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色蓝宝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宝石,变色效应,紫外-可见光光谱,谱峰归属
变色蓝宝石论文文献综述
陈超洋,黄伟志,邵天,沈澈,李志彬[1](2019)在《特殊变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坦桑尼亚Umba出产颜色丰富的刚玉,该研究对象是一颗来自Umba的具有特殊变色效应的蓝宝石, D65光源(色温6 500 K)下呈现淡黄色, A光源(色温2 856 K)下呈现淡紫红色。为了研究这颗变色蓝宝石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的谱峰归属与变色成因,该研究使用电荷补偿理论来分析此样品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的谱峰归属。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这颗变色蓝宝石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变色蓝宝石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存在位于377, 388和450 nm处的3个吸收峰和1个以560 nm为中心的宽缓吸收带。样品的颜色主要受450 nm处吸收峰和以560 nm为中心的吸收带影响,其中以560 nm为中心的吸收带造成了这颗蓝宝石的变色效应。根据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测试结果,样品中主要杂质元素有Fe, Ti, Cr, V和Mg等。样品紫外-可见光光谱中377, 388和450 nm处的吸收峰是由Fe~(3+)导致。蓝宝石中的Cr~(3+), V~(3+), Fe~(2+)-Ti~(4+)对都可以在560 nm附近产生吸收,结合电荷补偿理论分析,刚玉中的Mg~(2+)会优先和Ti~(4+)进行电荷补偿,样品中Mg含量要稍微高于Ti,推测样品中几乎所有Ti~(4+)会与Mg~(2+)进行电荷补偿,因此样品中几乎不会存在Fe~(2+)-Ti~(4+)对。Fe~(2+)-Ti~(4+)对电荷转移产生的吸收特征具有很强的偏振性,尤其是在580 nm以后的吸收特征会随着偏振方向的改变而有很明显的变化。偏振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发现以560 nm为中心的吸收带没有明显的偏振性,进一步验证了样品中几乎没有Fe~(2+)-Ti~(4+)对,因此以560 nm为中心的吸收带主要是由于Cr~(3+)和V~(3+)造成的。样品的颜色主要是由Fe~(3+), Cr~(3+)和V~(3+)引起的,而变色效应主要是由Cr~(3+)和V~(3+)导致。结合电荷补偿机制与偏振-紫外可见光光谱来解释这颗变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光谱中以560 nm为中心的吸收带的归属,为研究刚玉紫外-可见光光谱中较为常见的位于560 nm左右吸收带的归属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王卉[2](2009)在《阜平变色蓝宝石的LA-ICP-MS分析及变色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阜平变色蓝宝石矿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含矿岩石的特点作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肉眼观察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确定阜平变色蓝宝石的围岩呈鳞片变晶结构,具有典型的片麻状构造,命名为矽线石黑云母片麻岩。对阜平变色蓝宝石进行了宝石学系统测试,指出了该地区变色蓝宝石自形程度较好,裂理发育,折射率较高,比重较低等特点。并经过LA-ICP-MS测试,确定其内部包裹体为金红石。应用LA-ICP-MS技术,将阜平变色蓝宝石的测试结果与其它变质岩型蓝宝石和缅甸变色蓝宝石的内部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阜平变色蓝宝石的Fe和Ga含量较高,Ti含量较低。并将测试结果与Ahmadjan和Guo,J关于区分变质岩型和玄武岩型蓝宝石的研究成果相对比,发现Ahmadjan的结论适用于本文样品,而Guo,J的结论不适用于本文样品,故认为Guo,J关于Ga=100ppm为区分变质岩型蓝宝石和玄武岩型蓝宝石的结论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通过阜平变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结合其内部元素含量,分析得出阜平变色蓝宝石中375nm,386nm,450nm,741nm吸收峰为Fe~(3+)所致;紫区和黄绿区吸收为V~(3+)和Cr~(3+)所致,693nm吸收峰为Cr~(3+)所致;Cr~(3+)是主要影响其变色效应的离子,同时与V~(3+)和Fe共同作用形成变色效应。与新疆、缅甸和合成变色蓝宝石比较,合成变色蓝宝石的主要致变色离子是V~(3+),Cr~(3+)起辅助作用;而阜平和缅甸变色蓝宝石的主要致变色离子是Cr~(3+),V~(3+)起辅助作用;新疆变色蓝宝石的变色效应则是特定比例的Cr~(3+)、Fe~(3+)和Ti4+共同作用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赵光赞,刘麟[3](2004)在《珍稀的变色蓝宝石》一文中研究指出蓝宝石是世界公认的珍贵宝石之一,它和红宝石是一对亲兄弟,或者是亲姐妹,它们都属于颜色美丽的宝石级刚玉大家庭。蓝宝石有许多美丽传说。古时候,有人认为大地是由一个巨大的蓝宝石支撑着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04-08-25)
变色蓝宝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阜平变色蓝宝石矿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含矿岩石的特点作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肉眼观察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确定阜平变色蓝宝石的围岩呈鳞片变晶结构,具有典型的片麻状构造,命名为矽线石黑云母片麻岩。对阜平变色蓝宝石进行了宝石学系统测试,指出了该地区变色蓝宝石自形程度较好,裂理发育,折射率较高,比重较低等特点。并经过LA-ICP-MS测试,确定其内部包裹体为金红石。应用LA-ICP-MS技术,将阜平变色蓝宝石的测试结果与其它变质岩型蓝宝石和缅甸变色蓝宝石的内部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阜平变色蓝宝石的Fe和Ga含量较高,Ti含量较低。并将测试结果与Ahmadjan和Guo,J关于区分变质岩型和玄武岩型蓝宝石的研究成果相对比,发现Ahmadjan的结论适用于本文样品,而Guo,J的结论不适用于本文样品,故认为Guo,J关于Ga=100ppm为区分变质岩型蓝宝石和玄武岩型蓝宝石的结论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通过阜平变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结合其内部元素含量,分析得出阜平变色蓝宝石中375nm,386nm,450nm,741nm吸收峰为Fe~(3+)所致;紫区和黄绿区吸收为V~(3+)和Cr~(3+)所致,693nm吸收峰为Cr~(3+)所致;Cr~(3+)是主要影响其变色效应的离子,同时与V~(3+)和Fe共同作用形成变色效应。与新疆、缅甸和合成变色蓝宝石比较,合成变色蓝宝石的主要致变色离子是V~(3+),Cr~(3+)起辅助作用;而阜平和缅甸变色蓝宝石的主要致变色离子是Cr~(3+),V~(3+)起辅助作用;新疆变色蓝宝石的变色效应则是特定比例的Cr~(3+)、Fe~(3+)和Ti4+共同作用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色蓝宝石论文参考文献
[1].陈超洋,黄伟志,邵天,沈澈,李志彬.特殊变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王卉.阜平变色蓝宝石的LA-ICP-MS分析及变色机理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3].赵光赞,刘麟.珍稀的变色蓝宝石[N].中国矿业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