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赵阳,杨阳,赵长青

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赵阳,杨阳,赵长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培养,纺锤芽孢杆菌

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杨阳,赵长青[1](2019)在《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能够产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处理制革废水的能力)的纺锤芽孢杆菌进行培养条件优化,以期提高该纺锤芽孢杆菌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以絮凝率的大小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1℃,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pH为5和6,最佳培养时间为48 h。然后,采用L_9(3~4)正交实验,确定了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3℃,最佳接种量为6%,最适pH为5,最佳培养时间为54 h。与初始培养条件相比,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制得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从46.9%提高到了62.1%,增长幅度为32.4%。通过对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为该纺锤芽孢杆菌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在制革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杨建仁[2](2019)在《微生物絮凝剂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一代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性能高效,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广泛运用于水资源净化研究中,且处理效果较好,成为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之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更加高效、安全且无毒无害。本文简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分类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在各类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5期)

李娜,范祎立,李雪,李洪,乔长晟[3](2019)在《1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与絮凝剂的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G1-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基于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该菌株鉴定为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该菌株能在特定培养基中产生一种白色絮状沉淀,其产率为2.4 g/L,且该絮状胞外产物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可达93.06%。经呈色反应分析,该产物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其中多糖含量为31.38%,蛋白质含量为16.5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胞外产物主要由天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以及葡萄糖、核糖、半乳糖等10种单糖组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段梦雯,梁达奉,马瑞佳,陆登俊[4](2019)在《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天然的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它无毒和可生物降解,因此在工业上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制糖工业中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文章主要对近年来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絮凝机理、影响絮凝剂絮凝作用的因素以及其在甘蔗制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7期)

李立欣,邓丽华,朴庸健,马放,王杰[5](2019)在《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复配处理地表水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达到絮凝剂复配在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的目的,探讨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CBF)分别与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Al_2(SO_4)_3)、聚合氯化铝铁(PAFC)叁种絮凝剂复配对松花江原水浊度的影响,并分析CBF与PAFC复配处理后江水的色度、TOC以及水中残留Al~(3+)浓度。实验表明:CBF与PAFC的较佳复配比为1∶20至1∶25;浊度去除率为94.02%,TOC的去除率为59.29%,色度去除率为94.44%,水中金属离子Al~(3+)的去除率为62.57%。该研究表明,CBF与化学絮凝剂复配可以提高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东方[6](2019)在《基于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脱色功能,在食品工业、环保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一般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过程繁琐,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发展的进程。而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已被报道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天然微生物絮凝剂资源,具备絮凝、脱色、重金属去除等典型微生物絮凝剂功能,且能自然沉淀、适合淡水和海水处理。已有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的絮凝活性可能与其中的微生物有关。但是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难于收集应用到实际生产。基于此,依据生态仿生复配的策略,对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进行生态仿生制备,以期生产出一种兼具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特性又可用于发酵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的摇瓶制备本研究直接采用从养殖场原产地的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RPM)作为接种物,与沙土复配制备一种功能类似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接种体积、沙土添加量、培养时间、培养转速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接种体积(0.5%,v/v)、沙土添加量(7%,w/v)、培养时间(36 h)、培养转速(180 r min~(-1)))下,对微生物絮凝剂(BBF)进行连续12批次的培养。在序批次培养过程中,絮凝剂的平均产量为73.77±1.79 g L~(-1),稳定的絮凝率均值为80.28±2.10%。在与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相同使用剂量(8 g L~(-1))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可以达到87.92±0.65%。(2)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的性能表征通过电镜照片分析,我们发现微生物絮凝剂的表面凹凸不平,在凹陷处附着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菌;同时,BBF对亚甲基蓝、结晶紫和孔雀石绿染液的脱色率分别可以达到98.78±0.46%,89.37±0.35%和99.11±0.17%,对小球藻的收获率可以达到85.65±0.15%。我们对絮凝率稳定的5到11批次的样品进行多糖的含量鉴定分析,发现第8批次的多糖含量最高,第10批次的多糖含量最低,与絮凝率的变化趋势一致。(3)基于高通量测序,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基于高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属的分析水平上,在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中相对丰度占比最高的七个属分别是Pseudoalteromonas(6.28%-23.04%)、Neptuniibacter(8.14%-24.24%)、Maribacter(3.63%-4.72%)、Paraglaciecola(1.70%-6.28%)、Marine monomonas(1.17%-3.18%)、Winogradskyella(1.81%-2.62%)和Vibrio(1.49%-2.72%)。然而在BBF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依次为是弧菌属(58.73%-91.05%)和芽孢杆菌属(0.39%-30.61%)。在序批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第10批次中弧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最低为75.09%,对应在第10批次的絮凝率也最低为77.54±1.17%。推断认为,弧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微生物絮凝剂中主要起絮凝作用的多糖产生菌株。(4)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发酵罐生产的研究基于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的研究,考虑到实际生产效能与生产安全,采用两株(JP和S5)从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分离得到的假交替单胞菌属作为接种物,与聚氨酯生物填料复配制备出一种可应用于生产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的生产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生产条件为26.33℃、pH为8.33、溶解氧浓度为61.11%,在该条件下,絮凝率最高可达到81.76±0.26%,产量为5.15 g L~(-1)。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铅的效率为0.2686 mg g~(-1)。MBF-JPS对淡水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的沉降效率分别为96.98±1.02%和97.44±0.98%,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效率极为显着可达到99.26±0.34%,对结晶紫溶液的脱色率为68.47±0.49%。(5)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成分提取与分离纯化对已制备得到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我们采用离心、浓缩、透析、醇沉系列方法进行多糖的提取和水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水解后的单糖组分为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核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摩尔比为3:3.5:9.2:0.8:1.2:63.9:2.2:3.6:12.6。将研究结果与课题组前期针对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的絮凝成分的单糖组分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在定量分析与单糖组成上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本文通过摇瓶小试研究和发酵罐中试研究,利用生态仿生的手段制备出两种微生物絮凝剂。这两种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比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更高的絮凝活性并且更易收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可以自我沉降;而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可悬浮收集。其中弧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BBF)中起絮凝作用多糖的主要产生菌株,在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MBF-JPS)中两株假交替单胞菌属也可以产生起絮凝作用的活性多糖。为今后以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为基础的生态仿生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梦茜,莫松柏,钱荣坤[7](2019)在《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的水处理剂。文章对近些年来关于微生物絮凝剂针对污水处理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首先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和絮凝机理进行了简述,接着概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污水处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王玉霞[8](2019)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剂产生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nglutination mud,RPM)是菲律宾蛤仔水产养殖的典型副产品废物,而舟山水产养殖场的RPM被新近报道为一种有前景的天然生物絮凝剂资源。旨在弄清楚RPM絮凝活性是否具有地域依赖性以及探索絮凝产生原因以拓宽其开发范围,本研究对RPM的絮凝剂产生源及其分离的絮凝活性菌株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来自大连、威海、舟山和湛江四个地点的RPM具有絮凝活性,其冷冻RPM样品絮凝率在8 g/L达到最高(61.9±2.4%至73.2±0.9%),新鲜RPM样品絮凝率最高达到91.34±1.18%,表明RPM的絮凝活性是广泛存在的。将不同地点的RPM样品进行粗多糖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差异性导致RPM细菌群落结构和多糖组成的差异,而细菌群落产生的多糖可能是RPM的絮凝活性基础。所有样品中的重迭OTUs占总序列44.6-62.22%,TOP 25属均为重迭OTUs,TOP 50里82%为重迭OTUs,这些OTUs可能是RPM里负责产生絮凝剂和承担絮凝活性的“核心基因组”。细菌的抑制生长显着降低RPM的脱色率,真菌的抑制无显着性变化,而胞外多糖可能是RPM絮凝活性主要承担者,表明RPM里细菌群落直接影响多糖组分和脱色率。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的成员可能是RPM絮凝活性的主要贡献者,如Lutibacter(3.99-16.13%),Maribacter(4.77-15.13%)。低丰度群落在决定RPM群落结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高丰度群落反而辨识度不高,这些群落结构间的生态环境功能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从RPM中分离获得两株高絮凝活性菌株JP和GHS18,絮凝率分别为80.0%、75.1%。综合16S rDNA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结果,菌株JP和GHS18分别别被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 undina和P.paragorgicola。对菌株JP和GHS18进行基因组框架扫描和基因预测,分别预测到3746、4342个基因,14个rRNA/87个tRNA、11个rRNA/94个tRNA。将预测的基因注释到数据库COG、GO、KEGG、NR和Swiss-Prot中,在两株菌株基因组中均发现了具有絮凝活性的胞外聚合物合成途径中前体底物基因(UDP-Glucose、GDP-mannose和UDP-glucuronate等)和重复寡糖单元基因(UDP-Gal、dNTP-D-Glu、dNTP-L-Rham和UDP-ManNAcA等),然而将重复寡糖单元聚合成多糖的eps基因簇并未发现,推测其具有类似的基因簇代替行使功能。本研究揭示了RPM共附生细菌承担了主要的絮凝活性,是RPM絮凝剂产生源,为未来开发RPM及其共附生絮凝活性菌株为发酵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对絮凝活性菌株的产絮凝剂生物合成途径更进一步的基因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9-04-01)

林俊岳,曾建忠,李洋,李盈盈[9](2019)在《高盐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6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利用高盐有机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可行性,实验表明,菌H6在酸性条件下可利用高盐合成废水生长微生物絮凝剂,在36 h时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达到99.2%,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絮凝能力下降.对照6%硫酸钠与6%氯化钠培养基条件下发酵情况,发现阴离子对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周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秀红,王文轩,张廉,沈伟林[10](2019)在《利用剩余污泥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与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以稀盐酸为提取剂制备了污泥絮凝剂,并优化了污泥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及絮凝条件。当稀盐酸浓度为1. 2 mol/L,破解时间为20 min时,制得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到99. 5%。对于30 g污泥,提取剂稀盐酸的用量为200 m L,浓度为1. 2 mol/L时,连续提取2次,主要絮凝活性成分可基本提取出来。采用加碱溶液的方法对污泥絮凝剂进行提纯,制备得到纯化的絮凝剂PSF-1~3。当絮凝体系pH在4. 0~12. 0时,纯化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均在95%以上。采用红外光谱对3个提纯絮凝剂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纯化的污泥絮凝剂中存在O—H和N—H或二者之一,且存及酰胺键,推测絮凝剂的主要絮凝活性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采用扫描电镜对絮凝剂絮凝前后的形貌进行检测,絮凝后高岭土颗粒团聚在絮凝剂周围,由此推测在高岭土和絮凝剂之间产生吸附架桥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新一代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性能高效,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广泛运用于水资源净化研究中,且处理效果较好,成为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之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更加高效、安全且无毒无害。本文简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分类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在各类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阳,杨阳,赵长青.纺锤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优化[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

[2].杨建仁.微生物絮凝剂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处理[J].广州化工.2019

[3].李娜,范祎立,李雪,李洪,乔长晟.1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与絮凝剂的成分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段梦雯,梁达奉,马瑞佳,陆登俊.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

[5].李立欣,邓丽华,朴庸健,马放,王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复配处理地表水的效果[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9

[6].王东方.基于菲律宾蛤仔粘附性污泥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和表征[D].浙江海洋大学.2019

[7].李梦茜,莫松柏,钱荣坤.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9

[8].王玉霞.基于微生物组学的菲律宾蛤仔黏附污泥絮凝剂产生源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9].林俊岳,曾建忠,李洋,李盈盈.高盐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6的影响研究[J].化学研究.2019

[10].张秀红,王文轩,张廉,沈伟林.利用剩余污泥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与机理分析[J].环境工程.2019

标签:;  ;  ;  ;  

产絮凝剂微生物论文-赵阳,杨阳,赵长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