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留守儿童论文-卢永兰,寇梦帆

非留守儿童论文-卢永兰,寇梦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留守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虐待,心理忽视

非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卢永兰,寇梦帆[1](2019)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东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进行比较,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对福建和贵州7个县(区)共1 894名农村学生(其中留守儿童875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在性别、地区、家庭情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心理忽视在性别、留守情况、地区、家庭情况、年级等方面差异显着;东西部地区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忽视程度显着高于留守儿童;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儿童的心理忽视程度严重。(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盛百合,张蓉[2](2019)在《我国当前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预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的心理学迅猛发展,而心理学中的儿童心理学也彰显出其巨大进步。但就目前来看,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常被忽视。近些年来,因儿童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恶性事件中,非留守儿童犯罪事件的数量并非少数,使得关于儿童心理问题尤其是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针对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3期)

李盼,张天成,张福兰[3](2019)在《永州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永州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测量永州市农村3 710名学生身高、体重,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营养状况,并对营养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营养不良检出率留守儿童(43.57%)高于非留守儿童(13.67%)(■=395.672,P<0.001);营养过剩检出率非留守儿童(10.63%)高于留守儿童(7.82%)(■=8.71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高中及中专OR=0.633,95%CI:0.490~0.817)、早餐(每天吃OR=0.420,95%CI:0.223~0.791)、女生(OR=0.558,95%CI:0.391~0.796)、父亲学历(大专及以上OR=0.375,95%CI:0.153~0.915)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4.692,95%CI:3.795~5.800)、13~14岁(OR=2.129,95%CI:1.300~3.487)、有肥胖家族史(OR=1.112,95%CI:1.023~1.208)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人均月收入(1 500元及以上OR=0.608,95%CI:0.474~0.779)、上体育课意愿(积极OR=0.484,95%CI:0.332~0.703)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2.208,95%CI:1.635~2.982)、寄宿(OR=2.373,95%CI:1.491~3.776)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永州市农村留守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发生营养不良,问题以消瘦为主,应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杜维婧,刘语方,程玉兰,田向阳,晋菲斐[4](2019)在《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喂养状况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状况,为促进农村儿童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西部6省6县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1 4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940例,非留守儿童499例,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儿童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情况。结果留守儿童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留守儿童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率较高,应加强贫困地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的科学喂养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5期)

郑杨灿,吕宗凯,杜胜男[5](2019)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方法随机选择60名留守儿童和60名非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腔检查记录表,记录并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龋齿,缺失牙,牙列拥挤,已补牙数等口腔健康状况的指标。结果留守儿童的龋齿总数、缺失牙数以及牙列拥挤的发生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已补牙数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明显优于留守儿童,应加强留守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0期)

方惠敏[6](2019)在《5-6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能力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情绪能力是指儿童能够察觉、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控制和适当的表达,从而维持与改变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能力,主要由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部分组成。有研究表明,情绪能力对儿童的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面临消极情景时,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比非留守儿童更差。除此之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较非留守儿童而言,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及情绪障碍等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庞大,已超过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考察了5-6岁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能力的特点。旨在更进一步地认识其发展特点,探析留守儿童在情绪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广大的农村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研究一:采用情景故事测验法考察5-6岁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理解的特点。在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80名5-6岁的儿童(非留守儿童90人、单亲监护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各30人)作为被试。研究二:5-6岁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特点。本研究从研究一的被试中随机抽取60名5-6岁的儿童(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各30人)作为被试,采用实验观察法,探讨儿童面对激发消极情绪的情境时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结果表明:(1)非留守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显着高于留守儿童;女生在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和道德情绪理解上得分显着高于男生,非留守儿童的男生在提示物情绪理解中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留守儿童的男生。(2)非留守儿童在表情识别中对高兴、伤心和害怕的识别能力显着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女生对高兴的命名能力显着高于留守儿童的女生。(3)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对高兴的命名能力显着高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对高兴和伤心的识别能力也显着高于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且上代监护留守儿童对高兴的再认能力最差;留守儿童的女生对伤心的命名能力显着高于男生。(5)非留守儿童、单亲监护留守儿童和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对四种基本表情的识别顺序依次是为:高兴>伤心>生气>害怕;上代监护留守儿童的顺序则为:高兴>生气>害怕>伤心。(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总分上差异不显着;非留守儿童使用发泄策略和被动应付策略的频率显着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女生使用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的次数上显着多于男生和留守儿童。(7)面对引发消极情绪的情景时,留守儿童对六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顺序依次为: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被动应付>自我安慰>认知重建>发泄;非留守儿童的顺序为:替代活动>被动应付>问题解决>自我安慰>发泄>认知重建。(8)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混合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理解与情绪调节策略相关。(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高春海,胡小琪,许娟,李荔,潘慧[7](2019)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早餐现况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早餐现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我国留守儿童早餐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及其他营养改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在50个重点监测县中,依据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从每个县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再从中抽取小学叁年级及以上和初中3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选取1~2个班,每个班40名左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每天吃早餐的比例(62.71%)低于非留守儿童(64.61%);吃早餐者营养充足的比例(59.39%)低于非留守儿童(63.17%);留守儿童早餐吃肉蛋类、果蔬类和奶豆类食物分别有42. 69%、36. 41%和39. 19%,均低于非留守儿童(45.22%、37.83%和44. 7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OR=1.148, 95%CI:1.031~1.278)、住宿生(OR=-0.927, 95%CI:0.865~0.988)、西部地区(OR=0.905, 95%CI:0.844~0.969)和每天吃零食≥1次(OR=0.856, 95%CI:0.799~0. 917)为留守儿童早餐营养充足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早餐频次与营养质量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西部地区、住校生和每天吃零食≥1次者早餐营养不充足的比例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伏干[8](2019)在《亲子分离的心理感知——基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半结构式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现象是留守儿童教育必须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亲子分离的心理感知特点。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感知到的亲子分离包括生活不能选择、学习没有约束和心理没有守护。(2)非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上有监护、学习上有指导、心理上有幸福。(3)在学习任务和情感需求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具有共同性。结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护、教育与陪伴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来源于《青少年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赵希希,赵馨,温玉杰,侯文鹏,王长明[9](2019)在《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性。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700名留守儿童和28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评估,衡量其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结果留守儿童SCSQ积极应对方式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对有无留守经历的男童和女童分别分析发现,有留守经历的男童SCSQ积极应对方式总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男童(P<0.05),有留守经历的女童SCSQ消极应对方式总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女童(P<0.05)。结论留守会让儿童心理应对方式更积极,但是不同性别儿童对此反应不同,男性儿童更愿意主动应对,而女性儿童则容易消极应对,提示儿童教育者及留守监护人根据儿童性别采取个体化教育策略。(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素真,黄雪梅[10](2019)在《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对347名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在责任敏感性[t(345)=-2.094,P<0.05]和规范敏感性[t(345)=2.436,P<0.05]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采用经典道德困境材料,让农村儿童进行道德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影响不显着,但高敏感性组(M=134.63,SD=7.35)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71)的道德敏感性差异显着,t(99)=15.339,P<0.001。同时,非留守儿童高敏感性组(M=134.04,SD=5.08)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20)的道德敏感性也存在显着差异,t(89)=16.436,P<0.001。而且,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存在显着的影响作用,t(89)=-2.018,P<0.05,即高敏感性个体会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非留守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的心理学迅猛发展,而心理学中的儿童心理学也彰显出其巨大进步。但就目前来看,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放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常被忽视。近些年来,因儿童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恶性事件中,非留守儿童犯罪事件的数量并非少数,使得关于儿童心理问题尤其是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针对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留守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卢永兰,寇梦帆.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盛百合,张蓉.我国当前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预防策略[J].科技视界.2019

[3].李盼,张天成,张福兰.永州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

[4].杜维婧,刘语方,程玉兰,田向阳,晋菲斐.贫困地区3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喂养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

[5].郑杨灿,吕宗凯,杜胜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方惠敏.5-6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能力的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9

[7].高春海,胡小琪,许娟,李荔,潘慧.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早餐现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19

[8].伏干.亲子分离的心理感知——基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半结构式调查[J].青少年学刊.2019

[9].赵希希,赵馨,温玉杰,侯文鹏,王长明.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9

[10].杨素真,黄雪梅.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观察.2019

标签:;  ;  ;  ;  

非留守儿童论文-卢永兰,寇梦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