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传导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导体激光器,散热性能,石墨辅助热沉,有限元分析
热传导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房俊宇,石琳琳,张贺,杨智焜,徐英添[1](2019)在《石墨片作辅助热沉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热传导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边发射高功率单管半导体激光器有源区温度降低,增加封装结构的散热性能,降低器件封装成本,提出一种采用高热导率的石墨片作为辅助热沉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采用石墨片作辅助热沉后,封装器件的工作热阻更低,散热效果更好。研究分析过渡热沉铜钨合金与辅助热沉石墨的宽度尺寸变化对半导体激光器有源区温度的影响。新型封装结构与使用铜钨合金作为过渡热沉的传统结构相比,有源区结温降低4.5 K,热阻降低0.45 K/W。通过计算可知,激光器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0.6 W。在研究结果的指导下,确定铜钨合金与石墨的结构尺寸,以达到最好的散热效果。(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俊[2](2019)在《纳米颗粒堆积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来源。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使得其在催化、吸附、机械性能、导电和导热性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各领域都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晶体结构稳定,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而且其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的来源丰富,相互间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得到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MOFs晶体,实现对结构和性能的精确设计和调控。在气体吸附领域,由于它的超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对于气体有较高的吸附速率和较大的吸附量。以及,通过晶体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对不同气体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在气体吸附和储存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吸附/脱附过程伴随着材料的放热/吸热,这时材料的导热系数将对其工作温度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对MOFs晶体及其晶体颗粒堆积体的导热系数研究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激光加热、大功率微电子器件等高能量密度、小时间尺寸的应用领域中,碳纳米管(CNTs)等纳米颗粒堆积体的瞬态非傅里叶导热特性越来越突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其在极端条件下特殊传热现象背后的物理机理解释还有待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围绕纳米颗粒及其堆积结构的热传导特性,对各类纳米颗粒及其堆积体中的热物理性质和微观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几点:(1)利用瞬态热线法对影响MOFs颗粒堆积体导热系数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MOFs颗粒堆积结构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与空气导热系数相当),与堆积体孔隙率和颗粒间的接触热阻密切相关。而且,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颗粒尺寸是影响堆积体导热系数关键性结构参数,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堆积体导热系数将显着降低。(2)本文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尺寸的MOFs颗粒堆积体表观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关系,发现堆积体导热系数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稳步提高,提升幅度在30%左右。实验结果证明,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气体分子将在MOFs晶体内部的微孔中逐渐吸附、冷凝,引起颗粒的导热系数变化,而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并不受影响,其堆积结构和接触热阻保持不变。颗粒导热系数的提升受到接触热阻的限制,最终导致在各类堆积结构中,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有限。(3)根据MOFs堆积体的双尺度孔系结构,一种是晶体内部的微孔,孔径大小在1 nm左右;另一种是堆积形成的颗粒间孔隙,尺寸与颗粒大小相当,本文提出了双孔体系有效介质模型(BEMA)对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该模型成功地从堆积体导热系数推导出MOFs晶体导热系数和颗粒接触热阻的值。然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晶体本征导热系数实验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相符,证明本文提出的纳米颗粒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准确可靠。(4)本文对碳纳米管堆积体在振荡温度边界下的瞬态非傅里叶导热特性和松弛时间进行了研究。为了解释非傅里叶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本文根据热电比拟,提出热流的相对论效应将产生热磁场,快速变化的热流会受到热磁场的作用,产生热感效应。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分别对碳纳米管和四氧化叁铁纳米颗粒堆积体进行脉冲加热,观测堆积体的温度响应特性,发现纳米颗粒堆积体在快速变化的热流作用下将产生感生温度梯度来阻碍热流的快速变化,实验结果与热感模型理论预测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9-04-01)
施建勇,钱正亚,艾英钵[3](2019)在《垃圾土热传导特性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垃圾土的热传导特性,基于瞬态法,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含水率、孔隙比、有机物质量分数对垃圾土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饱和度增加,导热系数增大;相同有机物含水率时孔隙比增加,导热系数减小;相同孔隙比时有机物质量分数增加,导热系数减小;饱和度从干燥状态开始增加到接近残余饱和度,导热系数增加很快;饱和度继续增加,导热系数稳定增加。(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郭政[4](2018)在《热处理对北山花岗岩热传导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处置高放废物的可行方法。围岩作为处置库的天然屏障,是整个处置系统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围岩所有的工程特性中,导热系数是控制热传输能力的关键参数,其直接影响处置库的布局及处置单元间距的优化。因此,深入了解围岩的热传导特性对于处置库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预选区——北山预选区新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样在不同温度处理后的热传导特性研究,揭示饱水、升温、压应力等因素对热处理岩样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瞬时平面热源法,测定了岩样在不同温度处理后(200、300、400、550、650、800℃)的导热系数,获得了热处理温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扫描电镜成像结果,分析了岩样在不同温度处理前、后的细观结构特征,揭示了热处理产生的微裂隙对岩样导热性能的影响机制。(2)分析了热处理岩样的导热系数与常规物理量(孔隙率、块体密度、纵波波速)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导热系数与这些物理量的经验关系。(3)分别获得了热处理岩样在饱水、升温和压缩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探讨了导热系数的饱水效应、温度效应、压应力效应与岩样孔隙率的相关性,建立了考虑岩石孔隙率为影响因素的热传导模型来合理描述这些外部因素对其导热特性的影响。(4)获得了热处理岩样在单轴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导热系数变化特征,分析了热处理温度对岩样强度、变形和声发射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岩样在不同变形阶段的热传导特性。(本文来源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期刊2018-05-25)
刘磊[5](2018)在《碲化锑/金属超晶格的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直接转换的材料,其能量转换效率由材料的热电优值(ZT)决定。材料的热电优值由塞贝克系数、热导率和电导率共同决定。一种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较低的热导率和较高的电导率,但这叁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具有“声子玻璃-电子晶体”特性的材料将成为非常有前景的热电材料。在思考如何在不劣化甚至提高材料电导率的同时降低材料热导率的过程中,作者注意到了半导体-金属超晶格结构。碲化锑基薄膜材料是目前性能良好且已经广泛研究的热电材料。本论文中,作者借助实验室已有的时域热反射谱的测量方法,研究不同组分碲化锑/金属超晶格材料的热导率,亦对其进行了 60K~300K热导率的变温测量,阐述了电声子耦合和界面散射对整体热导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了纯半导体薄膜和半导体-金属超晶格薄膜在退火和电子辐照工艺处理前后的热传导性质,总结二者在上述工艺处理后热导率变化趋势的异同,具体内容如下:(一)基于光学的泵浦-探测原理,我们自行搭建了时域热反射谱(TDTR)测量系统,用于测量我们研究的薄膜材料的热导率,并通过对标准样品热导率的测量,保证了我们TDTR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TDTR实验平台实现了对拟合实验数据所需的铝膜厚度和泵浦光斑直径的原位测量,保证了我们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二)我们通过SEM、AFM、XRD和ED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磁控溅射法生长的碲化锑薄膜和碲化锑/金属超晶格薄膜样品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以确保样品符合我们的实验需要。(叁)借助TDTR测量手段,我们对不同组分碲化锑/金属超晶格薄膜样品的热导率进行了测量,发现碲化锑/银的超晶格结构具有更低的热导率,而碲化锑/铂的超晶格结构具有最高的热导率,我们推测很有可能是半导体-金属的界面形貌和电-声子耦合导致了这一结果。同时,我们对碲化锑/银的薄膜样品进行了60K~300K热导率的变温测量,其热导率的变化符合非晶或多晶材料热导率的变化趋势。15nm:15nm的碲化锑/银样品在60K处,热导率下降到不到0.3W/(m·K),考虑到低温下金属优异的电导率,我们相信在一定的温度下,碲化锑/金属的超晶格薄膜有望成为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四)借助TDTR测量手段,我们分别测量了退火前后和电子辐照前后碲化锑薄膜和碲化锑/金属超晶格薄膜的热导率,比较了纯半导体薄膜样品和超晶格样品热导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由磁控溅射直接获得的碲化锑薄膜为非晶态,经过退火处理能够恢复其晶体结构。退火处理后,样品的热导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具有超晶格结构的样品,其热导率增幅更大,我们将其归结于超晶格中半导体-金属界面热阻的降低。而在电子辐照工艺处理之后,同样的,所有样品的热导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具有超晶格结构的样品,其热导率的上升幅度亦明显高于纯半导体薄膜,这很有可能是金属成分在β射线辐照后产生了额外的电子输运通道。上述测量和研究结果,不仅为半导体-金属超晶格薄膜材料在热电领域的发展打下了研究基础,还为通过人工手段调控功能材料在热传导方面的性质提供了实验基础,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寻找具有应用潜质的新型热电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郭政,赵星光,李鹏飞,谢敬礼,刘月妙[6](2018)在《热处理北山花岗岩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围岩的热传导特性是影响处置库布局和处置单元间距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北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在不同温度(200~800℃)处理后的热传导试验,探讨热处理对岩石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分析其与常规物理参量的内在联系,揭示热处理岩石导热特性的饱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岩样导热系数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导热系数的衰减速率在550~650℃阶段达到峰值;(2)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岩样质量、干密度和纵波波速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岩样体积和孔隙率则逐渐增大,根据导热系数与纵波波速、孔隙率及干密度的关系,建立了热处理岩样导热系数的预测模型;(3)热处理前,饱水岩样的导热系数比干燥岩样增加了9.7%~12.1%,且两者呈近似线性增加的趋势;(4)热处理后,饱水岩样的导热系数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呈轻微下降趋势,且导热系数的饱水效应随孔隙率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高放废物处置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小香,萨喆燕,刘春兰,潘晓华,许金森[7](2017)在《基于红外成像技术探讨电子灸神阙和命门对任督脉二脉热传导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时电子灸神阙和命门对任督二脉热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使用电子灸疗仪加热任脉线上的神阙穴和督脉线上的命门穴,运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记录任督二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1.任督二脉的体表最低温度随着灸疗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灸后30min内仍处于升高状态;2.任督二脉的体表最高温度随着灸疗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灸后随着灸疗结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3.任督二脉的体表平均温度随着灸疗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任脉线上的体表平均温度在电子灸疗过程中的前20 min逐渐下降,灸疗20 min后逐渐上升,并持续上升至灸后30 min仍处于较高温水平,督脉线上的体表平均温度在电子灸疗过程中的前10min逐渐下降,灸疗10min后逐渐上升,并持续上升至灸后30min仍处于较高温水平。[结论]同时电子灸神阙和命门,任督二脉体表平均温度先降后升,可能是热敏化之"表面不(微)热深部热"的一种客观表现。(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六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5)
李政阳[8](2017)在《一维热波晶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急速传热的系统中,由于时间尺度或空间尺度及其微小,这使得傅里叶导热定律在这些极端条件下不在适用。且傅里叶导热定律暗含的假设是热量传播的速度是无穷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Cattaneo和Vernotte对傅里叶导热定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非傅里叶导热的单相弛豫模型(Cattaneo-Vernotte模型,CV模型)。CV模型的引入,使得传统的温度扩散方程转化为一个双曲的波动方程,即热波波动方程。CV模型暗含的假设为热流产生的温度梯度的传播速度为无穷大,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zou于1995年提出了双相弛豫模型(Dual Phase Lag模型,DPL模型)。若热量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就不得不提在经典波(电磁波、弹性波、声波、格波等)领域,抑或是非经典波领域(de Broglie波)领域,一个极端重要而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波的调控。借助于光子晶体、声子晶体的研究,本文从波的调控角度入手,提出一种可以调控热量传播行为的人工周期结构-热波晶体。分别基于CV和DPL模型,利用传递矩阵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一维热波晶体中的非傅里叶导热问题。计算了热波在其中传播时的频散曲线,初步探讨了热波晶体控制热量传播行为的机理,并分析了结构参数、材料参数对热波能带结构的影响。为了能够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实际,本文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界面热阻引入热波晶体,并分析了其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带隙的结构参数和材料参数为填充率、无量纲长度、导热率比、体积热比、弛豫时间比。其中,导热率比和弛豫时间比为控制带隙产生的主要参数,两者为一定值时带隙接近消失。除无量纲长度结构外,其他的参数和材料均能影响带隙内热波的衰减速度,其中对衰减速度最大的为弛豫时间比、体积热比。2、用以表示结构尺寸和声子自由程的无量纲长度和导热率比成为控制带隙频率范围高低的主要因素,其中如果无量纲长度过大即结构尺寸远远大于声子自由程时,带隙被淹没。3、界面热阻会使热波衰减更快,且令CV模型和DPL模型频散曲线趋近一致。基于傅里叶定律的热阻会在低频率处增加一条带隙。(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文翰[9](2017)在《堆积颗粒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堆积颗粒传热问题的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例如:粮食的储存,煤炭的堆积、燃烧,混凝土的凝结,金属材料的先进成型工艺,保温与耐火材料的选用,滚筒式干燥机和堆积床、流化床的设计等。目前的许多研究,通常都着眼于堆积颗粒微观传热机理的理论研究,或者是某些特定的颗粒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导热系数的实验,这些都无法为日常的工程应用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针对目前堆积颗粒导热系数研究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对影响堆积颗粒导热系数的因素,从机理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整理归纳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角度得出了在有序堆积的条件下,影响堆积颗粒的导热系数的因素只有堆积颗粒的分形维数和材料的导热系数的结论。第二,在保护热板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于测量堆积颗粒的导热系数。主要的改进之处包括:采取了可变样品厚度的设计,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求解出不受冷热板表面接触热阻影响的导热系数和冷热板接触热阻的大小;增加设计了用于保持堆积颗粒样品形态的保护圈,对其尺寸进行了仿真;增加了压板、真空罩等其他设备。第叁,针对玻璃微珠样品,进行了多组实验,初步地得出了玻璃微珠堆积体的导热系数受其粒径分布影响的规律。这些规律有:(1)对于堆积颗粒,导热系数不受粒径绝对大小的影响,而只受到堆积形态的影响。对于颗粒粒径均匀集中在一个粒径值左右的情形,堆积形态的影响可以使用孔隙率这一参数来进行表达。对于玻璃微珠,在不受外界压紧力的条件下,若其粒径集中分布在某一值的附近,则其导热系数分布在0.08W/(mK)附近,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缓慢下降。(2)当玻璃微珠受到压紧力之后,导热系数随着压紧力的增大,首先显着上升,然后趋于平缓,最终稳定在0.1W/(mK)附近。通过将空间参数带入第二章所给的计算式算得,压紧力对导热系数的影响体现在对孔隙率的影响上,这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该式适用于粒径集中分布的颗粒在不同压紧条件下的导热系数求解。(3)当多种粒径的颗粒混合时,其导热系数趋向于增大,这是由于较小的颗粒填充如较大颗粒间产生的孔隙之中。此时,由于仅以孔隙率为变量的公式的的前提假设已经不再成立,所以无法使用该式计算堆积颗粒的导热系数。为了表达粒径混合对结果的影响,以润滑因子的计算公式为基础,通过增加修正系数的方式,获得了堆积颗粒的导热系数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黄开谨[10](2016)在《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变材料的热传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存储器(PCRAM)的应用遇到擦写电流过大的瓶颈和毗邻单元热串扰的限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相变材料的热传导特性进行优化来改善。譬如超晶格相变材料Ge Te/Sb2Te3,其低热导率特性极有利于PC RAM的功耗及热串扰的降低。但有关超晶格相变材料热传导特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超晶格的声子输运机制以及如何获得更低热导率的相变材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Bi_2Te_3和Sb2Te3有着相同的结构,但Bi原子的引入能削弱与Te原子的结合力并改变界面匹配、散射等状态,为了进一步优化相变材料的导热特性,本文提出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变材料,并通过搭建热导率的实验测量平台和进行声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证实了Bi基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变材料具备更低的热导率,为其在相变存储器降低操作电流和抑制临近单元的热串扰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首先针对自行搭建的3ω法薄膜热导率测试平台的测量成功率低、测试稳定性差以及测量结果精确性存疑等问题进行了改进,通过SiO2薄膜和硅衬底热导率的测试充分验证了测试平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接着采用该测试平台测得Ge Te/Bi_2Te_3超晶格的热导率均低于GeTe/Sb2Te3超晶格的热导率,并且随其界面数的增加先减小而后增大,可以实现比传统Ge2Sb2Te5相变材料更低的热导率。同时研究了膜厚对于超晶格相变材料的影响,发现GeTe/Bi_2Te_3超晶格的热导率随着膜厚的减小而降低。通过第一性原理对GeTe/Bi_2Te_3超晶格的声子特性、热导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也显示了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对GeTe/Sb2Te3超晶格热导率下降的趋势,并研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发现超晶格的Te-Te长距离界面以及Bi原子的引入是实现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变材料热导率的调控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热传导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来源。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使得其在催化、吸附、机械性能、导电和导热性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各领域都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晶体结构稳定,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而且其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的来源丰富,相互间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得到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MOFs晶体,实现对结构和性能的精确设计和调控。在气体吸附领域,由于它的超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对于气体有较高的吸附速率和较大的吸附量。以及,通过晶体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对不同气体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在气体吸附和储存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吸附/脱附过程伴随着材料的放热/吸热,这时材料的导热系数将对其工作温度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对MOFs晶体及其晶体颗粒堆积体的导热系数研究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激光加热、大功率微电子器件等高能量密度、小时间尺寸的应用领域中,碳纳米管(CNTs)等纳米颗粒堆积体的瞬态非傅里叶导热特性越来越突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其在极端条件下特殊传热现象背后的物理机理解释还有待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围绕纳米颗粒及其堆积结构的热传导特性,对各类纳米颗粒及其堆积体中的热物理性质和微观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几点:(1)利用瞬态热线法对影响MOFs颗粒堆积体导热系数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MOFs颗粒堆积结构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与空气导热系数相当),与堆积体孔隙率和颗粒间的接触热阻密切相关。而且,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颗粒尺寸是影响堆积体导热系数关键性结构参数,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堆积体导热系数将显着降低。(2)本文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尺寸的MOFs颗粒堆积体表观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关系,发现堆积体导热系数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稳步提高,提升幅度在30%左右。实验结果证明,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气体分子将在MOFs晶体内部的微孔中逐渐吸附、冷凝,引起颗粒的导热系数变化,而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并不受影响,其堆积结构和接触热阻保持不变。颗粒导热系数的提升受到接触热阻的限制,最终导致在各类堆积结构中,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有限。(3)根据MOFs堆积体的双尺度孔系结构,一种是晶体内部的微孔,孔径大小在1 nm左右;另一种是堆积形成的颗粒间孔隙,尺寸与颗粒大小相当,本文提出了双孔体系有效介质模型(BEMA)对导热系数随吸附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该模型成功地从堆积体导热系数推导出MOFs晶体导热系数和颗粒接触热阻的值。然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晶体本征导热系数实验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相符,证明本文提出的纳米颗粒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准确可靠。(4)本文对碳纳米管堆积体在振荡温度边界下的瞬态非傅里叶导热特性和松弛时间进行了研究。为了解释非傅里叶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本文根据热电比拟,提出热流的相对论效应将产生热磁场,快速变化的热流会受到热磁场的作用,产生热感效应。利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分别对碳纳米管和四氧化叁铁纳米颗粒堆积体进行脉冲加热,观测堆积体的温度响应特性,发现纳米颗粒堆积体在快速变化的热流作用下将产生感生温度梯度来阻碍热流的快速变化,实验结果与热感模型理论预测结果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传导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房俊宇,石琳琳,张贺,杨智焜,徐英添.石墨片作辅助热沉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热传导特性[J].发光学报.2019
[2].黄俊.纳米颗粒堆积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9
[3].施建勇,钱正亚,艾英钵.垃圾土热传导特性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郭政.热处理对北山花岗岩热传导特性的影响[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8
[5].刘磊.碲化锑/金属超晶格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8
[6].郭政,赵星光,李鹏飞,谢敬礼,刘月妙.热处理北山花岗岩热传导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7].朱小香,萨喆燕,刘春兰,潘晓华,许金森.基于红外成像技术探讨电子灸神阙和命门对任督脉二脉热传导特性的影响[C].全国第十六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2017
[8].李政阳.一维热波晶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9].周文翰.堆积颗粒体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0].黄开谨.GeTe/Bi_2Te_3超晶格相变材料的热传导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