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频技术论文-王婧,张升伟,孟进

分频技术论文-王婧,张升伟,孟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小卫星,太赫兹分频技术,波导双工器,模式匹配法

分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张升伟,孟进[1](2019)在《应用于微小卫星平台的太赫兹分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编队技术,气象预报工作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为了完成微小卫星大气微波探测仪射频部分的频率分离功能,采用体积小、插损小的波导双工器来实现.采用等效电路法和模式匹配法优化参数,设计了一款166/183 GHz双工器.考虑到实际加工情况,仿真过程中具体分析了膜片陡直度和膜片厚度对双工器性能的影响.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器件分割方式和加工缺陷的分析,不断优化加工方案,最终得到满意的加工样品.经测试,166/183 GHz双工器的带内插损小于1. 5 d B,回波损耗大于15 d B,带外抑制高于27 d B以上,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证明了双工器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焦振华,刘志斌,张益明,王志红,刘方[2](2016)在《基于地震分频技术的煤层气“甜点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作为非常规气藏勘探领域,储层性质及成藏条件具有其特殊性,利用地震资料是高效开发煤层气的重要保障。针对柿庄北地区煤层厚度薄,地震主频难以分辨的难题,本文充分挖掘地震信息,有效利用地震高、中、低频信息。利用地震分频属性反演技术,精细预测了3号、15号煤层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基于地震分频技术,利用低频与高频之间的能量变化精细预测了3号、15号煤层的含气量,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SPG/SEG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电子文集》期刊2016-04-20)

李鑫,黄海生[3](2016)在《GNSS射频芯片中小数分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NSS射频前端PLL频率综合器中的低杂散小数分频问题,提出了分别基于累加器结构和MASH1-1-1Δ-∑结构的两种小数分频调制器实现方案。进而选取3.996 MHz为GNSS射频前端模拟中频频率,16.368 MHz为PLL频率综合器参考频率,在GPS L1和BD-2 B1频点上对30级累加器级联结构和MASH1-1-1Δ-∑结构的输出功率谱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小数杂散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ASH1-1-1Δ-∑结构具有噪声整形功能,可将小数杂散由低频段推至高频段,从而在低频段获得更优的杂散特性。由于高频段的杂散可被PLL环路滤波器滤除,故MASH1-1-1Δ-∑结构更适合用在基于PLL的频率综合器中。(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李海鹏,隋波,陈奎,彭军[4](2015)在《分频技术在北部湾盆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较深、非均质性强的地区,采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效果不好。基于时频分析的分频技术,能够细致研究时变地震信号,进而对储层进行预测。首先利用时频分析结合地震相研究沉积旋回变化,然后在研究频率振幅域与岩性的敏感性、频率能量与岩性交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分频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时频分析与地质沉积中的层序旋回符合较好,中频时振幅谱与砂岩相关性好,分频结果显示振幅能量分布与单井时频分析结果、地质沉积相认识符合度较高,说明利用分频技术进行储层预测是合理可靠的。(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5年29期)

马世忠,何伟,王昭[5](2015)在《基于地震分频技术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属性在岩性变化复杂、砂泥交互出现且地震资料不理想、无法实现砂体精细刻画的问题,以葡西油田古109开发区为例,采用地震分频技术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反映各频率段对应储层特征的属性融合,对开发区H22-1层实现井震联合控制下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支分流河道、一支决口河道、一处主体席状砂、两处席状砂,以及呈大面积分布的席外缘。地震资料、正演模型、测井资料及沉积相验证了刻画结果的准确性。分频技术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属性分析方法,对不同频率的地震响应赋予了实际地质意义,可以精确地识别、预测和描述储层的发育情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国飞,吕双兵[6](2015)在《RGB分频技术在断块油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叁色混相分频技术,对海塔盆地贝中油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研究。首先,应用S变换对研究区叁维地震数据进行分频处理,然后优选出了15,35,50 Hz叁套频率调谐数据体进行RGB模式混合,制作了南一段地层的叁色混相分频切片。与原断裂体系认识相比,解决了破碎带、陡坡带部位断层识别精度低的问题,小断层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属性切片重新揭示了贝中油田应为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断裂系统。(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5年02期)

王小杰,栾锡武[7](2015)在《基于小波分频技术的地层Q值提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层Q值的提取方法容易受到由岩性引起的强反射振幅的影响,引起计算结果的多解性,从而难以分辨含气储层;小波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解释方法,分频剖面具有不同频段的地震成分,分频处理可以避免不同频率成分地震信号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特殊对待目标储层频段的地震信息,有助于提高地层属性提取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原因,首先针对目的层分析含气储层的频率区间,然后利用小波分频技术得到该频率区间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更有利于预测含气储层。(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5年03期)

张云涛[8](2014)在《S变换精确分频技术在河流相储层及流体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频处理技术是提高储层描述精度、识别薄储层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分频技术大都是基于傅里叶变换及小波变换等算法,受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限制,这些算法无法同时保证时间域和频率域上的分辨率,且随着频率的提高,地震中噪音信号的影响被放大,致使高频信号的保真度和可信度下降。S变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新的时频转换算法,在信号的保真度、可信度及时频分辨率上较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更加精细。S变换精确分频数据用于准确识别储层及储层含油性检测等地质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4年10期)

刘阳[9](2014)在《基于聚光分频技术和改进型LFR聚光器的光伏/光热综合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高效利用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上,太阳能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转换和光热转换。这两种方式均受制于较低的太阳能能流密度。采用聚光方式提高太阳能的辐射能流密度,光热利用时可提高集热温度,提高效率;光伏转换时则可减少光伏电池用量,降低成本。而且聚光电池具有比平板光伏电池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太阳能的聚光利用具有良好的前景。然而某些类型的聚光系统如碟式系统、槽式系统的焦斑能流分布不均,影响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因此研制具有均匀焦斑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聚光器在聚光光伏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聚光光伏发电的聚光倍数为数十至数百,且由于光伏电池仅能转换特定光谱区间的太阳辐射能,其余谱段的辐射能在电池内耗散为废热,造成电池严重的热负荷。对于光伏电池废热的利用,主要有光伏-热水系统等传统型电热联用系统,利用冷却介质对光伏电池进行冷却,而冷却流体则被加热成热流体以资利用。这种系统提高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效率,但由于冷却介质温度受限于光伏电池工作温度,热利用效率很低。光谱分频技术可实现对不同光谱的太阳辐射能的分配,因此在聚光光伏利用中可将能高效光伏转换谱段的太阳辐射输送至光伏电池,将其余谱段的太阳辐射能集热回收。光谱分频技术不仅从源头上降低了光伏电池的热负荷,还实现光伏转换过程与光热转换过程的相互独立,使得热利用系统可获取比传统电热联用系统更高的集热温度。本文在传统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聚光器,在此聚光器平台上构建了一种基于光谱分频技术的新型聚光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并围绕这一新型电热联用系统展开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首先,提出了一种集光平板倾斜布置的改进型线性菲涅尔反射式(LFR)聚光器设计方案。以此聚光器为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分频技术的新型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方案。描述了该聚光分频利用系统中各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并以几何聚光比和面积利用率为目标函数,对该系统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在考虑主要光学误差的前提下,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光学仿真。仿真结果显示焦斑位置能流密度分布均匀,适于光伏电池使用;且在未使用再反射镜时热接收器已可收集约86%的光谱分频器反射能流。其次,以优化计算获得的结构参数构建了上述改进型LFR聚光器,并在此聚光器上搭建了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的实验装置。利用CCD测试法对实际聚光器的焦斑能流分布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与光学仿真结果一致。利用该实验装置,测试了单晶硅电池和砷化镓电池在不同聚光倍数的全光谱太阳辐射下的I-V特性曲线,分析了各光伏电池性能的优劣。同时还测试了等光强的不同单色光光照条件下单晶硅电池的I-V曲线。根据曲线特征,得出在高辐照能流密度下,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同低辐照能流密度下相似,具有微弱的光谱依赖特性。对影响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内外部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描述了光伏电池在单纯聚光以及聚光分频两种工作条件下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填充因子叁要素的表达式,根据转换效率的定义式即可计算出相应条件下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同时还构建了聚光条件下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模型,并检验了该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效率模型,分析了光伏电池聚光利用时存在最大转换效率并对应最佳聚光倍数。再次,建立了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对黑体表面和不同截止波长的理想选择性吸收表面的热接收器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出中高温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与热接收器表面性质、入射能流密度及集热温度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单纯聚光光热利用系统和采用聚光分频系统中的热接收器表面涂层的特性,确定了这两类系统中热接收器的最佳工作温度、系统热功转换效率与入射能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数值计算表明,单纯聚光光热利用系统中的中高温热接收器的最佳截止波长为1.6~2.0μa;而采用硅电池或砷化镓电池的聚光分频系统中的热接收器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最佳截止波长为2.2~2.6μm。同时给出了对带有实际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热接收器的最佳工作温度及对应的最大效率的分析计算方法。最后,针对聚光分频系统,提出通过比较光伏电池的光谱转换效率和设定工作温度下热利用子系统的最大效率的大小,来确定太阳光谱最佳分频位置。计算了采用不同光伏电池的聚光分频利用系统的总效率。并以采用单晶硅电池和采用特定截止波长的热接收器的热利用子系统构成的CPV/T分频利用系统为案例,根据聚光分频利用系统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光学特性,计算了各环节的能量分布及系统总效率。计算结果表明,相同工作条件下聚光分频利用系统比单纯聚光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且CPV/T分频利用系统的整体效率受温度影响低于相同条件下的CPV系统。因此,太阳能聚光分频利用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10)

刘媛[10](2014)在《分频技术在王家岗地区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家岗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东部,沙四纯下亚段广泛发育滩坝砂岩储层,是该区重要的勘探对象。滩坝砂储层厚度薄,常规地震资料难以识别。本文通过对实钻井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储层发育的厚度范围,在此基础上求取调谐频率,利用分频技术识别并预测滩坝砂储层的展布范围,明确了该区有利储层分布特征。通过实钻井的验证,应用分频体进行储层预测结果比较准确。(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分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层气作为非常规气藏勘探领域,储层性质及成藏条件具有其特殊性,利用地震资料是高效开发煤层气的重要保障。针对柿庄北地区煤层厚度薄,地震主频难以分辨的难题,本文充分挖掘地震信息,有效利用地震高、中、低频信息。利用地震分频属性反演技术,精细预测了3号、15号煤层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基于地震分频技术,利用低频与高频之间的能量变化精细预测了3号、15号煤层的含气量,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婧,张升伟,孟进.应用于微小卫星平台的太赫兹分频技术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2].焦振华,刘志斌,张益明,王志红,刘方.基于地震分频技术的煤层气“甜点区”预测[C].SPG/SEG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电子文集.2016

[3].李鑫,黄海生.GNSS射频芯片中小数分频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

[4].李海鹏,隋波,陈奎,彭军.分频技术在北部湾盆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

[5].马世忠,何伟,王昭.基于地震分频技术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5

[6].陈国飞,吕双兵.RGB分频技术在断块油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5

[7].王小杰,栾锡武.基于小波分频技术的地层Q值提取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15

[8].张云涛.S变换精确分频技术在河流相储层及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4

[9].刘阳.基于聚光分频技术和改进型LFR聚光器的光伏/光热综合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10].刘媛.分频技术在王家岗地区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4

标签:;  ;  ;  ;  

分频技术论文-王婧,张升伟,孟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