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皮炎论文-刘铨

染发皮炎论文-刘铨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发皮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敏试验,皮炎,过敏反应,皮肤过敏,氧化型染发剂,头皮,橡胶手套,半永久性染发剂,苯胺类,硼酸溶液

染发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铨[1](2018)在《染发前最好做个过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刘铨)新年从“头”做起,趁着春节前染发换个新形象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节后因染发引起的皮炎患者猛增也成为各大医院皮肤科每年春节后的一景,医生们将这种皮炎形象地称为“染发皮炎”。据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科主任医师(本文来源于《家庭医生报》期刊2018-02-19)

郑蓉[2](2016)在《辨证内外合治染发皮炎临证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们用辨证、内外合治染发皮炎效果好,介绍如下。1临床表现一般在染发后半天至2天后出现头皮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头皮红肿,可见丘疹、水泡、渗液等,较重者累及前额、面部、耳部,搔抓甚者头皮可感庝痛、渗血。2辨证施治风热夹毒型。发病较快,常于染发后4h左右出现。头皮广泛潮红,剧烈瘙痒,头皮疼痛灼热,可见出血点和血痂。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数。治以祛风止痒,清热(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林子刚,徐小文,刘利利,汪丹,李晶晶[3](2015)在《75例染发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染发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为染发皮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5例染发皮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结果 75例染发皮炎患者中,男性占56.00%,68.00%为41~60岁的中年人,81.33%的患者具有中高等文化程度。几乎所有患者都缺乏对染发及染发剂的相关知识。染发皮炎及时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具有中高等文化程度的中年人是染发皮炎的高危发病人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杨秋艳[4](2011)在《NAT1、NAT2及ACE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染发皮炎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对苯二胺是染发剂的主要功能成分,也是染发皮炎的主要致敏原之一。对苯二胺引起过敏的机制可能与环境因素、个体免疫状态及易感性有关。通过对染发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NAT1、NAr2及ACE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检测,了解NAT1、NAT2及ACE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初步探索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染发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染发皮炎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73例的血样,用TKM法提取DNA后,分别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ACE基因直接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判断基因型;NAT1基因扩增产物经Hinf1、AseⅠ、MboⅡ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2基因扩增产物经KpnⅠ、BamHⅠ、TaqⅠ等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应用琼脂糖凝胶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判断各位点的核酸多态性,进而判断基因型,总结得出染发皮炎组和对照组之间NAT1、NAT2及ACE各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国内外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并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染发皮炎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差异。结果1.NAT1基因:染发皮炎组NAT1*10等位基因频率为3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频率(χ2=3.954,P<0.05);NAT1基因型NAT1*4/*4,NAT1*4/*10, NAT1*10/*10,NAT1*3/*10,NAT1*3/*4在染发皮炎组的频率分别是36.7%,40.0%,15.0%,1.7%,6.7%,在对照组为26.0%,42.5%,24.7%,4.1%,2.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基因型中含有NAT1*10者的表型(快型)频率为56.7%,略低于对照组的71.2%(X2=3.058,P=0.08)。2.NAT2基因:NAT2等位基因NAT2*4,NAT2*5A,NAT2*6B和NAT2*7A在染发皮炎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52.5%,5.0%,26.7%,15.8%,在对照组中为55.5%,3.4%,27.4%,13.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快型、中间型、慢型基因型在病例组中频率分别是26.7%,51.7%,21.7%,在对照组中为30.1%,50.7%,19.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快、慢乙酰化表型在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是78.3%,21.7%,在对照组为80.8%,19.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CE基因:染发皮炎患者组I、D的频率分别是55.8%,44.2%,对照组中为46.6%,53.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Ⅱ基因型频率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频率(X2=4.255,P<0.05)。结论1.染发皮炎组NAT1*10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含有NAT1*10者的乙酰化表型(快型)略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基因型频率无统计学差异。2.NAT2基因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乙酰化表型频率在染发皮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 ACEⅡ基因型频率在染发皮炎组显着高于对照组,I、D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杨秋艳,刘原君,姚卫锋,刘全忠[5](2010)在《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染发皮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和分析天津地区60例染发皮炎患者及73例正常对照者的NAT1基因多态分型,比较NAT1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染发皮炎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异。结果病例组NAT1*10等位基因频率为35.8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54,P<0.05)。NAT1基因型NAT1*4/*4,NAT1*4/*10,NAT1*10/*10,NAT1*3/*10,NAT1*3/*4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别是36.70%,40.00%,15.00%,1.70%,6.70%,在对照组为26.00%,42.50%,24.70%,4.10%,2.7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基因型中含有NAT1*10者的表型(快型)频率为56.70%,略低于对照组的71.20%(χ2=3.058,P=0.08)。结论 NAT1*10可能是中国人染发皮炎发病的遗传学保护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徐宏俊,刘原君,孙晨薇,齐曼莉,刘全忠[6](2009)在《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28例染发皮炎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的NAT2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NAT2基因型的分布特征。结果:NAT2快乙酰化基因型在染发皮炎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6-13)

杨宝琦,王昌媛,于美玲[7](2008)在《继发于染发皮炎的Kaposi水痘样疹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农民。染发后面部出现红斑19天,加重伴水疱、脓疱、疼痛6天。患者19天前染发后面部出现红斑、渗出、双上眼睑肿胀,当地给予“阿斯咪唑”等治疗后皮损减轻。6天前口唇出现水疱、疼痛,逐渐发展至眼周、面颊部,部分转化成脓疱。自觉颈部两侧(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徐景娜[8](2008)在《清热除湿汤加减治疗染发皮炎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染发皮炎是由染发剂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病前有染发史,皮损为头面部的红斑、丘疹、糜烂、渗出,剧烈瘙痒或烧灼、胀痛感,严重时可波及胸背部、上肢,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染发皮炎属于皮肤迟发型变态反(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期刊2008年04期)

杨宝琦,王昌媛,于美玲[9](2008)在《继发于染发皮炎的Kaposi水痘样疹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36岁,因面部红斑、渗出、瘙痒18天,水疱、脓疱、疼痛6天来诊。发病前有染发史,查体发现下颌、颈部淋巴结肿大,面部密集分布绿豆大水疱、脓疱或脓丘疱疹,部分疱顶部有脐窝状凹陷,覆少许黄色脓痂。组织病理呈疱疹病毒感染改变。诊断为 Kaposi 水痘样疹。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治疗1周后痊愈。(本文来源于《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04-01)

肖生祥[10](2006)在《染发皮炎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染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习惯。但我们在皮肤科门诊常常遇到一些染发者在染发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头皮发痒、红肿、水疱、糜烂,这就是发生了染发皮炎。(本文来源于《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6-09-01)

染发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们用辨证、内外合治染发皮炎效果好,介绍如下。1临床表现一般在染发后半天至2天后出现头皮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头皮红肿,可见丘疹、水泡、渗液等,较重者累及前额、面部、耳部,搔抓甚者头皮可感庝痛、渗血。2辨证施治风热夹毒型。发病较快,常于染发后4h左右出现。头皮广泛潮红,剧烈瘙痒,头皮疼痛灼热,可见出血点和血痂。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数。治以祛风止痒,清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发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铨.染发前最好做个过敏试验[N].家庭医生报.2018

[2].郑蓉.辨证内外合治染发皮炎临证心得[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

[3].林子刚,徐小文,刘利利,汪丹,李晶晶.75例染发皮炎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及治疗[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

[4].杨秋艳.NAT1、NAT2及ACE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

[5].杨秋艳,刘原君,姚卫锋,刘全忠.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

[6].徐宏俊,刘原君,孙晨薇,齐曼莉,刘全忠.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7].杨宝琦,王昌媛,于美玲.继发于染发皮炎的Kaposi水痘样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

[8].徐景娜.清热除湿汤加减治疗染发皮炎20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

[9].杨宝琦,王昌媛,于美玲.继发于染发皮炎的Kaposi水痘样疹1例[C].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10].肖生祥.染发皮炎的防治[C].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  ;  ;  ;  ;  ;  

染发皮炎论文-刘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