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规范化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武子栋[1](2021)在《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国家发布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大力发展集约型、服务型经济。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直观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组织、系统、流程、人员、法律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每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引发财务共享风险。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阻碍财务共享实施的进程,影响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企业财务共享风险进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围绕企业财务共享风险评价这一主题,选取TR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TR公司打造“数字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战略,从财务共享服务理论、财务共享风险内涵和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沿着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的思路,对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以财务共享服务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对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含义进行界定,分析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一般风险特征,为风险评价研究方法的选取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TR公司概况以及公司财务共享系统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系统建设等方面对TR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和探讨了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主要风险后果。再次,结合风险识别所得出的结果选取相关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TR公司财务共享风险的识别及评价,发现公司面临着财务组织变革、业务流程管理、财务系统建设、财务人员管理、税务法律和运营管理六种风险,且六种风险对TR公司财务共享的建设影响程度相似,均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共享的建设。最后,为了确保TR公司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应对举措:明确财务共享组织机构隶属关系、提升机构间协调工作能力;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优化具体业务流程;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升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系统的融合;强化企业税务信息沟通、完善税务风险识别方法、深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等,希望帮助TR公司及其他同行业企业更好地实施财务共享。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夏志乐[3](2020)在《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的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全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地政府持续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从而推进我国电力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供电企业发展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然而,经实地调研发现,国内不少供电企业存在着班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策略不规范等现象,导致供电企业的班组建设管理效率差强人意,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资源浪费严重、机器设备保养不良、物资管理混乱、顾客满意率低等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企业内部最基层的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建设的好坏能直接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此背景下,诸多供电企业思考如何通过优化班组管理策略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领先地位。7S精益管理由日本引入我国后,被供电企业广泛应用于班组管理工作中。7S精益管理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改善企业现场工作环境,改变班组人员工作面貌,提高班组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但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不少企业管理层由于对7S精益管理还停留在表面的认知,缺乏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7S精益管理理念及其方法,导致效果不大的情况普遍存在。ZQ供电局于2018年开始推动和实施7S精益管理项目,积极开展7S管理劳动竞赛,经两年摸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7S精益管理工作的执行表现可圈可点,但也存在7S精益管理措施实施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导致7S精益管理的实际效用尚未真正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加强和提高供电企业班组7S精益管理效果”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在收集梳理国内外关于供电企业班组规范化管理资料基础上,形成7S管理与精益管理的文献综述;其次,运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剖析ZQ供电局班组目前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ZQ供电局班组的7S精益管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概述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基础上,结合7S理论和精益理论,构建了项目的7S精益管理实施框架,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等7个维度对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进行分析,并梳理归纳了其实施效果以及不足;最后,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完善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的六个优化建议。本文研究对于ZQ供电局班组规范化管理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班组管理水平,对我国其他供电企业班组7S精益管理策略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栗美娜[4](2019)在《BMSG辽宁分公司规范化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中小型民营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进程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部分民营企业借助国内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取得企业初期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的不停变化,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遇见很多挫折,然而企业常常因为一味地求于发展而疏于企业内部管理,一不留神就会使企业走向失败。这也是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见的规范化管理问题为研究背景,选取BMSG辽宁分公司为研究对象,以针对企业在其成长历程中所暴露的规范化管理问题为案例,对公司所遇见的管理问题进行真实的阐述。通过员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文献研究,充分利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分析本次案例。最后根据企业所遇见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上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对企业成长所遇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企业规范化管理在我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中起着绝对性作用。针对企业规范化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对策,进而整理出一套有效规范化管理体系,为BMSG辽宁分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管理对策。希望通过本次论文也能够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所遇见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李士龙[5](2019)在《汽车零配件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策略和管理保障研究 ——基于A公司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大众对汽车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定制化需求,给汽车整车制造商带来了极高的挑战。原有的一体化装配生产、大量零部件依托单一的生产商以及零部件的地域分工模式已发生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际汽车零配件正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大型的国际公司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国内市场。面对产品饱和的市场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程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市场,只有通过信息系统与集成管理,才能形成企业内外部资源以及信息的优化配置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选择A公司为案例考察对象,研究内容依据问题分析—需求分析—策略分析—管理保障的结构化研究思维。首先,以行业调查和研究为主导,分析和考察了当前汽车零配行业ERP系统应用的现状与关键问题;其次,聚焦A公司的运营现状,分析A公司ERP系统的功能诉求和需求特征;再次,依据需求特征分析A公司ERP系统应该采取的实施策略,并对A公司实施ERP系统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考察;最后,分析和阐述A公司ERP系统实施的管理保障。研究内容逐层推进,体系完整。本文以A公司ERP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A公司在实施ERP信息化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对汽车零配件企业ERP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汽车零配件市场竞争激烈,ERP信息化管理是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根据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产品选择相匹配的ERP系统是成功实施ERP的关键。
张仲雯[6](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为农村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农村企业管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总体而言,农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借助现代智能化管理方法,全方位推进农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邝亮[7](2019)在《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如何在经济局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普遍所关心的问题。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正走向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21世纪是信息时代的元年,我国信息化浪潮如暴风骤雨铺面而来,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更多的是造成了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企业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试图通过加强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然而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生产模式转变对企业而言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克服以往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甚至对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相关人的利益都要做出较大的变动,不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及难以适应这种变动都将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ing,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作为市场上普遍盛行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ERP尤如一把双刃剑,正确的实施ERP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突破性的,而错误的ERP实施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ERP实施及系统本身极具复杂性,其涉及企业生产、管理及控制等多方面内容,从而给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实施风险。如何保证ERP实施成功已成为学者关注多年的话题,然而ERP实施失败率居高不下,对许多企业信息化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针对ERP实施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由于行业及企业特性的不同,国内外管理方法、管理模式、技术基础及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导致许多研究理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限制,对ERP实施的分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而这种深入主要体现在了不同企业类型,研究视角及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本研究重点关注中小企业ERP的实施风险问题,提出企业实施ERP的全过程应建立在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简称BPM)思想基础之上,以流程来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同时着重提取了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有关BPM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其中,企业ERP实施前期的BPM为企业提供保障性的作用,中期的BPM为企业提供适应性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企业ERP实施的问题,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而后期的BPM为企业带来提升性的作用。企业应对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ERP实施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保障ERP实施成功。此外,通过选取两家ERP实施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关风险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指标的有效性。最后,基于BPM视角提出了企业风险控制的相关策略,为企业ERP实施提供实践指导。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投入到ERP实施行列中,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郑青村[8](2020)在《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结合信息化和PDCA循环理论,借鉴和参考了安全管理诊断学,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某有机合成企业。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小化工企业存在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投入有限、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前提下,如何规范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状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通过跨学科研究法和探索性研究法提出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构建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通过实证研究法对提出的新模式进行验证,最终实现研究目标。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基础性和强化性两个部分。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是框架,强化性工作是具体业务内容,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的基础,强化性工作是基础性工作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2、信息化管理工具和手段是中小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市面上开发的安全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众多,采用这些信息化工具能够有效规范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3、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由两级构成,第一级为企业安全管理总目标,第二级为企业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目标。它们集中反映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重点,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明晰的指向。4、本文构建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以安全管理目标体系进行目标控制,基于PDCA循环和安全管理诊断学等理论,以信息化管理工具为支撑,分7步实施,循环进行。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某中小有机合成化工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刘忠全[9](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段建炜[10](2018)在《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是当今世界情报投入最多的国家,而国防情报业界占据了整个情报界的半壁江山。为了管理和利用好这一庞大力量,美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防情报管理机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队伍,在支援决策和作战方面成效显着。论文以考察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和归纳现代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内容,揭示和论证若干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其特点与不足,并对我国防和情报管理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使论文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重点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最基础的理论要素进行概念分析和客观要素考察,并通过建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解读出情报、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历史归纳与思考,梳理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发展,分析美国从军事情报到国防情报、从各自为政到业界管理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萌芽、创立、调整、新发展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深化了对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由来与发展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考察了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两大领域,梳理了国防情报业界三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剖析了国防情报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管理,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成效评估,总结归纳了管理特点,并对缺陷与挑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展望。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对如何推进我军情报管理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我军事情报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与探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情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实施规范化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规范化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概述 |
2.1.1 财务共享的含义与发展 |
2.1.2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 |
2.1.3 财务共享中心业务范围 |
2.1.4 实施财务共享优势探析 |
2.2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
2.2.4 交易成本理论 |
2.3 财务共享风险内涵和理论基础 |
2.3.1 财务共享风险的内涵 |
2.3.2 财务共享风险的特征 |
2.3.3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 |
2.3.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 |
3.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现状 |
3.1.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背景 |
3.1.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现状 |
3.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风险因素 |
3.3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过程 |
3.3.1 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设定 |
3.3.2 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3.4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结果 |
3.4.1 财务组织变革风险 |
3.4.2 业务流程管理风险 |
3.4.3 财务系统建设风险 |
3.4.4 财务人员管理风险 |
3.4.5 税务法律风险 |
3.4.6 运营管理风险 |
3.5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后果 |
第四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 |
4.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原则 |
4.1.1 风险指标确定原则 |
4.1.2 风险评价方法与选用 |
4.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4.3.1 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指标权重赋值 |
4.3.2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4.3.3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4.4 风险类别和风险后果的排序分析 |
4.4.1 风险类别的排序分析 |
4.4.2 风险指标和风险后果的排序分析 |
4.5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类别划分过程 |
4.6 风险类别与风险后果的相关性分析 |
4.7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应对 |
5.1 财务组织变革和人员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1.1 明确财务共享组织机构隶属关系 |
5.1.2 提升机构间协调工作能力 |
5.1.3 加强员工素质和风险意识培训 |
5.2 业务流程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2.1 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 |
5.2.2 优化具体业务流程 |
5.3 财务系统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
5.3.1 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升级 |
5.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系统的融合 |
5.4 税务法律风险和运营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4.1 强化企业税务信息沟通 |
5.4.2 完善税务风险识别方法 |
5.4.3 深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TR公司关于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风险因素调研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3)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精益管理 |
2.1.1 起源与发展 |
2.1.2 本质与内涵 |
2.2 7S管理 |
2.2.1 起源与发展 |
2.2.2 本质与内涵 |
2.2.3 7S管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
2.3 7S精益管理的应用 |
2.4 项目化管理 |
2.4.1 项目化管理定义 |
2.4.2 项目化管理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Q供电局班组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Q供电局班组管理的现状 |
3.2 ZQ供电局班组管理的问题 |
3.3 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的实践 |
4.1 7S精益管理项目的概述 |
4.2 7S精益管理项目的实施 |
4.2.1 实施框架 |
4.2.2 实施策略 |
4.2.3 实施效果 |
4.3 7S精益管理项目的不足 |
4.3.1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案 |
4.3.2 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项目工程 |
4.3.3 管理理念在班组未深入普及 |
4.3.4 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的优化建议 |
5.1 优化项目进度流程控制 |
5.2 建立精益管理项目专项组织 |
5.3 选定标杆班组作为引领 |
5.4 加强宣传引导注入理念 |
5.5 做好教育培训提升工作 |
5.6 设立自主改善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ZQ供电局班组管理问题调查研究问卷 |
(4)BMSG辽宁分公司规范化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案例正文 |
2.1 公司简介 |
2.2 行业发展概况 |
2.2.1 所属行业简介 |
2.2.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2.3 公司组织管理现状 |
2.3.1 组织结构体系 |
2.3.2 组织职能分工 |
2.4 公司规范化管理问题描述 |
2.4.1 公司高层身兼多职 |
2.4.2 缺乏完善的奖罚机制 |
2.4.3 门店店长各怀私心 |
2.4.4 员工专业能力差 |
3 案例分析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企业规范化管理概述 |
3.1.2 创业企业成长模型 |
3.1.3 创业管理理论 |
3.1.4 组织管理和激励理论 |
3.2 问题分析 |
3.2.1 规范化管理问卷调查 |
3.2.2 公司存在问题分析 |
3.2.3 麦肯锡7S模型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3.1 不规范的组织管理模式 |
3.3.2 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
3.3.3 职能分工不明确 |
3.3.4 门店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
4 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4.1 制定企业发展目标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
4.1.1 制定公司的战略和目标 |
4.1.2 合理的组织管理层次和责任划分 |
4.2 充分运用考核激励机制 |
4.2.1 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 |
4.2.2 完善公司内部考核激励机制 |
4.2.3 建立各门店统一考核激励机制 |
4.3 借助信息化管理对各门店进行统一标准 |
4.3.1 采购仓储管理系统 |
4.3.2 统一会员收银管理系统 |
4.4 健全人力资源体系 |
4.4.1 公司人力资源整合 |
4.4.2 公司员工的培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司规范化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5)汽车零配件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策略和管理保障研究 ——基于A公司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ERP理论发展过程 |
2.1.2 ERP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 |
2.1.3 ERP的实施步骤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零配件行业ERP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汽车零配件行业ERP现状 |
3.1.1 汽车零配件行业发展 |
3.1.2 汽车零配件行业ERP应用现状 |
3.1.3 汽车零配件行业ERP应用功效 |
3.2 汽车零配件行业ERP应用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信息化现状与ERP应用的需求分析 |
4.1 A公司概述 |
4.2 A公司组织构架 |
4.3 A公司信息化现状 |
4.4 A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5 A公司ERP需求分析 |
4.5.1 销售管理方面 |
4.5.2 采购管理方面 |
4.5.3 生产管理方面 |
4.5.4 仓存管理方面 |
4.5.5 财务管理方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公司ERP系统应用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
5.1 方案的总体目标 |
5.1.1 建立适合A公司发展战略的ERP系统 |
5.1.2 强化成本管理的ERP系统 |
5.1.3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
5.1.4 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 |
5.1.5 ERP功能目标 |
5.2 基础数据编码规则方案设计 |
5.2.1 物料编码方案设计 |
5.2.2 供应商编码方案设计 |
5.2.3 客户编码方案设计 |
5.3 业务环节ERP的实施方案 |
5.3.1 ERP销售方案设计 |
5.3.2 ERP采购方案设计 |
5.3.3 ERP生产方案设计 |
5.3.4 ERP仓存方案设计 |
5.3.5 ERP财务方案设计 |
5.4 效果评价 |
5.4.1 目标评价 |
5.4.2 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公司ERP系统应用的管理保障 |
6.1 实施ERP的组织架构 |
6.2 实施ERP的运作措施 |
6.3 实施ERP的管理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其对农村企业管理要求和影响 |
(一)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 |
(二)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企业管理的影响 |
二、当前我国农村企业管理现状及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农村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
(二) 农村企业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三、增强农村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
(一)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 完善农村企业决策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 |
(二) 借助智能化管理技术和方法, 提升农村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
(三) 变革农村企业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规范化 |
(7)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研究综述 |
2.1.1 ERP研究综述 |
2.1.2 BPM研究综述 |
2.1.3 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2.1.4 文献评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ERP理论 |
2.2.2 关键成功因素理论 |
2.2.3 分段实施理论 |
2.2.4 系统集成理论 |
2.2.5 BPM理论 |
2.3 ERP与 BPM的相互关系 |
2.3.1 ERP实施为BPM提供支撑 |
2.3.2 BPM为 ERP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
2.3.3 ERP与 BPM相互促进及提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建立 |
3.1 中小企业ERP实施特点 |
3.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3.1.2 中小企业ERP实施特点 |
3.2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必要性分析 |
3.2.1 促进管理模式与ERP实施之间的协调 |
3.2.2 突破运行环境对ERP实施的限制 |
3.2.3 带动企业向绿色化生产转型 |
3.2.4 降低ERP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
3.3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3.3.1 风险指标因素的获取 |
3.3.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基于案例分析的指标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RP实施风险评价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实施过程描述 |
4.2 实施风险评价 |
4.2.1 指标的确立与评价标准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模糊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第5章 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控制策略 |
5.1 从ERP选型着手为ERP实施打基础 |
5.2 加强前期的BPM工作 |
5.3 建立起ERP实施全过程的BPM思想 |
5.4 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施案例分析情况归因表 |
附录2 ERP实施过程调查问卷 |
附录3 ERP实施过程效果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8)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中小企业 |
1.2.2 安全 |
1.2.3 安全管理 |
1.2.4 安全目标管理 |
1.2.5 安全管理模式 |
1.3 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1.3.1 安全管理模式的阶段性发展和使用 |
1.3.2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1.3.3 PDCA循环的应用 |
1.3.4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
1.3.5 企业安全管理诊断理论 |
1.3.6 企业安全生产量化管理 |
1.3.7 安全双重预防机制 |
1.3.8 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1.3.9 现状综述 |
1.4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
2.1 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
2.1.1 成立安全管理组织 |
2.1.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
2.1.3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2.1.4 保障安全生产投入 |
2.2 企业安全管理的强化性工作 |
2.2.1 安全教育培训 |
2.2.2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
2.2.3 现场作业管理 |
2.2.4 重大危险源管理 |
2.2.5 职业卫生管理 |
2.2.6 应急管理 |
2.2.7 安全生产信息与事故管理 |
2.2.8 风险评价及安全技术措施 |
2.2.9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
3.1 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
3.2 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 |
3.3 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
3.4 现有的安全管理软件系统介绍 |
3.4.1 安全生产标准化软件 |
3.4.2 QHSE管理支撑系统 |
3.4.3 LEAM安全生产管理软件 |
3.4.4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
3.5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综述及建议 |
3.5.1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综述 |
3.5.2 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立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 |
4.1 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
4.1.1 安全管理总目标 |
4.1.2 企业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目标 |
4.1.3 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意义 |
4.2 建立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理论依据 |
4.2.1 PDCA循环 |
4.2.2 安全管理诊断体系 |
4.3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建立 |
4.3.1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机理 |
4.3.2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实施路径 |
4.3.3 基于目标控制的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实施保障 |
第5章 某有机合成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应用 |
5.1 某有机合成企业概述 |
5.2 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1 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5.2.2 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5.3 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的应用 |
5.3.1 建立认识 |
5.3.2 领导重视 |
5.3.3 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
5.3.4 广泛宣传教育,实施全员培训 |
5.3.5 设立管理目标 |
5.3.6 使用信息化管理软件,推动安全管理规范化 |
5.3.7 分析总结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
5.4 该企业应用安全管理改进模式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5.5 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模式运行效果 |
5.6 安全管理改进模式持续改进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10)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对策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模型建构 |
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客观要素 |
2.1.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客观要素 |
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 |
2.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情报流程理论框架 |
2.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国防管理理论框架 |
2.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决策周期理论框架 |
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
2.3.1 建构理论模型已具备基本条件 |
2.3.2 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出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 |
2.3.3 基于理论模型解读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内涵 |
2.4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演变 |
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历经战争进入萌芽期 |
3.1.1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军事情报管理较为混沌 |
3.1.2 从内战结束至一战前,美国常设军事情报机构出现 |
3.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发展壮大但缺乏管理 |
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在冷战期间进入成长期 |
3.2.1 美国国防情报部门创立发展是国防情报管理开展的前提 |
3.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直接受美国情报界管理改革的影响 |
3.2.3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开始重新定位 |
3.3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步入成熟期 |
3.3.1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界反思管理改革问题 |
3.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 |
3.3.3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防情报管理深化调整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与具体实施 |
4.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 |
4.1.1 保障国防情报用户及时准确决策,配合整个美国情报界 |
4.1.2 紧跟国防情报用户需求,提升国防情报业界管理水平 |
4.1.3 推进国防情报理论研究,加强国防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
4.1.4 提升国防情报业界反制与拒止能力,防止敌方夺取优势 |
4.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组织管理 |
4.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围绕情报支援开展组织管理 |
4.2.2 各层级情报部门在组织管理中被赋予明确职能 |
4.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业务管理 |
4.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贯穿军事情报行动各环节 |
4.3.2 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时注重开展国防情报管理 |
4.4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路径 |
4.4.1 通过加强人事管理,注重培养国防情报管理力量 |
4.4.2 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积极投入发展国防情报能力 |
4.4.3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效率 |
4.4.4 通过反情报与安全管理,严防安全漏洞带来破坏 |
4.5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成效与主要特点 |
5.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
5.1.1 国防情报主管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统筹效益不断提高 |
5.1.2 国防情报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流畅高效,手段与能力进步较快 |
5.1.3 国防情报管理地位得到强化,对国家情报管理的影响力扩大 |
5.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特点 |
5.2.1 以制度化的领导指挥形成强大管理权力 |
5.2.2 以体系化的管理结构发挥业界整体优势 |
5.2.3 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推动标准情报作业 |
5.2.4 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情报效益 |
5.3 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6.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6.1.1 统合矛盾长期存在,影响国防情报业界整合 |
6.1.2 管理方向存在偏差,增加国防情报管理成本 |
6.1.3 资源管理频现不足,制约能力发展和理念更新 |
6.1.4 国防情报业界扩张,导致情报管理遭遇外部阻力 |
6.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趋势 |
6.2.1 进一步强化国防部领导层授权,完善国防情报管理依据 |
6.2.2 进一步满足情报用户不同需求,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水平 |
6.2.3 进一步削弱业界管理上的藩篱,推动国防情报一体化整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
7.1 紧盯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实践发展 |
7.1.1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脉络 |
7.1.2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念思维 |
7.1.3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制度设计 |
7.2 确立我军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 |
7.2.1 以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情报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
7.2.2 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情报管理理论体系 |
7.3 优化我军情报管理体制 |
7.3.1 加强我军情报管理集中领导,全盘统筹情报管理工作 |
7.3.2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体系模式,改进组织体制设计 |
7.3.3 颁布国家法律与军队条令条例,明确军事情报管理工作细则 |
7.4 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水平 |
7.4.1 着眼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效能,用科学方法管理军事情报工作 |
7.4.2 着眼提高联合作战情报保障效能,基于实战需求管理军事情报 |
7.5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路径 |
7.5.1 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打造一流情报管理队伍 |
7.5.2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情报资源优化配置 |
7.5.3 建设高效安全技术平台,解决情报管理的信息瓶颈 |
7.5.4 严格落实安全反间措施,整合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实施规范化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D]. 武子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ZQ供电局班组7S精益管理项目的优化策略[D]. 夏志乐.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4]BMSG辽宁分公司规范化管理案例研究[D]. 栗美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汽车零配件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策略和管理保障研究 ——基于A公司的案例分析[D]. 李士龙. 苏州大学, 2019(04)
- [6]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J]. 张仲雯. 农业经济, 2019(04)
- [7]基于BPM的中小企业ERP实施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控制策略研究[D]. 邝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改进研究 ——以某有机合成企业为例[D]. 郑青村.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D]. 段建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