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接触论文-刘兰,卢彩萍,卢晓云,程海珍,辛燕子

早接触论文-刘兰,卢彩萍,卢晓云,程海珍,辛燕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管圈,早接触,早吸吮,新生儿

早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刘兰,卢彩萍,卢晓云,程海珍,辛燕子[1](2019)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剖宫产术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提高剖宫产术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方法选择2017年2月7日至2017年3月30日收治的54例剖宫产术后新生儿为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组,另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29日收治的46例剖宫产术后新生儿作为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在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采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活动实施前、后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实施后组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为84.78%,目标达成率121.78%,进步率140.92%。实施后组成功率显着高于实施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使圈员的品管手法、责任荣誉、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责任心都大大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0期)

李爱梅,梁园园,徐佳镕,王江[2](2019)在《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麻醉学班2011级及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1级60人为对照组,2012级60人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践为主的床旁教学改革模式,而对照组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结束后对所有试验对象进行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对两级学生做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临床技能考核和书面理论测试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教学效果评价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改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李秀丽,牛蕊,陈群[3](2019)在《母婴早接触式护理对新生儿体温以及母乳喂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母婴早接触式护理对新生儿体温以及母乳喂养的影响并予以分析。方法将本院出生的新生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母婴早接触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出生后第1、2 h内啼哭次数以及持续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新生儿体温在出生后20、30 min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早、吮吸持续时间长、母乳喂养量表评分高(P<0.05);出生后第1、2 h内研究组新生儿啼哭次数比对照组少,持续时间短(P<0.05)。结论母婴早接触式护理可有效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改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状况,减少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以及持续时间。(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魏珊珊[4](2019)在《解读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方法提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新生儿给予皮肤早接触早吸允;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常规基础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30分钟、1小时、2小时的体温均显着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给予皮肤早接触早吸允的干预,可提高新生儿的体温,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可减少母乳喂养的开始时间及母乳吸允的持续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1期)

莫凤,李婷芳[5](2019)在《强化父亲参与联合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强化父亲参与母乳喂养联合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160对新生儿父母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80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强化父亲参与母乳喂养联合早接触、早吸吮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父母亲的婴儿喂养态度、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分泌水平。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两组新生儿父母的婴儿喂养态度评分升高,且观察组父亲及母亲的喂养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产后第6周、产后第4个月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母乳充盈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父亲参与联合早接触、早吸吮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母乳分泌。(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孙晓凤,郭肖兰,王芳[6](2019)在《父亲早接触对剖宫产新生儿应激反应和早期喂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亲早接触对于剖宫产新生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父亲与新生儿早期接触,50例)与对照组(父亲未与新生儿早期接触,50例)。比较两组间早期喂养、足底温度、心率、啼哭时长及唾液皮质醇水平等。结果:两组新生儿第一次排出胎粪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第一次成功开奶时间短于对照组,第一次吮奶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足底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心率及唾液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0.5~2.0h内各时间段啼哭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父亲早接触有利于剖宫产新生儿短时间内趋于稳态及早期喂养,并减轻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周月钦,林少英,钟天香[7](2019)在《父亲早接触对新生儿生理、行为与心理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早接触对顺娩新生儿的影响,为推广父亲早接触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00例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1∶1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将研究组新生儿与母亲先进行早接触再与父亲进行皮肤早接触1小时,观察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生命体征、行为反应、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新生儿生命体征、行为反应、心理等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父亲早接触有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3期)

吴波[8](2019)在《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对初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泌乳量及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助产士干预初产妇产后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叁早")的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自然分娩且分娩结局良好无母婴分离的初产妇400例,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产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后由助产士帮助指导行"叁早"行为及相关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比较2组产妇纯母乳喂养依从性、产后72 h泌乳量及新生儿胆红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乳头直接哺乳率分别为90.5%、53.0%,单侧哺乳时间>30 min·次~(-1)分别为88.5%、49.5%,喂哺频率≥8次·d~(-1)分别为86.0%、49.0%,产后72 h泌乳量分别为(54.60±25.70)、(38.76±24.52)mL,产后72 h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分别为(97.47±54.72)、(200.07±88.92)μmol·L~(-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产士对产后"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的干预行为有助于提高纯母乳喂养依从性、促进泌乳量增加、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金娥,林翠,宁华丽,任利容[9](2019)在《与父亲皮肤早接触对自然分娩新生儿黄疸预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亲皮肤早接触对自然分娩新生儿黄疸预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足月顺娩的3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顺娩新生儿出生后10 min内与父亲进行皮肤早接触1 h,对照组顺娩新生儿出生后则置于包被内1 h,不行皮肤早接触。监测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4、36、48、72 h的胆红素值,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的成功开奶时长、首次吮吸持续时长、首次排胎粪时间、啼哭情况、足底温度、心率变化。结果研究组的黄疸发生率仅为2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8.7%(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首次吮吸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成功开奶时间、首次排胎粪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30、60、120 min的啼哭持续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足底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父亲早接触的实施对自然分娩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林蓉金,金调芬,孙欣悦[10](2019)在《母婴皮肤早接触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血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母婴皮肤早接触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以2015年5月-2016年4月入组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243例)为对照组,出生后完成新生儿常规护理后于辐射保温台上测量血糖。以2016年5月-2017年4月入组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79例)为试验组,出生后即刻进行母婴皮肤早接触15 min后测血糖。以血糖≤2. 5 mmol/L界定新生儿低血糖,比较两组新生儿血糖值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血糖值比较发现,试验组新生儿血糖值(3. 97±0. 90) mmol/L高于对照组(3. 67±1. 08) mmol/L (P=0. 002),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1. 27%)低于对照组(9.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7)。结论出生后即刻母婴皮肤早接触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1期)

早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麻醉学班2011级及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1级60人为对照组,2012级60人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践为主的床旁教学改革模式,而对照组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结束后对所有试验对象进行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对两级学生做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临床技能考核和书面理论测试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教学效果评价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改善临床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兰,卢彩萍,卢晓云,程海珍,辛燕子.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剖宫产术后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李爱梅,梁园园,徐佳镕,王江.早接触临床床旁教学模式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3].李秀丽,牛蕊,陈群.母婴早接触式护理对新生儿体温以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4].魏珊珊.解读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5].莫凤,李婷芳.强化父亲参与联合早接触、早吸吮对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

[6].孙晓凤,郭肖兰,王芳.父亲早接触对剖宫产新生儿应激反应和早期喂养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7].周月钦,林少英,钟天香.父亲早接触对新生儿生理、行为与心理发育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8].吴波.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对初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泌乳量及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9

[9].杨金娥,林翠,宁华丽,任利容.与父亲皮肤早接触对自然分娩新生儿黄疸预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

[10].林蓉金,金调芬,孙欣悦.母婴皮肤早接触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血糖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标签:;  ;  ;  ;  

早接触论文-刘兰,卢彩萍,卢晓云,程海珍,辛燕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