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增益论文-连冬云,陈延山

转向增益论文-连冬云,陈延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增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压动力转向器,力矩增益,转向力特性

转向增益论文文献综述

连冬云,陈延山[1](2016)在《转向器力矩增益优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向器力矩增益是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某型号液压动力转向器力矩增益问题,分析了转向器力矩增益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转向力特性模拟确定了改进方案,并通过台架测试和实车驾评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8)

刘科阳,高超,崔金龙,孙宁,侯长勇[2](2014)在《液压动力转向器力增益问题研究分析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液压助力转向器转向时力增益不明显的问题,从转阀工作原理、转向阀特性曲线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对某车型改进前后力增益感的实车测试,找出了影响力增益问题的因素及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8)

刘春春[3](2014)在《增益型改革转向公平正义型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改革由增益型改革转向公平正义型改革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民众所固有的平均主义的观念、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及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是制约这种转变的负面因素。为此,必须以推进法治化进程、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及加快农村发展为突破口,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利益,实现公平正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郑宏宇,宗长富,何磊[4](2014)在《基于变增益的操纵杆线控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操纵杆代替传统线控转向(Steer-by-wire,SBW)系统中的转向盘,研究这种新型SBW系统的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建立整车2自由度动力学参考模型,针对采用操纵杆控制汽车转向运动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通过分析基于定横摆角速度增益所设计的转向变传动比应用在操纵杆SBW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分别设计车速因子和转角因子,提出保证汽车转向增益呈线性变化的转向变传动比变增益设计方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对整车动力学模型和转向变传动比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固定型驾驶模拟器对提出的操纵杆SBW系统变传动比方法进行试验和验证。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出的操纵杆SBW系统转向变传动比作用下,驾驶员可以准确地实现转向意图,保证整车具有良好的运动轨迹跟踪能力,同时也保证汽车较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来飞,黄超群[5](2012)在《汽车四轮转向变增益跟踪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车身侧倾对转向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对转向系统通常采用的参考模型进行修改,并探讨了轮胎侧偏刚度和车速对参考模型横摆角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为,轮胎侧偏刚度对参考模型的横摆角速度增益有较大影响:前轮侧偏刚度的降低使横摆角速度大致成比例地减小。利用最优前馈和反馈控制方法,提出了四轮转向变增益跟踪控制策略。采用非线性半经验轮胎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变增益跟踪控制策略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有重大改善。(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郑宏宇,李君,宗长富,袁昆,赵镜澈[6](2012)在《线控转向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BW)转向角传动比的设计问题,对SBW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值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和驾驶员模型的基础上,从人-车闭环系统角度出发,采用汽车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中的轨迹跟踪误差评价指标、驾驶员操纵负担的评价指标、侧翻危险性评价指标和侧滑危险性评价指标并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在典型车速下对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的SBW转向传动比可有效地提高汽车操纵性,减轻驾驶员负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廖林清,王伟,屈翔[7](2011)在《基于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动态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保证汽车转向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以车速和前轮转角来确定车辆动态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确定的理想传动比保证了汽车转向增益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商高高,洪泽,张红党,罗石,何仁[8](2010)在《基于稳态增益的主动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双行星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根据前轮转角的合成机理,分别建立了方向盘转角和迭加转角的运动学模型,通过比较单、双行星齿轮机构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转速差,发现双行星齿轮机构比单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效率高,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基于双行星齿轮机构的电机转角随方向盘转角及传动比的变化关系;为了改善汽车的动态转向特性及其在高速直线行驶时的抗干扰能力,以车速为输入变量,参考车辆系统稳态增益的变化范围,构建了可变传动比计算模型.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转向系统角传动比能够随着汽车行驶工况灵活变化,主动调整前轮转角,提高了汽车的操纵轻便性和行驶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9](2008)在《遗传算法优化转向增益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轮与转向盘之间的机械连接,因而可以主动控制前轮,提高操纵稳定性。研究了基于理想传动比的转向控制策略,以各车速下的闭环总方差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转向增益。提出的转向控制策略可以降低驾驶员的转向负担,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08年03期)

宗长富,郑宏宇,田承伟,徐颖[10](2007)在《线控转向稳态增益与动态反馈校正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9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保证线控汽车转向增益不变的稳态控制策略,使线控汽车转向特性不随车速和转向盘转角变化;提出了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仿真和驾驶模拟器实验表明,基于转向增益不变的稳态控制策略保证了汽车转向特性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适合于更多的驾驶人群;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有效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7)

转向增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液压助力转向器转向时力增益不明显的问题,从转阀工作原理、转向阀特性曲线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对某车型改进前后力增益感的实车测试,找出了影响力增益问题的因素及改进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增益论文参考文献

[1].连冬云,陈延山.转向器力矩增益优化改进[C].第十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刘科阳,高超,崔金龙,孙宁,侯长勇.液压动力转向器力增益问题研究分析及改进[C].第十一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3].刘春春.增益型改革转向公平正义型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

[4].郑宏宇,宗长富,何磊.基于变增益的操纵杆线控转向变传动比设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4

[5].来飞,黄超群.汽车四轮转向变增益跟踪控制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2

[6].郑宏宇,李君,宗长富,袁昆,赵镜澈.线控转向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优化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

[7].廖林清,王伟,屈翔.基于横摆角速度增益的动态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

[8].商高高,洪泽,张红党,罗石,何仁.基于稳态增益的主动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模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于蕾艳,林逸,施国标.遗传算法优化转向增益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

[10].宗长富,郑宏宇,田承伟,徐颖.线控转向稳态增益与动态反馈校正控制算法[C].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转向增益论文-连冬云,陈延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