顾客关系强度和平台吸引力影响顾客跨平台渠道采纳的二元性影响机理,丰富了全新多平台渠道情境下的顾客管理理论,拓展了顾客渠道采纳行为研究。(2)提出多平台渠道扩张对已有顾客购买行为影响的转换无摩擦机制,揭示了多平台渠道虽为同质扩张,实则渠道互补的关系本质,不仅将现有渠道扩张研究延展至纯线上情境中,也为多平台渠道扩张的互补关系提供了理论解释。(3)对顾客从渠道采纳到渠道使用习惯形成进行全过程考察,探讨了顾客形成返回原有平台渠道、转移平台新渠道、及维持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变化,展示了多平台渠道情境下顾客行为发展的全貌,是顾客渠道使用习惯研究的有益补充。(4)基于全新线上情境中顾客跨平台频繁流动的特征,从动态视角考察了多平台渠道对线上顾客保留的提升作用,揭示了多平台渠道能形成顾客保留的“包围圈”,顾客在“包围圈”内跨平台流动促进顾客保留的机制,将线上顾客保留研究维度从静态视角拓展到动态视角。如今,中国电商平台的发展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企业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遇到问题更具前瞻性和迫切性。本研究立足国内典型电商平台与企业,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国内企业多平台渠道扩张及跨平台渠道顾客管理提供实践启示,而且对方兴未艾的欧美电商平台线上零售企业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饶梦娜[3](2021)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郡县治,天下安。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并提出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的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是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媒介市场,县级媒体越来越重视自身运营模式的改善与升级,以提升基层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从而发展成为崭新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既要体现出传媒的“双重属性”,又要体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发展视野。由此本文结合县级媒体传统的运营习惯,基于商业模式理论,提炼出了适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五大要素,包括需求定位、业务系统、核心资源、营收模式与机构价值,各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需求定位是运营模式的基础,为县融媒的发展提供方向。本文基于地方用户对县级媒体内容与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基层媒体目标受众呈现本土化和中老年的特征,地方受众的内容需求和服务需求呈现移动化和贴近实际生活的特征;业务系统是运营模式的核心,其中内容创造始终是媒体业务的中心环节,依托新媒体技术,县融媒全力打造基于地方受众需求的“内容采制+基层服务”一条龙生产的业务系统;核心资源为运营模式提供发展条件,包括信息资源、平台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的资源管理与分配为县融媒的运营蓄力;多元化多渠道的营收模式是支持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新时期县融媒市场化发展视野的具体体现,县融媒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流量变现,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影响力与新平台的便捷使用优势完美结合;价值的实现是县融媒运营模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县融媒实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地方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
刘晓芳[4](2020)在《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由互联网技术变革引发的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媒体行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与目标采取适当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为此,笔者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其州、县两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展开一年半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试图探寻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文章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问题及概念界定,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核心部分。第二章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政策环境特征进行简要梳理,生态环境特征体现为:新时代涉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识形态总基调、少数民族地区多文化多语言的传播环境、媒介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恶劣的建设环境、民族地区有待整合和配置的特色资源,其媒体融合的政策环境表现为:新时代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落地配套政策。第三章简要梳理了阿坝州媒体发展历程,并对阿坝州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的筹建过程,以及融合后的组织架构、运行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第四章通过梳理与分析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全媒体传播结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等问题和原因,为探讨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提供现实基础。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如何定位、如何管理、如何调整生产结构、如何增强内容分发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阿坝州州、县两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以实现“各自”传播的多渠道融合和内容的多样化集成为目的,全面提升融媒体软件、硬件,导致“整体”的媒介载体和平台的重复建设、有限资源低效配置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四川省阿坝州的媒体融合发展,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情况,建立统筹协同机制,进而在功能定位、运作管理上进行策略调整。首先,在媒体融合顶层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州、县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其次,针对当前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与运作问题,提出了探索州级“报社+电视台”、“州+县”一体化发展管理的策略;结合受众需求调整全媒体生产结构;重视生产流程的运营环节;探索“体制内循环”经营思路;增强人才的本土策划能力与双语传播能力等。
关伟炽[5](2020)在《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中国主场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亮点。新时代,运用主场外交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进行文化互动,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以中国主场外交为对象,分析中国历次主场外交具体实践,探讨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要性、路径、特点、内容、影响等。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界定中国主场外交、中华文化的概念,梳理学术界关于主场外交、中华文化以及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术成果。第二部分概述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产生与发展,着重对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指出新时代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因、优势和路径等。第四部分从中国主场外交的具体实践出发,分析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以及海外对此的评价。第五部分是,分析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第六部分是对中国主场外交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最后,在新时代,以中国主场外交作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平台,能够更好地完成“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杜智国[6](2020)在《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我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变革以全新的驱动力,党建网络信息化随之成为了国有企业党建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发展,“互联网+党建”模式逐渐成熟,该模式巩固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群众阵地和舆论基础,给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存在的信息安全性较弱等外部原因以及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本身的特质、党务工作者各方面素质等内部原因,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互联网+”融入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与鲜明特点,对比传统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国有企业党建模式,搭建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网络信息化平台,把控国有企业党建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明确党建创新的路径与措施,旨在拓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视角。
张旭[7](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企业开始向智慧物联生态服务平台转型,部分新兴企业成为新生力量进入市场。平台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其成长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探索平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对平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平台系统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其运营和发展规律难以运用传统市场竞争理论进行分析,如何辨识平台企业竞争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早期对平台企业进行经营预测与投资决策依然是平台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平台企业的成长与生物物种演进相类似,需要通过自身演化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渐改变和强化原有功能。为此国内外学者从商业模式、竞争策略、演化扩散等方面对平台企业进行研究,但研究对象始终围绕平台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服务,仅关注平台主体在竞争过程中的外在决策行为。而当研究对象转变为平台生态系统时,应创造性地提出能够刻画系统演化本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不局限于平台自身或其某一产品与服务,而是将整个平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平台企业发展现状和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结合生物生态系统特征与双边平台发展规律,并以网络视角紧紧围绕动态演化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主要特征与表现,描绘了决定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关键竞争因素。接着,根据平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征规律,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具有原创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双边用户规模变化的动态演化模型。基于动态演化过程,探讨模型参数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出双边用户规模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及参数范围。最后,运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利用动态演化模型预测平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估值依据,帮助平台管理者制定经营策略。基于前面的研究,本文将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应用于平台企业初创阶段的估值与投资决策中。最终,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基于网络视角构建的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普适性,能够分析系统的整体演化情况,并预测企业未来成长演化轨迹与经营发展状况,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着重分析交叉网络效应、竞争效应、潮流和口碑效应、平台内生增长率等因素对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影响,并结合平台企业经营绩效探讨二者关系,得出相应的参数范围以及对企业用户规模的影响。(3)平台成长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维持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平台应维持阶段性的优势,而不是寻找一个永久性的竞争优势。
高小浪[8](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以其内容丰富、非线性、及时性、互动性、数字性等特点,不仅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国际政治发展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认真研究新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对强化新媒体应用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就理论意义而言,对新媒体及传播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城市基层党建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就实践意义而言,新媒体对于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创设党的基层组织模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活动体系,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内生动力和机体活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执政基础。本文第一部分,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融入新媒体的历史进程,从宏观层面论析了新媒体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新媒体被视为新技术的产物,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最新技术均是新媒体出现的必备条件。新媒体诞生以后,对媒介传播形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写字楼大屏幕、地铁阅读等都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转换到了新的传播空间。在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城市也是我国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阵地,城市的快速、有序发展与城市基层党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的创新、优化是尤为重要的,而在开展期间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的将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出来。在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与优化的过程中,强化组织领导、从严抓好落实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将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作用、政治功能发挥出来,加强整体建设、系统建设,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体系。第二部分集中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遇与新课题。新媒体为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成为城市基层组织动员群众、联系群众的新桥梁和开展党内监督的新工具。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新课题,传统党建模式面临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新冲击,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第三部分,在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及对策。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遵循安全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率性原则;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不断拓宽党媒普及范围和公开方式、提升党员服务水平与社会引导能力、创新党员干部的学习方式、丰富党群监督手段、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立足“新媒体+党建”运营机制,优化基层组织保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机制、建立舆论管控及法制监管机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协调沟通机制、健全新媒体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创新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是永葆城市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和核心治理力量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常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李倩倩[9](2020)在《“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而言,可以提升本地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对外而言,可以招商引资,促进人才引进,从整体上推动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建构一直都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议题。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短视频凭借其多元的内容呈现形式、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高效的互动模式成为各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构与传播的新平台。荣登2018年“全国最具影响力政务抖音”的“长沙发布”是政府利用抖音进行城市形象建构的典型代表,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平台511条短视频进行类目分析,发现“长沙发布”政务抖音通过多元城市符号的挖掘、精妙的城市故事叙述、多样化的视听语言等方式,建构了长沙这座城市亲民实干、服务高效的政府形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经济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的文化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的环境形象以及爱岗敬业、友善助人的市民形象。与此同时,“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城市形象议题设置不均、缺乏互动性与反馈、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在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形象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必须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以上策略,以期“长沙发布“政务抖音能更完美地呈现长沙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张晓飞[10](2020)在《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新技术全面深入人们生活,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信息化的日益普及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以保障社会整体建设的有序与稳定。与过去单纯意义上的网络安全完全不同,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核心需要重点关注网络阵地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强化网络综合治理,以全面维护网络话语权安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清朗网络空间提供建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保证网络空间全方位的有序发展,不仅从技术层面保障网络安全,也从精神层面保障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以全面的综合治理体系保障网络安全从而维护好国家总体安全。增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建构研究,分析意识形态领域中国网络安全遇到的挑战需要立足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实际,理清重点需要面对的安全问题,走中国特色网络治理道路。面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复杂多变的网络治理难题,需要跟紧治理实际需求构建由党委统领全局、政府与企业承担重要治理责任、社会与广大网民自觉遵守和监督网络安全治理的综合的治网格局。结合已有的网络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从网络治理理论出发,分析网络治理理论与网络治理实际需要,结合实践治理经验与学者研究成果,从网络治理内容体系、责任体系、方法体系三方面出发,围绕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网络综合治理什么、由谁治理、如何治理来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网络综合治理。通过一系列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用的策略,需要有效凝聚全部的网络参与者的网络治理力量,重点是加强网络治理法治体系建设,构建依法治理平台,协调多元网络综合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严格规范网络行为,筑牢网络阵地话语权,强化网络综合治理科技创新。防范网络空间风险,需要从源头监控网络舆情提高治理网络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正能量和主旋律在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得到彰显。
二、构建企业宣传工作的新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企业宣传工作的新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整合打造企业宣传新平台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岛碱业现有信息平台分析 |
(一)现有信息平台资源 |
1、加强企业报刊《青岛碱业》的典型宣传力度 |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开企业宣传工作新局面。 |
3、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
4、紧扣生产、强化思想,发挥宣传工作协同联动作用。 |
(二)企业现有宣传渠道弊端 |
1、各种会议系统在传播上有一定技术瓶颈。 |
2、生产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作用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
3、电子屏幕及户外宣传栏定位不清晰。 |
4、互联网及移动宣传平台严重滞后。 |
5、整体宣传资源整合度低。 |
二、构建企业立体宣传平台内容 |
三、构建企业立体宣传平台的人力资源支持 |
(2)企业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下的顾客跨平台行为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渠道扩张影响研究 |
2.2 顾客多渠道行为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框架与数据支持 |
3.1 研究框架 |
3.2 数据支持 |
第4章 顾客跨平台渠道采纳机理研究 |
4.1 研究假设及模型 |
4.2 研究设计 |
4.3 数据分析 |
4.4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对已有顾客购买行为影响研究 |
5.1 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的转换无摩擦影响机制 |
5.2 研究假设及模型 |
5.3 研究设计 |
5.4 数据分析 |
5.5 本章结论与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顾客跨平台渠道使用习惯形成机理及对顾客价值影响研究 |
6.1 研究假设及模型 |
6.2 研究设计 |
6.3 数据分析 |
6.4 本章结论与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顾客跨平台购买对顾客保留及顾客价值影响研究 |
7.1 研究假设及模型 |
7.2 研究设计 |
7.3 数据分析 |
7.4 本章结论与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管理启示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第5章部分实证分析结果 |
附录2:第7章部分实证分析结果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致谢 |
(3)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一)县级融媒体研究综述 |
(二)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
(三)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四)运营模式研究简述 |
三 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思路的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发展背景 |
一 县级媒体发展历史简介 |
二 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概述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模型建构 |
一 运营模式概念要素分析 |
二 商业模式概念要素分析 |
三 运营模式分析模型建构 |
第二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需求定位探索 |
第一节 媒体定位相关理论概述 |
一 营销学中经典的定位理论 |
二 我国媒体定位管理现状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需求定位特征 |
一 县融媒受众特征:本土化、中老年 |
二 县融媒功能价值定位特征 |
第三节 县级传媒市场产品定位分析 |
一 地方用户对县级媒体内容需求调查 |
二 地方用户对县级媒体服务需求调查 |
第三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系统建构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业务系统构成 |
一 业务系统内部运行流程 |
二 业务系统外部合作关系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内容业务系统优化 |
一 传统媒体内容建设分析 |
二 县融媒内容建设如何优化 |
第四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核心资源管理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资源管理 |
一 融媒体格局下信息资源整合 |
二 县级融媒体品牌信息管理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资源管理 |
一 横向搭建县级融媒体平台矩阵 |
二 纵向嵌入省市级媒体平台 |
第三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力资源管理 |
一 县级融媒体人才管理现状 |
二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路径 |
第五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营收模式与价值评估 |
第一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营收模式优化 |
一 县级融媒体营收模式基础分析 |
二 县融媒多元化营收模式拓展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传媒价值评估 |
一 传统县级媒体价值分析 |
二 新时代县域媒体价值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地方传媒市场需求调查 |
致谢 |
(4)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对象、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参与观察法 |
1.3.2 深度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支撑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与政策环境 |
2.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
2.1.1 政治生态:新时代涉藏舆论主阵地 |
2.1.2 民族地区:多语言的传播环境 |
2.1.3 技术变革:偏远地区的信息到达 |
2.1.4 经济社会:特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
2.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
2.2.1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会议 |
2.2.2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 |
2.2.3 媒体融合发展的落地政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及融合发展现状 |
3.1 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1 州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2 县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
3.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筹建过程 |
3.2.1 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政策主导,主体实施 |
3.2.2 融合发展的起始时间轴:州县不同步 |
3.3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组织结构现状 |
3.3.1 融合后的内设组织架构:增设新部门 |
3.3.2 融合后的的生产结构:维持传统端主力军 |
3.3.3 融合后的管理机制:调整考核制度 |
3.4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媒体运行现状 |
3.4.1 融合后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矩阵 |
3.4.2 融合后的生产流程:采编再造 |
3.4.3 融合后的内容创作:跨部门互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
4.1.1 考核机制僵化,专业人才匮乏 |
4.1.2 管理体制不完善,流程再造受阻 |
4.1.3 行政牵制严重,融媒体工作繁杂 |
4.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运作问题 |
4.2.1 平台重复搭建,内容同质化生产 |
4.2.2 媒介产品结构与受众需求不匹配 |
4.2.3 内容洞察不足,信息有效分发失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
5.1 顶层设计:统筹州县媒体,进行差异定位 |
5.1.1 搭建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 |
5.1.2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 |
5.2 管理策略:转“控制型”为“合作型”管理 |
5.2.1 探索“报台”融合管理策略 |
5.2.2 探索“州县”融合管理策略 |
5.3 运作策略:与用户重连接,使信息有效分发 |
5.3.1 重塑生产结构,强化全媒体团队建设 |
5.3.2 完善生产流程,重视互联网运营环节 |
5.3.3 增强人才本土策划与双语传播能力 |
5.3.4 激活优势资源,探索“内循环”经营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阿坝州受众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
附录二 :阿坝州受众问卷调查结果人口统计学信息 |
附录三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编码及本土案例呈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基本概念 |
(一)主场外交 |
(二)中华文化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主场外交的研究 |
(二)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 |
(三)关于主场外交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
一、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提出 |
二、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进展 |
(一)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总体情况 |
(二)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类型 |
三、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特点 |
(一)中国主场外交突出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 |
(二)中国主场外交强调中国的主动性和塑造性 |
(三)中国主场外交加强峰会城市与世界的联系 |
四、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作用 |
(一)中国主场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
(二)中国主场外交丰富中国对外交往方式 |
(三)中国主场外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
(四)中国主场外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
一、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
(一)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愈趋激烈 |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结果 |
二、中国主场外交有助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
(一)中国主场外交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平台 |
(二)中国主场外交可以主动展示中华文化风貌 |
(三)中国主场外交提供文化交流对话契机 |
(四)中国主场外交助力中华文化走向海外 |
三、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路径 |
(一)主旨演讲 |
(二)文化参观 |
(三)场景布置 |
(四)文化演出 |
(五)文化产业 |
(六)举办城市 |
(七)青年志愿者 |
(八)新闻媒体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及其反响 |
一、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 |
(一)展示中华文化思想底蕴 |
(二)展示中华文化艺术魅力 |
(三)展示中华文化符号 |
(四)展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品 |
(五)展示峰会城市特色文化 |
二、海外对于中国主场外交传播中华文化的反响 |
(一)海外受众高度肯定中华文化底蕴 |
(二)海外受众肯定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努力 |
(三)中华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 |
一、中国主场外交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
二、中国主场外交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
三、中国主场外交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四、中国主场外交展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 |
第五章 主场外交视角下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对策思考 |
一、注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二、尊重文化差异,引领舆论场风向 |
三、做好主场外交场景设置与组织协调工作 |
四、注重培养适应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人才 |
五、注重发挥城市在主场外交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基本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及特征 |
2.1.1 新时代的本质内涵 |
2.1.2 新时代的特征 |
2.2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特征及目标 |
2.2.1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特征 |
2.2.2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目标 |
2.3 新时代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
2.3.1 新时代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基本理论依据 |
2.3.2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互联网+党建”的必要性 |
第3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1 面临的机遇 |
3.1.1 为强化国有企业党建思想引领搭建了新平台 |
3.1.2 为拓展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领域构建了新渠道 |
3.1.3 为丰富国有企业党员学习教育创建了新模式 |
3.1.4 为发展国有企业党内监督提供了新载体 |
3.2 遇到的挑战 |
3.2.1 党建数据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
3.2.2 传统党建工作机制存在创新滞后 |
3.2.3 存在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 |
3.2.4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
第4章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的思考 |
4.1 优化“互联网+党建”的专业平台建设 |
4.1.1 完善“线上线下+党建”的平台模式 |
4.1.2 推进党建平台的“三化”管理 |
4.1.3 搭建党建数据管理的安全管控平台 |
4.2 开拓“互联网+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思路 |
4.2.1 推进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
4.2.2 健全国有企业党组织主体责任机制 |
4.2.3 强化国有企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
4.2.4 完善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
4.3 推进“互联网+党建”标准化建设 |
4.3.1 提升党员服务标准化的水平 |
4.3.2 优化党群监督标准化的效果 |
4.3.3 提高党建管理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双边市场与平台竞争理论 |
1.双边市场 |
2.平台竞争理论 |
(二)平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1.平台生态系统的演化 |
2.平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 |
3.平台生态系统竞争的关键要素 |
(三)复杂网络在平台生态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 |
1.复杂网络 |
2.复杂网络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
3.复杂网络下平台生态系统的建模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的构建 |
(一)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主要特征 |
1.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市场规模描述 |
2.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主要表现 |
(二)网络视角下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过程的概念框架 |
(三)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 |
1.平台生态系统双边用户规模变化模型 |
2.平台生态系统双边用户交叉网络效应作用强度模型 |
3.平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 |
(四)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的适用性与优越性 |
1.模型构建思路具有原创性 |
2.模型处理方法具有独特性 |
3.模型应用范围具有广泛性 |
四、基于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对平台演化结果的分析 |
(一)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与平台经营绩效的动态关系 |
1.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影响机理 |
2.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参数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
(二)基于动态演化模型参数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
1.交叉网络效应强度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 |
2.竞争效应强度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 |
3.潮流和口碑效应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 |
4.平台内生增长率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 |
5.用户流失比例对平台动态演化结果的影响 |
(三)本章小结 |
五、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在平台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
(一)平台企业的估值问题 |
1.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
2.动态演化模型应用于平台企业价值评估 |
(二)平台企业的经营分析 |
1.平台企业市场发展及投资潜力 |
2.平台企业初创阶段的经营分析 |
(三)运用动态演化模型预测未来经营状况 |
1.模型变量分析及参数取值 |
2.运用蒙特卡洛仿真预测平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 |
3.竞争参数组合对平台企业未来成长演化的结果 |
(四)基于动态演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及其应用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方法 |
1. 主要内容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1. 研究难点 |
2. 创新之处 |
一、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一) 新媒体 |
1. 新媒体的涵义 |
2. 新媒体的特征 |
(二) 城市基层党建 |
1. 城市基层党建的理论释义 |
2. 城市基层党建的与时俱进 |
(三) 新媒体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关系 |
1. 新媒体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正相关性 |
2. 新媒体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负相关性 |
二、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
1. 新媒体为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 |
2. 新媒体为密切城市基层党群关系搭建了新桥梁 |
(二)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
1.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面临新挑战 |
2.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新冲击 |
3.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组织执政环境发生新变化 |
4.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及能力提出新要求 |
三、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路径 |
(一)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 |
1.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遵守安全性原则 |
2.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遵守科学性原则 |
3.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遵守民主化原则 |
4.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效率化原则 |
(二)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
1. 拓宽党媒普及范围及公开方式 |
2. 提升党员服务水平及社会引导方式 |
3. 创新党员干部的学习方式 |
4. 丰富党群监督手段 |
5.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
6. 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
(三) “新媒体+党建”运行机制创新 |
1. 优化基层组织保障机制 |
2. 落实主体责任机制 |
3. 建立舆论管控及法制监管机制 |
4.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
5. 建立新媒体协调沟通机制 |
6. 健全新媒体业务能力培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
(9)“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及媒介定位 |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应运而生 |
一、抖音短视频赋能城市形象建构 |
二、城市竞争加剧下城市形象备受关注 |
三、受众信息接收和消费习惯的转变 |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的媒介定位 |
一、城市外宣与信息发布的功能定位 |
二、社会民生为主的内容定位 |
三、湖南用户为中心的受众定位 |
第二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下的长沙城市形象 |
第一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建构形式 |
一、视频来源多为原创 |
二、视频呈现形式以现场实拍为主 |
三、视频议题丰富多彩 |
四、视频态度积极正面 |
五、视频地域聚焦长沙市内 |
第二节 长沙城市形象的具体呈现 |
一、政府形象:亲民实干、服务高效 |
二、经济形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
三、文化形象:内蕴深厚、多元繁荣 |
四、环境形象:时尚大气、生态宜居 |
五、市民形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 |
第三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城市形象建构的策略 |
第一节 多元符号立体呈现城市特色 |
一、城市音乐渲染共同情感 |
二、地方美食展现城市生活 |
三、建筑景观透视城市风采 |
四、人物符号折射城市性格 |
第二节 精妙叙事记录城市风情 |
一、内外交叉的叙事视角 |
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
三、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 |
第三节 多样视听突显城市魅力 |
一、镜头画面的灵活多样 |
二、解说性字幕的巧妙运用 |
三、声音与画面的完美契合 |
第四章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不足 |
一、城市形象议题设置失衡 |
二、缺乏互动性与反馈 |
三、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
第二节 “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建构城市形象的建议 |
一、更新建构原则兼顾集中平衡 |
二、探索多样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
三、进行媒介联动拓宽传播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理论概述 |
2.1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相关概念 |
2.1.1 意识形态 |
2.1.2 意识形态安全 |
2.1.3 网络安全 |
2.1.4 网络综合治理 |
2.2 网络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2.2.2 意识形态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 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综合治理之间的关系 |
2.3.1 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 |
2.3.2 网络综合治理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手段 |
2.3.3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网络综合治理是时代之需 |
第3章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原则、特点与挑战 |
3.1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原则 |
3.1.1 党委领导是核心 |
3.1.2 依法治网是支撑 |
3.1.3 技术管网是保障 |
3.1.4 多元协同是优势 |
3.2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特点 |
3.2.1 系统性 |
3.2.2 协同性 |
3.2.3 多维性 |
3.3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挑战 |
3.3.1 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挑战 |
3.3.2 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性 |
3.3.3 西方势力的恶意渗透 |
3.3.4 网络谣言的传播 |
第4章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 |
4.1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内容体系 |
4.1.1 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力宣传 |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
4.1.3 意识形态风险的预警与防控 |
4.2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责任体系 |
4.2.1 政府主导和监管 |
4.2.2 网络平台责任 |
4.2.3 网民自律责任 |
4.3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方法体系 |
4.3.1 法治主导 |
4.3.2 技术支撑 |
4.3.3 经济引导 |
4.3.4 文化引领 |
第5章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提升策略 |
5.1 继续推进网络综合治理顶层设计 |
5.1.1 以创新理念引领网络综合治理机制 |
5.1.2 完善网络综合治理有效防控机制 |
5.2 强化网络治理主体责任担当 |
5.2.1 提升政府的监管责任 |
5.2.2 完善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 |
5.2.3 增强网民治理的自律责任 |
5.3 加强网络治理手段的运用 |
5.3.1 不断完善网络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 |
5.3.2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的技术创新 |
5.3.3 继续夯实网络综合治理的社会环境 |
5.4 营造良好网络治理环境 |
5.4.1 注重健康网络文化建设 |
5.4.2 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体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构建企业宣传工作的新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整合打造企业宣传新平台的构想[J]. 曹丽艳. 东方企业文化, 2021(S1)
- [2]企业线上多平台渠道扩张战略下的顾客跨平台行为及价值研究[D]. 容哲. 中山大学, 2021(09)
- [3]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研究[D]. 饶梦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刘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D]. 关伟炽. 暨南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研究[D]. 杜智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 张旭.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研究[D]. 高小浪. 延安大学, 2020(12)
- [9]“长沙发布”政务抖音对长沙城市形象建构研究[D]. 李倩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综合治理的研究[D]. 张晓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