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反射论文-贾国伟,俞小峰,洪普

冷反射论文-贾国伟,俞小峰,洪普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振,偏振度,偏振角,非均匀性校正

冷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贾国伟,俞小峰,洪普[1](2018)在《一种红外偏振成像中的冷反射去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红外偏振成像中,由偏振片引起的冷反射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消除冷反射需要进行非均匀性校正,而非均匀性校正将影响偏振参数解算。从偏振参数解算方程出发,分析了冷反射的校正补偿对偏振解算参数的影响。设计了基于线栅式偏振片的偏振探测去冷反射的数据处理流程,提升了偏振参数的计算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比较了基于多次校正获得的和基于单次校正的差分图像获得的偏振图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红外偏振参数图像。(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谢洪波,孟庆斌,杨磊,江敏,方春伦[2](2017)在《中波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和冷反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性能好、稳定性高,能够满足民用、军事等领域应用的中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采用光学被动式的无热化技术,在常温下像质良好的初始结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红外材料组合,实现系统的无热化设计。利用等效温差(NITD)计算冷反射贡献量,对冷反射贡献量较大表面的曲率和光焦度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40℃~60℃温度范围内,光学系统的MTF在30lp/mm处均大于0.5;离焦量在一倍焦深以内,点列图(RMS)直径小于像元尺寸;冷反射残存量最大的表面NITD值降低40%。应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红外成像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对冷反射的抑制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7年03期)

任国栋,张良,兰卫华,潘晓东[3](2016)在《红外成像系统冷反射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反射指红外系统中制冷型探测器能"看到"自身的反射像的现象。制冷型红外光学成像系统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冷反射进行严格控制,所以准确、迅速地进行冷反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噪声等效温差(NETD)的定义推导出冷反射信噪比公式;利用ASAP和Code V对冷反射进行仿真分析;用Code V选择出冷反射比较严重的光学面;将系统在ASAP中建模,并赋予系统模型合理的光学属性,通过光线追迹得到像面"冷斑"的大小和平均辐照度。把仿真结果带入冷反射信噪比公式中计算出各个表面以及系统总的冷反射信噪比大小。最后,以某红外单镜头为例,对其冷反射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成像实验,仿真结果与实验现象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任国栋,张良,兰卫华,潘晓东[4](2015)在《基于ASAP的红外系统冷反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设计时要对冷反射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准确、迅速地进行冷反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噪声等效功率(NEP)的定义推导出冷反射信噪比的表达式。利用Code V和ASAP软件对冷反射进行仿真分析。用Code V筛选出冷反射严重的光学工作面;将系统在ASAP中建模,并赋予系统模型合理的表面属性,通过真实光线追迹得到像面"冷斑"的大小和平均辐照度。把结果带入前面推导的公式中计算出各个表面以及系统总的冷反射的信噪比大小。在此基础上,对红外镜头的冷反射进行了仿真和成像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国防光电子论坛第二届新型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2)

张鹏,罗长江,熊钟秀[5](2013)在《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冷反射的逆光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反射是评价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分析了制冷红外光学系统产生冷反射的原因,讨论了在光学设计软件中对冷反射现象的控制与分析方法;提出了采用逆光路追迹光线的方法分析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表面产生的冷反射大小;设计了一个工作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制冷型光学系统,系统焦距为120 mm;采用逆光路追迹像点弥散的方法分析了光学系统各个表面产生的冷反射大小。其结果与采用光学设计软件给出的冷反射评价参数YNI与I/Ibar、以及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且采用逆光路追迹分析冷反射的方法更加直观。(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3年06期)

刘涛[6](2013)在《衍射光学元件的冷反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以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为基础的光学元件相比,衍射光学元件具有质轻体薄、设计灵活、并且对入射光波可以自由调制等优点。通过折衍混合的方式,可以在提高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同时,简化系统结构,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对于致冷红外光学系统,衍射元件在简化系统的同时,从致冷红外探测器上发出的冷光线会被衍射表面反射而发生多级衍射。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致冷红外光学系统中单层和多层衍射表面的冷反射特性,提出了红外系统中衍射光学元件冷反射分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给出了衍射冷反射的评价标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对于衍射表面冷反射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光波的标量衍射理论为基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单层衍射光学元件和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特性,分析了单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色散特性,部分色散特性与温度稳定特性,研究了单层衍射光学元件的消色差、复消色差和消热差理论。通过将单层衍射元件和多层衍射元件的衍射表面用二元光学元件的台阶表面进行模拟,计算出斜入射的光线在衍射表面产生的位相延迟,进而分析了单层和多层衍射元件的衍射效率与入射角度和入射波长变化的关系。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增加了衍射光学设计的自由变量,通过不同材料的配合,可以设计出不同衍射表面微结构的高度,以提高成像波段范围内入射光波的衍射效率,解决单层衍射元件衍射效率随着入射波长对中心波长的偏离而下降的问题。但是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仅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对入射角的变化不敏感,当入射角度增加,衍射效率会迅速降低,增加了对入射角度的灵敏度。此外本文对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在不同温度变化下的成像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衍射离焦量与衍射元件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对于致冷红外光学系统,可以把衍射光学元件的消色差和消热差特性等应用到光学系统优化设计中。但是致冷探测器会通过前方光学系统的光学表面反射而探测到自身的冷像。当单层衍射元件应用于致冷红外光学系统时,从致冷的红外探测器上发出的冷光线逆向追迹到单层衍射元件的衍射表面,被反射的光线会由于衍射表面引入的相位延迟而发生衍射。衍射的冷反射光线在整个设计波段内会发生多级衍射,从探测器发射出的冷光的能量也分配在不同的衍射级次中,且不同衍射级次的冷光线成像到致冷探测器上形成冷像的大小尺寸也各不相同。这样,在进行冷反射分析时,首先要进行衍射效率分析,然后针对各衍射级次进行光线追迹,进而分析衍射表面的冷反射特性。与单层衍射元件相比,多层衍射元件需要分析多个衍射表面的衍射冷反射。对双层衍射元件进行冷反射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双层衍射表面的冷反射与单层衍射表面冷反射的最大不同在于,被双层衍射表面第一个谐衍射表面反射的冷光线实际上经历了叁次相位延迟,一次反射,两次透射。此外,相对单层衍射元件,多层衍射元件表面的微结构高度更高,造成衍射的冷反射光线在整个设计波段内会发生多级衍射。本文对衍射光线采用近轴光线追迹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从致冷探测器发出的冷光被衍射表面反射后衍射级的衍射效率,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单层衍射表面以及多层衍射表面的冷反射,给出了修正后的衍射表面的近轴冷反射评价标准,为致冷红外光学系统中衍射表面的冷反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文章最后给出了叁个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实例,分别为含有单层衍射表面的中波折衍射混合红外光学系统,含有单层衍射表面的长波折衍射混合红外光学系统和含有多层衍射表面的长波折衍射混合红外光学系统。通过实例分析了多个含有衍射表面的红外系统中的冷反射,并给出了衍射表面的冷反射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王珊珊,梁宇宏,向阳[7](2012)在《一种基于光学优化设计的冷反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红外成像系统中,经常会显示出在可见光系统中少有的图像变形影响,冷反射则成为红外成像系统的一种主要的成像缺陷。本文分析了在红外热像系统中冷反射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并运用CODE-V软件给出了实例,提出了以光学设计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刘欣,潘枝峰[8](2012)在《红外光学系统冷反射分析和定量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光学系统冷反射指制冷型探测器"看到"自身的反射像,它严重影响红外光学系统的图像质量。光学系统设计中控制冷反射的强度往往与提高光学系统像质和满足边界要求之间是矛盾的。详细介绍了冷反射强度仿真分析和评估方法,提出了冷反射辐射的信号与系统噪声之比的定量计算模型。对两套红外系统的冷反射强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冷反射强度实验测试与仿真计算结果一致,冷反射仿真分析和定量计算在光学设计中能够有效地评估冷反射强度,保证光学系统设计质量。(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刘洋,安晓强,王茜,刘鹏鹏[9](2012)在《基于光学离焦量的致冷型长波变焦红外成像系统冷反射效应的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衡量镜面冷反射大小的主要指标在于其对后向反射光线的在探测器靶面的聚焦程度,目前使用一阶参量yni进行量化,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具体的透镜参数和系统参数相联系,对于冷反射优化指导作用不大。定义了新的参量光学离焦量对反射光线的散焦进行量化,推导给出了其与镜面曲率半径、通光孔径、其后成像面位置、其前透镜组焦距和系统视场角等设计参数的关系式,分析总结了光学设计中降低冷反射的方法。利用光学离焦量对一个制冷型长波变焦红外光学系统进行了冷反射分析,并计算了各反射面的冷反射引入等效温差(NITD)。分析了NITD主要贡献面的冷反射成因,并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优化后系统变焦部分的NITD减小了50%,而固定透镜组的冷反射下降了75%左右,结果表明光学离焦量对于制冷型红外系统的冷反射优化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洋,安晓强[10](2012)在《制冷型红外焦平面系统冷反射效应的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不变量对焦平面系统进行近轴分析,得到了量化焦平面系统冷反射集中程度和变化率的两个一阶参量。以热辐射理论为基础,推导并总结了冷反射引入温差(NITD)和成像系统参数及环境参数的关系式。以焦距为90mm,视场角4°,F数2.75的中波焦平面成像系统为例,在CODE V软件中对其冷反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一阶参量为约束,实光线追迹辅助验证的方式进行了冷反射优化,优化后光学系统的冷反射降低了70%。在杂光分析软件(ASAP)中根据系统的实际参数对冷反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对冷反射进行优化控制后,系统的NITD减小到了预设值之下,冷反射效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冷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得到性能好、稳定性高,能够满足民用、军事等领域应用的中波红外成像光学系统,采用光学被动式的无热化技术,在常温下像质良好的初始结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红外材料组合,实现系统的无热化设计。利用等效温差(NITD)计算冷反射贡献量,对冷反射贡献量较大表面的曲率和光焦度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40℃~60℃温度范围内,光学系统的MTF在30lp/mm处均大于0.5;离焦量在一倍焦深以内,点列图(RMS)直径小于像元尺寸;冷反射残存量最大的表面NITD值降低40%。应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红外成像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对冷反射的抑制效果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贾国伟,俞小峰,洪普.一种红外偏振成像中的冷反射去化方法[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8

[2].谢洪波,孟庆斌,杨磊,江敏,方春伦.中波红外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和冷反射抑制[J].应用光学.2017

[3].任国栋,张良,兰卫华,潘晓东.红外成像系统冷反射的定量分析[J].红外技术.2016

[4].任国栋,张良,兰卫华,潘晓东.基于ASAP的红外系统冷反射分析[C].国防光电子论坛第二届新型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5

[5].张鹏,罗长江,熊钟秀.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冷反射的逆光路分析[J].电光与控制.2013

[6].刘涛.衍射光学元件的冷反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7].王珊珊,梁宇宏,向阳.一种基于光学优化设计的冷反射抑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刘欣,潘枝峰.红外光学系统冷反射分析和定量计算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

[9].刘洋,安晓强,王茜,刘鹏鹏.基于光学离焦量的致冷型长波变焦红外成像系统冷反射效应的分析与控制[J].光学学报.2012

[10].刘洋,安晓强.制冷型红外焦平面系统冷反射效应的分析与控制[J].光学学报.2012

标签:;  ;  ;  ;  

冷反射论文-贾国伟,俞小峰,洪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