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星突江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星突江鲽,石鲽,杂交种,形态变异
星突江鲽论文文献综述
曹栋正,陈四清,严俊丽,刘长琳,王志军[1](2016)在《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和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本研究旨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曹栋正,张小忠,陈四清,秦搏,常青[2](2016)在《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着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着(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着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着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曹栋正[3](2016)在《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杂交种的性状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是鱼类育种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以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从胚胎发育特征、形态学特征及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染色体核型等四个方面探讨其性状差异,为杂交育种提供参考。试验在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科合海洋高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胚胎发育观察采用人工湿法授精,进行星突江鲽与石鲽正反杂交,观察杂交种的胚胎发育。受精卵均为浮性卵,分散、无油球,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受精卵卵径1.14-1.25mm,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受精卵卵径1.09-1.16mm。观察胚胎发育的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关闭期、眼泡和肌节形成期、尾芽形成期、晶体形成期、听囊形成期、出膜前期、出膜期等典型时期的发育特征。在9-10℃水温下,正交种受精卵经过126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90-3.12mm,卵黄囊长径1.57-1.83mm、短径0.80-0.87mm;反交种受精卵经过134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85-3.09mm,卵黄囊长径1.45-1.66mm、短径0.71-0.78mm。结果表明,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胚胎发育特征相似。试验二: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及生长性能比较对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及生长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和反交种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4种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差异。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这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叁: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以体重为338.32–445.98g的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着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着(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着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着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试验四: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头肾细胞体内培养、体外低渗处理并固定、冷滴片、空气自然干燥、吉姆萨染液染色法制备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染色体数目均为48条,有47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未发现单倍体、多倍体、异型性染色体、次缢痕和随体等现象。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48=1sm+47t,臂数NF=49。(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3-01)
臧坤,徐永江,柳学周,史宝,王妍妍[4](2015)在《星突江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的原核表达与生物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的IGF-II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编码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IGF-II成熟肽的全长c DNA序列(210 bp),同源性分析显示IGF-II成熟肽在B、A和D区高度保守。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IGF-II/p 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37℃条件下用1.0 mmol/L的IPTG诱导6 h,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2.7%。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SDS-PAGE电泳检测,IGF-II重组蛋白大小为11.4 k D,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获得了纯化IGF-II蛋白。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显着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表明获得的IGF-II重组蛋白具有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星突江鲽IGF-II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徐永江,臧坤,柳学周,史宝,陈圣毅[5](2015)在《星突江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体外重组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蛋白水平认识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生长调控作用及机制,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其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成功构建了重组星突江鲽IGFI/p ET-28a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星突江鲽IGFI蛋白。获得的重组IGF-I蛋白大小为12.1 k D,37℃下用0.5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39.8%,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星突江鲽IGF-I重组蛋白均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获得高纯度的IGF-I重组蛋白。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0.6μg/m L的星突江鲽IGF-I重组蛋白能显着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而大于1.8μg/m 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星突江鲽IGF-I体外高效表达系统,并获得具有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的星突江鲽IGF-I重组蛋白,结果可为深入探究IGF-I在星突江鲽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及研制高效绿色的促生长制剂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臧坤,柳学周,徐永江,张凯,史宝[6](2014)在《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及体外重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GH)的cDNA序列全长为95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牙鲆同源性最高达到73.0%,系统进化显示,星突江鲽GH与其他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mRNA主要在雌雄成鱼垂体中表达,同时在脑、性腺、肝脏、胃和肌肉中均检测到表达,雌鱼胃和肌肉中GH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雄鱼(P<0.05),表明星突江鲽GH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参与性别二态性生长调节。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体外重组表达质粒GH/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可得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主要以大小为24.9 ku的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得纯化GH蛋白;5.4和16.2μg/mL重组蛋白添加组中,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受到显着抑制。本研究结果可在分子和蛋白水平解析星突江鲽的生长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臧坤[7](2014)在《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理功能及体外重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为研究对象,运用RACE方法克隆了星突江鲽生长激素(GH, Growth hormon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和II(IGF-I,I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I)的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GH、IGF-I和IGF-II mRNA在不同胚胎、仔稚鱼发育阶段和成鱼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结合组织学及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对GH、IGF-I和IGF-II在星突江鲽卵巢发育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利用原核表达技术实现了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成熟肽体外重组表达和生物活性检测,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星突江鲽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及健康养殖技术构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的基因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采用RACE方法,首次从星突江鲽垂体中克隆到GH cDNA全长序列,从肝脏中克隆到IGF-I和IGF-II cDNA全长序列。星突江鲽GH基因全长957bp,编码204个氨基酸,其中成熟肽包含180个氨基酸,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C端糖基化位点。IGF-I和IGF-II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268bp和899bp,各编码185个和215个氨基酸,切除信号肽和E区后分别形成包含B-C-A-D区的141个和16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均有高度保守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对二硫键。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星突江鲽GH m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此外在脑、性腺、胃和肌肉中有微量表达,且雌鱼胃和肌肉的GH mRNA表达量高于雄鱼。IGF-I mRNA主要在肝脏中表达,所检测的其他12个组织中也均有相对较低表达,且雌鱼肝脏、性腺、鳃、心脏和肾脏中IGF-I mRNA表达量高于雄鱼,而在垂体中则相反(P<0.05)。IGF-II mRNA主要在雌鱼肝脏中表达,而在雄鱼肝、脑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其他所检测组织中也有低量表达,且雌鱼垂体、性腺、肝脏、心脏、头肾、肾、脾脏、胃和肠中IGF-II mRNA表达量高于雄鱼,而雌鱼脑中IGF-II mRNA却低于雄鱼(P<0.05)。雌雄鱼组织间GH、IGF-I和IGF-II mRNA表达差异显示GH/IGFs轴可能与星突江鲽的性别二态性生长特性有关。2.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 mRNA在早期生长发育中的表达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星突江鲽GH mRNA在胚胎发育阶段未检测到表达,最早在1日龄仔鱼中检测到表达,表达水平在1-60日龄内随苗种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P<0.05)。IGF-I和IGF-II mRNA在未受精卵和胚胎发育中均表达,IGF-I mRNA在受精卵至高囊胚期表达量较高(P<0.05),原肠后期明显下降(P<0.05)至初孵仔鱼维持在较低水平,在1-60日龄内随苗种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P<0.05)。IGF-II低囊胚期前表达量较低,低囊胚期时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P<0.05)至初孵仔鱼达最低值达到,在1-18日龄内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而后逐渐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GH、IGF-I和IGF-II可能在星突江鲽的早期生长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3.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对卵巢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将星突江鲽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划分为Ⅱ、Ⅲ、Ⅳ、Ⅴ、Ⅵ5个时期。血浆激素放射免疫测定结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星突江鲽卵巢发育Ⅲ、Ⅳ、Ⅴ期垂体GH mRNA表达量及血浆GH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而肝脏IGF-I mRNA表达量及血浆IGF-I表达水平随卵巢发育而逐渐升高至Ⅴ期达到峰值,排卵结束后显着下降(P<0.05)。卵巢IGF-I和IGF-II mRNA表达水平随卵巢发育逐渐升高至Ⅵ期时达到最高值(P<0.05)。血浆T水平随卵巢发育升高至Ⅴ期达峰值,排卵后显着下降(P<0.05);血浆E2也随卵巢发育升高但在Ⅳ期达峰值,后在Ⅴ、Ⅵ期显着下降(P<0.05)。上述结果显示GH、IGF-I和IGF-II可能通过自分泌、内分泌和旁分泌等多种途径参与到星突江鲽卵巢发育调控过程。4.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成熟肽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根据克隆得到的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 cDNA全长序列,设计带酶切位点引物克隆得到GH、IGF-Ⅰ和IGF-Ⅱ成熟肽序列。利用PCR方法将扩增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得到的重组质粒导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产生N端含His标签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检测和SigmaScan软件分别确定GH、IGF-Ⅰ和IGF-Ⅱ重组蛋白诱导的最佳温度、诱导剂浓度和时间,得到的GH、IGF-I和IGF-II成熟肽重组蛋白分别占细菌总蛋白的45.2%、39.8%和42.7%,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所获得的蛋白均可特异性被6×His抗体识别并且蛋白分子量大小合适,诱导表达蛋白后的菌液沉淀经6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分别获得大小为24.9kD、12.1kD和11.4kD的纯化蛋白。利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进行细胞增殖诱导实验证明,IGF-I和IGF-II重组蛋白均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而GH重组蛋白则仅在高浓度条件下表现出抑制活性。星突江鲽GH、IGF-I和IGF-II重组蛋白的获得为鱼类GH/IGFs生理功能研究和专用绿色高效生长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0)
李文雯,孟一耕,王娜,张韦,崔宽宽[8](2012)在《pH值对星突江鲽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通过改变酶反应中的pH值,分析了星突江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3.8、8.2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6.6、7.4和7.0,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7.4、7.8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肝胰腺>肠>胃。(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2年20期)
肖永双,张岩,高天翔[9](2010)在《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分析了石鲽和星突江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175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2种间共检测到95处核苷酸替代,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叁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第叁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3、0.062和0.153,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2种鲽鱼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ytb>COI。贝叶斯法、邻近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一致,皆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遗传关系很近。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石鲽与星突江鲽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分化事件发生于更新世中期(Middle Pleistocene)。(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马爱军,李晨,王新安,侯仕营[10](2009)在《不同地理群体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取自韩国沿海和俄罗斯沿海的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效果稳定的引物,对每个群体40个个体进行扩增,各获得57个位点。韩国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3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7.89%;俄罗斯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2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6.14%。韩国群体和俄罗斯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度分别为0.3384和0.2963,Nei的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05和0.1947。星突江鲽两群体遗传多态度总量Hsp为0.4252。其中,群体内遗传多态度Hpop为0.3174,源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7465,而源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2535。(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5期)
星突江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着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着(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着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着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突江鲽论文参考文献
[1].曹栋正,陈四清,严俊丽,刘长琳,王志军.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6
[2].曹栋正,张小忠,陈四清,秦搏,常青.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石鲽(Kareius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渔业科学进展.2016
[3].曹栋正.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杂交种的性状差异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4].臧坤,徐永江,柳学周,史宝,王妍妍.星突江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的原核表达与生物活性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5
[5].徐永江,臧坤,柳学周,史宝,陈圣毅.星突江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体外重组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5
[6].臧坤,柳学周,徐永江,张凯,史宝.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及体外重组表达分析[J].水产学报.2014
[7].臧坤.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理功能及体外重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
[8].李文雯,孟一耕,王娜,张韦,崔宽宽.pH值对星突江鲽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2
[9].肖永双,张岩,高天翔.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马爱军,李晨,王新安,侯仕营.不同地理群体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