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他者论文-李建平

宗教他者论文-李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他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教对话,宗教传统,宗教他者,佛教—基督教对话

宗教他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平[1](2018)在《宗教传统与宗教他者——弗雷德里克的宗教对话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对话是当前宗教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认为,宗教对话首先要坚守宗教传统,其次要承认宗教差异,并向宗教他者开放。他以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为例具体阐释了这一问题,这一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对话理论为宗教对话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建志[2](2013)在《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启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之下,文明与文明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宗教对话的实质就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排他论和多元论各执一端的情况下,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迈克尔·R.奥特,张湛[3](2012)在《完全“他者”的概念及其在宗教批判理论与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M.R.奥特以批判理论批判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的长文。作者首先论述了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实证主义与工具理性本质,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实证主义方法在社会学上的逻辑结果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现代版法西斯主义,进而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特别是霍克海默“完全的他者”概念对此做了深入剖析和批判。认为宗教的批判理论和“完全的他者”概念表达了宗教和神学的解放本质,对于反对资本主义的物化与非人化以及一个更人性、更公正的未来社会的到来,对“完全的他者”的渴望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2年00期)

张湛[4](2012)在《宗教的批判理论、“完全的他者”与末世论——试析M.R.奥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开启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阶段。但在批判理论看来,不过是工具理性和实证方法在宗教社会学领域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什么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批判理论,之后梳理了M.R.奥特对霍克海默“完全的他者”概念的解释和以这个概念对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最后从叁个方面对奥特的批判做了进一步的解析。(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2年00期)

迟西琴[5](2011)在《信仰自由与“他者”、法以及国家——解读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宗教与"他者"、法以及国家叁者的关系维度来释义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于此,笔者认为,宗教作为以超世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应在我国宗教政策的引导下,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发挥其作为社会之"最有用的假设意义"这一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孙亦平[6](2011)在《什么是宗教对话的准则?——特雷西《与他者对话》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宗教对话"随着"文明对话"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雷西所着的《与他者对话》以伽达默尔"对话诠释学"为基本方法,通过处理基督教信息与现代普世多元宗教处境的关系,致力于建构一种宗教对话的准则学。特雷西将在差异与冲突中的对话和团结作为最佳盼望,将批判和存疑作为构成对话的必要条件。他将"聚焦于他者"作为宗教对话准则的看法,这无疑对当今宗教对话的继续展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1年01期)

蓝凡[7](2010)在《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1598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于1595年。《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却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伟大的传奇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莎士比亚前期创作中最具悲剧(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许伟[8](2010)在《解构、踪迹与他者——德里达论宗教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回归是现代性批判之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思潮。在后现代从颠覆到重建的过渡中,它逐渐被重视。与神学的后现代建构不同,德里达对宗教所作的"延异"解析,已超越颠覆与重建之争。他在纯然理性限度内解释宗教回归原因,揭示宗教与理性的始源共生性特征,以"踪迹"延搁在场,分析现时实践语境下宗教内涵及其功能的位移,并开启以他者降临性为内核特质的宗教新视野。(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王蓉[9](2008)在《论保罗·尼特的宗教他者意识与社会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尼特(Paul Knitter)是当代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和天主教思想家之一。从1985年其成名作《没有其他的名》出版之后,他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出版了《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及其姊妹篇《耶稣与其他的名》等着作,并编辑出版一套"信仰与信仰相遇"丛书,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他是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的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积极(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08年00期)

王志成[10](2008)在《宗教他者与宗教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汉思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我要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谐;没有充分的宗教他者意识,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08年03期)

宗教他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世界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之下,文明与文明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宗教对话的实质就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排他论和多元论各执一端的情况下,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维度,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他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平.宗教传统与宗教他者——弗雷德里克的宗教对话思想[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2].王建志.自我还是他者?——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对宗教对话的启示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

[3].迈克尔·R.奥特,张湛.完全“他者”的概念及其在宗教批判理论与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作用[J].基督教学术.2012

[4].张湛.宗教的批判理论、“完全的他者”与末世论——试析M.R.奥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J].基督教学术.2012

[5].迟西琴.信仰自由与“他者”、法以及国家——解读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J].新疆社会科学.2011

[6].孙亦平.什么是宗教对话的准则?——特雷西《与他者对话》述评[J].世界宗教文化.2011

[7].蓝凡.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J].戏曲研究.2010

[8].许伟.解构、踪迹与他者——德里达论宗教回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王蓉.论保罗·尼特的宗教他者意识与社会关怀[J].基督宗教研究.2008

[10].王志成.宗教他者与宗教对话[J].中国宗教.2008

标签:;  ;  ;  ;  

宗教他者论文-李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