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戊菊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性萃取,氰戊菊酸,L-酒石酸异丁酯
戊菊酸论文文献综述
易健民,索会锋,蒋玉仁,唐课文[1](2009)在《疏水性L-酒石酸异丁酯立体选择性萃取拆分氰戊菊酸对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萃取拆分氰戊菊酸(FA)对映体的手性选择体L-酒石酸异丁酯。研究了氰戊菊酸对映体在含有手性选择体L-酒石酸异丁酯的水-有机相双相体系中的萃取分配行为。考察了有机稀释剂类型、L-酒石酸异丁酯浓度、pH值和磷酸盐浓度诸因素对分配系数(K)和分离因子(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酒石酸异丁酯与S对映体形成的复合物稳定性比与R对映体形成的复合物要好;1,2-二氯乙烷作为有机稀释剂更有利于萃取分离;随着L-酒石酸异丁酯浓度的增大,K逐渐增大,α先增大后减小,当L-酒石酸异丁酯浓度为0.30 mol.L-1时,α达最大;pH值增大,K和α都降低;磷酸盐浓度对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也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陈龙[2](2009)在《新型苯氧乙酸和戊菊酸衍生物的分析方法及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本课题组创制的具有高效除草、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中试研究提供可行的分析方法并为了寻找符合21世纪要求的农药先导化合物,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本课题组创制的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苯氧乙酰胺类化合物PTD (N-(4-氯-6-甲氧基嘧啶-2-基)-2,4-二氯苯氧乙酰胺)和苯氧乙酰脲类化合物PGA (N-(6-氯-3-吡啶甲基)-2,4-二氯苯氧乙酰基脲)及具有高效杀菌活性的戊菊酰胺类化合物PCM (S-(+)-N-(2-吡啶甲基)-戊菊酰胺)首次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成功建立了分离测定这两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分离快速、安全、峰型对称、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好,可以为这两类化合物的中试研究提供可行的分析方法。2.采用活性基团拼接法,将具有显着除草活性和杀虫活性的商品化农药的活性基团分别引入到2,4-二氯苯氧乙酸和S-(+)-戊菊酸的骨架上,设计合成了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氧乙酸衍生物和戊菊酸衍生物[通式为(Ⅰ)~(Ⅵ)]。3.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物理性质、波谱性质、反应条件、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4.为了进一步了解目标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初步探索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对部分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单晶培养及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定,测定了化合物(Ⅵa)的晶体结构,对其进行了结构与性质的初步分析。5.委托浙江化工研究院生测部对(Ⅰ)(Ⅱ)进行了除草活性的初步测试,对(Ⅳ)(Ⅴ)进行了杀虫活性的初步测试,并委托华中师范大学生物活性测试中心对(Ⅲ)(Ⅵ)进行了杀菌活性的初步测试工作。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Ⅱ)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例如化合物Ⅰb在450 gai/ha剂量下对芥菜的抑制率达到95%,Ⅱd在450 gai/ha剂量下对反枝苋的抑制率达到90%。目标化合物(Ⅲ)(Ⅵ)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例如化合物Ⅵa在100 ppm浓度下对小麦赤霉和苹果轮纹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8.28%、95.24%。但目标化合物(Ⅳ)(Ⅴ)的杀虫活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朝阳,张智超,张玲,冷连[3](2006)在《拟除虫菊酯农药和氰戊菊酸手性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色谱,对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3种拟除虫菊酯的手性分离进行了研究,其中甲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可直接在Chiralcel OD柱上实现对映体分离。对氰戊菊酯,采用非手性和手性HPLC相结合,也成功实现了4个异构体的有效分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通过衍生化法,在β-DEX120手性柱上成功分离了氰戊菊酸的两个对映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加标土壤样品中的氰戊菊酸进行了对映体测定,验证了手性分离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06年11期)
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4](1998)在《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R,S]-戊菊酸经过手性拆分得 S(+)-戊菊酸和 R(-)-戊菊酸,前者是合成高S(+)-戊菊酸从1991年以来,南农大实验农药厂常州分厂和江苏省激素研究所实验一厂在生产[S,S]-氰戊菊酯过程中,每年可以得到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药》期刊1998年02期)
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5](1998)在《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产高效旋光性[s,s]-氰戊菊酯过程中得到的无效旋光异构体R(-)-戊菊酸进行综合利用研究,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酸性手性试剂,而且可以拆分,衍生制备碱性手性试剂,应用广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6](1997)在《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R,S]-戊菊酸经过手性拆分得S(+)-戊菊酸和R(-)-戊菊酸,前者是合成高效旋光性农药双爱士、来福灵的原料,后者是无效旋光异构体。其结构式如下:(本文来源于《江苏省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7-10-01)
戊菊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本课题组创制的具有高效除草、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中试研究提供可行的分析方法并为了寻找符合21世纪要求的农药先导化合物,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本课题组创制的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苯氧乙酰胺类化合物PTD (N-(4-氯-6-甲氧基嘧啶-2-基)-2,4-二氯苯氧乙酰胺)和苯氧乙酰脲类化合物PGA (N-(6-氯-3-吡啶甲基)-2,4-二氯苯氧乙酰基脲)及具有高效杀菌活性的戊菊酰胺类化合物PCM (S-(+)-N-(2-吡啶甲基)-戊菊酰胺)首次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成功建立了分离测定这两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分离快速、安全、峰型对称、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好,可以为这两类化合物的中试研究提供可行的分析方法。2.采用活性基团拼接法,将具有显着除草活性和杀虫活性的商品化农药的活性基团分别引入到2,4-二氯苯氧乙酸和S-(+)-戊菊酸的骨架上,设计合成了2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氧乙酸衍生物和戊菊酸衍生物[通式为(Ⅰ)~(Ⅵ)]。3.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物理性质、波谱性质、反应条件、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4.为了进一步了解目标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初步探索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对部分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单晶培养及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测定,测定了化合物(Ⅵa)的晶体结构,对其进行了结构与性质的初步分析。5.委托浙江化工研究院生测部对(Ⅰ)(Ⅱ)进行了除草活性的初步测试,对(Ⅳ)(Ⅴ)进行了杀虫活性的初步测试,并委托华中师范大学生物活性测试中心对(Ⅲ)(Ⅵ)进行了杀菌活性的初步测试工作。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Ⅱ)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例如化合物Ⅰb在450 gai/ha剂量下对芥菜的抑制率达到95%,Ⅱd在450 gai/ha剂量下对反枝苋的抑制率达到90%。目标化合物(Ⅲ)(Ⅵ)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例如化合物Ⅵa在100 ppm浓度下对小麦赤霉和苹果轮纹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8.28%、95.24%。但目标化合物(Ⅳ)(Ⅴ)的杀虫活性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戊菊酸论文参考文献
[1].易健民,索会锋,蒋玉仁,唐课文.疏水性L-酒石酸异丁酯立体选择性萃取拆分氰戊菊酸对映体[J].分析科学学报.2009
[2].陈龙.新型苯氧乙酸和戊菊酸衍生物的分析方法及合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朝阳,张智超,张玲,冷连.拟除虫菊酯农药和氰戊菊酸手性分离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6
[4].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研究[J].江苏农药.1998
[5].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
[6].蒋木庚,单雅萍,钱小刚,刘益平.旋光性R(-)-戊菊酸的综合利用研究[C].江苏省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