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观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民主,公意,个意
自由观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坤[1](2019)在《密尔与卢梭自由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是十九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密尔的《论自由》代表了它急进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同时,它也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早于其半个多世纪的让·雅克·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法国着名的民主共和制主张者,其关于民主共和制和公民权利的言论,对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都是着名的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但是在对于"个性"自由上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6期)
王瀚浥[2](2019)在《追求自由—马修·阿诺德与孔子自由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一个让人们心之向往又望而却步的话题。无论它的定义如何纷繁多样,其本质都与文化传统紧密连结和勾连。自由观,作为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由此入手,以自由观为着力点对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位中外文化家——孔子和马修·阿诺德的自由思想进行比较和探析。对其自由观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得知二人在许多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首先,孔子和阿诺德都站在工具理性的对立面,反对为自由而自由的叫嚣;其次,二人都重视意识的自发性,注重源于内心的情感直觉和智性冲动;再者,两人都强调和谐的整体,倡导中庸思想和适度原则。虽然二人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其思想基本一致。恰好相反,就自由的本质、起源及实现方式而言,孔子和阿诺德都存在巨大分歧。孔子认为自由思想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存于人们心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呼吁“为政以德”;阿诺德则认为自由源于上帝,重视人的个体性,主张建构国家机器,制定契约和规范保障自由。在自由的实践方式上,孔子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接受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达到积极自由,培养德性,完善人格;阿诺德则认为人与自然生来对立,人们只能通过对古典理论书籍的学习,达到消极自由,并通过培养精英人才解决文化危机。通过对比分析孔子与阿诺德的自由观,可帮助人们理解把握自由观的实质和内涵,深入领会中西文化的异同。另外,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重大转型期,文化如何发展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面临变革的春秋时期和西方工业社会的分析,进一步明晰自由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孙碧云[3](2019)在《从“自我意识”的自由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对马克思和鲍威尔自由观的比较与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马克思和布鲁诺·鲍威尔在人的解放问题上的共同诉求,但对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的理解,二者却不尽相同。面对犹太教和基督教对人的自由的压迫和束缚,鲍威尔认为,政治上废除了宗教就意味着宗教的完全消除,只要犹太人和基督徒都放弃各自的宗教,就能作为公民获得解放,拥有自我意识的自由。而马克思从对市民社会的犹太精神的考察出发,看到了金钱在现实世界的统治地位,因此只有消灭宗教产生的物质基础、废除私有财产,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本文来源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婉如[4](2018)在《老子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比较老子和萨特的自由思想,得出老子以"道"的运行原则来阐释人的主体性问题,坚持人的自由本质;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从"反思前的我思"为出发点论证人的存在和意向性问题。由此可见,不论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还是哲学思想本身,二者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茂森[5](2018)在《文明比较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反思、批判欧洲文明的基础上建构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由是指社会生产实践中自我意识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状态,人类自由的理想状态应是人与自然、人的形式与本质相统一的状态。马克思对自由的科学认识,既是对欧洲文明史上自由观进行的回应,又进一步发展了欧洲自由观,促进了欧洲政治文明。同时,马克思对自由的科学认识,与中华文明观念中的世俗化基因不谋而合。马克思的自由观超越了中西方文明传统中"二元对立式"的自由观,为人类自由指明了方向,即人类自由将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条件下所有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珊珊[6](2018)在《自由观——梁启超与李大钊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政局风云变幻的时代,梁启超、李大钊作为先进的中国人,勇于担起救亡图存的民族重任。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积累与时代需要相结合,针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思想的前进方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由思想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就梁启超与李大钊的自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夏纪森[7](2018)在《康德与哈耶克的“自由”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自由的概念而言,哈耶克对自由的界定与康德对于外在自由的界定是一致的,但是哈耶克并没有像康德那样有对于"意志自由"的讨论。这也显示出他们在论述进路上的不同,康德是从其哲学理论切入的,是以意志自由作为公设,而外在自由乃是意志自由的外部运用;而哈耶克则是从其社会理论切入的,即哈耶克是在其维序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意义上来论述这个问题的。(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孙文萍[8](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许多仁人志士都对自由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论断。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也不例外,他们的自由观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且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观的基础上,又对其做出了新的贡献。因此,分析比较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自由观,这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自由观思想,首先对其思想渊源、“自由”的内涵、自由的基本特征、自由的实现路径等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差异性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现实性启示。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即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比较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在自由观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从思想渊源、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实现路径等几方面进行论述。第叁部分为文章的重点部分,即文章的第六章,这一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阐述这些异同点对于我们认识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现实性启示。第四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差异性进行简要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孙赫阳[9](2017)在《萨特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这一概念在哲学史上从未缺席,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在探索自由实现的路径。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萨特的自由观思想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就此本文以萨特的自由观为切入点,参照马克思的自由观,浅析近代西方自由观。本文紧紧围绕萨特与马克思两者的自由观对自由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对自由思想进行追溯。从古罗马时期的哲学转向人本身开始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打破宗教束缚。步入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启蒙,开始追寻自由。而后到了19世纪中叶,人本主义的崛起对萨特产生重大影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外向自由”与“内向自由”两种自由的形成路径。马克思的“外向自由”之路从黑格尔哲学的理性自由开始,在对其理性自由的继承过程中,马克思结合社会现实在继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自由观。萨特的“内向自由”之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索,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存在主义的意识论,萨特在战前高度强调绝对自由,通过哲学、文学等不同方式对个人自由进行高度弘扬。第二阶段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开始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靠拢,结合社会实际对绝对自由进行限定。第叁部分对自由的实现进行探讨。马克思“外向自由“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人的异化消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类本质叁从矛盾关系进行阐述,在矛盾中对人进行解放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萨特内向自由是一种意识论,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其自由观中的叁对主要关系,围绕其绝对自由展开讨论,分析其绝对自由里的不自由关系。第四部分笔者主要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对萨特的自由观进行评价分析萨特自由观。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他否定宿命论,还人以意义,强调自由的重要性,创造自由积极选择的同时强调责任。其局限性则表现在他忽略了客观条件,否定必然,走向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第五部分作为结尾部分主要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对萨特自由观的现代启示进行分析。主要从客体自由与主体自由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客体方面,国家为自由发展提供保障,社会为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主题方面,我们要立足时代,在追求梦想的同时面向他人与社会,在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中实现自由,创造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期刊2017-03-01)
朱长兵[10](2017)在《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基本理路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体上看,康德自由观经历了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和至善自由的理路。为便于比较,我们也可把黑格尔自由观理解成是由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和至善自由构成。由于两者思维不同,他们的自由观叁个阶段有着不同结论。第一阶段,康德认为尽管我们可以悬设但却无法证明先验自由存在,而黑格尔却通过自由与必然的真正统一来证明了先验自由存在;第二阶段,康德认为实践自由常常由于其不纯粹性,先验自由并不能落实其上,而黑格尔却认为实践自由就是先验自由在现实中一个阶段的实现;第叁阶段,康德认为人们在现世中并不能达到先验自由,而只能寄希望于来世,而黑格尔认为人们在现世生活中,当人们进行绝对精神活动时,可以达到先验自由。(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7年02期)
自由观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由,是一个让人们心之向往又望而却步的话题。无论它的定义如何纷繁多样,其本质都与文化传统紧密连结和勾连。自由观,作为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由此入手,以自由观为着力点对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位中外文化家——孔子和马修·阿诺德的自由思想进行比较和探析。对其自由观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得知二人在许多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首先,孔子和阿诺德都站在工具理性的对立面,反对为自由而自由的叫嚣;其次,二人都重视意识的自发性,注重源于内心的情感直觉和智性冲动;再者,两人都强调和谐的整体,倡导中庸思想和适度原则。虽然二人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其思想基本一致。恰好相反,就自由的本质、起源及实现方式而言,孔子和阿诺德都存在巨大分歧。孔子认为自由思想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存于人们心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呼吁“为政以德”;阿诺德则认为自由源于上帝,重视人的个体性,主张建构国家机器,制定契约和规范保障自由。在自由的实践方式上,孔子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接受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达到积极自由,培养德性,完善人格;阿诺德则认为人与自然生来对立,人们只能通过对古典理论书籍的学习,达到消极自由,并通过培养精英人才解决文化危机。通过对比分析孔子与阿诺德的自由观,可帮助人们理解把握自由观的实质和内涵,深入领会中西文化的异同。另外,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重大转型期,文化如何发展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面临变革的春秋时期和西方工业社会的分析,进一步明晰自由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观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杨坤.密尔与卢梭自由观之比较[J].青年与社会.2019
[2].王瀚浥.追求自由—马修·阿诺德与孔子自由观的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孙碧云.从“自我意识”的自由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对马克思和鲍威尔自由观的比较与考察[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
[4].王婉如.老子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5].高茂森.文明比较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
[6].刘珊珊.自由观——梁启超与李大钊思想的比较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7].夏纪森.康德与哈耶克的“自由”观比较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8
[8].孙文萍.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自由观的比较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
[9].孙赫阳.萨特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之比较探微[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7
[10].朱长兵.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基本理路比较[J].学术交流.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