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鞍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鞍藤,盐胁迫,生理生化,近缘野生种
马鞍藤论文文献综述
霍恺森,成小威,曹清河,唐君,朱国鹏[1](2019)在《甘薯近缘野生种马鞍藤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L.) R. Brown]是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的近缘野生种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州等沿海滩涂地区,目前关于其耐盐方面的研究较少。分析甘薯近缘野生种马鞍藤根部和叶片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将为其耐盐基因挖掘和甘薯种质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采用沙培法,通过300、600、900 mmol/L NaCl溶液灌溉模拟盐胁迫,分别测定叶片和根部在胁迫后0、1、3、5、7 d的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总蛋白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根部和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浓度盐处理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前3 d内达到峰值;而总蛋白含量在根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叶片中则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所达到的峰值也随之增加。研究进一步证实马鞍藤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其根部和叶片可分别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抵御盐胁迫;研究还发现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总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可作为马鞍藤耐盐胁迫的生理指标,其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后3 d达到峰值,为下一步转录组测序取样时间提供了参考,也为挖掘甘薯近缘种耐盐基因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任军方,陈宣,翁春雨,赵明苑[2](2018)在《马鞍藤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马鞍藤的形态特征、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马鞍藤的种子育苗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马鞍藤种子育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21期)
霍恺森,赵冬兰,陈艳丽,周志林,王珧[3](2019)在《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L.)R. Br.)是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之一,为热带、亚热带海滩生长的多年生藤蔓植物,作为沿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马鞍藤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为耐盐甘薯种质创制提供信息参考。本试验调查了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和特征概况,为后续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打下基础。研究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叁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为对照,运用流式细胞术对马鞍藤基因组大小进行初步预估;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2500)对马鞍藤基因组进行survey评估,测序深度30×,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估算马鞍藤GC含量(即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比例)、杂合率、重复序列等基因组概况。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估算马鞍藤基因组大小为1012.704±17.37 Mb;经全基因组Survey测定获得马鞍藤有效数据为21.71 Gb,基因组大小经修正后估算为1041.65 Mbp;通过K-mer分布曲线估算马鞍藤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74.52%,杂合率为0.99%;经初步组装后,GC平均深度及含量分布存在异常,出现分层的现象,这可能与马鞍藤基因组杂合率较高有关。本试验首次报导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信息,为马鞍藤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和甘薯耐盐基因挖掘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邵林,和焕香,郭庆梅,周凤琴,邵长伦[4](2018)在《马鞍藤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马鞍藤的性状、显微特征,以便准确鉴别药材。方法: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对马鞍藤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定研究。结果:马鞍藤茎为双韧型维管束,初生木质部细胞较小基本连成圆环,木射线狭窄,内始式分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次生木质部细胞较大,位于初生木质部外围形成几个弧状片段;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中具有草酸钙簇晶;叶为等面叶,表面有气孔和盐腺,主脉维管束外有维管束鞘和大量薄壁组织,薄壁组织中分泌腔散在,有些侧脉处的栅栏组织也被隔断。粉末中导管多为梯纹、螺纹,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较多,气孔为平轴式。结论: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定的方法可准确鉴定马鞍藤药材。(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6期)
万占轶[5](2015)在《马鞍藤产树脂糖甙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藤是一种含有很多活性物质的固沙植物和药用植物,在环境绿化和医药方面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有很多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从马鞍藤中提取出了许多有用的物质,其中树脂糖甙作为番薯属植物的特征化学成份,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为新化合物的合成和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本试验从马鞍藤中筛选出一株能产生树脂糖甙的内生真菌MJ8,鉴定出目标菌株并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来提高树脂糖甙的产量。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马鞍藤的茎和叶中分离出内生真菌120株,然后通过摇瓶发酵对分离出的内生菌进行筛选,将发酵液通过柱层析和蒸馏后采用薄层色谱法与标准品对照。最终筛选出一株内生真菌MJ8可以产生树脂糖甙。2)首先通过形态学方法,观察MJ8的菌落、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初步归类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然后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18S rDNA序列和ITS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MJ8可能为一株新的拟盘多毛孢属真菌。3)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的氮源、碳源和发酵时间,并确定PDB培养基内部各种物质的最佳条件,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试验结果有显着影响的4个因子乳糖、硫酸铵、温度和接种量,最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发酵的最佳条件为乳糖浓度40.200g/L,硫酸铵浓度13.800g/L,温度31.8℃,接种量5%,硫酸亚铁浓度0.010g/L,氯化钾浓度2.000g/L,硫酸镁浓度0.500g/L,磷酸氢二钾2.000g/L,发酵时间16d,转速120rmp/min,此时得到产物的产量为0.405g/L,与优化前的0.138g/L相比提高了大约2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李波[6](2015)在《马鞍藤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中华草本记载:马鞍藤全草切段或片,晒干入药,主治:除风祛湿、消痈散结、炎症。马鞍藤作为药用植物含有旋花科植物特有的化学成分树脂糖甙,部分学者对马鞍藤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已经分离到树脂糖甙。对植物的研究是为了开发出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而大规模利用植物源具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就需要大量采挖植物资源,这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为获得大量的天然药物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前景,植物内生真菌是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微生物资源,代谢产物多种多样,为天然活性物质获得提供丰富的资源。由于植物内生真菌长期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所以能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的化学成分,本文旨在从马鞍藤中筛选出产树脂糖甙的内生真菌,并研究了分离得到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本文从马鞍藤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约120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特征对这120株内生真菌大致分类后,对每个类别的真菌进行发酵,筛选出能产生树脂糖甙的内生真菌。以马鞍藤甲醇浸泡液浓缩的粗提物作为对照,利用薄层色谱筛选出一株产树脂糖甙的内生菌株MJ-8。通过形态学鉴定,将其归属为拟盘多毛孢属,通过分类学鉴定,初步认定其为一种新的菌种。为了提高树脂糖甙的产量,对菌株MJ-8的发酵培养基在察氏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最后得出α-乳糖为最佳碳源,硫酸铵为最佳氮源,其他营养参照察氏培养基。参考优化结果发现,对菌株MJ-8发酵16天能得到最高产量。为获得大量的发酵液,本实验利用发酵罐技术对菌株MJ-8进行大量发酵,正丁醇萃取其发酵液,利用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其粗提物进行研究。从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利用NMR和2D NMR等技术鉴定出化合物A6为糖甙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丁醇-乳糖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秦永洁,郑付春,陈一村,石刚刚[7](2012)在《均匀设计法研究白花马鞍藤中不同有效成分的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花马鞍藤的有效成分(橙皮素,秦皮乙素,伞形香豆素和姜黄素)联用效果及各成分间的最佳配比剂量。方法: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研究4个有效成分的量效关系;用均匀设计法研究4个有效成分联用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结果:4个单体均能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部分呈量效-依赖关系;姜黄素和橙皮素在均匀设计合用中发挥主要作用;4个单体的最佳配比剂量依次为800、200、800、115 mg/kg;验证性实验结果与实验拟合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均匀设计法分析多药物联用可行。(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谢福林[8](2009)在《马鞍藤脂溶性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 (L.)Sweet)为旋花科番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滩上,属于红树林伴生植物,常成片生长于贫瘠的沙砾滩涂与其他耐盐植物形成滨海沙滩植被景观。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可入药,用来治疗炎症,腹痛,小便不畅,淋病等。本研究以马鞍藤根为材料,通过甲醇浸泡提取减压浓缩得浸膏,经水溶静置,所得不溶部分为脂溶性组分。进一步通过Sephadex LH-20柱层析、RP-18柱层析、MCI柱层析、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脂溶性部分,得到12个纯品,采用1H-NMR、13C-NMR、HSQC、HSQC-TOCSY、COSY、HMBC、ROESY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4个的化学结构,均为树脂配糖体类化合物。命名如下:X20:(11S)-牵牛脂酸-11-O-α-L-吡喃鼠李糖基-(1→3)-O-[4-O-(2S)- 2-甲基-丁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2-O-正十二烷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岩藻糖甙X21:(11S)-牵牛脂酸-11-O-α-L-吡喃鼠李糖基-(1→3)-O-[4-O-(2S)- 2-甲基-丁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2-O-正十二烷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X23:(11S)-牵牛脂酸-11-O-α-L-吡喃鼠李糖基-(1→3)-O-[4-O-(2S)- 2-甲基-丁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2-O-正十二烷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甙X33:(11S)-牵牛脂酸-11-O-α-L-吡喃鼠李糖基-(1→3)-O-[3-O-肉桂酰基-4-O-(2S)-2-甲基-丁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2-O-正十二烷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岩藻糖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10-01)
冀宾,石刚刚,陈一村,黄展勤,高分飞[9](2008)在《马鞍藤正丁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马鞍藤(IP)正丁醇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运用昆明小鼠醋酸扭体实验,SD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棉球肉芽肿实验及角叉菜胶致胸膜炎实验,观察胸膜炎模型中血清丙二醛质量浓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灌洗胸膜腔并收集灌洗液,准确计量、测定白细胞计数,收集上清液用于测定蛋白质质量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IP(300,600 mg/kg)组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次数,IP(400 mg/kg)组能显着降低2~4 h的肿胀程度;IP呈量效依赖性减少角叉菜胶致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的蛋白质质量浓度;IP对大鼠棉球肉芽肿肉芽增生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IP对炎症早期的渗出和水肿、中期的白细胞游走及晚期的纤维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陈清秀,崔寿福[10](2007)在《滨海植物马鞍藤及其在厦门筼筜湖湖区绿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耐盐碱藤本植物马鞍藤的植物学特征、栽培技术及在筼筜湖湖区护岸绿化、盐碱地片植、导流堤上的固土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07年03期)
马鞍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马鞍藤的形态特征、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马鞍藤的种子育苗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马鞍藤种子育苗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鞍藤论文参考文献
[1].霍恺森,成小威,曹清河,唐君,朱国鹏.甘薯近缘野生种马鞍藤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任军方,陈宣,翁春雨,赵明苑.马鞍藤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8
[3].霍恺森,赵冬兰,陈艳丽,周志林,王珧.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4].邵林,和焕香,郭庆梅,周凤琴,邵长伦.马鞍藤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研究[J].中药材.2018
[5].万占轶.马鞍藤产树脂糖甙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15
[6].李波.马鞍藤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7].秦永洁,郑付春,陈一村,石刚刚.均匀设计法研究白花马鞍藤中不同有效成分的联用效果[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
[8].谢福林.马鞍藤脂溶性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09
[9].冀宾,石刚刚,陈一村,黄展勤,高分飞.马鞍藤正丁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
[10].陈清秀,崔寿福.滨海植物马鞍藤及其在厦门筼筜湖湖区绿化中的应用[J].福建热作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