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枸橼酸尿论文-李康健,莫茵,申吉泓,刘孝东,罗钰辉

低枸橼酸尿论文-李康健,莫茵,申吉泓,刘孝东,罗钰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枸橼酸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南彝族,维生素D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

低枸橼酸尿论文文献综述

李康健,莫茵,申吉泓,刘孝东,罗钰辉[1](2016)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和rs731236与云南彝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7975232和rs731236与云南彝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筛选云南彝族180例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和108例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Sanger测序法检测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和rs731236,并分析其与云南彝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云南彝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中rs7975232的AA型较对照组多见,VDR基因位点rs731236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受检者的24 h尿枸橼酸含量中,rs7975232的AA基因型为(372.92±195.03)mg/24 h,明显低于rs7975232的CC、CA基因型者[(515.47±195.02)、(494.85±191.95)mg/24 h,P<0.05]。结论云南彝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位点rs7975232的SNP间存在遗传相关性,VDR基因位点rs7975232的AA的基因型有望成为云南彝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17期)

李康健[2](2016)在《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SNP的关联研究及VDR和Na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rs7975232、rs2228570、rs731236及rs1544410的关系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和二羧酸转运蛋白1(sodium-dicarboxylate cotransporter protein 1, NaDCl)在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2 cell, HK-2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筛选云南白族泌尿系结石患者500例及云南白族正常健康体检者200例留取空腹静脉血及尿液标本,依据尿枸橼酸含量筛选出云南白族200例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和120例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桑格测序技术检测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 rs2228570、rs731236及rs1544410,并分析其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另外按照HK-2细胞培养条件培养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VDR和NaDCl在HK-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00例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的尿枸橼酸含量平均值为(239.58±38.66)mg/24h与120例云南白族尿枸橼酸值正常者的尿枸橼酸含量平均值为(593.65±130.33)mg/24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DR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中,四个位点的基因型实际频数与预计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及rs2228570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s7975232的基因型A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较对照组多见。在两组受检者的24h尿枸橼酸含量中,rs7975232的基因型从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者分别为(365.71±195.23)、(363.92±185.43)mg/24h,明显低于rs7975232的基因型CC、C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CC、CT者[(507.67±197.42)、(485.55±180.15)、(506.47±198.02)、(485.95±190.95)mg/24h,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培养:观察并拍照记录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学:1号~4号流式管HK-2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87%,6.80%,8.31%,4.274%;免疫细胞化学:NaDCl在HK-2细胞中表达,胞膜染色。NaDCl的阴性对照,胞膜未染色。NaDCl的阳性对照,在人胚肾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 HEK293 cells)胞膜表达,胞膜染色。VDR在HK-2细胞中表达,核膜染色。VDR的阴性对照,核膜未染色。VDR的阳性对照,在人肺癌细胞系A549核膜表达,核膜染色。[结论]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及rs2228570间存在相关性,VDR基因位点rs7975232的基因型A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有望成为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比较低,说明细胞状态较好。VDR和NaDCl分别在HK-2细胞的核膜和胞膜表达。VDR和NaDCl都与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生发展有关,推测VDR可能参与调控NaDCl活性或表达,本实验为下一步干扰VDR表达后检测NaDCl表达情况及低枸橼酸尿症的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康健,莫茵,申吉泓,罗钰辉,刘孝东[3](2016)在《VDR和Na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低枸橼酸尿症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二羧酸转运蛋白1(sodium-dicarboxylate cotransporter protein 1,Na DC1)在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 cells,HK-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低枸橼酸尿症的意义.方法按照HK-2细胞培养的条件培养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VDR和Na 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拍照记录细胞状态;流式细胞学:1号至4号流式管HK-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87%,6.80%,8.31%,4.274%;免疫细胞化学:Na DC1在HK-2细胞中表达,胞膜染色.Na DC1的阴性对照,胞膜未染色.Na DC1的阳性对照,在人胚肾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HEK293 cells)胞膜表达,胞膜染色.VDR在HK-2细胞中表达,核膜染色.VDR的阴性对照,核膜未染色.VDR的阳性对照,在人肺癌细胞系A549核膜表达,核膜染色.结论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比较低,细胞状态较好.VDR和Na DC1分别在HK-2细胞核膜和胞膜表达.VDR和Na DC1都与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生发展有关,推测VDR可能参与调控Na DC1活性或表达.(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晨曦,叶章群,陈志强[4](2010)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31名,50名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Ⅰ及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VDR基因FokⅠ位点及TaqⅠ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中ff和TT型较为多见。并且,在两组人群中24 h尿枸橼酸含量,基因型为ff和TT者分别为(1.91±1.03)、(1.90±0.96)mmol/24 h,明显低于FF、Ff、Tt和tt基因型者[(2.67±1.02)、(2.55±0.95)(、2.58±0.98)(、2.72±1.05)mmol/24 h,P<0.05)。结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FokⅠ及VDR-TaqⅠ单核苷酸多态性间存在遗传相关性,VDR基因FokⅠ位点的ff型基因和TaqⅠ位点的TT型基因有望成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朱晨曦[5](2010)在《维生素D受体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TaqI、BsmI和Apa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2)合成并筛选有效SiRNA干扰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使其表达下调,为进一步研究VDR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3)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二羧酸转运蛋白NaDC1表达调控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弄清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病机制。方法:(1)实验筛选出无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者50名及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31名,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l、TaqI、BsmI和、Apa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2)依据GeneBank中提供的VDR基因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叁对SiRNA,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分别转染至叁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并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转染前后叁组细胞VDR基因的表达变化,确定有效SiRNA.(3)依据GeneBank中VDR基因序列设计合成SiRNA转染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en-Blot技术检测干扰前后,二羧酸转运蛋白NaDC1的表达的情况。结果:(1)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正常组之间,VDR基因ApaI位点各基因型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VDR基因FokI、TaqI和BsmI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中ff、TT及bb型较为多见。并且,在两组人群中,基因型为ff(1.91±1.03mmol/24h)型、TT(1.90±0.96mmol/24h)型和bb(1.97±0.90mmol/24h)型者24小时尿枸橼酸含量明显低于同组的FF(2.67±1.02mmol/24h)、Ff(2.55±0.95 mmol/24h)、Tt(2.58±0.98mmol/24h)、tt(2.72±1.05mmol/24h)及BB(3.41±0.52 rmmol/24 h)和Bb(2.67±1.05 mmol/24 h)基因型(P<0.05)。(2)利用Lipofectamine2000将叁对SiRNA分别转染至叁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后,我们发现叁组细胞中的VDR基因表达水平较转染前皆有所下调,并且其中一组细胞中VDR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转染后下调最为明显,最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它两组细胞中的VDR基因表达水平不如此组改变显着。(3)转染有效SiRNA至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干扰其VDR基因表达后,二羧酸转运蛋白NaDC1的表达水平相比转染前明显下调。干扰前后NaDC1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这些结果显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FokI、VDR-TaqI及VDR-BsmI单核苷酸多态性间存在遗传相关性,而与VDR-ApaI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不明显。VDR基因FokI位点的ff型基因、TaqI位点的TT型基因及Bsml位点的bb型基因有望成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2)根据基因库中提供的VDR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的叁对SiRNA中有一对能够最有效地转染至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干扰其VDR基因表达,使其表达水平下调,满足开展VDR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关系后续研究的要求。(3)VDR受体与二羧酸转运蛋白NaDC1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当VDR表达下调时,NaDC1表达亦下调。VDR可能参与了NaDC1的表达调控,从而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朱晨曦,叶章群,刘冠林,吴钉,邹义华[6](2008)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和Ap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I和Apa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验筛选出无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者50名及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25名,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TaqI及Apa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VDR基因ApaI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qI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中TT型较为多见。且两组人群中基因型为TT者24h尿枸橼酸含量明显低于同组的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TaqI单核苷酸多态性间存在遗传相关性,而与VDR-ApaI单核苷酸多态性关系不明显。VDR基因TaqI位点的TT型基因有望成为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08年11期)

郭正辉,尹心宝,黄健[7](2008)在《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伴低枸橼酸尿症的上尿路结石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伴低枸橼酸尿症的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枸橼酸钾缓释片(20例)和安慰剂(20例)治疗,3次/d,口服,每次1片(1080mg),治疗14d,并在7d和14d随访。检测治疗前后尿枸橼酸水平,尿pH值,尿钾、钙水平,并对实验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描述。结果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2周后,能提高尿中的枸橼酸水平或达到正常,并且随着治疗的延长而疗效明显,尿pH值升高,尿钾水平升高,但尿钙改变不明显。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事件为1例,主要为口干、恶心、呕吐。安慰剂组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枸橼酸钾缓释片可以提高尿枸橼酸水平和pH值,无严重的副作用,是治疗伴低枸橼酸尿症的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8年09期)

周波[8](2006)在《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低枸橼酸尿症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设计原则,对由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研发的国产枸橼酸钾缓释片增加尿枸橼酸盐和提高尿PH值水平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对象和方法】纳入患有低枸橼酸尿症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共40例,按照Ⅱ期临床试验1:1的原则随机分配到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试验组给予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的枸橼酸钾缓释片1080mg tid。整个治疗过程均采取双盲处理,为期两周。分析治疗前后的血、尿标本并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价枸橼酸钾缓释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人40例,其中有35位病人完成了治疗,研究脱落率12.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两组除性别以外,年龄、身高、体重、尿枸橼酸水平、尿PH值、尿钙、尿钾基线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为期两周的治疗后,试验组24h尿枸橼酸含量平均上升225.05±296.46mg,上升≥25%或达到正常水平者占77.78%;对照组平均上升21.62±87.38mg,上升≥25%或达到正常水平者占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44和0.0041。试验组的尿PH值上升1.14±0.64,对照组上升0.56±0.50(p=0.0052)。试验组尿钙降低1.07±1.21mmol/L,(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01)

高其若,丁强,姜昊文,龚健,张元芳[9](2005)在《低枸橼酸尿症在输尿管结石研究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和正常人的24小时尿枸橼酸值来探讨低枸橼酸尿症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意义。方法:输尿管结石患者组112例,对照组48例。均收集的24小时的尿样,用比色法(罗氏公司的构椽酸测试工具包)测定24小时尿液的枸橼酸。结果:输尿管结石组24小时尿枸(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5-11-01)

谷现恩,孙昌惕[10](1992)在《低枸橼酸尿与枸橼酸盐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枸橼酸尿病因十分复杂,最近研究发现高钠和高动物蛋白摄人及原发性肠道异常均可引起低枸橼酸尿,用枸橼酸盐治疗可纠正这种异常,从而防止结石复发。文中综述了枸橼酸盐的作用机理及几种枸橼酸盐制剂的研制情况。(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期刊1992年03期)

低枸橼酸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rs7975232、rs2228570、rs731236及rs1544410的关系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和二羧酸转运蛋白1(sodium-dicarboxylate cotransporter protein 1, NaDCl)在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kidney-2 cell, HK-2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筛选云南白族泌尿系结石患者500例及云南白族正常健康体检者200例留取空腹静脉血及尿液标本,依据尿枸橼酸含量筛选出云南白族200例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和120例尿枸橼酸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桑格测序技术检测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 rs2228570、rs731236及rs1544410,并分析其与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的相关性。另外按照HK-2细胞培养条件培养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VDR和NaDCl在HK-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00例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的尿枸橼酸含量平均值为(239.58±38.66)mg/24h与120例云南白族尿枸橼酸值正常者的尿枸橼酸含量平均值为(593.65±130.33)mg/24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DR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中,四个位点的基因型实际频数与预计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及rs2228570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s7975232的基因型A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较对照组多见。在两组受检者的24h尿枸橼酸含量中,rs7975232的基因型从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者分别为(365.71±195.23)、(363.92±185.43)mg/24h,明显低于rs7975232的基因型CC、C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CC、CT者[(507.67±197.42)、(485.55±180.15)、(506.47±198.02)、(485.95±190.95)mg/24h,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培养:观察并拍照记录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学:1号~4号流式管HK-2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87%,6.80%,8.31%,4.274%;免疫细胞化学:NaDCl在HK-2细胞中表达,胞膜染色。NaDCl的阴性对照,胞膜未染色。NaDCl的阳性对照,在人胚肾293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 HEK293 cells)胞膜表达,胞膜染色。VDR在HK-2细胞中表达,核膜染色。VDR的阴性对照,核膜未染色。VDR的阳性对照,在人肺癌细胞系A549核膜表达,核膜染色。[结论]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及rs2228570间存在相关性,VDR基因位点rs7975232的基因型AA和rs2228570的基因型TT有望成为云南白族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所培养的HK-2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比较低,说明细胞状态较好。VDR和NaDCl分别在HK-2细胞的核膜和胞膜表达。VDR和NaDCl都与低枸橼酸尿症的发生发展有关,推测VDR可能参与调控NaDCl活性或表达,本实验为下一步干扰VDR表达后检测NaDCl表达情况及低枸橼酸尿症的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枸橼酸尿论文参考文献

[1].李康健,莫茵,申吉泓,刘孝东,罗钰辉.维生素D受体基因SNP位点rs7975232和rs731236与云南彝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6

[2].李康健.云南白族人群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与VDR基因SNP的关联研究及VDR和Na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D].昆明医科大学.2016

[3].李康健,莫茵,申吉泓,罗钰辉,刘孝东.VDR和NaDC1在HK-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低枸橼酸尿症的意义[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

[4].朱晨曦,叶章群,陈志强.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和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5].朱晨曦.维生素D受体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6].朱晨曦,叶章群,刘冠林,吴钉,邹义华.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和Ap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关系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

[7].郭正辉,尹心宝,黄健.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伴低枸橼酸尿症的上尿路结石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8

[8].周波.枸橼酸钾缓释片治疗低枸橼酸尿症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D].四川大学.2006

[9].高其若,丁强,姜昊文,龚健,张元芳.低枸橼酸尿症在输尿管结石研究中的临床意义[C].第十二届全国、第七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5

[10].谷现恩,孙昌惕.低枸橼酸尿与枸橼酸盐制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2

标签:;  ;  ;  ;  

低枸橼酸尿论文-李康健,莫茵,申吉泓,刘孝东,罗钰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