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缘物种论文-娄丽娜,刘哲,苏小俊

远缘物种论文-娄丽娜,刘哲,苏小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缘物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萝卜,芸薹属,远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

远缘物种论文文献综述

娄丽娜,刘哲,苏小俊[1](2015)在《萝卜与芸薹属物种间的远缘杂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萝卜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与芸薹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芸薹属植物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资源,可提供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恢复基因、自交不亲和基因以及多种抗逆基因。笔者概述了近1个世纪以来萝卜与芸薹属物种间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包括萝卜属与芸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杂交不亲和性机理、改良杂交效率的技术和手段、萝卜优异基因在近缘种中的应用、新型遗传材料的创制及人工合成新物种,并对萝卜属与芸薹属远缘杂交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缪翼[2](2014)在《远缘杂交:一场物种间的“跨界”》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用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小偃系列小麦;用竹子和水稻杂交,培育出高产、稳产、抗倒、米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竹稻;用冰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用枸杞与辣椒杂交,培育出个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宁(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4-08-18)

胡远艺[3](2014)在《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新水稻种质及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远缘物种创新种质是植物遗传育种的前沿方向。外源DNA直接导入受体植物技术是我国科学家发明、倡导的遗传操作方法。前人将远缘物种基因组DNA转移到各种受体植物中,创制出了丰富的变异材料,实现了对受体农艺性状的综合改良。但由于其中蕴藏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变异系表型和基因型变异的全貌、外源特异D NA片段的转移和整合,及性状变异的分子机理等迄今尚不清楚,行内对此途径创新种质存在居多困惑与质疑。本文开展了“穗茎注射法”(Spike-stalk injection method, SIM)创新水稻(Oryza.sativa L.)种质,其遗传分离规律及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尝试将不同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到不同受体水稻亲本材料中创造水稻变异新种质,并对低世代变异系的遗传分离规律及高世代变异系中外源DNA导入相关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穗茎注射法”,将高粱、玉米、稗草、拟南芥和不同野生稻等基因组DNA分别导入到受体水稻9311和RH78中,得到了一批株高、产量性状和叶片等性状得到显着改良的变异材料,变异率约为0.7%o-4.4%o;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和indel (insertion and deletion)标记分析变异单株与供受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变异与受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0.88%-32.93%、且外源DNA导入过程中存在“突变热点’'(mutation hotspot)现象;2.通过对D1代变异单株ERV1及其受体水稻RH78的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ERV1自交D2代群体216个株系的RAD(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tags)测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关联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1)相对于受体RH78,ERV1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着增加;(2)相对于受体基因组,在ERV1中共检测到5,518个纯合的SNPs和449,726个杂合SNPs,且这些SNPs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3)在ERV17,325个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region, CDS)共检测到14,955个非同义SNP (non-synonymous SNPs)突变;(4)共定位到13个与抽穗期,株高,主穗穗长,有效分蘖数,结实率,百粒重有显着关联性的基因或QTLs区间,这些区间的表型贡献率约4.8%-10.5%;(5)D2代群体中216个株系的平均基因组纯合度为88.2%,约50%的株系纯合度达到90%以上,平均基因组杂合度为1.57×104;3.高世代稳定变异系YVB及其受体水稻V20B之间的性状调查及比较分析发现:V20B和YVB在形态和生理生化上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特别是YVB稻米品质性状得到明显改良;通过YVB, V20B和小粒野生稻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在YVB和V20B之间检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包括310,50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44,305个小片段插入缺失(small indels)和7,771个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 SVs),同时,在YVB基因组上筛选并验证12个来源于供体小粒野生稻不同大小的特异片段或基因;通过对YVB×V20B BC1F5群体100个株系品质相关性状的QTLs关联分析,初步证明了Wx和DEP1基因序列的变异是YVB中胶稠度和粒长性状变异的关键基因,另外,在5号染色体4.3-5.1CM范围内定位到一个LOD值较高的QTL区间,该区间同时与千粒重、粒宽、整精重和平均垩白面积显着相关,存在明显的“一因多效”效应,该区间内已经克隆的GS5或GW5基因序列的变异可以解释YVB中米质性状的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王红艳[4](2009)在《远缘物种花粉授粉引起受体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可能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在植物界中频繁发生,在基因组进化和新种形成中具有创造性作用。由远缘杂交所产生的杂交种,异源多倍体以及渐渗杂交种与其亲本相比往往会出现大量遗传和表观遗传上的变异。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的是来自有性上不亲和物种的花粉授粉在没有发生异缘渐渗的情况下,是否会导致一种“胁迫”,从而引起受体基因组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来自于有性上不亲和的两个远缘物种一水稻和稗草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并且获得了一个在表型上有明显变异的水稻突变体后代(称之为Rb0)。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技术,对这种水稻与稗草远缘渐渗杂交的受精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稗草花粉可以在水稻柱头上萌发,并且花粉管可以生长至水稻子房部位,甚至到达珠孔。随后,通过对Rb0进行供体基因渐渗分析,结果显示没有稗草DNA渗入的证据。对Rb0及其自交后代S1代的鉴定可以排除由于花粉或其他品种种子污染或者多倍化等诱因造成上述表型变异的可能。虽然没有检测到稗草基因渐渗的证据,但是这种来自远缘物种花粉的授粉却引起了水稻突变体Rb0及S1代转座子的激活,其中包括MITE类转座子mPing及其转座酶供体Pong,LTR类反转座子Tos17和Osr42;以及一些反转座子的甲基化变异,包括Tos17和Osr36。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突变体Rb0及S1代进行基因组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稗草花粉胁迫诱导产生了遗传变异,包括碱基突变、碱基的缺失与插入以及微卫星序列重复次数的改变。同时,利用MSAP技术对突变体Rb0及其S1代进行了基因组范围表观遗传稳定的分析,结果显示稗草花粉胁迫同样导致了广泛的表观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组整体DNA甲基化水平的提高和位点特异的模式改变。并且,这些在Rb0中所表现出来的表型变异以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不仅能够以较高的频率传递给子代(S1代),而且在子代中又出现了Rb0所没有的新变异,暗示具有“跨代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特点。为了探究上述遗传变异的原因,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选定的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无亲缘关系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后代Rb0及其连续2个自交后代的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改变。同时,为了探究上述表观遗传变异的原因,对维持染色质表观修饰状态的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结果显示无亲缘关系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导致维持染色质结构和状态的表观修饰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最后为了验证这类基因表达变异在这种“胁迫”过程的普遍性,我们对以同样方法获得的月见草花粉胁迫的水稻表型突变体及其自交后代做了同样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而且大多数变化是可遗传的。以上结果暗示着这些与维持染色质结构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变异是远缘物种花粉胁迫所导致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的一个诱因。综上可知,来自远缘物种花粉的授粉可能对受体基因组造成一种胁迫,从而引起遗传和表观遗传的不稳定。鉴于这项杂交实验的简单性,不难想象类似的事件可以发生在自然情况下。同时本实验结果为“不亲和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2-01)

赵炳然,袁隆平[5](2005)在《通过导入远缘物种基因组DNA途径的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的有机结合,拓宽资源利用范围,创新种质资源,进而培育出新品种,是21世纪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minuta)、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等远缘物种的基因组DNA 导入杂交水稻亲本品系,培育出在产量、品质等性状有显着改良的新不育系资100A、保持系资100B 和恢复系RB207。如RB207相对其受体R207在分蘖能力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平均每穗粒数从205粒增加到286粒,同时千粒重从23g 增加到32g;用RB207配制的杂交组合在湖南进行的生产试验中产量超过13 500kg/hm~2。RAPD、SSR 及AFLP 分析表明:变异系与受体存在5%左右的遗传多态性,特别是变异系含有供体特异分子标记;特异DNA 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及Southen 杂交分析,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明远缘物种特异DNA 片段向栽培稻的转移。研究结果说明,导入远缘物种基因组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改良杂交水稻亲本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赵炳然,夏红爱,阳和华,唐家斌,周成[6](2004)在《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 ,变异系野威B、香粱 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 ,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 ,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4年04期)

赵炳然[7](2003)在《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新植物种质的规律,在分别导入属于第2、第3和第4资源库远缘物种基因组DNA获得变异系的基础上,对变异系和它们的受体水稻的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AFLP及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制的变异系与其供受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在RAPD分析基础上对只在变异系和供体存在的特异DNA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的比较研究。 将小粒野生稻(O.minut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及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等远缘物种的基因组DNA分别导入保持系V20B、恢复系先恢207、蜀恢527及盐恢559等3系杂交水稻亲本,D_1均获得变异株;从它们的后代分别选育出新的保持系野威B、恢复系RB207及恢复系株系RS527、RS559等。在植株形态、产量、品质、抗性或(和)耐逆性等性状上,野威B、RB207、RS527、RS559与各自受体相比,有较大改良。将高粱基因组DNA导入保持系IR58025B,在第1代(D_1)获得的1变异株香粱5,从D_2起在形态上一直不出现分离现象。 AFLP分析表明:导入野生稻或稗草DNA获得的变异系,与各自受体均存在4.4%的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分子标记。另外,AFLP分析发现突变存在“热点”现象。 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而香粱5的5个第2代单株的SSR扩增产物间没有遗传多态性,并与第10代的一致,从分子水平证明,在外源DNA导入过程确实存在变异株一经获得即不分离的现象。 RAPD分析及DNA序列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与受体V20B存在遗传多态性;变异系和供体具有而受体中没有的1对RAPD特异带DNA片段(~VOPG-11_(975)与~DOPG-11_(975))均含有975个碱基对,彼此间的相似性高达97%;在水稻基因组数据库中没有发现与它们同源的DNA序列。 变异系与供受体的表型及DNA多态性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导入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可创造优异水稻新种质。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远缘物种DNA可向栽培稻的转移;同时发现,是远缘物种基因组和受体基因组2者的编码序列间、非编码序列间的互作,使受体发生变异:通过不同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变异系和各自受体的研究还发现,变异系与受体基因组DNA间存在5%左右的多态性。后者可能揭示了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引起受体变异的量的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10-08)

刘登才,李光蓉,杨足君[8](2001)在《山羊草(Aegilops)物种作母本与小麦远缘杂交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山羊草不同物种作母本,在不借助胚培等特殊措施的情况下与不含隐性可杂交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杂交、回交及杂种自交情况,结果表明:(1)山羊草物种作母本,小麦推广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山羊草物种作母本容易与小麦进行杂交,但回交和自交较困难;回交与自交相比时,回交容易些;(2)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型材料在与小麦杂交、回交及杂种自交时存在大量变异;(3)杂交结实率与以后的回交或自交并不相关,但是杂种的回交和自交之间相关;(4)山羊草物种与小麦杂交、回交及其杂种自交的结实率与其染色体组构成并无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科学》期刊2001年01期)

唐建军,邓鸿德[9](1995)在《物种的形成、进化与杂种优势──兼论植物远缘杂交的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主要的种化机制是生殖隔离与岛屿化效应,物种进化模式是以突变和自然选择为动力的间歇性暴发式,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多样性则是物种进化的物质基础.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植物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更是农作物生产中极具潜力的重要领域.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较好地克服了植物远缘杂交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为人类更好更广泛地利用植物有益基因、创造前所未有的植物新类型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讨论了植物远缘杂交的实质与植物远缘杂种优势理论基础的假说.(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李振声[10](1977)在《创造新物种与改良旧物种——远缘杂交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生物进化和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缘杂交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大致可概括为创造新物种与改良旧物种这样两个方面。正确估计这两方面的作用,并认真开展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加速远缘杂交育种为当前生产服务的进程,而且有助于远期更高育种目标的早日实现。现根据我们自己的实践和国内外经验,谈谈对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77年03期)

远缘物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编者按:用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小偃系列小麦;用竹子和水稻杂交,培育出高产、稳产、抗倒、米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竹稻;用冰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用枸杞与辣椒杂交,培育出个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缘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1].娄丽娜,刘哲,苏小俊.萝卜与芸薹属物种间的远缘杂交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5

[2].缪翼.远缘杂交:一场物种间的“跨界”[N].农民日报.2014

[3].胡远艺.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新水稻种质及分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4

[4].王红艳.远缘物种花粉授粉引起受体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可能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赵炳然,袁隆平.通过导入远缘物种基因组DNA途径的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英文)[C].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6].赵炳然,夏红爱,阳和华,唐家斌,周成.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J].杂交水稻.2004

[7].赵炳然.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8].刘登才,李光蓉,杨足君.山羊草(Aegilops)物种作母本与小麦远缘杂交的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

[9].唐建军,邓鸿德.物种的形成、进化与杂种优势──兼论植物远缘杂交的实质[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

[10].李振声.创造新物种与改良旧物种——远缘杂交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1977

标签:;  ;  ;  ;  

远缘物种论文-娄丽娜,刘哲,苏小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