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崩岗侵蚀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岗岩红壤,模拟降雨,土壤侵蚀,细沟形态
崩岗侵蚀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谦[1](2019)在《模拟降雨下崩岗侵蚀区几个表层土壤细沟侵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地区,是我国长江以南主要侵蚀土壤之一,而崩岗侵蚀是该区的主要侵蚀形式。细沟侵蚀造成崩岗区集水坡面表层土壤的侵蚀与流失,是崩岗区土壤侵蚀不断加重的开端,也是崩岗区坡面侵蚀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选取湖北通城、福建长汀和广东五华叁地崩岗区花岗岩发育红壤表土及福建长汀不同风化程度A层、B层、BC层土样开展了模拟降雨加冲刷试验。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在15°坡度下对湖北通城、福建长汀和广东五华表土采用单独降雨(90 mm h~(-1))和降雨加冲刷(90 mm h~(-1)+2 L min~(-1))两种试验条件进行连续试验,对福建长汀不同侵蚀程度程度(未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土样采用降雨加冲刷(90mm h~(-1)+2 L min~(-1)、120 mm h~(-1)+2.66 L min~(-1))进行单场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侵蚀泥沙颗粒分布、细沟形态特征和水力学机制,以阐明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产流产沙特征方面,不同崩岗区花岗岩风化表土产流率均随着产流时间增加而增加后趋于稳定,泥沙浓度和产沙率表现为随径流历时先徒增后缓降最后稳定,不同土体间表现为长汀A层土最多、通城A层土次之、五华A层土最少,差异显着,产沙率和泥沙浓度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侵蚀程度土体土壤侵蚀速率、泥沙浓度和产流率随着降雨冲刷强度的增加,长汀A层土受降雨冲刷强度影响最大;叁个侵蚀程度土体侵蚀特征也存在差异,长汀未发生崩岗侵蚀土壤侵蚀速率和泥沙浓度最小,重度侵蚀土体最大,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侵蚀速率和泥沙浓度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粘粒和粉粒含量的差异。(2)侵蚀泥沙颗粒分布方面,不同崩岗区花岗岩风化表土与不同侵蚀程度土体侵蚀泥沙颗粒含量均表现为细颗粒(粘粒、粉粒)随产流时间呈下降趋势,粗颗粒(砾石、砂粒)大致呈增加趋势。侵蚀泥沙各粒径富集率表现为粘粒和粉粒的富集率大于1,砾石和砂粒的富集率小于1,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加粘粒粉粒富集率减少,砂粒砾石富集率增加且趋近于1。不同侵蚀程度土体侵蚀泥沙质量分形维数随降雨冲刷强度增加,分形维数与粘粒质量分数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砂粒质量分数为极显着负相关。暴雨驱动下分形维数相对较高反映了侵蚀泥沙中砂粒比重的下降,粘粒比重升高,可以作为不同侵蚀程度土壤坡面侵蚀产沙中泥沙粒级分布的评价指标。(3)水力学机制方面,不同侵蚀程度土体坡面水流平均流速、雷诺数、弗汝德数、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随降雨冲刷强度增加而增加,阻力系数随降雨冲刷强度增加而减少。从拟合效果来看平均流速、雷诺数、弗汝德数、径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与产沙速率拟合度均较高,可以用于预测花岗岩红壤在降雨径流共同作用下坡面侵蚀过程的产流产沙特征。(4)细沟形态发育方面,不同崩岗区花岗岩风化表土坡面细沟溯源侵蚀速率表现为长汀A层土最慢、通城A层土次之、五华A层土最快,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加细沟溯源侵蚀速率增加。随着冲刷强度的增加细沟宽深比减少,即细沟下切作用大于细沟沟岸扩张。细沟发育至相同深度所需能量表现为长汀A层土最多、通城A层土次之、五华A层土最少,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加细沟下切及沟头后退至单独降雨条件下相同位置时所需能量减少。(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小艳,扶名福[2](2019)在《崩岗侵蚀区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崩岗侵蚀区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应用非饱和土叁轴仪对重塑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强度特性试验,研究干密度、净围压和基质吸力对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重塑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在控制吸力条件下的抗剪强度特性。结果表明,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均呈硬化型;在干密度相同时,非饱和土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净围压相同条件下,非饱和土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基质吸力对粘聚力影响较大,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关系,而有效内摩擦角受基质吸力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不计;非饱和重塑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干密度增大而增大,与基质吸力相关的摩擦角较大。(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1期)
陈俊佳,陈志彪,陈志强,姜超,陈海滨[3](2018)在《闽西南崩岗侵蚀区芒萁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极度退化的崩岗生态系统内芒萁的生长状态和养分储存特征,对闽西南3处不同侵蚀强度的典型崩岗内芒萁叶片C、N、P含量及C/N、C/P、N/P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侵蚀强度下崩壁部位和崩岗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内芒萁叶片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7.10 g·kg~(-1)、6.45 g·kg~(-1)、0.25 g·kg~(-1),芒萁叶片的N、P养分含量极低;而C/N、C/P、N/P平均值分别为96.82、2 097.20、27.67,芒萁生长受P限制。不同侵蚀强度下的崩壁内芒萁叶片的C、N、P含量及C/P、N/P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C含量、C/P和N/P均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减小,N含量在中度侵蚀的崩壁内较高,而P含量则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表明芒萁对土壤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P含量、C/P和N/P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P含量在集水坡面最高,在崩壁最低;而C/P、N/P均表现为崩壁显着大于其他各侵蚀部位。可见,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崩壁中芒萁对C的同化能力强于其他侵蚀部位,且对P利用效率也显着高于其他侵蚀部位。综上,在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中,芒萁有较强的同化C能力和较高的对P利用效率,能通过调节自身C、N、P元素含量很好地适应土壤侵蚀严重、养分极度贫瘠的生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兰金陵,刘韦华,黄小桂[4](2018)在《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坡面破坏及新型排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总结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坡面破坏形式,分析了常见排水结构物的适宜性,并针对砌体结构边坡排水结构的破坏特征,研究了适宜的新型平台及急流槽排水结构。工程实践应用表明,新型排水结构能够很好解决花岗岩崩岗地区传统边坡排水结构物由于渗漏和堵塞引起的侵蚀和水毁破坏,与现有边坡排水结构相比,具有施工简便、成本低、工期短等显着优势,值得在相似边坡地质条件下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5](2018)在《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黄泥坑崩岗群内叁处不同植被覆盖度崩岗(B1、B2、B3覆盖度分别为2%、20%、95%)及附近一处非崩岗山坡CK(对照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崩岗内集水区、崩壁、崩积体、沟道的土体进行采样,并对Ti、Zr、Y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化验与统计分析,探讨Ti、Zr、Y在崩岗侵蚀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Ti、Zr、Y含量整体呈现为Ti>Zr>Y,且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B1<B2<B3),Ti、Zr、Y叁种元素均是B3含量大于B1和B2;Ti、Zr、Y受到崩岗侵蚀影响发生重分布,Ti在叁条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崩岗侵蚀区明显低于对照区,发生同质化作用,Zr、Y均在沟道处堆积;崩岗中Ti、Zr、Y含量与pH值显着负相关,与有机质、黏粒显着正相关。Zr、Y两元素之间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8年01期)
刘希林,邱锦安,张大林[6](2016)在《崩岗侵蚀区崩壁土体湿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五华县莲塘岗崩岗崩壁土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土体物理特性,采用野外湿化试验测定土体浸水后的完全崩解时间,初步阐明其湿化机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崩壁不同层位土体的成份、结构、粒度等存在差异,使其物理性质受水力作用影响显着,抗冲抗蚀能力从强到弱分别为表土层、红土层、砂土层。(2)崩壁不同层位土体浸水后,水呈非均衡态进入土体孔隙,粒间斥力超过吸力,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使土体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崩解现象发生;砂土层崩解速度明显高于表土层和红土层,遇水软化性极强。(3)土体结构的粒度成分及孔隙性影响崩壁土体的崩解性。相比红土层和表土层,砂土层粗颗粒含量较高,湿化崩解时间较短。孔隙发育程度较低的红土层,其湿化崩解所需时间比砂土层长;从红土层到砂土层,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大,崩解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红土层受到水力侵蚀后,下部砂土层受到的侵蚀将更加严重。一旦水分下渗至砂土层,将导致崩岗侵蚀进一步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晓安[7](2015)在《崩岗侵蚀区土壤物理性质分层差异及其对崩岗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采集赣州市典型的花岗岩和红砂岩崩岗地区土壤样品,测试分析其红土层和母质层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液塑性指标,结果表明:花岗岩崩岗地区母质层的抗剪强度显着低于红土层,而两者的液塑性指标值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母质层抗剪强度低是导致花岗岩地区崩岗发育的诱因;红砂岩地区红土层抗剪强度稍高于母质层,但两者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而红土层土壤液塑性指标值要显着高于母质层,说明母质层的低液塑性有利于红砂岩地区崩岗侵蚀的发育。花岗岩和红砂岩崩岗地区红土层的破坏容易诱发崩岗,因此保护红土层是预防崩岗侵蚀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5年12期)
周红艺,李辉霞[8](2014)在《华南地区崩岗侵蚀区土壤水分含量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岗是华南花岗岩红壤区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而广东省的崩岗侵蚀隐患最为突出。选择广东省崩岗侵蚀典型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崩岗侵蚀区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烘20 min、烘10 min、自然含水量、浸30 s和水分饱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土体强度影响显着,当土壤含水率在15%时,对应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指标均出现峰值;黏聚力c指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内摩擦角φ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抗剪强度指标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呈非线性衰减,因此在评价崩岗稳定程度时,可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和抗剪强度指标作出预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蔡丽平[9](2012)在《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类芦对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芦是南方崩岗侵蚀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能快速覆盖裸露山体,成为优势种群。它不仅能在贫瘠和干旱的恶劣环境下生存,而且能形成强大的根网,固土护坡效果极为显着。类芦能在养分贫瘠和干旱的立地上表现出旺盛生命力,是长期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结果,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适应性,可能存在着独特的觅寻环境养分和水分机制,有着特殊的生态学意义,但目前国内对类芦适应贫瘠养分和干旱环境的内在机制还了解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根据胁迫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南方崩岗侵蚀区广泛分布的类芦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环境养分和水分胁迫模拟装置,通过不同的养分和水分胁迫试验,研究养分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类芦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变化,分析类芦在不同环境胁迫条件下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的差异,探讨类芦对环境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策略,挖掘类芦这种特殊生物学特性的生态学适应意义,为揭示类芦适应贫瘠和干旱崩岗侵蚀区土壤的内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对类芦地上部分生长有较大影响。干旱胁迫初期不同干旱处理对类芦分蘖和叶片数量影响较大。与充足供水处理相比,中度和轻度干旱胁迫处理类芦分蘖和叶片数量明显较多(p<0.05),但株高生长能力明显减弱。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类芦叶片长度生长明显受阻,但叶片宽度生长较快。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类芦株高、分蘖能力、叶片数量及最大叶宽生长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但叶片的伸长能力受阻。(2)干旱胁迫对类芦根系有较大影响,不同处理类芦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平均直径、根系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减小;而类芦根系总长度、根表面积、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均比充足供水处理大;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类芦的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根冠比最大。类芦根系在环境胁迫条件下增强延伸能力、扩大与土壤接触面积可能是其对干旱逆境的形态学响应机制之一。(3)干旱胁迫对类芦光合特性有较大影响。在中度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类芦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0、Fm、Fv提高,Fv/Fm、Fv/F0下降。类芦叶片的胞间CO2浓度随干旱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上午缓慢上升、下午快速上升,16:00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为先升后降,12:00达到高峰,日均值随干旱程度加重而逐渐下降。在中度和轻度干旱胁迫下类芦WUE提高,重度干旱处理WUE稍有下降,说明类芦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能力。(4)不同干旱胁迫处理类芦叶片的生理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干旱胁迫对类芦叶片保护酶活性影响较大,供水充足处理类芦叶片的POD、SOD和CAT活性明显高于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处理。从叶片膜系统来看,干旱胁迫越严重,类芦叶片的MDA含量越高,而当水分供应充足时,其MDA含量同样呈升高趋势;叶片相对电导率随胁迫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干旱胁迫对类芦叶片可溶性蛋白和芦根系分泌酸性物质的影响表现为随干旱胁迫加剧而有所降低。(5)不同P素胁迫对类芦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根系形态指标有明显影响。中度P胁迫处理类芦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明显大于其它处理,中度P胁迫有利于类芦根长、表面积及体积的增长,但不利于根直径生长。P素胁迫对类芦秆、叶、根和生物积累量的影响均表现出随P胁迫程度的加剧呈上升趋势,然后逐渐下降。(6)不同N胁迫处理的类芦根系总长度、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存在差异明显。不同N胁迫下根长、根表面、根体积、根系生物量随N胁迫程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N素极度匮乏逆境中,类芦生长缓慢,但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比地上部分高,这可能是类芦抵抗环境N胁迫的一种形态学机制之一。(7)不同K胁迫处理类芦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根系形态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不供K处理类芦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明显大于其它处理。随供K量的减少,类芦根系平均直径、全株生物量呈递减趋势,根冠比呈增加趋势。(8)不同P胁迫处理类芦叶片生理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胁迫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类芦叶片保护酶活性,与正常供P处理相比,P胁迫处理类芦叶片POD、SOD和CAT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但随P胁迫程度的加剧,各种酶活性均降低。从叶片膜系统来看,随P胁迫程度加剧,类芦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而当P胁迫达到一定程度时,两者呈降低趋势。在中度P胁迫类芦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9)N胁迫对类芦叶片生理学指标有明显影响。N胁迫对类芦叶片保护酶活性影响明显,正常供N、轻度N胁迫、中度N胁迫处理类芦叶片POD、SOD和CAT活性逐渐增强,但随N胁迫程度的加剧,重度N胁迫和不供N处理保护酶活性依次降低。从叶片膜系统来看,随N胁迫程度的加剧,类芦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而当N胁迫达一定程度时,两者均呈降低趋势。重度N胁迫和中度N胁迫处理类芦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p<0.05)。(10)不同K胁迫处理类芦叶片生理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K胁迫一定程度上可增强类芦叶片保护酶活性,中度K胁迫类芦叶片POD、SOD和CAT活性较高,正常供K处理中各种酶活性最低,明显低于其它K胁迫处理(p<0.05)。从类芦叶片膜系统来看,中度K胁迫处理的MDA含量最高,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则随K胁迫程度的加剧呈升高趋势。类芦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含量随K胁迫程度的加剧而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类芦对环境水分胁迫的响应策略为:当环境土壤田间持水量小于40%形成干旱胁迫时,一方面,芦类的分蘖数量增加,通过增加叶片数量与宽度、减小叶片长度,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速度。另一方面,干旱胁迫条件下类芦体内叶片胞间CO:浓度、叶绿素、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类芦体内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根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根冠比不断增加,主要通过根系表面积的扩增以及根系向外延伸,加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强对环境土壤水分的主动寻觅能力,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这可能是芦类能在极其干旱的环境中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类芦对P素胁迫、N素胁迫和K素胁迫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似的响应策略,其对环境养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为:当土壤含P量、含N量、含K量分别小于0.50mmol·L-1、3.75mmol·L-1、3.0mmol·L-1形成中度或重度养分胁迫时,类芦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增强,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根系分泌酸性物质含量有所增加,类芦秆、叶、根和全株生物积累量也随之增加,根冠比增大,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和体积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类芦根系在养分胁迫逆境中的主动寻觅养分的能力。但类芦根系的这种主动响应机制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随养分胁迫时间的延长,类芦叶片酶活性及其数量降低,生长变缓,因此类芦对环境贫瘠养分的适应有一定限度。(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12-01)
蔡丽平,刘明新,侯晓龙,吴鹏飞,马祥庆[10](2012)在《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崩岗侵蚀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崩岗侵蚀区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应用非饱和土叁轴仪对重塑花岗岩残积土进行强度特性试验,研究干密度、净围压和基质吸力对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重塑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在控制吸力条件下的抗剪强度特性。结果表明,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均呈硬化型;在干密度相同时,非饱和土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净围压相同条件下,非饱和土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基质吸力对粘聚力影响较大,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关系,而有效内摩擦角受基质吸力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不计;非饱和重塑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干密度增大而增大,与基质吸力相关的摩擦角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崩岗侵蚀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德谦.模拟降雨下崩岗侵蚀区几个表层土壤细沟侵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罗小艳,扶名福.崩岗侵蚀区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19
[3].陈俊佳,陈志彪,陈志强,姜超,陈海滨.闽西南崩岗侵蚀区芒萁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4].兰金陵,刘韦华,黄小桂.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坡面破坏及新型排水结构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8
[5].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稀土.2018
[6].刘希林,邱锦安,张大林.崩岗侵蚀区崩壁土体湿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6
[7].陈晓安.崩岗侵蚀区土壤物理性质分层差异及其对崩岗发育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5
[8].周红艺,李辉霞.华南地区崩岗侵蚀区土壤水分含量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
[9].蔡丽平.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类芦对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蔡丽平,刘明新,侯晓龙,吴鹏飞,马祥庆.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