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北海合浦县公馆中学陈翠凤

根深蒂固的东西要铲除往往很艰难,再说,它也曾那么长久地拥有过自己赖以生长的土壤……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会受一些煎熬,这符合自然规律。可尽管如此,暴风雨却是一定要来的,那就是无选择了,还不如直接面对一切。许多人对新课程改革还很困惑,尽管理智上是应该认同的,可感性上总是感觉别扭。既是困惑和别扭就难免会有点无所适从。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就不用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直截了当痛快。有些问题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日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各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共同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民,改革势在必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和形态不尽相同,但面对改革,却表现出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都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国民素质的有效战略,把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国民素质能否适应新世纪全方位挑战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各国政府对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上述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具体目标都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其理想与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弊端,《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1、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改革

3、课程内容的改革

4、课程实施的改革

5、课程评价的改革

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三、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以前我们提倡“少讲多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会。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老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平等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的交流,人人都全身心的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发掘学习内容的魅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有时,大家却恰恰忽略了学生那种蕴含在知识本身中的兴趣。知识本身的魅力才是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努力、更深入学习的内驱力。

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成功是最好的动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释放的空间,展示思维个性的舞台。教师要不断的经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收获,肯定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们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手演示或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多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它的启动与实施,必将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陈旧范式,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交往互动”的转变。从而,有助于真正扎实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我国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标签:;  ;  ;  

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