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车队论文-叶心,魏劲鹏,杨杰星,叶明,吕强

纵向车队论文-叶心,魏劲鹏,杨杰星,叶明,吕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车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车队,跟车控制,模糊智能

纵向车队论文文献综述

叶心,魏劲鹏,杨杰星,叶明,吕强[1](2019)在《智能车队跟车纵向控制算法设计及仿真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智能车队自动跟随前方车辆行驶的问题,首先基于理论分析模型和车辆实验数据结合,建立智能车队行驶过程中纵向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模糊智能控制算法,建立智能车队领航车驾驶员模型、车队跟随车辆跟车模型,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Stateflow平台搭建数学模型。该模型简洁、准确,能满足车辆避撞和跟随的要求。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可达到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堵塞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仝乐斌[2](2017)在《基于模糊自适应双耦合滑模的车队纵向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的日益加剧,集多种高新科技于一体的自动化公路系统便应运而生。实现公路系统的自动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还可有效减少车辆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智能车辆是自动化公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车辆在公路上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沿道路纵向行驶。所以,智能车辆的纵向队列控制是自动化公路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将在建立智能车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车队的纵向运动进行控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为了保持车队的强串稳定性,本文首先将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应用在车队纵向控制系统中。针对系统模型为二阶时,双耦合滑模控制不能保证车队的加速度稳定跟踪的问题,本文重新建立了一个叁阶车辆模型,然后又分析在该模型下基于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强串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来说明所用策略的有效性。由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被控对象的模型无关,针对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对系统模型阶数敏感的问题,本文将叁维模糊控制应用于车队的纵向控制中。又由于高维模糊控制器所需模糊规则的条数太多且不易给出,容易造成"维数风暴",本文又提出一种高维模糊控制的降维处理方法,将高维模糊控制器转化成几个二维模糊控制器的组合形式。最后,本文又将双耦合滑模控制中的等效滑模控制项与模糊控制器的输出项共同作为车辆系统的控制量。并通过仿真比较来说明所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当外界因素对车辆系统干扰较大时,所设计的双耦合滑模控制器的切换增益相应增大,可能导致控制系统产生抖振。针对该问题本文将模糊系统的万能逼近特性应用在双耦合滑模控制中,通过建立模糊系统对双耦合滑模控制器中的切换项进行模糊逼近,将切换项连续化,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抖振的目的。最后通过仿真结果分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指出文中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沛东[3](2015)在《自主车队的纵向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车的协同控制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协同行驶的车辆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可以缩短车车间距,减小车速的波动,在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车辆燃油消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车队纵向协同控制中的车辆纵向速度规划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本文选择固定车头时距的间距跟驰策略,并通过车车之间的无线通信,设计了一种基于前车状态反馈的速度规划算法,后车获取前车速度,并根据间距误差对车速进行调节,该方法能够保证后车的跟驰安全。2、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速度规划算法,首先对车间相互纵向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接着把需要控制的行车目标转化成为模型预测理论框架下的性能指标和系统约束,最后把算法的设计转化为一个带约束的在线二次规划问题,通过滚动优化得到控制序列,这种算法在满足安全性和跟车性的基础上,还能改善乘坐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3、本文在仿真实验中考虑了车间距控制策略、信息交互拓扑结构、车车通信延时和通信噪声干扰对车辆协同控制的影响,并将结合Matlab与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CarSim结合,对设计的两种速度规划算法进行了多方面的验证和比较,结果证明基于车辆状态反馈的速度规划算法计算效率较高适用性强,但是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速度规划算法能够兼顾车辆跟驰过程中的多个控制目标,规划出更加合理的期望跟驰速度。(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王志文,王沛禄,高红红[4](2014)在《自主车队纵向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自动化高速公路系统(Automated Highway Systems,AHS)和自主车队控制系统出现的背景.并针对理想通信网络,在分析车辆纵向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车队纵向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最后,进行了仿真比较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车队安全性等方面,采用Lyapunov方法设计的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曹江华,贾新春,李雷,邢晓玲,杨波[5](2013)在《保持安全间距的自主车队纵向切换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自主车队固定间距和固定时距策略之间的纵向切换控制问题.首先,通过考虑自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变化规律建立了切换控制模型.然后根据响应时滞与传输时滞对参数的影响,提出间距误差和相对速度的动力学模型,并在系统参数满足一定条件下对队列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仿真结果说明所提切换控制可以保证自主车队维持一个安全距离行驶.(本文来源于《第叁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卷)》期刊2013-07-26)

黄子超[6](2013)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车队纵向协作策略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智能车路系统体系结构的完善,相关控制、通信、传感和计算机智能等技术愈来愈成熟,许多研究机构将统一的智能车路系统组织成一列或多列具有共同速度、车间距很小的车队。通过车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一方面,简化了交通控制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减缓交通拥堵,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减少了由人为因素所致的交通事故,增强交通安全。本文首先描述了有限状态机的基本定义以及列举了用有限状态机进行建模的基本方法。为整个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设计构建了一个拥有叁层结构的基于车车和车路协同的智能车路系统,分别为交通管理层、协作层以及下层控制层。分别描述了每一层的基本任务和功能。给出了纵向协作策略的定义和解释,设计了车队通信结构。第叁,对车队纵向协作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协作状态变迁机理,提出了一套车队协作控制方法。用有限状态机建模的方式分层次对整个控制逻辑从协作层到控制层的控制逻辑进行了状态机建模,通过协议层状态机建立协议车队,并且通过控制层对协议层的车队运行状态进行相应实现真实车队的构建。最后,通过搭建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利用微缩智能车模型进行了整个控制逻辑的实现与仿真,验证了整个控制逻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贾晓燕[7](2011)在《通信丢包影响下的智能车队纵向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通信网络影响下智能车队纵向控制这一重要课题,研究了车队控制系统反馈信息中部分信息存在丢包问题下的车队控制问题.建立了结合网络丢包因素的车队纵向动态模型,进一步完善了原有车队控制系统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动态输出异质反馈控制器,得到了保证车队系统均方稳定的条件,并进一步设计克服领队车辆以及外界风速等干扰的H∞控制器.仿真试验表明,本文获得的控制方法不但可实现车队的稳定运行控制,而且使车队控制效果大大改善.(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贾祝蓉,贾新春,李雷,成婷婷[8](2011)在《带有控制输入时滞的自主车队纵向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主车队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入数据都是通过传感器以一定的采样周期采样的离散数据.现存的文献往往是基于连续控制方式,忽略了由采样周期带来的控制输入时滞对自主车队性能的影响.本文考虑由采样周期带来的控制输入时滞,在采样控制下研究自主车队的纵向跟随问题.首先,利用输入时滞方法,将采样控制转化为带有输入时滞的控制并建立自主车队非线性时滞闭环控制系统.然后,根据Lyapunov理论和积分不等式,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自主车队对应的非线性时滞闭环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条件以及控制增益,另外得到了自主车队指数稳定的结论.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采样控制算法可以使自主车队的车间距维持一个安全距离并保持相同车速.(本文来源于《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期刊2011-07-22)

贾祝蓉[9](2011)在《智能车队的路径跟踪与纵向跟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但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车辆增长的速度已远远超过道路和其它交通设施的增长速度.汽车在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智能车队可以实现车辆列队行驶,提高道路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目前,智能车队的控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热点研究课题.另外,时滞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又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所谓时滞是指信号传输的延迟,可能存在于系统内部的状态、控制输入和输出中.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智能车队系统也会受到时滞的影响,可能使智能车队的控制性能下降.因此,智能车队带有时滞的纵向跟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章中,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实际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第二章中,研究了智能车队基于路径预测的路径跟踪问题.首先引入一个车辆运动学预瞄模型,对智能车队未来的行驶位置进行估计.然后,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环境下的一种快速路径预测算法并设计了基于预测误差的最优反馈控制器用于实现路径跟踪.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跟踪控制器保证自主车在速度<16m/s时具有较好的路径跟踪性能.在第叁章中,研究了智能车队在采样方式下的纵向跟随控制问题.在智能车队控制中,都是通过传感器以一定采样周期采样获得智能车队的离散数据.因此考虑由采样周期带来的控制输入时滞,利用输入时滞方法,将采样控制转化为带有输入时滞的控制,并建立智能车队非线性时滞闭环控制系统.然后,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智能车队对应的非线性时滞闭环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条件以及控制器.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算法可以使智能车队的车间距维持一个安全距离并保持相同车速.在第四章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宋波[10](2009)在《基于通信网络的纵向车队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以车队的方式行驶可以显着的增加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流量,保证车队稳定的控制律依靠领车的速度和加速度信息,这些信息由车队无线通信网络传递,而通信网络固有的丢包、延时等缺陷不可避免的会降低车队的性能,这些缺陷却很少被考虑进车队控制器的设计中,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领队车辆的信息经过无线通信网络发生丢包、量化与延时情况下纵向车队的控制问题。具体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车辆纵向、横向及综合控制的概念,着重分析了纵向车队研究现状。其次,建立了车辆的纵向动态模型及结构模型,考虑领车信息受车队无线通信网络的影响,建立了车队的混合控制模型,所得混合控制模型充分考虑了车队与网络,优化了现有车队模型。再次,考虑车队通信网络存在丢包的情况,提出了保证混合系统均方稳定的定理,并利用LMI条件得到了使系统均方稳定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构造方法。考虑领车加速度变化对车队整体性能的影响,把领车加速度变化考虑为干扰因素,设计了网络丢包与干扰同时存在的车队H_∞控制器,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领车通信网络延时对车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考虑车队通信网络量化与延时共存的情况,量化问题转化为不确定性问题,网络诱导延时是有界的,同时考虑了领车加速度变化带来的干扰因素,得到的车队混合模型是存在干扰输入的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提出了保证系统渐近稳定的定理,设计了有记忆反馈控制器,通过仿真检验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9-06-01)

纵向车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的日益加剧,集多种高新科技于一体的自动化公路系统便应运而生。实现公路系统的自动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还可有效减少车辆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智能车辆是自动化公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车辆在公路上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沿道路纵向行驶。所以,智能车辆的纵向队列控制是自动化公路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将在建立智能车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车队的纵向运动进行控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为了保持车队的强串稳定性,本文首先将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应用在车队纵向控制系统中。针对系统模型为二阶时,双耦合滑模控制不能保证车队的加速度稳定跟踪的问题,本文重新建立了一个叁阶车辆模型,然后又分析在该模型下基于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强串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来说明所用策略的有效性。由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被控对象的模型无关,针对双耦合滑模控制策略对系统模型阶数敏感的问题,本文将叁维模糊控制应用于车队的纵向控制中。又由于高维模糊控制器所需模糊规则的条数太多且不易给出,容易造成"维数风暴",本文又提出一种高维模糊控制的降维处理方法,将高维模糊控制器转化成几个二维模糊控制器的组合形式。最后,本文又将双耦合滑模控制中的等效滑模控制项与模糊控制器的输出项共同作为车辆系统的控制量。并通过仿真比较来说明所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当外界因素对车辆系统干扰较大时,所设计的双耦合滑模控制器的切换增益相应增大,可能导致控制系统产生抖振。针对该问题本文将模糊系统的万能逼近特性应用在双耦合滑模控制中,通过建立模糊系统对双耦合滑模控制器中的切换项进行模糊逼近,将切换项连续化,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抖振的目的。最后通过仿真结果分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指出文中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车队论文参考文献

[1].叶心,魏劲鹏,杨杰星,叶明,吕强.智能车队跟车纵向控制算法设计及仿真验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仝乐斌.基于模糊自适应双耦合滑模的车队纵向控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3].王沛东.自主车队的纵向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4].王志文,王沛禄,高红红.自主车队纵向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曹江华,贾新春,李雷,邢晓玲,杨波.保持安全间距的自主车队纵向切换控制[C].第叁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卷).2013

[6].黄子超.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车队纵向协作策略建模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13

[7].贾晓燕.通信丢包影响下的智能车队纵向控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

[8].贾祝蓉,贾新春,李雷,成婷婷.带有控制输入时滞的自主车队纵向控制[C].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2011

[9].贾祝蓉.智能车队的路径跟踪与纵向跟随控制[D].山西大学.2011

[10].宋波.基于通信网络的纵向车队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标签:;  ;  ;  

纵向车队论文-叶心,魏劲鹏,杨杰星,叶明,吕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