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作用论文-吴增贵,崔斌斌,郑雯婷

远期作用论文-吴增贵,崔斌斌,郑雯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远期生存率

远期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增贵,崔斌斌,郑雯婷[1](2019)在《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作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作用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乳甲外科治疗的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生存质量、各项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总体健康等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MP-2、MMP-9、VEGF-A、VEGF-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显着,能有效抑制MMP、VEGF水平,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生存率,提升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9期)

苏路路[2](2019)在《细胞衰老在辐射诱导造血和肺组织远期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电离辐射在能源生产、医疗诊治和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类辐射暴露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辐射引起的急性损伤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其引起的远期损伤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受照人员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研究,在医疗上和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造血组织和肺组织受到辐射损伤后会出现长期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损伤等长期损伤反应。长期辐射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是放射医学领域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前期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在辐射引起的长期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辐射引起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衰老新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讨衰老巨噬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索辐射引起组织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特点将为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为了探讨辐射引起HSC衰老的分子机制,论文第一部分通过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模型骨髓细胞基因芯片结果进行筛选和验证,发现4次跨膜蛋白亚型A3(membrane-spanning 4-domains subfamily A,Ms4a3)和 Gsdme(Gasdermin E)可能与辐射起的造血系统长期损伤有关。随后,利用Gsdme-/-小鼠探索Gsdme缺陷在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中的影响,发现Gsdme缺陷对辐射引起的急性损伤和长期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Gsdme可能成为防治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靶点。为了阐明衰老巨噬细胞在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RIPF)形成中的作用,论文第二部分利用体外照射诱导的骨髓来源单核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cytes/macrophages,BMMs)衰老模型及局部照射建立RIPF小鼠模型,检测衰老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的表达变化,发现体外和体内照射均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衰老和SASP分泌增加,并且SASP分泌增加可能与RIPF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衰老巨噬细胞可能成为防治RIPF的靶点。综上所述,通过对造血和肺组织辐射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了造血细胞长期辐射损伤尤其是分化异常新的分子机制,这对阐明辐射诱导HSC衰老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发现了衰老巨噬细胞在局部照射引起的RIP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RIPF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阐明老年性疾病的炎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张小瑜,冯龙华,李泽贵,程蓬江,黄丽[3](2019)在《调节性T细胞、维生素D、LDH、肺功能及IgE相关指标综合检测对哮喘患儿远期预后的评价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维生素D、乳酸脱氧酶(LDH)、肺功能及IgE相关指标综合检测对哮喘患儿远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哮喘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哮喘控制测试对患儿病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未完全控制组44例,完全控制组5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儿调节性T细胞相关指标、维生素D、LDH、肺功能指标及IgE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完全控制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为(46. 83±10. 48) pg/ml,明显高于未完全控制组的(33. 29±12. 11) pg/ml,而TGF-β1水平为(234. 17±72. 59) pg/ml,明显低于未完全控制组的(282. 53±78. 41)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完全控制组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86. 61±18. 65) nmol/L,明显高于未完全控制组的(58. 78±15. 40) nmol/L,而LDH水平为(203. 86±41. 22)μ/L,明显低于未完全控制组的(274. 75±52. 3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完全控制患儿呼气峰流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水平分别为(3. 48±0. 29) L/s、(2. 02±0. 61) L、(2. 72±0. 35) L,均明显高于未完全控制组的(2. 90±0. 33) L/s、(1. 37±0. 43) L、(1. 94±0. 46)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完全控制组患儿血清IgE、IL-4水平分别为(91. 45±37. 24) IU/ml、(64. 23±27. 17) pg/ml,均明显低于未完全控制组的(435. 28±218. 59) IU/ml、(88. 20±16. 29) pg/ml,而IFN-γ水平为(56. 39±8. 31) pg/ml,明显高于未完全控制组的(37. 29±5. 44)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IL-10、维生素D、IFN-γ是哮喘患儿远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TGF-β1、LDH、IL-4是哮喘患儿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血清IL-10、TGF-β1、维生素D、LDH肺功能以及IgE相关指标水平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儿预后情况,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07期)

李秋朋,贺媛,陈迈[4](2019)在《尼可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影响及远期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最为显着的治疗手段。但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开通并不意味着血流灌注的恢复。有研究表明,接受PCI术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中有5%~50%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NR/SF)现象~([1])。目前,对于NR/SF的治疗,包括冠脉内注射腺苷、冠脉内注射硝普钠、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术前及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等药物治疗,以及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血栓抽吸及远端保护装置等非药物措施。但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可以完全预防NR/SF的发生~([2])。近年来,尼可地尔作为一种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的药物受到关注,本篇通过搜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对PCI术中NR/SF的防治及在急诊PCI术围手术期,给予尼可地尔对ACS患者PCI术中NR/SF的影响及远期的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许雪[5](2019)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PF-4、GM-CSF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PF-4、GM-CSF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50只成年雄性健康的SD大鼠分为五组:假伤组、电伤组、盐水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每组70只,再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它们分为七个时相:电伤前15min、电伤后1h、电后8h、电后24h、电后48h、电后72h和电后1w,每个时相各10只大鼠。将大鼠的左前肢和右后肢分别作为高压(>1000V)电流的“入口”和“出口”,使用实验电击系统和变压器,使大鼠受到2KV高压、(1.92±0.24)A的电流电击,从而制作高压电烧伤模型。各分组分别在电伤后即刻、电后24h、48h、72h及1w按时相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mL/kg、血必净10mL/kg、1%乌司他丁(2×10~4u/kg)2mL/kg。根据各个时相组从大鼠心脏采集5~7ml血液后分离血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F-4、GM-CSF的含量。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1.电伤组大鼠血清PF-4的含量和假伤组比较明显升高,且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后24h电伤组PF-4的含量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血清PF-4水平显着低于电伤组和盐水组(P<0.05),且两者都可以抑制电后24h PF-4含量高峰的出现。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PF-4含量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电伤组大鼠血清GM-CSF的含量与假伤组相比出现显着升高,且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后24h电伤组GM-CSF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速度缓慢。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G M-CSF的含量明显低于电伤组和盐水组(P<0.05),且两者都可以抑制电后24h GM-CSF高峰的出现。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GM-C SF的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血清中PF-4的浓度较伤前呈升高趋势,并于电伤后24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这可能与伤后24h大鼠的应激反应及创面炎症反应有关。注射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可以明显抑制大鼠血清中PF-4的分泌,使血清PF-4的含量较电伤组明显降低,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改善机体微循环,减轻伤后炎症反应。2.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清中GM-CSF的浓度升高,且于伤后24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考虑主要与大鼠高压电烧伤后大鼠机体的炎症反应相关。应用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可抑制大鼠血清中GM-CSF的分泌,使血清GM-CSF含量明显降低,且乌司他丁对其影响明显优于血必净,说明血必净、乌司他丁可以抑制炎性介质对大鼠机体的损害,改善机体的微循环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紫薇[6](2019)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PAF、sP-selectin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可溶性血小板选择素(sP-selectin)的远期影响及UTI、血必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五个组:假伤组、电伤组、盐水组、血必净组、UTI组,每组70只,共350只。每组再按同上方法平均分到七个不同时相组别:电前15min、电后1h、电后8h、电后24h、电后48h、电后72h及电后1w,各时相10只大鼠。试验电击伤系统通过变压器,将电压调节至2KV高压电;以大鼠的左前及右后肢分别为电击伤的“入口”及“出口”来完成高压电烧伤过程。除假电组及电伤组外,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2ml/kg生理盐水、10ml/Kg血必净及2ml/Kg(2×10~4 u/kg)UTI进行干预。每组时相采血(心脏)、离心、取血清、检测OD值(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来得出大鼠血清中PAF、sP-selectin的浓度。最后通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检测。结果:1.电伤组大鼠血清中PAF浓度在电后各时相均明显高于假电组及其电前15min,具有显着性差异(各组均P<0.05);大鼠在电后8h、48h时相PAF含量出现双高峰值。电伤组与盐水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后的两组大鼠在分别腹腔内注射血必净及UTI后,血清中的PAF浓度明显降低,均低于电伤组及盐水组(各组均P<0.05)。血必净组与UTI组统计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药物治疗后的大鼠血清中PAF的下降趋势可观察到,UTI组可抑制二次高峰的出现,效果优于血必净组。2.电伤组大鼠血清中sP-selectin浓度在电后各时相均明显高于假电组及其电前15min(各组均P<0.05);大鼠在电伤后8h达到高峰,后均为下降趋势。电伤组与盐水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无显着性差异。电伤后的两组大鼠在分别腹腔内注射血必净及UTI后,血清中sP-selectin浓度明显下降,均低于电伤组及盐水组(各组均P<0.05)。血必净组与UTI组均降低血清中sP-selectin含量,且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进一步机制还需深入探讨。结论:1.大鼠在受到高压电烧伤后血清中PAF、sP-selectin的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高压电烧伤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激活释放多种活化因子及炎症介质,影响组织炎症、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微循环紊乱。2.高压电烧伤后予血必净及UTI的干预,可观察到大鼠血清中PAF、sP-selectin浓度显着性降低。因此可得出血必净及UTI对机体损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循环障碍具有显着疗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李薇[7](2019)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GP—ⅠaⅡa、GP—Ⅰb/Ⅸ/Ⅴ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Ⅱa(GP-ⅠaⅡa)、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Ⅴ(GP-Ⅰb/Ⅸ/Ⅴ)复合物的远期影响以及血必净和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350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假电组、盐水组、电伤组、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70只,然后每组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电伤前15min和电伤后1h、8h、24h、48h、72h、1w。各组编号,分开喂养。将SD大鼠标号并称重,按顺序记录数据。用1%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注射入SD大鼠腹腔进行麻醉,然后连接实验设备并接通电源,以2KV高压、(1.92±0.24)A电流电击3s,假电组只连接电极片不闭合电路。电后盐水组、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mL/k g、1%乌司他丁(2×10~4u/kg)2mL/kg、血必净10mL/kg。然后按组别及时相取心尖血5~7ml,分离血清后,-70℃保存。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监测各组、各时相的血清GP-ⅠaⅡa、GP-Ⅰb/Ⅸ/Ⅴ的含量。对实验结果应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电伤组伤后各时项大鼠血清GP-ⅠaⅡa含量均比假伤组和电前15min低(P<0.05),呈下降趋势;电伤组与盐水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均随用药时间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乌司他丁组与血必净组无显着差异(P>0.05)。2.电伤组大鼠血清GP-Ⅰb/Ⅸ/Ⅴ含量与假伤组有显着差异(P<0.05),电伤组电后急速下降,1h后逐渐平稳;电伤组与盐水组无显着差异(P>0.05);电伤组与乌司他丁组和血必净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呈现先下降然后升高的趋势,但下降水平低于电伤组,血必净组与乌司他丁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大鼠血液中GP-Ⅰb/Ⅸ/Ⅴ和GP-ⅠaⅡa的浓度急速下降,表明在电击伤过程中GP-Ⅰb/Ⅸ/Ⅴ和GP-ⅠaⅡa大量消耗,与血小板大量活化有关。2.高压电烧伤可刺激激活血小板表面GP-ⅠaⅡa、GP-Ⅰb/Ⅸ/Ⅴ,活化血小板,影响实验大鼠机体微循环,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并且在损伤部位发生粘附和聚集,形成微血栓,进而影响微循环。3.高压电击伤后早期应用血必净、乌司他丁干预可使血清中GP-Ⅰb/Ⅸ/Ⅴ下降程度减小,1w后回升至电前水平,具体机制不详。乌司他丁和血必净对于GP-ⅠaⅡa和GP-Ⅰb/Ⅸ/Ⅴ含量的升高效果无显着差异,可能提示乌司他丁与血必净的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改善微循环的效应相同。(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马爱静[8](2019)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GPIV、TSP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GPIV、TSP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准备350只达到清洁级别的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假电组、电伤组、盐水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每个组为70只大鼠,然后按照乱数表法将每组分为7个时间相:电伤前15min、电伤后1h、8h、24h、48h、72h和电伤后1w,每个时间相10只大鼠。将左前肢作为电流入口,右后只作为电流出口,打开实验用的电机系统及变压器,给与电压为2KV、电流(1.92±0.24)A电击大鼠,按照组别、时相分别给与腹腔内注射干预药物:生理盐水2mL/kg、血必净10mL/kg、1%UTI(2×10~4u/kg)2mL/kg。取心脏血5~7ml,离心后取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GPIV及TSP的血清含量,并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电伤后1h、8h、24h、48h、72h、1w,电伤组大鼠的血清GPIV水平高于电伤前15min(P<0.05)和假电组(P<0.05),电伤组伤后48h达最高水平。血必净组和乌司他丁组的大鼠血清GPIV比单纯的电伤组和盐水组低(P<0.05),且乌司他丁抑制GPIV的效果比血必净好。2.电伤后1h、8h、24h、48h、72h、1w,电伤组大鼠的血清TSP水平高于电伤前15min(P<0.05)和假电组(P<0.05)。电伤组在电后8h和72h分别有一次峰值。血必净和乌司他丁都可以降低电伤后血清TSP水平,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压电烧伤可致大鼠血清中的GPIV、TSP总体水平明显升高。高压电烧伤后血清GPIV即可升高,并呈上升趋势,但在48小时后开始下降,这一过程的具体原因和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血清TSP水平于伤后8h到达第一个高峰,短暂下降后,于伤后72h再次升高,但幅度较第一稍低,原因可能是伤后72h大鼠烧伤创面及体内炎症反应激活有关。2.机体组织细胞内的GPIV及TSP信号通路在受到高压电烧伤刺激后迅速激活,与此有关的基因转录及调节过程启动并逐渐增强,从而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微循环。以往研究尚不足以明确说明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尚待更深入的探讨。3.高压电烧后的早期就给与血必净注射液和UTI干预治疗,可使明显降低血清中的GPIV和TS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UTI的抗炎、改善微循环效应在感染休克期可能比血必净好。但具体效果的比较与作用机理需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谢花,黄祖娟[9](2018)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治1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按单盲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显着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ICVD、Framingham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的有效方法,从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危险因素方面,预防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许斌,阮鹏,徐唐鹏,王世东[10](2018)在《康艾注射液对ⅡB和Ⅲ期结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对ⅡB和Ⅲ期结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ⅡB和Ⅲ期结肠癌患者136例,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奥沙利铂(120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氟尿嘧啶(2 400 mg/m2),14 d为1个周期,治疗12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40 m 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每组68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8%vs 69.1%,P<0.05),控制率高于对照组(91.2%vs 82.4%,P<0.05)。观察组1年后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17.6%vs 30.9%,P<0.05),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9.7%vs 77.9%,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辅助治疗ⅡB和Ⅲ期结肠癌,可以提高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远期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进步,电离辐射在能源生产、医疗诊治和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类辐射暴露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辐射引起的急性损伤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其引起的远期损伤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受照人员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研究,在医疗上和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造血组织和肺组织受到辐射损伤后会出现长期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损伤等长期损伤反应。长期辐射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是放射医学领域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前期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在辐射引起的长期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辐射引起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衰老新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讨衰老巨噬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索辐射引起组织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特点将为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为了探讨辐射引起HSC衰老的分子机制,论文第一部分通过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模型骨髓细胞基因芯片结果进行筛选和验证,发现4次跨膜蛋白亚型A3(membrane-spanning 4-domains subfamily A,Ms4a3)和 Gsdme(Gasdermin E)可能与辐射起的造血系统长期损伤有关。随后,利用Gsdme-/-小鼠探索Gsdme缺陷在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中的影响,发现Gsdme缺陷对辐射引起的急性损伤和长期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提示Gsdme可能成为防治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靶点。为了阐明衰老巨噬细胞在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RIPF)形成中的作用,论文第二部分利用体外照射诱导的骨髓来源单核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cytes/macrophages,BMMs)衰老模型及局部照射建立RIPF小鼠模型,检测衰老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的表达变化,发现体外和体内照射均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衰老和SASP分泌增加,并且SASP分泌增加可能与RIPF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衰老巨噬细胞可能成为防治RIPF的靶点。综上所述,通过对造血和肺组织辐射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了造血细胞长期辐射损伤尤其是分化异常新的分子机制,这对阐明辐射诱导HSC衰老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长期辐射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发现了衰老巨噬细胞在局部照射引起的RIP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RIPF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阐明老年性疾病的炎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期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吴增贵,崔斌斌,郑雯婷.放化疗联合生物靶向治疗对乳腺癌早期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作用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9

[2].苏路路.细胞衰老在辐射诱导造血和肺组织远期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张小瑜,冯龙华,李泽贵,程蓬江,黄丽.调节性T细胞、维生素D、LDH、肺功能及IgE相关指标综合检测对哮喘患儿远期预后的评价作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4].李秋朋,贺媛,陈迈.尼可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影响及远期保护作用[J].心脏杂志.2019

[5].许雪.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PF-4、GM-CSF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6].张紫薇.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PAF、sP-selectin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7].李薇.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GP—ⅠaⅡa、GP—Ⅰb/Ⅸ/Ⅴ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8].马爱静.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GPIV、TSP的远期影响及血必净、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9].谢花,黄祖娟.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

[10].许斌,阮鹏,徐唐鹏,王世东.康艾注射液对ⅡB和Ⅲ期结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J].实用肿瘤杂志.2018

标签:;  ;  ;  ;  

远期作用论文-吴增贵,崔斌斌,郑雯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