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占位论文-王树鹏,管清春,王守乾,杨阳,刘松阳

脾脏占位论文-王树鹏,管清春,王守乾,杨阳,刘松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脾脏占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脾疾病,腹腔镜,脾切除术

脾脏占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鹏,管清春,王守乾,杨阳,刘松阳[1](2019)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对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无一例中转。术中出血10~800 ml,平均出血量为120 ml,手术时间60~155 min,平均103.93 min,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无周围脏器损伤,术后观察无胰漏、出血、血栓形成、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脾脏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顺利出院。患者术后14例病理回示:脾脏假性囊肿3例,脾表皮样囊肿2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2例,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2例,脾血管瘤1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囊性淋巴管瘤1例,脾囊肿2例。平均住院费用为42 267.54元,术后随访1个月~3年,未发现肿块复发,血小板数值明显升高。结论通过14例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患者临床预后可知,充分掌握脾部分切除手术指征及脾蒂结构分级特点,认真细致操作,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完全可以临床推广,术后预后值得肯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童成文,罗小琴,戢磊,高道明,刘源源[2](2019)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亭,李俊峰[3](2018)在《常规超声和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增强CT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和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术前均分别实施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准确性。结果手术病理显示,脾脏良性病变43例,其中脾囊肿21例,脾血管瘤17例,脾淋巴管瘤3例,脾脏炎性假瘤1例,脾结核1例。脾脏恶性病变21例,其中脾转移瘤12例,脾淋巴瘤8例,间质瘤1例。常规超声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8%(53/64)、76.7%(33/43)、95.2%(20/21)。增强CT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4%(54/64)、77.1%(34/43)、95.2%(20/21)。联合检查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3%(61/64)、95.3%(41/43)、95.2%(20/21)。联合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单纯常规超声、单纯增强CT检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增强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各有优缺点,而两种影像学方法联合使用,能增强诊断准确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克志[4](2016)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病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病变的疗效。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的脾脏占位病变患者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开腹组采取常规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手术。就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次数、术后镇痛次数、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镇痛次数、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跟开腹组无显着差异,P<0.05。腹腔镜组患者失血量、输血次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病变的疗效确切,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6年24期)

简委[5](2016)在《对比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脏占位病变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脾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为(48.26±66.65)m L,住院时间(7.25±1.59)d;对照组手术中出血量为(169.15±159.56)m L,住院时间(9.56±2.54)d。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明显比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的疗效好,并且腹腔镜脾切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25期)

王兆雄,武星君[6](2016)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50例脾脏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包括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从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上来看,研究组都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脾脏占位可首选腹腔镜脾切除术进行治疗,此治疗方案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且患者预后状况较好,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6年02期)

杨召金,王艺超[7](2015)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4例脾脏占位患者,其中腹腔脾切除22例,开腹脾切除22例,回顾分析比较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21例(95.4%)成功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1例(4.6%)中转开腹。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94.86±55.66)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29.55±48.40)min,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49.77±68.57)ml少于开腹组(178.18±198.13)ml,术后进食时间(1.77±1.54)d早于开腹组(3.82±0.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诊断和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15期)

谭文佳[8](2015)在《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疾病的常规超声、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叁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3月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61例患者,均采取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回顾性分析脾脏占位性疾病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对照分析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多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2.1%(44/61)、80.0%(16/20)、68.2%(28/41)、31.8%(13/41)、20%(4/20)。P=0.049, P<0.05,有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有差异。2.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3.6%(51/61)、90.0%(18/20)、80.5%(33/41)、19.5%(8/41)、10.0%(2/20)。P=0.109,P>0.05,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3.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0.2%(55/61)、95.0%(19/20)、87.8%(36/41)、12.2%(5/41)、5.0%(1/20)。P=0.219,P>0.05,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联合螺旋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4.常规超声和增强CT比较,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常规超声和联合诊断比较,准确性、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常规超声根据病变部位的回声、形态、血流等表现可初步判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但准确性较低。2.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提高了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曹佳颖,张晖,王文平,丁红,黄备建[9](2013)在《超声造影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报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在不同类型病变中的超声造影特点,评价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血管瘤、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不同病理类型共42例患者在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脾内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2)

梁路峰[10](2013)在《脾脏占位性病变7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措施,分析影像学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总结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对2008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2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诊断措施,并总结治疗方法。结果 72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影像学诊断中超声造影准确率较高,与灰阶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69例,保守治疗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使用临床综合诊断中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更好地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脾脏进行切除是临床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3年25期)

脾脏占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脾脏占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鹏,管清春,王守乾,杨阳,刘松阳.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2].童成文,罗小琴,戢磊,高道明,刘源源.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李亭,李俊峰.常规超声和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

[4].李克志.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病变的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

[5].简委.对比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

[6].王兆雄,武星君.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疗效对比[J].现代养生.2016

[7].杨召金,王艺超.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8].谭文佳.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D].吉林大学.2015

[9].曹佳颖,张晖,王文平,丁红,黄备建.超声造影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10].梁路峰.脾脏占位性病变7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

标签:;  ;  ;  

脾脏占位论文-王树鹏,管清春,王守乾,杨阳,刘松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