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粘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塑料,纳米划痕,摩擦性能,粘着理论
微观粘着论文文献综述
雷帆,温彤,于建明,吴诗仁[1](2012)在《基于粘着摩擦理论的塑料微观摩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压痕仪测试ABS塑料的弹性模量,为了研究塑料材料微观摩擦性能,设计了一套测试制样方案,采用纳米划痕技术实测了ABS塑料的微观摩擦性能,并结合粘着摩擦理论对塑料摩擦特性进行了分析。纳米压痕结果,ABS塑料弹性模量均值约为4.20 GPa;纳米划痕结果,弹性接触和塑性接触时摩擦因数分别约为0.1和0.25;对比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发现,粘着摩擦理论用于解释塑料材料微观摩擦行为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2年08期)
郑华军[2](2009)在《基于光纤光学系统的微观粘着测试仪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附是微/纳米尺度下十分普遍和突出的现象。实践证明,随着材料和加工尺寸的日趋减小,表面效应和尺度效应对微机电系统(MEMS)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微构件粘附是造成MEMS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MEMS性能不稳定而难以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过去20多年间,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摩擦力显微镜(FFM)及表面力仪(SFA)等在微观粘着的研究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其价格昂贵且一般工作范围为nN量级,而在微构件的粘附过程中,力的大小往往处于μm-mN量级范围。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μm-mN范围的商品化测试仪器,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探究界面粘着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规律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基于光纤光学系统的微观粘着测试仪器,它能够实现测试参数如预载荷、分离速度和停留时间等的控制。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设计了由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双叶悬臂梁组成的非接触式微力测量装置,分析了双叶悬臂梁的力学特性。采用双叶悬臂梁消除了切向力和法向力的耦合影响,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系统的灵活性、扩展性和可靠性。(2)设计了由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和压电陶瓷控制系统组成的微动工作台,实现了粗调与微调相结合的分步进给方式。引入PID控制算法,提高了加载精度。设计了以直圆柔性铰链支撑的复合平行四杆机构为基础的压电陶瓷装夹机构,研究了MTp200/10×10/20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非线性、迟滞特性和蠕变特性,分析了压电陶瓷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构建了数据采集和显微视频系统,实现了粘着力数据和接触区域图像的采集、分析处理、显示和保存等功能。为分析被测试样表面微观结构变化和研究微观接触力学理论提供了测试手段。(4)分析了本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并对纳米级薄膜材料进行了微观粘着性能测试及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仪器测试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9-06-08)
郑华军,刘莹,周顺斌[3](2008)在《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构件粘附是造成微机电系统(MEMS)失效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MEMS性能不稳定难以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MEMS粘着问题的研究,微观粘着测试技术显得极为重要。综述了国内外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介绍了基于应变片、光学检测、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力传感器和分析天平等原理的粘着测试装置,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08年06期)
冯丽,谢沛霖[4](2007)在《基于分形几何的表面微观形貌模拟及粘着弹性接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usloos和Berman提出的推广的W-M函数对具有分形特征的粗糙表面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了函数中与尺度无关的特征参数对表面微观形貌的物理意义。同时,基于Yan和Maugis的理论研究,用模拟的分形表面建立了考虑表面效应的弹性接触模型,通过数值方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迭代求解,得到了两接触面在不同的接触条件下各个接触斑点上的载荷分布和真实接触面积以及接触斑点的数量和尺寸。由于真实接触面积的尺寸敏感地反应表面微观几何形貌的变化,因此该方法为研究粘着机制和减小微尺度粘着效应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07年06期)
孙琼,臧其吉,陈泽深[5](1998)在《轮轨粘着问题的微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微观摩擦学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轮轨粘着的微观研究模型,获得了新的轮轨粘滑特性曲线,对轮轨粘着系数随列车速度的提高而下降的原因作出了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1998年02期)
柏建仁,潘艳春,张承琮[6](1994)在《发动机气缸粘着磨损微观形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着磨损是汽车发动机气缸的主要磨损形式之一。给出了直列六缸汽油发动机气缸粘着磨损(包括划伤)的典型微观形貌照片,并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微观形貌的分析,可判断出气缸的磨损形式和磨损程度,采取相应对策,可提高发动机寿命。(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1994年09期)
微观粘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粘附是微/纳米尺度下十分普遍和突出的现象。实践证明,随着材料和加工尺寸的日趋减小,表面效应和尺度效应对微机电系统(MEMS)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微构件粘附是造成MEMS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MEMS性能不稳定而难以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过去20多年间,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摩擦力显微镜(FFM)及表面力仪(SFA)等在微观粘着的研究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其价格昂贵且一般工作范围为nN量级,而在微构件的粘附过程中,力的大小往往处于μm-mN量级范围。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μm-mN范围的商品化测试仪器,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探究界面粘着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规律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基于光纤光学系统的微观粘着测试仪器,它能够实现测试参数如预载荷、分离速度和停留时间等的控制。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设计了由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双叶悬臂梁组成的非接触式微力测量装置,分析了双叶悬臂梁的力学特性。采用双叶悬臂梁消除了切向力和法向力的耦合影响,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系统的灵活性、扩展性和可靠性。(2)设计了由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和压电陶瓷控制系统组成的微动工作台,实现了粗调与微调相结合的分步进给方式。引入PID控制算法,提高了加载精度。设计了以直圆柔性铰链支撑的复合平行四杆机构为基础的压电陶瓷装夹机构,研究了MTp200/10×10/20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非线性、迟滞特性和蠕变特性,分析了压电陶瓷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3)构建了数据采集和显微视频系统,实现了粘着力数据和接触区域图像的采集、分析处理、显示和保存等功能。为分析被测试样表面微观结构变化和研究微观接触力学理论提供了测试手段。(4)分析了本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并对纳米级薄膜材料进行了微观粘着性能测试及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仪器测试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粘着论文参考文献
[1].雷帆,温彤,于建明,吴诗仁.基于粘着摩擦理论的塑料微观摩擦特性研究[J].塑料工业.2012
[2].郑华军.基于光纤光学系统的微观粘着测试仪器研制[D].南昌大学.2009
[3].郑华军,刘莹,周顺斌.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8
[4].冯丽,谢沛霖.基于分形几何的表面微观形貌模拟及粘着弹性接触计算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7
[5].孙琼,臧其吉,陈泽深.轮轨粘着问题的微观模型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98
[6].柏建仁,潘艳春,张承琮.发动机气缸粘着磨损微观形貌分析[J].汽车技术.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